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统公告

2016-01-03海外华人为寻根掀“修家谱热”

来源: 中国新闻网 作者:赵振江
 

    随着时代发展,家谱的修订也有了新方式,网络成为一个重要的途径。图为一个网上家谱的模板。(图片来源:资料图片)

    据《欧洲时报》报道,在寻根访祖热的推动下,海内外华人近年兴起了“修谱热”。不过,热衷于此的大多是老年人,年轻一代则热情不高。同时,随着科技进步和经济发展,家谱修缮也出现了商业化模式,网络更成为收集家谱的重要方式。

老华人热衷修谱 专家:应理性看待家谱作用

    近年来,中国出现了“修谱热”。上海复旦大学教授、历史学者葛剑雄近日在接受该报专访时称,应该理性看待家谱的作用,共同的民族利益才是维系海外华人与中国关系的基础。

    记者:近些年修家谱比较热,你觉得原因是什么?

    葛剑雄:总的来讲现在中国修家谱是对前一段时间家谱缺失的弥补和回归。中国一直有修家谱的传统。但近代以来这个传统受到冲击,以往中国大都聚族而居,后来分散居住,不再强调宗族的概念,反映宗族关系的家谱修订也随之衰落了。现在家谱修订出现了回潮。但现在热衷修订家谱的人大部分是老年人,包括退休的老师、 赚了钱的商人等。

    记者:如何看待海外华人修谱热?

    葛剑雄:海外华人修订家谱属于一种寻根访祖热,但现在主要集中在老年人身上。年轻人对修订家谱已经没有那么热衷了。

    现在维系社会关系不仅仅靠血缘了。目前,更应该把修订家谱看作为一种学术研究方式。如今公民信息在公安局查找很方便,家谱作为信息整理的功能已经没必要存在了。

    从传统文化来讲家谱有合理的地方也有不合理的地方。现实是往往修谱多的地方宗族矛盾比较深。家谱文化今天只能抽象继承,亲情是可以继承的,和睦的家风和族规是可以继承的。但宗族制度已经很难全部继承了。所以我们要理性看待家谱的作用。

    记者:那该如何维系海外华人与中国的关系

    葛剑雄:通过宗族的交流维系海外华人与中国的联系是很有限的。还是需要根据实际情况来维持联系。海外华人与中国的关系在经济方面的就从经济方面进行交流,所谓在商言商。学术研究则要看双方的研究条件再进行联系合作。

    有人夸大了宗族的关系和家谱的作用。共同的民族利益才是维系海外华人与中国关系的基础。

《中国家谱总目》保存华人共同记忆

    中国国家图书馆(简称国图)古籍馆副馆长谢冬荣近日接受该报记者专访时介绍,中国国家图书馆古籍馆有一个统计数据,到2013年,国图合计藏有家谱1100010万余册,并正逐步通过网络平台,在与海内外相关机构的合作中,一步步扩大家谱藏量,推动家谱数字化进程。他表示,家谱保存了华人的共同记忆,编修《中国家谱总目》功在国家和人民。

    据介绍,中国国家图书馆家谱原件收藏的总量仅次于上海图书馆,位居全国第二。在2000年由大陆、港澳台地区、北美地区参与的两岸五地会议上,由上海图书馆申报的《中国家谱总目》立项,国家图书馆作为会议的理事会之一和副主编辑 ,协助《中国家谱总目》项目的开展,在对国图所藏馆量进行统计的同时,也组织了北京地区的家谱搜集和编纂工作。

    记者:能否介绍一下《中国家谱总目》项目?

    谢冬荣:2000年,由大陆、港澳台地区、北美地区参与的两岸五地会议上,由上海图书馆申报的《中国家谱总目》立项,国家图书馆作为会议的理事会之一和副主编辑 ,协助《中国家谱总目》项目的开展。

    《中国家谱总目》虽然只提供家谱的提要目录,但这份目录提要可以让人们有本可寻,因此不管是哪个图书馆牵头,家谱的事情总要有人来做。做家谱这件事对所有中国人而言是有贡献的,保存了华人的共同记忆。

    记者:有没有政要名人到贵馆探寻家谱祖脉?

    谢冬荣: 2005年时任台湾亲民党主席的宋楚瑜访问大陆,大陆方面赠送给宋楚瑜的礼物中包括一套《湘潭昭山宋氏石潭房七修族谱》。这是宋楚瑜家族的家谱。该件礼物就是依据国图收藏的1941年活字本仿真复制的。他当时拿到礼物时非常激动。

    记者:20世纪80年代以来,续修家谱成为一股热潮,具体表现是什么?

    谢冬荣:家谱的修缮过去都由民间自发来做,后来兴起了一些专业性的修谱公司,推动了家谱修复朝向迅速且专业化的道路飞速发展。

    只要有相关家谱资料,就可以委托公司来做,大大提高了原先纯手工做家谱的效率和质量。除此之外,一些宗亲会开始集中发起修家谱的活动,还会寻找一些有文史专业功底的人员把关,使得修家谱的组织化程度和专业化程度提升。

    另一个重要趋势是,很多人拥有家族的零散信息,家谱通过网络平台呈现,如美国犹他家谱学会等机构就通过网络,使得与家谱相关的数据得以呈现。中国国家图书馆也在逐渐完善自己的网络系统,提供这种功能。

    记者:中国国家图书馆家谱馆藏的特点是怎样的?

    谢冬荣:国图搜集的家谱,1949年之前的家谱要占到总量的60%以上,其中江苏、浙江、湖南、湖北、江西等地的家谱居多。

    国图藏有早期版本的家谱,包括宋代写本2种,蒙古刻本1种,元代抄本、刻本各1种,明代版本300多种。宋代写本《仙源类谱》、《宗藩庆系录》为现存最早的宋皇室家谱,且是海内外孤本。

    我馆保存的名人家谱也较多,清代的名人有孔尚任、纪昀、魏源、李鸿章、刘坤一等人的家谱,民国时期的名人有徐世昌、黄兴、鲁迅等,新中国成立后的名人有董必武、毛泽东、徐向前、荣毅仁等。

网络分享与上传成为重要修缮方式

    中国国家图书馆每年新旧家谱收藏增加量近1000种,不仅通过实体原件搜集,网络的分享和上传也成为越来越重要的方式。谢冬荣认为,这是家谱搜集方面呈现的新特点。为发挥网络在家谱收集方面的作用,国图建立的中华寻根网成为主力。

    记者:中国国家图书馆近年是如何收集家谱的?

    谢冬荣:国图作为文献机构,主要进行搜集资料和整理资料,一方面做实体搜集,另一方面通过“中华寻根网”来征集。我们已对馆藏的2300多种家谱做了扫描,使在线用户可以使用,后续我们希望可以让用户自己编辑家谱目录,并将手中的数据上传分享。我们也在征集海外华人华侨家谱,希望与海外的相关机构进行合作。

记者:建立中华寻根网的初衷是什么、运行后的成效如何?

    谢冬荣:中华寻根网在201135日正式开通上线,是一个跨地域、跨国界、世界性的网站,以传扬中华谱牒文化为重要目的,邀请个人、宗亲会、学术机构、图书馆、档案馆等加入,实现寻根问祖、家谱编纂互动、家谱专题咨询、寻根百科、家谱在线查阅、家谱目录和全文检索等功能。目前,中华寻根网已经建立了系统模型、数据模型和软件系统,制作了姓氏数据500余条、家谱书目数据3万余条,完成2300余种约250万页家谱的扫描,同时发布与家谱相关的文献6000余种约300万页。

    记者:线上征集是否成为家谱收集愈加重要的方式?

    谢冬荣:是的,以前的家谱秘不示人,人们的观念较保守,随着社会开放程度的提高,大家更愿意公开家谱,现在修谱的手段越来越电子化,越来越完善,修谱的门槛也越来越低。很多网站已经推出在线修谱的功能,以家谱树为核心,再附上一些谱序和译文,就可以变成一个小型电子版家谱。从我们的角度讲,希望提供一个完善的数据模型和用户界面,我们在这方面要加大力度。

加强与海外家谱学会的交流

    谢冬荣介绍,北美、欧洲、日本地区收藏有大量的中国家谱,其中,北美地区收藏中国家谱原件和缩微品最多的机构是美国犹他州家谱图书馆,收藏缩微品超过1.7万种。面对海外家谱藏量丰富的情况,中国国家图书馆也展开与海外相关组织合作的道路,并积极向海外相关机构学习。

    记者:如何借鉴海外相关机构在家谱编写和收藏方面的经验?

    谢冬荣:相关组织在海外有很多,以美国犹他家谱学会为例,我们向他们学到的东西有很多。这样的组织非常专注和坚持,用几十年的时间投入和族谱有关资料的搜集,比如他们在台湾地区以人类学田野调查的方式走家串户,通过居民的口述搜集家谱资料。现在该学会把已掌握的家谱做成数据,以数字图片的形式上网提供服务。犹他家谱学会这种搜集家谱的办法很值得我们借鉴,国图就在不断地开展家谱书目数据和图像数据的发布,以方便更多的人利用我馆的家谱资源。

    该家谱学会还设置有家庭史中心这样的咨询机构,教用户如何利用家谱资源寻根、做应用和研究。之前国图通过阅览室为前来咨询的人提供咨询帮助,但借助网络平台,就可以提供更多的服务,我们也将借助寻根网,投入相关人力进行咨询。

    记者:如何利用散布在海外的家谱资源?

    谢冬荣:此前有学者对海外收藏家谱进行过初步统计,据他们的数据,收藏中国家谱原件和缩微品最多的机构是东洋文库,共收藏家谱原件800余种,缩微品500余万件。日本国立国会图书馆藏中国家谱403种,东京大学东洋文化研究所藏中国家谱344种。北美地区收藏中国家谱原件和缩微品最多的机构是美国犹他州家谱图书馆,收藏缩微品超过1.7万种。哥伦比亚大学东亚图书馆收藏中国家谱原件超过2000部,哈佛燕京图书馆、美国国会图书馆、加拿大多伦多市图书馆等均有中国家谱收藏。欧洲的英国国家图书馆、法国国家图书馆、德国海德堡大学汉学研究图书馆、荷兰莱顿大学汉学研究院中文图书馆也有中国家谱收藏。

    对于收藏在海外的家谱资源,中国国家图书馆将借助数字化技术实现海外古籍回归。2011年底,国图接受美国犹他家谱学会捐赠的家谱数字资源18520余万叶。这些资源将通过我们的网站发布,免费使用。

    记者:中国国家图书馆在海外华侨华人家谱搜集方面的情况是怎样的?

    谢冬荣:这方面我们还没有明确的统计,但是近年海外华侨华人对家谱的关注度增加。国图曾在2000年编辑出版了《闽粤侨乡卷》,将和侨乡相关的家谱选了40种做了影印出版,有50册。

    近年来,我们遇到过一些海外华侨华人来国图寻根,他们寻根的能力和急切程度超乎我们的想象,投入的精力很大,会通过查阅各方面的书籍,来积累家谱的相关的资料。

    去年一个六七十岁的老人来国图查询家谱,他的儿子就是美国一所高校物理系的教授 ,远在美国的儿子想要修家谱,就让母亲来查家谱,老人不太懂家谱,就将相关家谱资料复印后寄往美国,我们的工作人员复印了一周才完成。

 

 

 

 

 

                      

 【点击“华夏宗谱网”返回到“家谱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