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统公告

2015-08-20运用族谱数字化平台 推进闽台两地祖源对接

来源: 华夏谱志联盟 作者:佚 名

一、海峡两岸习俗相近,血缘相亲,祖源相同

 

    自宋朝在台湾设立行政机构到清朝光绪11年(1885年)台湾单独建省之前,台湾归福建管辖。在1684年至1728年的44年间,台湾与厦门同属设在厦门的“福建分巡台湾厦门道”管辖;从清初始,所有有关台湾府的往来公文,都经由厦门传递。在很长一段时间里,福建缺粮,需要台湾接济,而台湾的饷银则要由福建提供。最早把大陆的政治、军事连同经济、社会等方面的制度移植到台湾的,是民族英雄郑成功。

 

    宋元即有闽人移居澎湖,明清两代,闽人多次大批移台拓荒垦殖、建村定居、繁衍生息。各个时期前往台湾经商的闽籍商界人士也为数众多。闽籍先民渡台时,为渡台海上安全、垦台拓荒顺利、经商赢利、定居平安繁衍,纷纷把家乡崇拜的神明、佛祖、祖佛(神化的先祖)请往台湾,立庙奉祀,以求保佑。台湾的民俗民风与闽南风情一脉相承。

 

    福建与台湾之间具有独特的地缘相近、血缘相亲、文缘相承、商缘相连、法缘相循的“五缘”优势,是连接宝岛与大陆的桥梁和纽带。

 

二、闽台祖源对接是两岸同胞的共同诉求

 

    国家编正史、州县纂方志、家族修谱牒,构成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的三大支柱。史与志涉及面广,族谱则局限于本族本宗。族谱是以血缘世系为脉络,从始祖先祖起,经过几代、几十代乃至上百代和繁衍、迁徙,连续不断的历史记录。具有血缘关系浓、文化积淀厚、时间跨度大、地域范围广等特点。尊祖敬宗,盛世修谱,改革开放以来,全国各地民间掀起一股编修新家谱的热潮,特别是海峡两岸,更是走在全国的前面。这对于继承中华民族爱国主义精神、增强民族凝聚力、弘扬传统美德,促进祖国和平统一,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十分有益。

 

    参天之木,必有其根;怀山之水,必有其源;世间之人,必有其祖。自甲午战争以来,日本侵占宝岛台湾达50年之久,而国民党政权移居台湾后,两岸又是半个多世纪的对峙。天然和人为的阻隔并不能阻挡在台湾的闽籍后裔寻根谒祖的坚强信念和决心,想方设法与祖籍地联络,通过各种途径寻找自己的“根”。有回祖籍地修祖祠续族谱的、有探亲访友的,还有建宫庙的、投资办公益事业等等,体现他们对祖籍地和同宗族人的血缘亲情。改革开放特别是两岸关系缓和直航的开通,闽台的双向交流越来越频繁。闽台祖源对接已成为两岸同胞共同的渴望。

 

三、族谱的由来和闽台两地族谱现状

 

    家谱是中华民族悠久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家谱又称族谱、宗谱、家乘、家牒、世谱、房谱等,是记载本宗族世系和事迹的历史图籍,被誉为“传家宝”、“命根子”、“传世宝典”,与祖坟、祠堂共称为家族的三大宝,成为家族繁衍发展的灵魂与皈依,在社会文明发展中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对于历史学、民俗学、人口学、社会学和经济学的深入研究,均有其不可替代的独特功能。

 

(一)修谱技术发展简史

 

1、第一代修谱技术时代

 

    纵观中华民族历史,人类从最早的结绳谱到最早用文字记述的族谱甲骨谱,周朝开始出现的青铜、竹简谱、帛谱,以及后来随着造纸术诞生直至活字印刷术出现的纸质族谱,都是应用手工工具的第一时代修谱技术的产物。刀刻手抄是这一时代主要的手段,所以效率低下。随着纸张被应用于修谱后,纸张几乎是族谱的唯一载体。故这一时期的族谱普遍无法得到较广流传,至今基本已无残存。

 

2、第二代修谱技术时代

 

    随着活字印刷术的诞生并被广泛应用,第二代修谱技术时代随之开启。修谱技术进入了以应用机械工具为特点的新时期。在这一时代的前期,活字印刷术的发明,大大降低了修谱成本;同时,族谱世系图的一些体例(如传统的欧/苏体例)逐渐产生,并得到广泛采用和不断发展,一定程度上提高了修谱效率。修谱进入了机械工具时代,“印刷”(包括拓印、活字印刷术和现代印刷术,如数字印刷术等)迅速成为生产过程中的主要复制方式,族谱得以广泛流传。在这一时代的末期,出现了计算机及计算机软件技术,人们开始借助通用图文编排软件,属于“机械工具”时代的范畴。直到今天,我们仍主要停留在第二代修谱技术时代。

 

(二)闽台两地族谱现状

 

1、民间收藏族谱分散,保管困难

 

    由于历代战乱,特别是文革浩劫,在荒唐的破四旧运动中,大量的族谱被烧毁,现幸免于难的族谱已十分稀少。这些族谱多由民间收藏,由于保管条件等因素,许多族谱遭受虫蛀、腐蚀等侵害,有的收藏者年事已高,后辈无意传承。再者因分散收藏,资源难以共享,族谱的应有功效也不能发挥,台湾同胞回来寻亲问祖只能通过民间渠道,靠一些热心人士的帮助。如厦门黄千忠老先生自1989年开始收集和整理族谱,其家50多平米的客厅摆满了30多个姓氏族谱共2000多本。热心为各地想要寻根问祖的人们牵线搭桥,每天收到许多求助信件,很多都是从台湾寄来的,仅去年就接待200多人。

 

2、祖源查询技术手段落后,难以满足台胞寻根问祖的迫切要求

 

    传统的族谱多为手抄本,数量少,查阅困难,即使后期修谱也有大量的印刷本,但要从砖一样的大块头族谱中寻找自己的“根”,并非专业人士所能为之。许多台湾同胞来大陆寻祖,也只能在浩大的书海中翻阅查询,有时要花费几天时间才只能找到一点线索,费时费力,给迫切寻根问祖的台湾同胞造成很大的困扰。

 

四、族谱网络化、数字化的修谱技术概述

 

    随着计算机尤其是计算机软件技术、互联网技术等一系列IT技术的广泛应用和普及,一场全新的修谱技术革命正扑面而来,这便是“数字化修谱技术”。修谱网络化、数字化的电子版族谱是编修族谱的一次伟大革新,是对传统族谱文化遗产的有效保护和升华,它应用了现代先进的计算机信息网络技术,使传统族谱从印刷版本到无纸版本的一次质的飞跃。

 

(一)网络、电子族谱的特点:

 

    1、修谱简便。 只要将入谱登记表内容录入电脑,即可自动排列成谱。

 

    2、查询方便。 只要输入要查询对象的姓名或相关资料,数秒钟内就可在千百万入谱族亲中查找到您要的资料。

 

    3、资料相关紧密。 对所查看的对象,只要轻点鼠标就可在同一界面看到其一家三代(“我的一家”、“三代溯源”)资料及其逐代溯源资料。点击“一键寻祖”可查看自本代开始到开基祖的各代父辈、兄弟信息(世系图、家族树),嗣子、承子、祧子等资料以及个人世传、兴建家园、创办企业等相关信息。

 

    4、续谱灵活。 可适时续谱,并按您录入的资料自动填加到相关支系、房派、世代中。

 

    5、收录内容丰富。 除传统族谱内容外,可顺应时代的发展,填加现代人的相应信息,如收录企业信息入谱和添加个人照片、音像等多媒体信息,使您的音容笑貌世代流传。

 

    6、方便祖源对接。 ①族谱数字化后方便查找祖源;②区域之间只要开基祖与祖源对接,开基祖以下成员的资料将自动做相应衔接,特别方便港、澳、台和海外族亲对接祖源。

 

    7、输出格式多样。 ①保留传统族谱逐页翻看习惯和格式,有仿真印刷本的效果;②可按个人所需要的资料打印输出;③可按族谱格式制作成电子书;④可按闽、浙、贛等地区旧谱竖排格式打印成册;⑤可按用户的需求定义打印格式。⑥可直接打印成菲林供印刷所用。

 

    8、旧谱保存完整。 将旧谱资料影印入谱,保留旧谱原貌,更有效地传承旧谱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

 

(二)与传统修谱比较优点

 

    1、省时、省钱。 传统修谱从资料收集→绘制世系图(吊线图,工作量大)→房派、支系、世代排列→个人世传编辑→资料反馈、修改→送印刷厂排版→印刷成谱等多道工序,不仅花费大而且耗时间。用电子版软件修谱,只要收集资料→录入电脑→成谱。同时,一次录入可同时获得电子版光盘族谱、网络族谱和可供印刷传统族谱用的排版资料。即省时又省钱,一次录入,多份回报,即有电子版又有传统族谱印刷版。

 

    2、方便续谱。 传统修谱30年一小修,60年一大修,一旦定稿付印,即使当日的新生儿也要等到3060年后再编入谱,修谱时间跨度大,资料保管困难,同时每次修谱2/3的工作量都用在旧谱翻修上。用电子版软件修谱,旧谱资料一次录入,永久利用,新谱资料可实时入谱,保证信息的准确性和节省了大量旧谱重修的支出。

 

    3、容量大、功能强。 电子版族谱的介质不受印刷成本限制,可录入更多的多媒体信息资料,便于保管和交流。

 

    4、查询便捷,世代清晰。 传统族谱收藏受地域限制,如查找祖源需要到当地查看族谱,很不方便。做成电子族谱或网络族谱,只要有网络的地方都可查阅,便于外迁族亲寻根问祖。同时“一键寻祖”可清晰显示世代和祖源信息。

 

    5、容易实现“横排世系、纵贯时间”。 电子族谱或网络族谱一旦建立,很容易统计各个地区或各个世系和年代的繁衍情况,对研究种族人口迁徙、世代变迁和了解某一年代的政治、文化、经济状况提供了很好的关联信息。

 

    6、实现大联谱。电子谱实现千百万族亲同在一张谱牒已不是梦想,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姓氏大联谱。

 

五、实现两岸祖源对接 应用高新网络技术势在必行

 

    胡锦涛在党的十七大上的报告提出:“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团结奋进的不竭动力。要全面认识祖国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使之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保持民族性,体现时代性。加强中华优秀文化传统教育,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开发利用民族文化丰厚资源。加强对各民族文化的挖掘和保护,重视文物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做好文化典籍整理工作。加强对外文化交流,吸收各国优秀文明成果,增强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 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要积极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更加自觉、更加主动地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电子族谱可以说是把族谱编撰变得更为普及,加快了明代以来编修族谱“庶民化”的进程,可以预料,族谱的数量将会大大增加。就文体结构而言,电子族谱其实是文字世界的一个产物,和二维空间的族谱没有太大的区别。但是,由于网络世界存储数据的容量理论上可以无限大,加上超文本链接功能造就了无数个可能的数据之间的关系,并由此衍生更多更随机的思考路径,我们可以估计,将大量出现的电子族谱的信息量会极大,上溯的渊源可以极为悠长,横向的关系可以极为多样,这样一种只可以存在于网络世界的族谱建构和族谱构成的元素之间的关系,比起书写/印刷时代的结构将会繁杂得多,但这样的结果,也可能是不同的人终归会追溯到共同的祖先,彼此的家族史的论述会越趋一致。

 

    前人修谱为我辈所用,我辈修谱也应为了后人着想。现在已进入计算机网络信息时代,族谱电子化、网络化是必然趋势,更是势在必行。

 

    “盛世修谱兴”,族谱文化兴盛是国家繁荣、社会和谐的体现。改革开放以来,民间多次形成寻根、修谱热潮,各地不断开展的族谱文化活动为各地政府提供了“文化搭台,经济唱戏”的大好平台,有力地促进了当地招商引资、旅游、地方建设等方面的发展。为方便台湾同胞寻根问祖,加强两岸同胞的交流,促进祖国的和平统一。建议政府牵头,鼓励两岸民众运用现代网络技术收藏和编修族谱。随着各姓各族的各支各系不断采用数字化修谱技术进入这一平台,它将是一个实现中华民族“千支一统,万姓归宗”,实现海峡两岸祖源对接的一个很好的网络平台。将对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促进祖国和平统一及国家软实力提升都具有不可估量的重要作用和意义。




                       

 【点击“华夏宗谱网”返回到“家谱常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