慎终追远,民德归厚,家谱的普及更是中华好家风的传承。
一部家谱,连接起的是或已疏远的亲情;先人载入家谱的善举,又是后人上进的动力。
“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
“一个人,连自己爷爷的名字都不知道,怎么能称得上孝呢?”说此语时,世界许氏宗亲联谊会副会长许焕常眼含热泪。
2010年,河北省传统文化研究会执行会长刘光启回到老家— 井陉县武家庄修了自己的家谱。
在他的家乡一带,家谱和祠堂合二为一,列祖列宗的名讳就刻在祠堂里。
今年52岁的刘光启说,他小的时候,过年的时候还要到祠堂里磕头,过年那几天族人还要轮流值班,后来就破落了。
修家谱的经历让刘光启很温暖,许多在外地工作的族人都回来了,有的在外省、有的甚至在国外,平常族人都觉得这几个人是难以联系的,但现在他们得了消息就赶回来,与族人一起谋划、设计。
“修家谱,大家都感觉关系近了,原来只是一个村的,现在感觉是一家人,有过节儿的也和好了,一些矛盾自动化解。村里有刘家和武家两大姓,过去两姓因为村里的利益互相敌视,修谱时我们发现了一个历史,原来武家的先人是我们刘家人,武家的先祖没有儿子,后人是我们刘家的一位先人入赘改姓过去的,我们是一个祖宗!”
这个历史被发掘出来,村里刘武两姓多年的疙瘩被解开。后来武家也修了家谱(祠堂),过年的时候,刘家去武家祠堂磕头,武家来刘家祠堂磕头,村里的关系一下子就和谐了。
修家谱时还有这样一件事难以忘怀:有老人说起了刘光启的曾祖父,当年给人家当长工时,饿得夜里躺下来把腿举在墙上、压着胃抗饿也不偷主家的粮食。刘光启说,这个故事我都不知道,修家谱也是在追溯祖先之德啊!
文史学者张彦广修家谱时则遇到了这样一则动人的故事,当他寻到自己五百年前的祖籍时,族人领着他看了一块宅基,说,这是你们这一支的宅基,几百年一直给你们留着,等你们回来。
刘光启说,为什么族人中那些比较有名望的人一听到修家谱就急急赶回来?这就是内在的血脉的召唤,这就是一种孝道啊!而孝道,就是一切道德的基础。修家谱对于增加家族的凝聚力有非常大的作用,曾子说“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
承载着悠远的良好家风
“每一种谱牒无不以绍圣继志、褒奖先贤、抑恶扬善为基本著述内容,这种文化内涵对于整个族系成员在心理素质的陶冶、价值取向的提升等方面的正面作用,要远胜于一般性的空泛理论说教,这对于亲睦族人,建设和谐社会应该有着巨大的凝聚力和直接的激励机制”,历史学家田广林语。
行唐县传统文化协会副会长刘文武对家谱饶有兴趣,他说,过去家谱是一个家族的必备,有家谱就有家训,有家训就有好的家风。“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
来自著名的《朱子治家格言》,它早已超越了朱姓的范畴,成为中华民族的共有的、宝贵的文化遗产。
各个家族的家训不同,但忠孝节义的思想不约而同,都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
家训更是有智的先人人生经验的总结,对后辈儿孙的护念与叮咛虽历千年仍感人心魄。
在一部杨氏族谱上,列出十条家训:崇孝养、序长幼、别内外、劝耕织、端教训、谨丧祭、正婚姻、恤患难、匡习尚、扶公道。
这些家训,在今天仍是智者的忠告,如正婚姻中:“大戴礼曰:凡婚娶必择孝弟之家。世世有行仁义者胡安定。先王曰:嫁女胜吾家,则女之事人必钦必敬。娶女不若吾家,则事舅姑必执妇道。温公曰:凡婚姻当先察其婿与妇之性行及家法何如,勿苟慕富贵……”
在清河张氏的族谱上,记录着这样的祖训:继承祖德、忠效国家、勤为职业、孝敬父母、雍和兄弟、友睦族邻、慎结婚姻、教训子女、崇尚节俭、禁戒非为等十条。在每一条祖训后,都有详细的内容。
一位张姓后裔说,清河挥公后人有一亿多人,这一亿人如果都能读一读祖训,也是莫大(博客,微博)的教化。
古代的家谱除了记录世系名录之外,族人有功名如文庠生(秀才)、举人、进士等,以及所做官职也有详细记录,在中国漫长的农耕时代,国人对圣贤书、考取功名是非常看重的,所以有两句话:一等人忠臣孝子,两件事耕田读书。
对于家族中贤达,如忠臣、孝子、节妇、义士等,往往除了谱系记录之外,一般还有专门的篇章记录其德行。他们的诗词文章也精选入谱,能载入家谱的信息都是向上的、向善的,这对后人是一种激励:原来我有这样的祖先,我的祖先有这样的德行。
一些家族还规定,有辱没祖宗的奸邪之徒不予入谱,这又是一种严厉的警醒与惩戒。
古代的人对家谱非常珍重,许多老人对记者讲,过去家里逃难、迁徙时,首先要带上家谱,为的是让后代不忘来路,不忘祖先。
近年来,许多有识之士在重修家谱的过程中,注重了家训的编修,记者见到的一本家谱,就新增加了《百孝篇》和《太上感应篇》,来作为传家之学。
记者遇到的一位安新县的村官讲,村子里一些风气很不好,比如兴拜盟兄弟,就是结利益共同体,在村里成势力,甚至一个姓氏家族的,出了五服,不论辈分,叔侄甚至再差几辈也可以拜盟兄弟!这让老祖宗蒙羞啊!这就是断失家教的结果,如果有家族观念,懂得家规,这样的行为他自己都会笑话。
中华百家姓,都是一家人
许多姓氏的家谱修成了,但家族内的联谊才正式开始。许焕常说,我们许家的分支谱完毕后,在盐山许道村修祠堂,这时因为有了家谱,同宗的心就连起来了,有了亲情,再见面就不一样了,许多人纷纷为祠堂捐款,天津一名热心家族公益的企业家许金才表示,最后差多少钱我自个兜着。
许焕常因为修家谱的无私奉献得到了族人的尊重,在香港、马来西亚、福建等地召开的世界许氏宗亲联谊会,他都应邀参加。他介绍说,这样的活动,都是自己出路费,到会上自愿捐款。
现在许焕常谋划着一个族亲内的公益项目,每年给予超过70岁的老人一定补贴,许氏有上不起学的学子,给予资助。他说,尊老爱幼是许氏的传统,也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现在有这个条件,许多人族亲都愿意参与。
记者的朋友房先生是一位媒体人,多年前,他就担任了中华房氏网石家庄地区的联系人,他这样的联系人每个大城市都有,如果有房氏的同宗到了石家庄有什么困难,他们都尽力联系族人帮助解决。
这家点击量并不大的中华房氏网有着巨大的号召力,几年前,南京一位房姓女大学生命悬一线,中华房氏网转载了消息后,很快40多位房姓人士捐款2.3万元。
对家谱、家族文化建设有热情的不仅仅是一些长者,近年来,许多年轻人加入了这个行列,在网上,几乎每个姓氏都有一群热情族内公益的年轻人,建设自己姓氏的网站、QQ群、贴吧,以血脉为缘,日益个体化的社会气氛中多了温暖与友善。“几百年人家无非积善”,一位家谱研究者说,古人讲,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一个人从爱护自己的家庭到爱护自己的宗族,这是一种很好的放大,好了一个家族,就好了一个国家,普遍开来,对传承中华优秀家风、家庭社会和谐有巨大的推动作用。
河南著名传统文化学者、警察作家王春来说,母亲教育我,每一个中国人都是亲人,我们的血液早就混在一起了,妈妈的父亲姓林,母亲姓管。我爷爷姓王,奶奶姓刘。再往上,我的姥爷姓管,姥姥姓赵,爷爷姓林,奶奶姓李,再往上赵钱孙李,再往上百家姓都有了,我们中国人谁是外人?我们全是一个老藤结下来的,轩辕黄帝,尧舜、老子、孔子都是我们祖先。因此祖先教育后人:“凡是人,皆须爱。事诸父,如事父,事诸兄,如事兄。”
许焕常说,我们中华民族,如果顺着家谱一代一代追溯上去,都是炎帝和黄帝的子孙,本来都是一家人。
【点击“华夏宗谱网”返回到“家谱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