树有根、水有源,人类有祖先。寻根溯源,敬祖修德,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国不可无史,族不可无谱。我国编修族谱的历史由来已久,它始于西周,盛于唐宋,代代相沿,连绵不断。姓氏族谱与国史、方志、相得益彰,共同构成中国史学的三大支柱。一国之史,载治乱兴衰,为后来经世者提供资治,图治国安邦之计,定富国强民之策;一方之志,写时政风物之情,述兴利除弊之事,振兴一方;一族之谱,以溯源流,叙世系,明人伦,敦教化,褒德颂贤,激励后昆,振兴家族为己任。此三者都具有“资治、教化、存史”的三大功能。可见,适时修订族谱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研究中华民族姓氏文化乃是一门科学,为历代先贤所重视。中国民主主义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曾指出:“族谱记述中华民族由宗族的团结,扩展到国家民族团结,这是中国人民才有的良好传统观念,应妥加应用。”毛泽东在1957年的成都会议讲话中也强调:“搜集家谱、族谱,加以研究,可以知道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也可以为人文地理、聚落地理提供宝贵的资料。”1984年国家档案局、教育部、文化部联合发出《关于协助编好中国家谱综合目录》的通知中指出:“家谱是我国宝贵文化遗产中亟待发掘的一部分……它不仅对开展学术研究有重要价值,而且对当前某些工作也起着很大作用。”《礼》云:“尊祖故敬宗,敬宗故收族,而收族莫良于谱。”先祖曾有家训曰:“家谱须15年一小修,30年一大修,30年不修谱视为不孝”。可见修好一部家谱有多么重要,修订家谱任重道远、意义非凡。因此,姓氏族谱应是一部与时俱进的生命史,一部源远流长的血缘史,一部生生不息的繁衍史,一部锐意进取的发展史。
时代在进步,社会在发展。续修家谱,亦应秉承与时俱进的精神,充分尊重历史,务实立足当代,昂首面向未来。始终坚持以历史唯物主义观为指导,以实事求是为原则,尊重历史规律,顺应时代发展,用最科学的方法、最严谨的态度、最饱满的热情,排难攻坚,溯本清源。续修谱牒的全程工作应以此指导思想为统领才能顺利推进。而在具体修谱工作中,重点拟放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存史续宗。存史,就是将一族之谱所记的族人变迁繁衍、开基创业、兴衰成败的历史,置于民族史和社会发展史的宏观背景中去考察研究,让其成为整个民族和社会发展的一个缩影。续宗,就是循着血缘关系,上溯其源,下清其流。
二是颂德扬贤。注重文化道德精神遗产的挖掘和继承。具体而言,就是将家族成员中那些名贤修身齐家之本,事业成功之路,政治、经济、文化活动的业绩、以及为人处世的道德风尚等,认真加以总结筛选,让其发扬光大。
三是存古推新。保留老谱的“家训,”、“家规”以存史实,但对新“家训”、“家规”的制定,应剔除其封建遭粕,体现时代精神,与国家大法相接轨。提倡男女平等。修谱要强调辈份不分长晚,性别不分男女,身份不分贵贱,凡血同缘、根同祖者一律平等对待。例如某男某女其生平简介,品行评判等,都必须客观公正,力避偏颇。保留家族丧葬、祭祀等传统习俗;但应简化其繁琐的程序和环节,与时代合拍。(如“丧服图”未保留)。
修的新谱在内容和形式上力求有所创新。全谱共设9个栏目。其中“前言”为总述家谱概要。“谱序篇”选编了从公裔由名人名家撰写的家谱序言,以彰显余氏为名门望族之风貌。“谱派篇”,简要介绍了余氏之谱源和本支系创修的家谱及字派简介和今后使用字派的取向。“源流篇”,从宏观上展示了余姓的起源、发展与播迁状况,理清载二公支系的源流。“世系篇”,本着“远者疏,近者亲”的原则,其古祖、远祖以瓜瓞图显示,近祖和始迁祖,载二公以下世系,以及其他祖世系则详细记载。“名贤篇”,汇集了余氏历代名贤,其目的以先辈贤达为楷模,当代名士为榜样,激励当代,启迪后人。“文化篇”,试图从新老家规、家训、箴言、文艺、礼仪、祭祀等宗亲文化元素中挖掘余氏文化精髓,并将其弘扬光大。“名胜篇”,以图文并茂的方式,引导后人缅怀先祖、不忘祖宗的功德。“功德篇”,记录了参与本次续修家谱的全体工作人员和所有对修谱工作给予鼎力支持并慷慨捐赠资金,无私奉献的诸位宗亲的美德和芳名,使后昆敬仰学习之。“拾遗篇”,从一个侧面补记了修谱活动的相关事宜。
【点击“华夏宗谱网”返回到“家谱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