堂前宝树家声远,槛外乌衣世泽长。
一句话,浓缩了谢姓曾经的鼎盛。这个起源于河南南阳的姓氏,如今在中国姓氏排名第23位,总人口1010万。
谢姓后人多尊申伯为始祖。如今,在南阳唐河等地,还有很多历史的痕迹。
谢氏宗祠
谢城古物多,九岗十八国
3月12日上午9时,唐河县苍台镇谢家庄。
76岁的谢怀俊打开祠堂大门。坐北朝南,红墙黛瓦,两座六棱塔,一座申公殿,碑匾回廊,勾栏环伺,现在的谢氏大宗祠,与古祠堂只有一箭之遥。
新祠堂于2003年建成,匾额由世界谢氏宗亲总会会长谢汉儒题写。谢怀俊说,村里的地下埋藏着很多文物,耕地、挖土、盖房,一不小心就能挖出古物,带着精美图案的古砖、锈迹斑斑的箭头、残缺不全的古镜……
他说,村里还流传着一个古语:谢城古物多,九岗十八国,路东没有路西多。
“村里有条南北小路,连接后岗和仓台。所谓路东路西的‘路’,就是指这条路。”谢怀俊说,现在的宗祠西边就是那条路。
地下古物
随便踢一脚,都能踢出古砖
虽然讲不太明白本地的历史,但这个种了一辈子地的农民,家里面可有不少“宝贝”。谢怀俊从家里拎出了两竹筐物件,瓷罐、铁器、铜镜、烛台、青砖、刀币……
谢怀俊说,曾经,有村民犁地时发现一个硬疙瘩,回家洗一洗,发现是方印章。这就是有名的“军假司马”印。不过,留在谢怀俊等村民手里的古物,都是残缺不全的。
这些东西,很多村民都见过,甚至在自家宅基地下面都挖到过,走路随便踢两脚都可能被绊倒。他们不懂考古,不懂历史,只是觉得,这片土地有故事。
村里还有一个传说,也充满了神话色彩。在村西头,有一棵巷子树,两人合围才能抱住,树冠巨大,上面有一个老鹳窝。每年,它都会生一窝蛋,孵化成幼鸟。如果它把幼鸟都养活了,就预示着当年风调雨顺;如果它把鸟都推下树摔死,这年必定要遭灾遭难。
后来,一场大风将巷子树吹倒,树根翘起,带出了一个大坑。
“我们小时候,还经常到这个大坑里洗澡、摸鱼。”旁边一个村民说。
现在,大坑已被泥土淤平。但是,至今没人敢在此挖土、种菜栽花。这个大坑连同巷子树,成了村民心中的禁地和图腾。
古鼎留存
村里埋七鼎,五个被盗走
关于本村的历史,谢怀俊还记得幼时的一些事情,尤其是那个带着神秘色彩和历史印记的祖庙。“刚解放时,庙还在,里面还有一座玉碑,上面刻着字,记载着谢姓的由来。”村民们说,这座碑的神奇之处在于,夏天时碑身冰凉,温度过高时,还会“出汗”。
祖庙的存在,让村民的精神信仰有了依托。每逢婚丧嫁娶,都要去祖庙祭拜。
不过,1957年前后,祖碑被毁,这里成了村里养牛的牛棚。之后,房子也被扒掉。如今,只剩下一个土台,上面堆放着柴火。现在,谢家庄有700多人,都姓谢。而在整个唐河地区,谢姓人口30000多人,另一个集中居住地在小河谢。
在村民的传说中,谢家庄周围埋有7个古鼎,其中,有5个被盗墓贼偷走了,另外两个得以幸免。这是什么原因呢?
原来,有一个埋在村民的房子下面,盗墓贼眼看古鼎而无计可施。当时也没有疏挖管道、检修电路之说,不然就可以像美剧《越狱》那样,在屋外挖洞,光明正大盗宝了。
另外一个是因为盗墓贼偷到一半,被发现了,只能弃宝逃跑。这两个古鼎,一个据说还埋在地下,另一个经过岁月沧桑,不知所终。
国运不济
申伯建国谢城,被楚国所灭
其实,对谢家庄的人来说,村里古物再多,只有一个是最珍贵的,因为它能解开一些历史谜团。这件古物叫“式是南邦”碑首,现收藏于唐河县博物馆。唐河县谢氏宗亲会执行会长谢海亭说,在《诗经·大雅·嵩高》中,有“于邑于谢,南国是式”的记载,是说申伯被封在南阳,在古谢城立国。《诗经》又说:“因是谢人,以作尔庸。”意思是说,原来谢城的百姓因申伯改封于此,也就成了申伯治下的百姓。申伯因其品质高尚闻于四方,当地人对他很尊重,尊其为祖。
那么,申伯又是谁呢?谢海亭说,申伯是周宣王姬静的大舅。周宣王的父亲就是周厉王,谥号“厉”字上看,是古代有名的暴君,成语“道路以目”就是他造成的。
后来,老百姓实在受不了“见面不说话,只能干瞪眼”的日子,就攻入王宫,把周厉王撵跑了。及至乱局平息,周公、召公、申伯、尹吉甫等人摄政,拥立太子姬静登位,是为周宣王。
此时,南方地区,楚国崛起,攻占大片土地,并向北挺进,威胁到西周的安全。为了保住这个南大门,周宣王就让申伯镇守南阳,并在谢城建立申国,史称南申。
不过,申国太小,无法阻挡楚国的铁蹄,公元前688年前后,申国被楚所灭。
【点击“华夏宗谱网”返回到“家谱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