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统公告

2015-08-08赵氏家谱的轶事传闻

来源:华夏谱志联盟

  南运河两岸民风淳朴,古韵悠然。依傍在古运河畔的陈官屯镇,经过漫漫岁月,积淀的故事在民间口口相传,其中包括清代嘉庆皇帝钦命建造的“赵家大门”和大门里的轶事传闻。

 

  被人们广为传颂的“赵家大门”,是一座门式的清代节孝牌坊,建于清朝嘉庆年间。据赵氏家谱记载,节孝牌坊建在赵家五门族人的胡同口上,即成为赵家大门楼,高5米,宽4米多。此节孝牌坊坐北朝南,砌五级石台阶,门两侧是一对石狮子,“节孝无双”的匾额镶嵌于牌坊之上。大门左右有木刻的框对,上联是“瀛海礼仪新泽教”,下联是“临淮事业旧家风”,横批为“继往开来”。胡同里又有二门,其框对上联是“春风大雅能容物”,下联是“秋水文章不染尘”,横批为“文光射斗”。纵观整体彩绘鲜艳,精巧别致,肃穆典雅。

 

  牌坊门口有拴马石,有钦赐的“文官下轿,武官下马”牌和节孝碑,门口前面特辟三亩多空旷的场地,逢年过节乡间的花会必到此撂场演出。每有静海县衙新的县官上任必须来“赵家大门”拜谒,以示对“节孝牌坊”的尊崇。

 

  据陈官屯赵氏家谱记载:其赵氏先祖从明朝永乐年间由安徽凤阳府临淮关感应乡迁居于此,安家立业,繁衍生息,成为一大家族。第八世孙弘绍,康熙六十年(1721)生,雍正十一年(1733)去世,年仅十三岁,幼年时被父母订为娃娃亲,未婚妻是天津市人姓金。金氏康熙五十六(1717)生,得知弘绍病故前来吊唁,其金氏善良贤惠,虽不识文墨,却深明孝悌礼仪,看到弘绍一死,其父母以后无人赡养,便动恻隐之心。毅然决定,虽未和弘绍结婚,但一生侍候公婆,尽儿媳之孝道,从此,冬则温,夏则清,日则躬耕田园,夜则拾掇针线,任劳任怨,历经苦难艰辛。曾经有人劝其改嫁,却丝毫不动失志守节尽孝的决心。从黑发青年一直到白发老妪,将公婆养老送终后,过继嗣子为生,待嗣子如亲生,抚以慈、教以谆,培养嗣子成人后,金氏于嘉庆九年(1804)故去,享年八十八寿,嗣子九世孙,鹏远,嘉庆已卯科副举人,道光辛卯科恩赐第二名举人。

 

  当时,金氏守节尽孝,教子成人有方的故事已广为流传。嘉庆年间,时任静海县教谕(负责弘扬儒学思想教育的官员,相当于现在的教育局长)赵士机,为金氏的行为所感动。写表文上书朝廷给予敕封。嘉庆皇帝也为金氏这种世间少有的节孝品德深表赞扬,下旨钦赐银两建造节孝牌坊,并赐屯南大路西良田七亩,敕授金氏为安人。静海县教谕赵士机奉旨崇祀节孝祠,负责承办建造牌坊,并亲书“节孝无双”四个大字的牌匾悬于牌坊之上。牌匾右侧竖写“静海县儒学教谕赵士机为”,左侧竖写“孝女节妇金氏立”。牌匾中上部盖有汉文、满文一体的“静海县印”印章。从此,这座彰显旧时妇女节孝,弘扬“仁、义、礼、智、信”道德标准的牌坊,沐浴韶光岁月,静静矗立于运河边一百多年。

 

  古人云:“以义制事,以礼制心,垂裕后昆。”尽管赵家大门里的族人都以务农为业,却谨承家风,户户都着力培养读书人,格守重礼兴文,崇尚德行,积极向上的家族精神,为做人标准。因而从嘉庆年间立金氏节孝牌坊后,“赵家大门”里又出现了不少人物。

 

  据家谱不完全记载,赵家大门(私塾)培养出秀才以上39位,其中赵家大门族人占28位,包括秀才、举人、县令。

 

  十三世孙鲁源,优禀贡生(学习优秀,经官府批准由国家出资培养的学生)县长赐“文元”牌匾一块,著有《地理玄龙志》《尊孔之国文》《赵批聊斋》《新增百家姓》等书。十三世孙晋源曾任陕西省周志县、神木县县长,为官清正,知识渊博,才情过人,深得百姓好评,后经周志县百姓恳求,又回到周志县当县长。1929年爆发冯蒋大战,因厌烦战争,辞职回乡自己出资兴办义学,培养了很多人才,著有《四字经》《五级挽联》,尤擅画工笔墨鱼,为当时画鱼名家,传说其鱼画因逼真传神被猫撕咬。十四世孙赵树伸民国年间幼时,其父去东北逃荒,客死他乡,杳无音讯,赵树伸成年后为寻父步行几千里,沿途讨饭将父亲遗骨背回,安葬于陈官屯,其千里寻父至今成为孝闻乡里的美谈佳话。

 

  “赵家大门”的扬名源于人才辈出,代不乏人,解放前后有为寻求革命理想跟随贺龙、李先念身边,后担任国家要职的赵华清、赵于波,有济世行医享受国务院津贴的医学专家等。

 

  只可惜“赵家大门”这座有着历史和现实意义的节孝牌坊,在文革时被拆除,节孝碑也不见踪影。而可喜的是有不愧对先人的赵家后裔,在那血雨腥风的动荡年代仍完好地将“节孝无双”这块牌匾藏匿保存下来,而成为珍贵的历史物证。

 

  岁月更迭,世事沧桑,关于“赵家大门”的人和事,随着逝去的岁月斑驳地汇入远去的历史长河,为有着深厚历史文化底蕴和传统道德遗风的静海,注入了一缕闪光的文脉和一丝恒久可鉴的精神源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