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市规划部门召开《扬州市湾子街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专家咨询会,就湾子街保护规划理念、定位及实施途径等问题征求专家意见。据悉,湾子街街区是目前扬州老城区内改造最少的街区,也是扬州四个历史文化街区中唯一一个尚未编制保护规划的街区。
街区现状
商业街演变成为居住为主
历史上湾子街范围内原有34处老字号,其中湾子街沿线25处,均已消失,如今剩余老字号都不在湾子街沿线;原有的13处宗教建筑,大多集中在湾子街东侧,现在剩余宗教建筑仅4处,其中东岳庙损毁严重,地藏庵、藏经院的功能已改变。
如今湾子街街区功能已从繁华的商业街演变成为居住为主,居住用地占街区近80%,公共管理及服务设施、商业服务等其他功能用地仅占13%,而居住人员五成以上为60岁以上老人。“如今湾子街街区功能单一,人口老龄化严重,街区活力不足。”据介绍,街区内公共服务设施和市政基础设施配套水平也较低。总体说来,湾子街还是以居住为主,功能单一,商业呈现边缘一层皮,公共服务设施少而无序,也没有公共绿地。
规划单位在编制规划前曾对湾子街作了一次公共调查,发现湾子街历史街区居民年龄结构呈现老龄化特征,大部分为退休员工。作为老城区,因其靠近市中心,生活方便,老邻居多,相互关系和睦,所以许多老居民愿意继续居住在这里,特别是年纪大的居民愿意将自有住房进行改造翻建。
规划定位
地道的市井,纯粹的扬州
扬州市城市总体规划中明确湾子街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要点为:重点保护湾子街历史文化街区独特的城市肌理,保护其独具特色的斜向湾子街的空间特色;维护街区传统手工业和商业、老字号集聚的特征,维护其浓郁的市井气息;湾子街历史文化街区是亚洲明清城内改造最少的街区,其社会网络与人际关系稳定,应当保护朴素的民俗风情;保护多样的宗教建筑,对现代风格的建筑外观进行整治。
湾子街历史文化街区位于扬州老城中部,隶属于广陵区东关街办古旗亭社区,南至广陵路,北至文昌路,东接皮市街,西接国庆路,整个规划范围面积37.70公顷。而历史文化街区范围为,东至皮市街,西至国庆路,北至古旗亭-莲桥东巷一线,南至广陵路,占地面积32.50公顷。
专家介绍,规划范围内无主城市主次干道穿越,古时候从东关和钞关一带没有建筑,当时市民为了方便从东关到钞关,便走出了一条路,后来沿着路两侧建设建筑,这便形成了现在的湾子街,也拥有了扬州老城区中唯一一条斜街。
规划定位:地道的市井,纯粹的扬州。功能定位:具有传统居住形态特色的现代城市居住区,以市井文化为特色的城市文化旅游体验区。
初步构想
一轴两片四个功能区
昨天从专家咨询会上了解到,规划部门确立了“为湾子街人做湾子街保护规划”的理念,初步构想设立“一轴(湾子街)两片(居住、商服)”规划结构,并规划了“栈”(百家姓客栈)“店”(老商圈、老字号)“修”(宗教修心所)“住”(传统的住区)等四个功能区域。
“在石牌楼—风箱巷两侧集中分布着数十个姓氏的宅第民居,我们提取‘姓氏’和‘民居’两大元素,将石牌楼—风箱巷两侧打造为百家姓客栈。”
据介绍,将立足传统商业要素,在服务居民日常生活外,让游客也能体验扬州原味市井,进一步复兴老城传统商圈。
对街区内选择性恢复历史影响较大、基础较好的古三义阁、地藏庵、东岳庙、扬州教案旧址,打造成集祈福、修身养心、活动交流等功能为一体的宗教场所。在传统的住区方面,方案初步构想为“融合、弹性、完善”,在完善居住配套的基础上,小规模出让更新,并围绕古井以及古树挖掘重塑,让居民公共活动重回“井边树下”。
【专家观点】
湾子街保护规划
要与其他街区功能协调
历史保护与旧城改造相结合
秦佑国(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如何更好地与东关街、南河下历史文化街区融合、协调发展?湾子街保护规划一定要放在扬州历史文化规划背景下,与其他街区功能协调、配合好。湾子街市井文化、宗教建筑、老字号密集,在规划定位问题上,是注重历史保护,还是注重旧城改造更新。要将两者结合起来才能真正将湾子街打造好。在涉及的民生问题上,要解决好居民住房问题,提高原住民的居住环境水平;在旧城改造方面,在保护历史文化、城市肌理以及街巷结构的基础上,适当引入资金,将沿街“一层皮”商业,引入街巷商业式经营模式。
技术创新解老街区生活难题
朱光亚(东南大学建筑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湾子街保护规划关键还是保持其原生态的生活环境。如何激发老街区的活力?建议湾子街在保持原住民经营活动的基础上,通过微经营的形式,在小巷内引入最简单的投入,发展商业服务、配套,给居民带来所需收入。此外,在基础设施方面,朱光亚特别强调,做好基础配套是历史街区重焕活力的关键,一个街区,如果路不好走,厕所、停车场、下水道都不通畅,再怎么改造更新都是徒劳。要在市政设施配套上寻求技术创新,切实解决生活配套问题。
湾子街
可做宗教文化文章
史明(市政协委员):湾子街历史上存在的诸多宗教场所已经失去存在的环境,完全可以在街区打造宗教习所。宗教场所与养心、修心、交流活动等功能结合后可以迸发新的火花。选择性恢复历史影响较大、基础较好的古三义阁、地藏庵、东岳庙、扬州教案旧址,将其打造成集祈福、修身养心、活动交流等功能为一体的宗教场所。
【湾子街前世今生】
明朝早期出现便捷通道
老城区唯一一条斜街
明朝早期,湾子街作为连接钞关和东关的便捷通道而出现,两侧的居住、市场等也陆续出现;明朝嘉靖年间,旧城东侧建新城,湾子街的斜向肌理得以保留,依弯就势形成湾子街的雏形,分“上湾子”和“下湾子”;到了清朝、民国时期,成为繁华的商业地区,商业、手工业和宗教功能在这里不断集聚,街区围绕湾子街生长形成独特的“向心式”弧形空间肌理。
建筑文化遗存分布:省级文保单位2处,市级文保单位31处,尚未确定为文保单位的不可移动文物182处。已核定的历史建筑12处,拟增历史建筑60处,历史文化街区内文物古迹和历史建筑的用地面积占区内建筑总用地面积的26%(不含拟增)。
“湾子街有浓厚的市井气息,朴实的民俗风情,众多的宗教建筑,向心式弧形肌理。”市规划部门相关负责人介绍,历史上该街区位于清代新城商业地区,手工业、商业发达,传统老字号云集;街区内保留了从明代到民国时期多处宗教建筑,数量位于四个历史文化街区之首;沿湾子街两侧传统建筑以微妙的角度构成一种“向心式”的弧形空间肌理,在四个历史文化保护区中堪称一绝。
据了解,历史上湾子街辖区内有三星浴室、大德生、大麒麟阁、三义阁寄园等30多处老字号,东岳庙、地藏庵、古三义阁等10余处宗教场所。值得一提的是,王少堂、许幸之、张联桂等历史文化名人都曾居住于此。
【点击“华夏宗谱网”返回到“家谱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