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老家谱稿被当“四旧”烧毁近50年后,贵阳孙氏家族的每个成员领到了自修的新家谱《贵阳孙氏家谱》(以下简称“《家谱》”)。近日,孙家百余人齐聚一堂,共同见证《家谱》的问世。
“从2004年决意立谱始,历经十载。”主编孙惟宏先生说。期间,孙家上至90多岁的老辈、下至90后新生代都行动起来了,收集整合口述、图文资料,撰写家史、梳理家传、接续家风。
《家谱》尊云南呈贡籍的孙清彦(号竹雅)为贵阳孙家入黔始祖。1860年,时值咸同之乱,投笔从戎的孙清彦携妻儿老少,随署理贵州总督赵德昌迁到贵州贵阳。迄今,贵阳孙氏有154年历史,现繁衍到第七代。其中,以孙清彦、孙嗣煃(号竹孙)、孙嗣煊(号书农)为代表的孙家人,在诗文书画上名动一方。民国年间,孙家是贵阳城有名的“书香门第”。
154年、七代人,历经晚清、民国、新中国。《家谱》不仅是贵阳孙氏一家的家史,还反映了整座贵阳城的社会变迁史。正如《家谱》扉页所写的:“一本别样的家谱,耕犁出家族的荣耀与沧桑,和时代、人为的刻痕。”
因缘聚合引出百年家族史
“我小时候的记忆中,家里曾珍藏有老家谱稿,屋里挂满了孙氏祖上的字画。破‘四旧’抄家,这些宝贝都付之一炬了。”《家谱》主编孙惟宏,还记得40多年前那个非正常年代对贵阳孙家造成的影响。昔日备受人尊重的“书香门第”的出身,那时一度成了孙家人的心头阴影。
孙家人记忆中的老家谱稿,是孙清彦之孙孙嗣煃于民国年间开始写的,此后很长时间内仍不断续写。孙嗣煃的孙子辈曾见过:“是毛边纸质、竖行书写的手稿,有数十页。”孙惟宏说。仅有孙惟宏的堂兄弟孙惟宽,还记得家谱中的十六个字,那是祖父孙嗣煃立下的贵阳孙氏字辈谱:“嗣家惟德 志力乃成 承敬和厚 逸世永祯”十六字。此后迫于形势,“惟”字辈以后的“德”字辈、“志”字辈,许多已不按照字辈谱起名了。
“时间一长,贵阳孙家后人的联系淡了,后辈对前人也知之甚少。”孙惟宏说。直到2004年出现转机。
2004年11月,贵州电视台要拍摄有关“画竹名家孙清彦”的专题片,联系上孙惟宏。孙惟宏陪同记者,重走先祖孙清彦由滇入黔路,去了在黔期间为官所在地。 “专题片播出后,对孙家后人的影响很大,大家又重新聚集起来。”孙惟宏趁此机会,于同年11月组织了有四代人共56人参加的“孙氏家族联谊会”,专门介绍孙家先祖的情况。有人提议重修家谱,从始祖孙清彦开始一直写到当下,厘清贵阳孙氏的人物枝系、现状,便于了解和联络,一代代传下去。”《贵阳孙氏家谱》的撰写提上日程。孙家人行动起来,按照要求撰写“家史”。
如果说《家谱》是这一纪录片和聚会直接催生的结果,那这一切的起因,是上世纪八十年代的两篇文章。1986年,省社科院陈训明研究员先后发表《黔灵山的“虎”字是谁的手笔?》、《画竹名家孙清彦》两篇文章,论证、介绍了孙清彦的书画成就以及在贵州书画界的历史地位和影响。“这两篇文章,让长久被压抑的孙氏后人倍感欣慰。一些孙氏后人对重新研究、探寻自家祖宗的事迹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孙惟宏就是其中一人。这些年间,他广泛研读史书,收集和先祖有关的文献、图片资料,踏访先祖遗迹,还先后撰写了《黔灵山“虎”字揭秘》、《赵德昌与孙清彦》等文章。
百年孙家历史整体“打捞出水”
《家谱》收录了贵阳孙氏在154年间的七代共207人,并绘制成谱系清晰的“家谱树”。对贵阳孙氏的渊源、发展作了全面梳理。其中的代表人物,孙清彦、孙嗣煃、孙嗣煊,以立传的形式着重大书特书,相关的历史文献、图片资料,后世研究评价一并附于后。至此,百年的贵阳孙家,在被遗忘多年后整体“打捞出水”。
其中,始祖孙清彦为官清正廉洁,历史上有“清贫太守“之称;为文,工诗文,精书画,在咸丰、同治、光绪年间享誉云南、贵州。后人评价,其在书法上,“篆、楷、隶、真、行、草,无一不精,尤精行草。大到6米高的臂窠书,小到蝇头行草,无不流利而劲挺”。在绘画上,“山水人物、花卉竹兰、翎毛虫草无一不精。虽古名大家,亦不过是。”
就此,后人以一副对联概括孙清彦一生。上联为:一生绘丹青,于书于画于诗于文,承先启后翰墨昭彰,誉满滇黔艺坛流芳百世。下联为:数载为官宦,且攻且御且剿且抚,出生入死功勋卓著,荣哉朝廷史册彪炳千载。
“孙清彦为贵阳孙氏‘书香门第’的称谓打下开端。”孙惟宏说。随后,孙清彦二子孙嗣煃、孙嗣煊秉承家传,为孙家赢得“书香门第”的美名。民国年间,孙嗣煃、孙嗣煊两兄弟在贵阳护国路82号修建“孙家大院”。当年的护国路,住着时任贵州省长袁祖铭、任可澄、王伯群等名噪一时的政治名人,孙家大院仍因“世代书香”而颇富名望。
《家谱》的面世,让人们有机会了解到老贵阳人都熟知的“书香门第是孙家”。
体现当代价值、时代变迁的新式家谱
通常认为,家谱是农业文明下宗法制度的体现。当今时代下,居住在都市里的孙氏一家要修一部怎样的家谱呢?这个问题,主编孙惟宏有深刻的认知——
“首先要看清‘家谱’的文化大背景。寻根溯源、认祖归宗是中国人特有的文化传统,家谱则是这一传统最形象的体现。当年,传统的家谱被当做“四旧”给破掉了,本质上是对传统文化的不重视;现而今,优秀的传统文化重新受到重视与提倡,故而全国各地不论乡村还是都市,都随之兴起了‘修谱热’;
“其次,传统的旧式家谱,也有一些时代局限性,比如只录男不记女、大人物着墨多,小人物只点个名。新修家谱,要体现当代的价值观。故而,新修的《贵阳孙氏家谱》打破“男尊女卑”的观念,把孙氏媳、孙氏女、婿以及他们的子女全录进去;且不仅把孙氏人物中有社会影响、名望的写进去,同时也写孙氏‘小人物’,体现人人平等。
更为重要的是,150多年间孙家每位成员的人生轨迹背后,是时代、社会的变迁轨迹。比如,“惟”字辈的一代人,仍然有着对书画的酷爱,更是把“书香门第”的君子风范融入到自己的灵魂中。他们身上仍然流淌着孙氏祖辈的文化血脉;到了下一代的“德”字辈,“名门”的意识已经在他们思想中淡漠,他们更注重凭借自己的实力走出自己的路。
“最后,修谱是为了‘竹品兰香’优良家风的传承。时代在变,家族内部的价值观也在变。但内在的优秀家风没变,孙氏“书香门第”的精髓仍一代代传递着,孙家出人才的比例相当的高。重修家谱,为的就是让大家能自觉的了解家风、认同家风、传承家风。”
延伸阅读
贵阳人熟悉的孙清彦遗墨
孙清彦的书画遗墨,留存下来的主要有两类:一是摩崖、碑刻、额坊,现黔西南最有价值的文物《学书枝言碑》是代表;二是藏于省博物馆、省图等单位和民间的书画。最为贵阳人所熟悉的,当是两处摩崖,贵阳东山上的“龙”字,黔灵山上的“虎”字。
孙惟宏介绍说,这一“龙”一“虎”皆署名为赵德昌所书。但据省社科院陈训明研究员考证,电脑笔迹分析,皆证明出自孙清彦手笔,属于“赵款孙书”。
两代接力主持《都匀县志稿》
去年,本报启动“黔说六百年·城记”大型采访活动,记者曾走访都匀。都匀文史专家说,都匀的历史,全赖一部《都匀县志稿》而得以保存。
实则,《都匀县志稿》为孙清彦、孙嗣煃祖孙接力主持完成。同治五年(1886年),孙清彦担任都匀知府,发现旧有的《都匀府志》失传便有心重新修志,终因文献缺乏而罢,成生平一大憾事。时隔46年后,孙嗣煃担任都匀县长,便开设修志局重修县志,历时三年完成《都匀县志稿》。该志书共二十二卷,总略70余万字,网罗二千余载放失旧闻,是都匀仅传的一部地方旧志。
【点击“华夏宗谱网”返回到“家谱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