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统公告

2016-04-20泉州董杨童三姓联宗传佳话

来源:华夏谱志联盟

    全球董杨童宗亲第十七届恳亲大会昨日在泉州隆重举行,海内外宗亲齐聚全球唯一董杨联宗发祥地——董杨大宗祠

    藏身旧馆驿内的董杨大宗祠古雅庄重,是海内外董杨联宗的发祥地。

    漫步在泉州古城的小巷中,经常会在一些人家的门匾上,看到“四知传芳”的字样。您知道吗,这四个字的典故出自大家都熟悉的东汉清官杨震“四知”的故事。

    “杨姓”在泉州百家姓(常住人口)中排名第九,常住人口达19.53万人。除了历史上声名显赫的人物,从古至今,“杨姓”在泉州乃至全国还有一个非常独特的文化现象——董杨联宗。“联宗”作为一种文化现象,曾广泛存在于闽南地区,然而“异姓联宗”现象相当罕见。

    昨日,全球董杨童宗亲第17届恳亲大会在泉州开幕。据悉,今年适逢泉州董杨大宗祠复建落成10周年,也是泉州市董杨联谊会始创80周年,海内外董杨童宗亲齐聚一堂举行庆典。

 

渊源

    【董姓】

随三王入闽 泉州董氏繁衍千年

    董姓是一个古老的姓,董姓的由来有两种说法:其中一支起源很早,相传黄帝裔孙蓼叔安,叔安的儿子董父,为帝舜驯养龙,被舜赐姓为董;另一支在周朝时出现,史载,春秋时,周大夫辛有的两个儿子到晋国,与籍氏一起主管晋之典籍,因其职责是“董督晋史”,所以也称董氏。

    夏商周迄春秋、两汉,董氏在陇西、广川、范阳等处广为繁衍,因此董氏的郡望也因肇基地而异。有位董氏族人在汉代极为有名,他就是著名的儒生董仲舒。董仲舒以其著名的“天人三策”受到汉武帝赏识,正是由于他“罢黜百家,表章六经”的思想,使孔孟成为中国人的万世师表。

    据《泉州姓氏分布指南》介绍,董氏很早入闽,汉末“建安三神医”之一的董奉,就是侯官人,故里在长乐古槐镇。谱载,泉州董氏入闽始祖董思安,河南光州固始人,唐末王审知部将,跟随王审知入闽。元至元十一年(1274),董思安第十四世孙董善顺肇基沙堤,衍一脉泉南望族沙堤董氏。沙堤董氏有“玉笋传芳”之誉。

    如今,董思安的后裔遍布广州、福州、莆田、漳州、厦门、泉州等地及台湾,更远播菲律宾、马来西亚、泰国等国家。泉州董氏较大族氏有石狮沙堤董氏、泉州城东乌屿董氏、安溪湖头产贤董氏等。第六次人口普查结果显示,董姓常住人口2.2万人,在泉州百家姓(常住人口)中排名第五十七。

 

【杨姓】

西晋末年入闽 子孙遍泉郡

    杨姓出自姬姓,其来源有两种说法:一是以国为氏,一是以邑为氏。东汉杨震的“四知”故事可谓流芳百世:时任荆州刺史的杨震,曾向朝廷举荐名士王密,王密任昌邑县令后,为报恩,某晚怀揣10斤黄金到杨震府中,却被严辞拒绝。王密说:“这是一点心意,没人知道,请放心收下。”杨震听后答:“这件事既然发生,不但你知、我知,还有天知、地知。”皇帝得知此事后深受感动,特封杨震“四知”。杨氏子孙就把“四知”称为堂号。

    杨氏繁衍于闽地是从西晋末年起,到唐末时,主要有三次大迁徙:一是晋永嘉年间,中原动荡,其中有杨姓;二是唐高宗总章年间,随从河南固始人陈政、陈元光父子入闽者有杨永、杨珍等杨姓校尉,他们的后代散居在闽、粤、台各地;三是唐末中原杨氏随王潮、王审知入闽。

    《泉州姓氏分布指南》记载,泉州杨氏大部分为唐末杨氏隐所传。杨安隐世居河南光州固始传庆乡海下里。有两个儿子,杨逸和杨肃,杨逸后裔传衍安溪三洋、晋江后洋等地,杨肃后裔传衍南安社庄、晋江潭头等地。泉州杨氏在安溪芦田、尚卿、龙涓也有较密集分布。

    谱载,杨氏裔孙杨明珠居新溪里赤岭头巾石(今官桥镇五里埔),后裔主要衍派有芦田三洋杨氏。晋江后洋的芙蓉杨氏开基闽南历时近千年,仅就晋江、石狮一带就有30余乡、7万余人。

 

    【童姓】

明代入泉 姓氏源自上古

    1700多年前,汉末的董、童二姓联宗关系早已为世人所知。据载,童源自上古,是黄帝的后代。黄帝之孙叫颛顼,颛顼有个儿子叫老童,他的后世子孙就以祖上名字中的“童”字命姓,称“童姓”。董、童联宗的由来与后汉骠骑大将军董仲颖有关。董仲颖因侍婢被害,惨遭灭门,后裔为避夷族祸害,于是弃“草”易“立”,改“董”为“童”。

    童氏闽开基始祖,大业公、朝魁公、其中公。其中公生于唐宣宗大中六年(公元853年),乾符六年(公元879年)从河南光州固始县入闽。先后住福州、漳州,择地龙岩,传十七世、历时四百多年,后再迁漳州华安县高车乡石头村至今。在此,建童氏入闽始祖大宗祠“慎德堂”大宗。

    泉州童姓始祖童翼正,乃明朝直隶和州含山县铜城乡东九都人,元季乙未年五月随从高皇帝举义师,因功御封流官世袭泉州十代指挥签事(旧址泉州指挥巷)。

    谱载,明末清初有179人从内三乡(曙光村)分出,族居台湾、金门等地。据介绍,董、童二姓联宗关系,已经“唐山过台湾”,台湾基隆市便有一个甚具规模的董杨童宗亲会组织。

 

祖德颂

    维吾皇祖 绍始炎黄 豢龙赐姓 尚父封杨

    同姓分氏 血缘溥将 本支百世 其风泱泱

    董狐直笔 孔称史良 春秋大义 厥惟纪纲

    孝行董永 扼虎杨香 诚感天地 德化善扬

    仲舒博学 道谊是尚 伯起拒金 四知流芳

    廉直清介 后先相望 郁郁名儒 迈汉启唐

    龟山传道 圣学南昌 溥荣士奇 明之贤相

    彬蔚文宗 赞画廊廊 硕望名臣 史册辉煌

    董公世兴 派衍余杭 杨公梦龄 望重泉疆

    两情管鲍 义喻左羊 联宗佳话 媲美龙罔

    济济后昆 志在四方 裔殖三韩 基拓八荒

    祖德广披 先训勿忘 承前启后 庄敬自强

 

宗祠里的匾额,是董杨宗亲尊崇“正廉文化”的体现

 

 

    探访

记者探访全球唯一的董杨联宗祖祠——

500余年名祠 海内外董杨宗亲祖地

    市区西街旧馆驿巷子里,有一古朴典雅的宗祠,是全球董杨宗亲的朝圣地和精神家园。它叫董杨大宗祠,是全国仅有的董、杨联宗史迹,如今已是泉州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

    近日,记者走进董杨大宗祠,与董杨童宗亲第十七届恳亲大会总顾问杨拱照面对面,听他讲述宗祠500余年的历史故事。

 

    【现场】

始建于明代 系全国唯一联宗祖祠

    站在董杨大宗祠门前,记者不禁被这座古雅庄重的建筑所吸引。大宗祠承袭明清古建筑风格,每一处均精雕细琢,无论是整体还是浮雕石刻,都隐含着传统的儒家哲理,焕发出传统艺术和文化的美。

    宗祠正殿奉祀董仲舒公、杨震公、董杨道宾公,东龛供奉太一真人,西龛供奉杨延昭元帅。殿内雕梁画栋,金碧辉煌、色彩斑斓。董杨大宗祠历经风雨飘摇,如同拭去蒙尘的珍珠,在西街双塔的辉映下,倍加璀璨。

    杨拱照介绍,董杨大宗祠始建于明代天顺辛巳年(1461),是董杨道宾公祠堂原址,是全国唯一的董杨联宗的祖祠,也是唯一一个两个姓氏联宗的宗祠。

 

 

    【渊源】

董公以杨氏入仕 皇帝钦赐“董杨氏”

    杨拱照说,这里原本是杨氏家庙,后来才变成董杨联宗的宗祠。这背后有何渊源?

    据介绍,董、杨系出姬姓,一脉相承,迨至唐宋,两族交好。杨拱照称,孩提时就听长辈们说,祖先是河南光州固始县南迁而来的,先驻晋江芙蓉里,而后迁南安丰州应魁亭。传五世,于明洪武年间到南安后坑开基。

    而据清光绪《重修旧馆杨氏宗祠记》:“泉郡旧馆杨氏宗祠,其先南宋世兴公由余杭(今杭州)入闽,本姓董。至君选公,以杨姓入仕,遂为董杨氏。”由此可见,泉州旧馆驿杨姓入闽始于南宋,始祖世兴公本姓董,从浙江杭州来担任泉州同安税吏,便定居晋江,后英年早逝。

    原来,董世公去世后,儿子董君选由好友杨梦龄抚养长大,并以“杨”姓入仕,担任潮阳县尹。后来,子孙杨道会、杨道宾连登进士、榜眼,并入朝为官。杨道宾的儿子上奏朝廷,要求恢复董姓,明神宗御批曰:“既承久代,不准复姓,钦赐董杨公,仍以杨传嗣。”因此,便有了“董杨氏”之称。董杨大宗祠则是见证这段历史的重要史迹。

 

    【变迁】

数度重建 成全球董杨联宗发祥地

    始建于明代的宗祠,原建筑为三开间拱照墙结构。祠宇虽代有修葺,但日久倾颓。

    清嘉庆和道光年间,董杨族人屡次欲重修宗祠未果,后经族人商定,以捐资和进主的形式,联合福州、漳州、泉州、台湾各地外房外支董、杨同姓,重建宗祠。清同治癸酉年(1873),宗祠破土动工,历经五载,迄光绪丁丑年(1877)告竣。

    “这是第一次扩大规模,成为闽台地区董杨联宗的祖祠,也是祭祖圣地。”杨拱照说。新中国成立前,宗祠一度成为国民政府部门的办公地点,后来由于国民党军队进驻,惨遭破坏。新中国成立后至今,宗祠几易其主,最后归还董杨宗人掌管。

    1999年,全球董杨童宗亲第五届恳亲会在泉州召开。大会上,董杨族人提议把“杨氏宗祠”改名为“董杨大宗祠”。随后,包括香港、台湾等地区,以及马来西亚、菲律宾、新加坡、泰国、印尼等地的海内外宗亲,慷慨解囊,筹资约300万元着手重建。经过五年的努力,一座古雅庄重的全球董杨大宗祠落成。自此,宗祠成为海内外董杨宗亲寻根谒祖的“根据地”。

    2001年,董杨大宗祠被列入泉州市第五批文物保护单位,同时成为侨乡名祠、姓氏谱牒研究基地。

 

    讲述

董杨宗亲联谊总会

让宗族之根在全球发芽

    追古溯今,这座全国唯一的董杨联宗史迹,见证记录着海内外董杨宗亲的联宗历史,也将在未来继续演绎着董杨联宗辉煌历史的新篇章。而在宗祠背后,还有一台“播种机”——泉州市董杨宗亲联谊总会,这个始建于1935年的组织,数十年来继承并发扬董杨的祖德家风,促进海内外宗亲情感和文化交流,让宗族之根在全球生根发芽。

 

全球董杨童恳亲会 渊源在泉州

    1935年,在泉州晋江曾坑的教育界名士、乡绅杨孙岱先生倡导下,晋江、南安、惠安、金门等地的族亲齐聚泉州市区中山路实发银楼,首创成立“泉州董杨联谊会”。这应是全球董杨童宗亲恳亲大会的历史渊源。至此,海内外的董杨童宗亲会在追溯其历史时,均称其为“抗战前始创于福建泉州”。

    联谊会成立后,开创各村轮值公祭董杨先祖的民俗活动,同时举行多次董杨童宗亲联谊会代表会议。其中,在1935年至1947年的12年间,董杨童宗亲联谊会先后举行过六次代表大会,不仅开展赈灾济贫活动,还推进文化教育事业,为当时的社会安定做出卓有成效的工作。

 

延续恳亲传统 恢复祭祖民俗活动

    泉州董杨联谊会创建人杨孙岱后来定居菲律宾,他仍记挂着泉州的董杨宗祠和联谊会,就在他定居菲律宾的第二年(1950年),菲律宾的董杨宗亲总会成立。

    上世纪80年代,在旅菲诸多侨领的推动下,台湾全球董杨童宗亲会,马来西亚沙捞越董杨宗亲会等相继成立。

    1995年起,由菲律宾董杨宗亲总会和台湾全球董杨童宗亲总会联手发起了一年一度的全球董杨童宗亲恳亲大会,汇集全球宗亲参与。这一传统延续至今。

    上世纪80年代初,港澳台同胞和海外侨胞不断回祖地寻根谒祖。1984年,石狮的不少村落开始恢复早年创建的迎祭董杨先祖民俗活动。

 

复建宗祠 恳亲会年年举行

    董杨宗祠复建后,全球董杨大宗祠文物管理委员会成立。

    如今,每年正月廿四,宗祠都举行春祭活动,除了泉州全市范围内董杨童宗亲近千人参加春祭之外,更有浙江、广东、江西等地宗亲前来谒祖参祭。

    而自1996年至今,泉州先后10次组团参加了全球董杨童宗亲恳亲大会,并于199910月和200411月举办第五届和第九届全球董杨童宗亲恳亲大会。全球董杨童宗亲踏着寻根之路,乐善好施,造福桑梓,报效祖国。



       

 【点击“华夏宗谱网”返回到“家谱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