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统公告

2016-01-10编修宗谱触及华夏族脉,泽被后世

来源:华夏谱志联盟
 

  在修建宗谱的过程中,我们能发现以往我们从没注意过的细枝末节,追溯先人足迹,探查先人思想,传承先人文化。这个过程能让我们豁然开朗,华夏族脉似乎触手可及。

  研究柳氏宗谱与姓氏文化已20余年。在国家图书馆与上海图书馆,查阅家谱,数以千计,给研究宗谱提供了第一手资料。在国家图书馆发现了近代史学大家柳诒徵、联想集团创始人柳传志家族的《京江柳氏宗谱》(光绪十七年版本),从宗谱上得知柳永墓、柳永后裔在江苏镇江的历史事实;还有乾隆年间编修的《虞邑西乡吕氏宗谱》(1)和清光绪二十一年(公元1895)编修的《虞邑西乡吕氏宗谱》(10),载有吕洞宾家族的完整谱系。

  还发现了《余姚大施巷施氏宗谱》(施久义纂修,民国二十年(1931)奉思堂木活字本),从宗谱可知孔子嫡母施耀英,其侄子施之常为孔子弟子,孔子为其嫡舅,而且可知历史上确有西施其人,据该家谱记载,鲁国大夫施策(第十世)的孙子施景‘徙居诸暨苎罗,生女西施’。

  发现的还有失传的乾隆年间始修的毛泽东《韶山毛氏族谱》(卷三)以及清同治七年(公元1868)编修的《韶山毛氏鉴公房谱》;周作人珍藏的《越城周氏支谱》(清光绪三年,宁寿堂木活字本);清朝与民国版本的《展氏族谱》。诸如此类的发现,举不胜举。

  国家图书馆与上海图书馆等馆藏宗谱,目前被研究、利用,估计百不一见。这需要爱好传统文化的宗谱专家与爱好者继续努力,更需要有关大学院系与国家图书馆与科研机构,与各个姓氏宗亲会进行合作,将宗谱收藏到研究利用方面转化,让宗谱文化,为我国的社会和谐发展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竭尽绵薄之力。随着宗谱数字化、网络化,宗谱从古代秘而不宣,到如今开放性研究与利用,相信一定会掀起宗谱编修、收藏与研究的热潮,造福人类,泽被后世。

  编修宗谱热潮已在华夏大地铺展开来,传承后世子孙,造福普罗大众。

 

 

 

 

 

                          

 【点击“华夏宗谱网”返回到“家谱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