我国姓氏从古到今演变的总趋势是“基本稳定,愈来愈多”。所谓“基本稳定”,是说春秋战国的主要姓氏一直用到今天。这其中,宋代的《百家姓》中作为当
时的504个常见姓,全部保留到了今天,一个也未消失。所谓“愈来愈多”,这其中有较多的原因,但其中主要原因之一是秦汉以后,我国各民族长期进行着种种
不同的民族融合,各少数民族不断地与华夏族融为一体,他们改用汉字姓氏(我们在本书中所称的“姓”或“汉姓”,均指汉字姓氏而言)之后,大多数逐渐成为今 天汉族的一部分。
关于古代的民族融合,在姓氏变化上可以得到清楚的反映。突出者例如:
秦汉时期,与中原作战的主要少数民族是匈奴。可是匈奴人塞之后,长期与中原人民和平共处,逐渐用汉语、汉字,也就改用了汉字姓氏。这其中,很多匈奴贵
族改姓刘,这是因汉代曾推行和亲政策,王昭君等都以皇室公主身份出嫁匈奴,故匈奴视汉代刘氏为舅家,以后就从舅姓,姓了刘。其他的还有姓呼延、卜、蓝、乔
的。直到五代时,建立后汉政权的刘知远,就是匈奴贵族之后。
北魏时,孝文帝推行汉化政策,宣布将原鲜卑族的姓改为单字汉姓。首先他带头将皇族的拓跋氏改姓元,据《魏书·官氏志》所载,其他改汉姓者有一百以上,
如:步六孤氏改姓陆,邱穆陵氏改姓穆,贺赖氏改姓贺,贺楼氏改姓楼,若干氏改姓苟,若口引氏改姓寇,普陋茹氏改姓茹,他骆拔氏改姓骆等。
隋唐时期,在今中亚阿姆河、锡尔河地区,有所渭“昭武九姓”的少数民族政权。原来受西突厥管辖,唐高宗时纷纷内附,由唐王朝的安西都护府管辖。这“九
姓”在《新唐书》写作:康、安、曹、石、米、何、火寻、戊地、史。很明显,这是改用的汉姓。据说,今天姓“米”的,就有不少是由此而繁衍的。在《通志》卷
三十《变夷》中,列举了大量的由少数民族之姓改为汉姓的例子,基本上都是南北朝到唐代这段时期的现象。
辽代、金代、元代、清代都有大量原来居于北边的少数民族人居中原,以后大多就在中原定居,都改用了汉姓。金代帝王曾三番五次下令“禁女真人不得改为汉
姓”,但还是改姓成风,据陶宗仪《南村辍耕录》卷一《氏族》载,金元之际,已有31姓改为汉姓。据陈述《女真汉至考》(载《金史拾补五种》的考证,除这 31姓之外,还有28个汉姓中有女真的成份。元代改姓的不如金代多,但也有一些,如元代的畏吾人布鲁海牙因被任命为廉访使,遂改姓廉。《元史·布鲁海牙
传》载:“初,布鲁海牙拜廉使,命下之日,子希宪适生,喜曰:‘吾闻古以官为姓,天其以廉为吾宗之姓乎?’故子孙皆姓廉氏。”其他如萨都刺的后代就姓
萨,揭傒斯的后代就姓揭。据《清稗类钞姓名类·蒙古色目西域人改汉姓》所载:“福建之萨为萨都刺后,江西之揭为揭傒斯后,江苏之廉为廉希宪后。”清
代的满族后来几乎全部改成了汉姓,如爱新觉罗氏多改姓金,瓜尔佳氏多改姓关,钮祜禄氏多改姓钮,他他拉氏多改姓谭等。至于现在还可见到的一些复姓如:宇
文、尉迟、慕容、呼延、令狐等,更是一望而知是少数民族所改用的汉姓了。
【点击“华夏宗谱网”返回到“家谱常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