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我们可以从中华姓氏的来源、发展和现状说起。
关于姓氏的来源与发展,我们可以回溯到母系氏族。《说文解字》:“姓,人所生也。古之神圣人,母感而生子,故称天子。因生以为姓,从女生。”这段话告诉我们,在远古时期,只知其母,不知其父的血缘群婚阶段,人们的姓氏,只能根据母亲的属性。这就是从已知的史料来看,最早出现的姓氏,大部分都从“女”旁的原因。如神农氏,姜姓,因以火德王,故称炎帝;姞,黄帝后代姓氏之一;妘,高辛氏时,火正祝融的后人之姓;嬴,春秋时,秦、徐、黄、江等都是嬴姓国。
以国名与邑名为姓。如我们所熟悉的春秋战国时期的诸侯国;周公旦的儿子被封到邢国为侯,他的后代便以“邢”为氏了,周武王平天下后,封叔度于蔡,叔度的后代便以“蔡”为姓氏了。与此类似原因的还有鲁、晋、宋、郑、吴、越、秦、楚、魏、陈、曹等诸侯国国名,也都成了姓氏用字。周武王时封生采邑于苏,岔生后代便姓苏;此外,“荀”姓和“程”姓,也是以“以邑为姓”有关。据统计,以邑为姓的近200个。
以乡、亭之名,居住地之名为姓氏。以乡亭之名为姓情况不多,常见的有裴、陆、阎、郝、欧阳等。想传帝尧时,重黎死,其弟吴回继之,任火神祝融,他的儿子名终,在陆乡一带,称陆终。其后代以陆为姓,此为山东陆氏的起源。以居住地为姓氏的复姓较多,如:东方、东山、南门、南郭、西门、北野等,一般都是带邱、门、里、野、宫等字,表示不同环境的居住地点。
以先人的字或名为姓氏。出自此条的姓氏很多,据统计有五六百个,其中复姓200个。如周平王的庶子林开,其后代以林姓传世。周平王之子名狐,他的后代便以“狐”为氏。鲁孝公之子名展,他的后代便以“展”为氏。
以排行次第为姓。一家一族,按兄弟顺序排行取姓,老大曰伯或孟,老二曰仲,老三曰叔,老四曰季等。后代就以祖辈的排行“伯”“孟”“仲”“叔”“季”为氏,表示在宗族中的顺序。
以官职为姓氏。司徒、司马、司空、司士、司寇是中国古代朝廷的重要官职,后来这些官名,都成了姓氏。还有一些也以官职为姓氏的,如籍、谏、府、库、仓、军、厨、将军等。楚庄王少子兰为上官大夫,其后人便以“上官”为氏。
以技艺为氏。春秋时,以“卜”为业的不少。楚国有卜人名徒父,晋国有卜人名偃,鲁国有卜人名楚邱,而他们的后人,便以“卜”命氏,比如仲尼的弟子卜商之徒,便是。其他,如以“巫”“甑”“贾”“匠”“陶”和“屠”等为姓的,也都是以技艺为“命氏”的。
此外,还有古代少数民族融合到汉族中带来的姓,如慕容、尉迟、单于、先贤等;因谥号、赐姓、避难等原因而立姓,如春秋晋国申生谥为“恭”,唐代一丞相窦怀正想夺权,皇帝惩罚赐其后代姓“毒”;还有一些因特别原因立姓,因居住地特色立姓,因避讳而改姓,因谐音、 字讹而立姓,因原姓氏的衍生而立姓等。由此可见我国姓氏来源的多样与蕴含文化的丰富性。
其次中国姓氏的口头使用也很有特点。汉语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同音字或谐音字的数量及其浩大,为了在交往时,是别人不至于对自己的姓氏产生曲解,在介绍自己或别人的姓氏时,人们常常采用各种简易的方法来进行解释或指导。
连词解释法。有些姓,单说出来别人不容易听懂,甚至听了会产生误会,一旦连缀成词,这些问题就迎刃而解了。如“计”解释为“计划的计”,“季”解释为“季节的季”;“成”解释为“成功的成”,“程”解释为“程度的程”。
通俗解释法。柒——数字七大写的柒;汴——北宋首都汴京的汴;青——青颜色的青。
结构解释法。用于笔画较多的字:郢——左边是呈现的呈,右边是耳朵旁;用于同音易混的字:周——门吉周,张——工长张。
分拆解释法。把一个难懂的姓氏用字结构进行分拆,然后分开的部件进行解释。如:何——人可何,胡——古月胡,林——双木林,吕——双口吕。
结构拆换解释法。翦:剪刀的剪,去掉下面的刀,换成羽毛的羽;缪:荒谬的谬,将言换成丝字旁。
人名解释法。郑——郑成功的郑,葛——诸葛亮的葛,孟——孟子的孟。
地名解释法。沈——沈阳的沈,哈——哈尔滨的哈,蒙——蒙古的蒙。
减笔解释法。奚——溪水的溪去掉三点水,尹——君子的君,去掉口字,曾——增加的增,去掉斜土旁,臧——西藏的藏,去掉草字头。
增笔解释法。即用一般熟悉的字加点横撇捺或拉长笔画,或加上部首等。朱——未来的未加一撇,卞——下面的下字,上面加一点。
在易混淆的同音或近音的姓氏中,突出典型的笔画,以示区别。于——丁勾于,黄——俗称草头黄。
汉族人取名的历史轨迹显示,中国人历来就重视个人名号的选用。《礼记传》曰:“者,人治之大者也,可无慎乎?”因为人们重视起名所以我们可以从几个侧面了解起名中所包含的传统和文化因素。
起贱名,小名以求平安的风俗。在科学不发达的古代社会,孩子的健康成长。
【点击“华夏宗谱网”返回到“家谱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