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统公告

2016-02-04说姓氏话炎黄(二)

来源: 海峡之声 作者:马哥

    根据史书《通鉴·外纪》记载,姓,产生于母系氏族社会。是标示家族系统的母系血缘符号。其名称来源于原始家族、氏族或部落联盟的图腾。姓,主要功能是“别婚姻”,先秦时妇人称姓,姓可呼为氏。

 

    而姓氏的氏,产生于父系氏族社会。是标示拥有一定经济利益、政治特权之家族系统的父系血缘符号。其名称来源于氏族酋长或部落联盟首领的封赐。氏,主要功能是“别贵贱”,先秦时男子称氏,氏不可呼为姓。

 

    我们常说自己是“炎黄子孙”,那肯定是从炎帝、黄帝那时开始才有我们,但是炎黄之前呢,我们的姓氏又是从哪儿来的呢?

 

    对此,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晁福林先生认为,炎黄二帝他们也是从两个氏族互相通婚以后繁衍出来的。“追本溯源,这是中国人认识历史的特征,就是要迫溯最初的根源。姓氏现在一般就是说追溯到炎黄,炎黄之前的姓氏也是有的,这个在《国语》里有记载。就是说炎帝黄帝他们从哪儿来的,他们也是从两个氏族互相通婚以后来繁衍出来的。”

 

    炎帝这一部落,姓姜,就是姜子牙,姜尚,姜太公的这个“姜”。因为当时炎帝的氏族居住在姜水,就是现在的陕西省宝鸡县附近。是生活在那儿的,所以以水为名,底下带个女字,姜。黄帝这一族呢,姓姬,就是“霸王别姬”的那个“姬”,当时是在生活姬水旁。“姬”字也带个女字旁。

 

    说到姜姓,人们很容易就想起姜子牙,关于这个比较传奇的人物,我们先来一起了解下。在中国民间,姜子牙是一个妇孺皆知的人物。成语“太公钓鱼,愿者上钩”,说的就是他的故事。

 

    相传,他80多岁时,还是一名隐士,每天在渭河边上钓鱼。可奇怪的是,姜子牙的鱼钩是直的,嘴里还老是念念有词说:“鱼儿呀鱼儿,喜欢的话你就上钩吧。”那时,正值商朝末年,周这个部落就活动在渭河流域一带。周部落的首领文王姬昌知道姜子牙是一个能安邦定国的人才,就请他出来辅佐自己。周文王死后,姜子牙又辅佐周武王,会合天下诸侯,吊民伐罪,灭掉了残暴无道的商纷王。所以,姜子牙是我国上古时代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和军事家。

 

    据史书记载,姜子牙名尚,字子牙,被后人尊称为姜太公。周王朝统一天下后,他被分封在齐国为诸侯,是齐国的始祖。可是,姜太公还有另外一个姓:吕。所以他的名字又叫吕尚。有人说,姜太公的先祖曾被封在吕这个地方,因此,吕尚的“吕”是封地,不是姓氏。不管怎么说,后世的姜姓与吕姓传人都把姜太公看作是自己的祖先,以表达对这位杰出人物的景仰之情。

 

    今天,位于陕西省宝鸡县南磻溪河边的“钓鱼台”,传说就是当年姜太公的垂钓之地。磻溪是渭河的支流,这里水光粼粼,翠柏苍郁,河边横卧着一块两米多宽的青石,石面上有两条平行光滑的凹印,据说,这就是姜子牙垂钓时留下的痕迹。

 

    炎帝和黄帝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历史上,炎帝神农氏和黄帝轩辕氏的部落曾结成部落联盟,代代繁衍生息,构成了以后华夏族的主干。

 

    传说炎帝神农氏是一位非常伟大的人物,关于他的历史功绩,湖北省随州市文联副主席、作家协会主席蔡秀词先生总结了八大点,蔡先生说神农炎帝一生都在为民众谋求福祉,受到了历代炎黄子孙的无比崇敬与景仰。

 

    “炎帝的‘炎’是两个火,他是以火得王。在随州民间有这样一种说法,在炎帝之前人们吃的是生食,但是炎帝钻木取火以后开创了另外一个文明,就是人们开始吃熟食了。另外,他还有一个功绩,就是煮盐。煮盐以后他不仅吃的是熟食,而且是放了盐的熟食。‘炎’字的来历啊,从民间的说法是两个火,古典的说法是以火得王,开创了中华文明的新纪元。第二,炎帝至少有八大功绩。比如说他是农耕文化的始祖,首创了耒耜,农耕的一种工具。还有教人耕作,还有制陶,人们粮食吃不完的,过冬的,他可以用陶器来储藏。还有纺织,刚才说的煮盐,另外就是与神农架的关系,就是尝百草疗民疾。另外,他主要是发明了茶,‘茶’过去与如火如荼的‘荼’是同音的,是表示一个意思,茶的意思。说是炎帝尝百草,一日入了72种毒,最后得茶而解之,其实是得荼而解之,所以炎帝神农也被称为茶神。另外,他削桐为琴,制作一种琴,我想第一个他是最早传达爱情的意思;第二,他是传达人民的一种感情,可以说是最早的表达情感的一种形式,比如说欢乐或者悲伤各种以音乐的形式、以琴的韵律的形式来表达自己的情感。还有最早的时候没有文字的出现,他结绳记事。还有,他的一个功绩是日中为市,始创贸易、商业。炎帝神农主要的就是这八大功绩。”

 

    炎帝神农是农耕文化的创始人,他因天之时,分地之利,开创了原始农业,以火德代伏羲治天下。炎帝和他所带领的原始氏族先民创造了丰富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为中华文明的发轫和中华民族的形成准备了最初的物质、文化基础,在中国历史发展过程中做出了奠基性贡献,受到中华民族的历代尊崇。

 

    后来,炎帝与黄帝联合打败蚩尤,成为中华民族的共同始祖,中华民族因而又称炎黄子孙。数千年来,炎帝神农氏与黄帝轩辕氏一道被尊为中华民族的始祖,受到普天下炎黄子孙的世代钦敬。

 

    说到炎黄二帝,其实炎黄时期是中国姓氏大发展的时期,因为炎黄这两个氏族影响特别大,它们都起源在今天的黄土高原这一带,他们流动性非常强,一般认为黄帝族从陕北高原偏北一个地方往东迁移,炎帝呢偏南一点,往东迁移。在迁移的过程当中,他们跟很多氏族发生关系,在发生关系的时候,当然有通婚的关系,这样就留下了很多的子姓的,就是他们的子辈的氏族。所以他们的影响特别大,跟他们的迁移还有在中原地区广大的活动有直接关系。

 

    炎帝所发展的姓一般是跟古史传说当中的少数族群有关系,像共工氏,蚩尤氏,还有后来的祝融氏等。祝融八姓,偏重干南方,而北方的这些氏族,大多和黄帝有比较大的关系。

 

    从炎黄之后,姓不断地在增加,传说在夏朝的时候,有两个氏族给夏王饲养龙。这个龙到底是个什么东西,现在也弄不清楚。但是饲养的这个龙夏王吃了以后,觉得味道特别甜美特别好,后来又跟他们要龙肉吃。可喂的龙死了,养龙的没法交账。当初在喂龙最好的时候,夏王就赏姓给他们,一个族叫做驭龙氏,另一个族叫豢龙氏。现在龙死了,没法交差,这两个族就跑了,跑到一个叫做刘的地方。据说后来的刘姓,就从豢龙氏、驭龙氏这儿起源。

 

    到了周代,是姬姓,像周武王叫姬发,那就是上承黄帝之后,跟黄帝的姓是一样的。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晁福林先生认为,周朝又是一个姓氏大发展的时期,他说,从周代开始,姓氏的一个大繁衍就依托于黄帝这一族之下了,就是因为周朝姓姬,以黄帝的正统子孙自居。

 

   “周朝又是一个姓氏大发展的时期,因为它实行分封制,把很多子弟、功臣都分封到外地去,就形成很多新的姓氏,这个在《左传》上有很好的记载。你比方说周公的孩子就繁衍了八个姓,周武王的孩子就繁衍了大概十几个姓。他们这些孩子都封到各地当诸侯,这些诸侯就形成了很多很多的姓。”

 

    纵观人类发展史,一个民族它能够聚合在一起,很大程度是从共同想象开始的,从共同记忆的终端开始的。我们共同承认是一个民族,而实际上分出多少姓来倒不是很重要的了,但是大家的共同祖先,共同认同炎黄二氏,这个成为了共识。就是说血缘脉络不是太重要了,大家认同的是共同的一段历史,共同的一种文化。

 

    谈到炎黄,我们常常能感到我们内心当中有一种认同感,在谈的过程当中我们好像无形之中有了一种凝聚力,这是不是说姓氏文化真的能够带给我们一种力量?

 

    对此,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晁福林先生认为,中华文化的影响在很多方面表现在百家姓里面,表现在姓氏文化里。

 

 “中国历来讲究‘和为贵’的思想,它主要找各种因素让你融合起来,联系得紧密起来。大概这个姓氏就是融合的一个因素,很重要的因素。就拿每一个姓来说,它是一个家族的融铸点,就百家姓来说,可以说是中华民族的一个融汇点。所以中华文化的影响在很多方面要表现在百家姓里面,表现在姓氏这样一种文化上。中国的人即使分布到世界各地,都忘不了自己的姓,这也是忘不了中华文化的一个表现。”

 

    确实,作为现代人,现在这个社会节奏很快,人际关系呢不再像以前一个村子、一个家族住在一起时有那么一种温馨的安全的感觉。当然现在的社会流动性大了,每个人选择的余地大了,空间也大了,所以在这种情况下,比如说逢年过节亲朋好友一聚,如果把自己的姓氏来源搞清楚了,会有一点儿心灵回家的感觉,就从心理上觉得自己终于找到了一个源头,找到了一个家的感觉。

 

    听众朋友,在以前有“同姓联宗”的说法,关于“同姓联宗”有一个有名的笑话,就是明末农民起义领袖张献忠打下四川梓潼,看见文昌帝君梓潼神,张献忠要跟他联宗,理由很简单,你姓张,咱老子也姓张,咱俩就联了宗吧,呜呼哀哉,尚飨。但是,你要在异地突然碰到一个很熟的朋友,一聊是一个姓儿的,就增加一种亲切感,有种特别亲切的感觉。“五百年前是一家”这句话最早出于元杂剧,离现在也有五百年以上了,那时候就有人说:“一家人不说两家话,五百年前是一家。”这就是同姓,它有一种自然的亲和力。

 

    另外,在我们中华姓氏发展过程中,有很多在历史上曾经是少数民族的,他们以前有自己的姓,但是后来都乐意改成汉姓,然后融人了我们现在所说的百家姓这种系统中间。所以这可能也是一种民族的融合、民族凝聚力的表现吧。

 

    一个民族的凝聚力是现代化竞争力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如果这一个民族它要是离心离德,它不搞好社会,它就很难完成这个社会资源的整合,它就会妨碍我们实现现代化或者是其他目标。中国文化本身是非常具有凝聚力的,百家姓可以说是普及到千家万户每一个人身上的中国文化,我们从这一点上来认识中国文化是很有好处的。

 

    所以,了解姓氏文化,了解这一段历史,能够让我们更好地对民族的凝聚力和认同感感同身受,把我们每一个人渗透到骨子里的这种无形的力量凝聚起来,共同创造我们民族美好的明天。





        

 【点击“华夏宗谱网”返回到“家谱常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