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居新西兰近20年的新西兰新中商会会长,中新文化交流副会长,太平绅士张汉华女士,和新西兰维康堂中医医师伍俊伉俪,尽管身处异国他乡,但他们始终心向祖国。
辛亥革命百年,在各种纪念活动的影响下,张汉华,伍俊一家开始有意识地“寻根”。去年,居住在武汉的二哥伍启新夫妇在辛亥革命武昌起义纪念馆和鄂州市档案史志学会的帮助下,终在鄂州市泽林镇杨方村伍家湾找到线索。10月5日,中国传统的重阳节,应邀专程回国参加辛亥百年大型纪念活动的伍俊夫妇和哥哥伍启新等亲人一起,在泽林镇杨方村伍家湾见到村里辈分最高的伍金诺老人,并从多个版本的《伍氏族谱》上,找到有关伍正林的记述,成功“寻根”。
史料记载,伍正林(原名伍淑林),1885年出生,湖北武昌(今鄂州)人。13岁赴江夏(今武昌)读初级中学,读书期间深受进步思想启蒙。18岁加入湖北新军工程八营。由于表现突出,25岁时(1910年)被提升右路前排排长,并在熊秉坤的介绍下加入了反清革命组织“共进会”。1911年10月10日晚,工程八营打响辛亥首义第一枪。伍正林率领队伍攻打督署前门,在进攻失利情况下,曾以自刎愤举激励士气,被熊秉坤一个箭步上来挡开。后两人与其它38名勇士组成40人敢死队,直冲武昌督署东辕门,并成功点火烧房,引炮队攻击,进而取得首义之战决定性的胜利。
9月30日,一场绵绵秋雨,让燥热的江城空气中兀自多了几分清新。上午10时,刚下飞机的张汉华女士及家人风尘仆仆地前往位于新首义广场旁的首义小区,拜访首义功臣熊秉坤之子熊辉。
“你们的爷爷和我父亲当年可是一起出生入死的好兄弟、好战友啊!”熊辉今年85岁高龄,但声音依然洪亮,中气十足。张汉华和丈夫伍俊紧紧拉着熊辉的手激动地说:“当年,要不是您父亲那一挡,我们的爷爷就不会活下来,也就没有我们今天的拜访啊!”
“别这么说!我父亲健在时,曾多次在我们面前提到,你爷爷伍正林当年非常英勇,是我父亲麾下最得力的干将之一。我父亲救下他是为了保留革命的种子,事实证明他保留的是一颗顽强的种子。”谈起往事,熊老仍记忆犹新。
史料显示,辛亥革命胜利后,熊秉坤一直在军界和政界任职,伍正林则和时任辛亥首义临时总指挥吴兆麟一起,辗转全省从事水利建设工作,直至1940年去世。
“是“以天下为己任,爱我中华,追求光明”的共同理想使先辈们走到一起,他们那种敢为天下先、善为天下先的创新精神,无私无畏、忠贞奉献、甘洒热血的大爱精神,改天换地、锲而不舍的愚公精神,胸怀大局、求同存异、风雨同舟的团结精神,是留给我们最宝贵的精神财富。”握着两位刚从新西兰回来的志士后裔的手,熊老提高嗓门说,作为革命后代,不应躺在前人成就上“睡大觉”,而应以身作则,现身说法,好好传承他们的精神。随行记者在这一瞬间给百年前的辛亥骁将的后裔们留下的珍贵的记忆。
每逢佳节倍思亲。10月5日,在国内亲人陪伴下,张汉华和丈夫伍俊来到鄂州市泽林镇杨方村伍家湾,第一次拜祭了他们的祖父、辛亥首义志士伍正林。他们表示,不久将为祖父立个衣冠冢,以方便拜祭。如有可能,他们还会在家乡寻找一些投资机会,为家乡建设尽一份绵薄之力。
10月8日在武昌洪山礼堂举行的辛亥革命首义百年纪念大会的主席台上,张汉华夫妇与邻座的吴德立先生(辛亥革命武汉总指挥吴兆麟之孙)就辛亥志士后裔弘扬首义精神的话题谈得很默契,并表示将来一定会在海内外进一步加强联系。
谈起此行,张汉华会长和伍俊先生无比激动,张汉华深情地说。“祖父有幸亲自参与了那场伟大的革命,作为他的家人和后人,我们感到由衷的骄傲和自豪。此次‘寻根’,不仅仅是我们的个人行为,更多的是缅怀先烈,重温历史,弘扬‘武昌首义’的革命精神。作为辛亥革命志士的后人,不管身在何方,无论你讲着什么语言,我们都永远心系家乡和祖国,为中华民族的振兴,国家的强盛,尽自己一些绵薄之力,以呼唤华夏儿女团结一心,早日成就祖国和平统一大业。”
【点击“华夏宗谱网”返回到“家谱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