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统公告

2015-10-29台湾中华姓氏文化烙印着对祖国的认同

来源: 新华网 作者:陈 君
 

    “日据时期,台湾的中华姓氏文化令日本殖民统治者心寒不已。”谈及70多年前那段渐渐被遗忘的历史,世新大学助理教授戚嘉林语调激昂:“当时的日本当局曾经强迫台湾民众使用日式姓名,刻意要切断中华姓氏与祖国大陆的联结。”

  第六届海峡百姓论坛主办的“姓氏与中华传统文化讲座”21日下午在高雄师范大学举行。这是两岸姓氏文化领域的专家学者首次在高校向台湾年轻学子传授姓氏文化。福建省文史研究馆馆长卢美松、福州大学教授苏文菁等4位学者围绕姓氏文化与血缘认同、闽商的历史贡献与现实意义、中华文化与两岸关系等课题侃侃而谈。

  戚嘉林教授通过大量老照片、地图和文献资料,向台下200多名高雄、屏东地区的年轻学子讲述台湾人姓氏与祖国认同间割不断的血脉关系。他说:“日据时期,台湾民众极力抗拒改名运动,足可证明中华姓氏文化烙印着对祖国的认同。”

  台湾民众与大陆一样,以姓氏血缘为基础,传承中华文化追怀祖先的美德,家中正厅多供奉铭刻家族姓氏祖籍堂号于神主牌位,墓碑记载亦然,以示永志不忘祖德。

  戚嘉林说,清朝年间迁入台湾的中国移民大多没有妻儿家室,只身在台,只有靠同姓守望相助。同姓移民往往集资在台湾各地兴建祠堂,凝聚宗亲的向心与认同。在台湾,许多姓氏宗亲聚居,甚至出现冠以姓氏的村落,例如陈厝庄、田厝庄等。

  台湾先民渡台之初,多未带族谱同行。等到事业有成,他们大多会返回大陆故土抄录族谱或修缮祖茔,清嘉庆之后,此风尤盛。即使是在日本殖民统治下,台湾民间还是流行返回原乡拜谒宗祠,抄写族谱。

  戚嘉林认为,中国人的族谱除了联系其与先祖的绵延血缘关系,维系家族成员的宗亲关系,联系与原乡的同宗家族关系,甚至跨越省籍与外省同宗联结,进而孕育强烈的国族认同。

  日据时期,1937年卢沟桥事变爆发后短短一个多月时间里,岛内就发生70多件反日事件。日本警宪秘密搜集的台湾舆情显示,许多台湾民众言谈中都很自然地视祖国是中国,这令日本殖民当局触目惊心。

  为了切断台湾人中华姓氏与祖国故土的联结,日本殖民当局千方百计同化台湾人使之成为日本人。他们发动“皇民化运动”,其中更改台湾人姓名运动就是其中重要的环节。1940年2月11日,日本政府从这一天开始要求台湾人改用日本姓名。

  面对殖民当局的重重压力,台湾人极力抗拒更改姓名运动。比如1941年1月,台北吕氏宗亲举行恳亲会商讨更改日式姓名事宜,决定将吕姓改为“宫本”,因为“宫”字下部即为“吕”字,以示不忘姓氏源来。其他如黄姓改为“广田”或“横山”、江姓改为“江元”等。

  此外,也有以祖先堂号充作姓氏者,例如吴姓改为“延陵”、陈姓改为“颖川”,黄姓改为“江夏”、张姓改为“清河”。

  即使在日人的大力推动下,还是有不少台湾精英人士坚决拒改姓名,改用日姓者也大多遭人白眼,例如在乡下更改日式姓名者往往受到全村人的讥笑。因此,截至1943年11月底,台湾人更改姓名者合计共12万6千多人,仅占当时台湾总人口的2.1%。

  1945年8月,日本投降,台湾回归祖国怀抱,台湾人立刻回归祖先的中国姓氏。对于光复后台湾又回到中国化的社会,日本人寺奥德三郎感叹:“日本开拓五十年之文化,已在一夕间化为昨日之梦。”

  戚嘉林说,台湾社会族群多元化,是在我们中华民族大家庭下的社会族群多元化。在现在两岸交流的大时代,我们中国人的姓氏文化,不但是慎终追远的美德,体现两岸姓氏根脉相连,血源相连,也是形塑凝聚两岸国族认同的重要组成部分。

  “我们不仅是‘两岸一家亲’,我们两岸原本就是一个国家,四百年融合已经将我们化为血脉同源的中国人,将我们融入成中华民族的一部分。”年逾六旬的戚嘉林说,“我们应珍惜我们追怀祖先的中华姓氏文化,恢复我们台湾父祖辈的祖国认同,共圆两岸统一、盛世中华的中国梦。”

  第六届“海峡百姓论坛”22日在高雄举行,论坛为两岸搭建开展宗亲族姓参与的大交流平台,“姓氏与中华传统文化讲座”即是其重要活动之一。

 

 

 

 

                       

 【点击“华夏宗谱网”返回到“家谱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