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学专家:弥补法律漏洞 扩大姓名权自由
对民法和婚姻法有关条款进行解释,是对中国法律体系的完善,即使是做了一小步的努力,也有着非常深远的意义。
吉林大学法学院副教授侯学宾表示,根据中国的历史传统,女子嫁入男方家庭后,所生子女随夫姓,而一旦家中没有男丁,则这户人家的姓就无法继续传承,这对女方是一种不平等。“所以,近年来也有了解决办法,对于孩子的姓名,夫妻双方可以协商解决,继而也衍生出合用父母姓组成复姓的方法。但仍然存在的一个问题,也是这个解释要完成的:尽管《民法通则》和《婚姻法》都对姓名权进行了相关规定,但却并没有规定是否可以选择除父母姓氏以外的其他姓氏。有了进一步明确的解释,也就弥补了法律的这个漏洞,扩大姓名权的自由,还给公民更多的自由空间,从健全法律体系的方面来看,这无疑是有着非常积极的作用的。”
民俗学家:姓氏是传承 还应以父母姓为主
从历史的角度来讲,中西方在姓氏的问题上都有着非常久远的历史,经过千百年的传承演变,其所承载的意义已经非常深刻。民俗学家曹保明认为,本次姓名权解释仅仅是针对小群体进行的,社会主流还应当以父母姓氏为主。
“自古以来,姓氏就代表着一种血缘上的关系,是一种伦理秩序和文化传统。千百年来,‘子随父姓’已经成为父系社会一种传统,似乎只有男性才有传承姓名的权利。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近些年,也有人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随母姓,姓名的传承渐渐已不再是父亲的专属权利。但这并不意味着姓名权可以放开到随意选择的程度,人们更多还是应该以父母姓为主进行选择,这样才能保持人的延续性。”
社会学家:尊重选择的权利 但也不要忘本
吉林省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所长付诚认为,姓名不仅仅只是一个符号,它能提供一种归属感,让人们能够找到自己的根,就犹如“家谱”一般,记录着一个人的本源。
“举个简单点的例子,一个村里二三百人,都姓王,但是如果有一天其中一家人生了个孩子,姓张了,跟别人介绍的时候说‘这是老王家的孩子,姓张’,很奇怪。所以,姓的本身意味着一个人的本源,它让你知道自己是谁,来自哪儿。”付诚说,“中国人有个习惯,不管走到哪,到老了都要‘认祖归宗’;以前的革命烈士,姓名变了又变,但最后还是改回来了。”
付诚表示,中国是个传统观念很强的伦理社会,讲究传承,讲究宗族意识。人们一直随父母姓氏一代代传承下来,即使有一天追溯一个人的本源,也是有迹可循的。“如果变来变去,那么到最后,很有可能你都忘了自己是谁了。”
【点击“华夏宗谱网”返回到“家谱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