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统公告

2015-09-05繁荣家谱文化

来源: 沈阳市政府地方志办公室 作者:殷蔚然


    我国的家谱文化有悠久的历史,积累不少宝贵资料,对研究历史、社会、家庭、民俗,都颇有益处。《中国家谱总目》主编王鹤鸣先生在该书序言中说:“家谱与方志、正史构成中华历史大厦三大支柱,是中华民族悠久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笔极为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但是由于战争和其他原因,破坏和损失很大,特别是“文化大革命”中,许多珍贵的家谱付之一炬,十分可惜。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社会的稳定、经济的发展、文化的繁荣,出现了“修谱热”和海外华人“寻根热”,许多家族续修、补修或重修家谱。这对繁荣家谱文化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我家祖谱也在“文化大革命”中被焚,1994年完成重修,出版《殷氏家记》,15万字,2010年出版《殷氏家记增补本》(以下简称《增补本》),28万字。

 

    《殷氏家记》受到有关专业人士和单位的好评。江西庐山风景区管理局地方志办公室主任胡光沛看到《殷氏家记》后,来信说:该书“为著作家史提出了新的编纂方案,是一部难得的家史教材,更不愧是一部很好的范文。”黑龙江省图书馆研究馆员赵世良著文说:《殷氏家记》“体例新颖,内容充实,图文并茂,装帧精良,堪称佳品。”《殷氏家记》2005 年获中国作家创作成果报告编委会授予的“金奖”。

 

    《殷氏家记》和《增补本》被一些单位收藏。国家图书馆地方志和家谱文献中心(现名国家图书馆古籍馆)、国家地方志馆,首都图书馆、上海图书馆、山东省图书馆、辽宁省图书馆、沈阳市图书馆、档案馆,中国谱牒学研究会、寻源姓氏文化研究中心予以收藏,先辈生活过和工作过的贵州省及贵阳市,北京市及顺义区、怀柔区、密云县,广西壮族自治区及柳州市,河北省廊坊市、文安县,山东省兖州市、高青县等地的地方志办公室,贵州省文史研究馆,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开大学,中国科学院、中科院植物生理研究所(现名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学院植物生理生态研究所)予以收藏,美国犹他家谱学会也予以收藏。

 

    《殷氏家记》被辑入《中国家谱总目》。编纂《中国家谱总目》是一项国际性的文化工程,20006月在北京召开的全球中文文献资源共建共享合作会议确定立项;编纂《中国家谱总目》也是一项国家文化工程,经审定批准为“十五”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20016月国家文化部委托上海图书馆负责完成这个项目。《总目》收录范围是2000 年底以前刊印的家谱。这部《总目》原计划3年完成,实际历时9年,20097月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全书1200万字,共10 册,收录中国家谱52401种,608个姓氏。根据2006年姓氏调查的统计,殷姓是中国人口第111位姓氏,当今殷姓人群大约占全国人口的0.14%,总人口大约170万。《总目》从海内外收集到殷氏家谱共70 部,其中清朝30 部,民国27部,新中国12部,年代不详1部;覆盖地域11个省市。北京市只有1 部,就是《殷氏家记》,显得稀有和珍贵。

现把主编两本家谱的一些思考和体会整理成文,为繁荣家谱文化作点贡献。

 

一、努力创新

 

    在重修家谱中,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创新:

 

    .体现先进文化。我国历史上形成的家谱,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珍贵的历史资料,同时,也有封建糟粕。当今修谱,应继承优良传统,也应摒弃封建糟粕,更应充分体现时代精神和先进文化。在主编《殷氏家记》和《增补本》时,摒弃了过去的家法、家规、忠君、贞妇等内容,着重记述在社会的变化和发展中,个人的经历和成长,家庭的演变和发展,个人、家庭以至家族对社会的回报和贡献。

 

    .坚持男女平等。过去的家谱,记男不记女,因女子出嫁属外姓他族。在主编《殷氏家记》和《增补本》时,坚持男女平等,女子同男子一样立传,女子及其子女同男子及其子女一样列人世系表。

 

    .确定重点内容。过去的家谱,有的项目繁多,甚至达二十几项,有的又过于简单,只记世系名字。《殷氏家记》和《增补本》确定三项主要内容,也可以说“三大件”,即家史、世系表和传记,体例结构包括:序和前言、家史简记、世系表、传略或小传、附录、后记和编后等,《增补本》还增设“特载”,载入对《殷氏家记》的评论、编写体会、家谱访问调查,有关《中国家谱总目》的编纂和出版信息、《中国家谱总目》辑入的殷姓家谱目录及对此目录的分析,关于殷姓的姓氏资料等。

 

    世系表是家谱的重要组成部分,古谱的世系表都是竖排右翻页,新谱大都是横排左翻页。世系表的形式有两大类;一是表格式,一是分枝式 (也可称树枝式,分为下分枝和横分枝)。表格式,项目设置明确灵活,适用于辈分多的,如几十辈,世系表几百页;分枝式,血缘关系一目了然,简明清晰,适用于辈分较少的。《殷氏家记》和《增补本》均采用横分枝式。

 

    .做到图文并茂。过去的家谱,由于当时的技术条件所限,大多没有照片,少数有画像。《殷氏家记》和《增补本》充分采用照片,形成“形象家谱”。《殷氏家记》卷首照片10 幅,传主照片65 幅,合影照片和其他照片168 幅,共243幅,《增补本》卷首照片增至87幅,传主照片增至75幅,合影及其他照片170幅,共332幅。

 

    5.突出家族的优秀传统和文化内涵。家族是家庭延续的集合体,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家族和家庭生存于社会大环境之中,其发展变化与社会的发展变化关系极大。家庭成员的成长历程和特点虽然不同,但都受到家庭传统的长期熏陶和社会环境的深刻影响。把家族的优秀传统和个人业绩的闪光点,充分挖掘出来,发扬光大,可以大大增强家谱的历史价值和文化内涵。这是主编家谱中最难的,却是最重要的。

 

    殷氏家族本支,按“士言有章,蔚为国光,家修廷献,永保繁昌”分辈排序。

 

    写入《殷氏家记》的共570人,写入《增补本》的共781人 。

 

    如果从殷氏家族第一位进士、“蔚”字辈曾祖父殷谦出生的1840年算起,至《增补本》出版的2010年,已170 年。殷氏家族经历了以1840年鸦片战争为开端的中国近代史时期,以1919 年“五四运动”(或以1911年辛亥革命)为起始的现代史时期,以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为起点的当代史时期(其中包括以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或以1976年粉碎“四人帮”]为标志的改革开放新时期)。可以说,《殷氏家记》和《增补本》涵盖了中国近代历史的这三个时期,殷氏家族是这三个重要历史时期的亲历者和见证人。

 

    殷氏家族是书香世家,人才辈出: “言”字辈出了一位进士——殷谦,他从贵阳步行赴北京赶考,中途数次停留,设馆教学,筹集旅费,历时3年,才到北京,刻苦学习,背水一战,考中进士,担任刑部主事,多任知县,官至知州;“有”字辈出了一位举人、贡生——殷有济,他在民国初年,废旧学兴新校的潮流中,顺应形势,先后把8个子女都送入新式学校上学,培养出杰出人才,他在山东省和河北省担任数任知县、知事;“章”字辈出了一位院士、科学家——殷宏章,他是中国植物生理学主要奠基人之一,毕业于南开大学,考取清华大学庚款留美公费生,获加州理工学院博士学位,在抗日战争时期,怀着强烈爱国心,绕开日本侵占地区回到祖国,先后任西南联大和北京大学教授,他当选民国时期中央研究院第一批院士时,年仅40岁,是院士中最年轻的,新中国成立后,从联合国科学官员的岗位坚决辞职回国,参加新中国建设事业,是中国科学院的首批院士(时称学部委员),先后任中科院上海植物生理研究所所长、名誉所长;“蔚”字辈出了一位医学博士、被誉为“放疗大王”的主任医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二、三届学科评议组(临床Ⅱ组)成员,卫生部肿瘤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卫生部医疗卫生技术鉴定咨询专家——殷蔚伯,一位“全国自学成才”荣誉称号获得者,“辽宁省地方志专业系统先进工作者”和“沈阳市编修地方志优秀工作者”称号获得者、“沈阳市老干部先进个人”称号获得者,沈阳市政府地方志办公室主任、《沈阳市志》主编——殷蔚然;“为”字辈出了一位美国加州大学音乐硕士、博士候选人——殷敢为,一位美国康奈尔大学生物化学博士——殷弘为,一位英国伯明翰大学会计理学硕士、国际认证公允会计师资格获得者——殷越为。在殷氏家族中,现在在学的和出国留学的为数众多。浓厚的文化氛围和深厚的教育传统,传承着先进文化和精神文明。殷氏家族是一个事业有成的家族。在这个家族中,既有知县、知州,处长、局长,也有教授、研究员,博士、院士;既有出国深造、定居外国的,也有在国内努力奋斗的;既有干出一番事业者,也有在平凡岗位上做出不平凡业绩者。这说明殷氏家族的繁荣昌盛和兴旺发达。

 

二、全力收集史料

 

    殷氏家人和亲戚分布很广,东至上海,西至新疆库尔勒,南至深圳,北至哈尔滨,分布在全国26个地区,还有些人移居外国。所以搜集资料工作复杂艰巨。在主编《殷氏家记》过程中发出和收到有关家谱信件共485封,加上成书后的往来信件163封,共648封。主编《增补本》时,除通过信件和电话收集资料,对居住较远和移居外国的,还通过电子邮件传递文字资料和照片。广泛而充分地收集资料,为重修家谱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主编家谱,收集已过世先辈的历史资料,难度大、困难多,今人的回忆和口述资料,往往只能提供一些线索和情节,难以形成完整的文字资料。为了掌握完整准确的历史资料,做到有根有据,必须在查阅资料和进行访问调查方面下工夫,这是编修家谱的基础性工作,需要细致有序,不断深入,反复多次,坚持不懈,才能做好。

 

    1.查阅家谱。编写《殷氏家记》和《增补本》,先后查阅10多种家谱,可分为三类:一是查阅我家祖谱。虽然1992年开始讨论重修家谱时,就已得知北京殷姓本家保存的祖谱于“文化大革命”初期“破四旧”时被焚,但不知有无副本或复制本留存下来,因而,寻找祖谱的工作一直没有间断,直到《殷氏家记》出版后,仍然在进行。19941996年,在北京国家图书馆地方志和家谱文献中心,查阅了清光绪年间和民国年间出版的江苏宜兴、武进、吴江、江阴等5部殷氏家谱中的世系表和有关部分,均不是我们这家,更不是我们这支。还委托贵阳的殷姓本家亲戚,到贵州省图书馆、档案馆及贵阳市图书馆、档案馆查找,也未查到。后来听到消息,有人在贵阳市所辖紫云苗族布依族自治县(简称紫云县)看到过一本殷氏家谱,两次写信与紫云县史志办联系,他们经过查找和寻访老人,均未找到我家祖谱。其实,“找不到”,也是一种结果,查找祖谱的工作可以到此结束。二是查阅名谱。名人家谱历史悠久,资料丰富,编写规范,具有经典意义和范本作用,是修谱主编必读之谱。1993年我在国家图书馆查阅了记载孔子家族72代的1936年木刻版《安山绩公派下孔氏族谱》,收获很大。三是查阅新谱。现在处于新时代,编修家谱也需选择优秀新谱,作为学习和借鉴的样本。1993年主编《殷氏家记》时,阅看了1992年出版的广州市越秀区地方志办公室编写的《广州高第街许氏家族》,即许广平的家谱,还阅看了1990年出版的《戈公振年谱》,体会到阅读优秀新谱对编修新时代的新型家谱,更具有实际借鉴作用。

 

    2.查阅地方志。地方志是官方主持编写的纪实性著作,资料详实,内容丰富,对当地情况的记载具有权威性。主编家谱时,查阅相关的地方志,既可靠又便捷。我曾祖父殷谦,在清光绪年间,先后担任顺天府怀柔县(今北京市怀柔区)知县、直隶省文安县(今河北省文安县)知县、直隶省顺义县(今北京市顺义区)知县、直隶省密云县(今北京市密云县)知县,这些资料都是以正式出版的县志作为根据的。天津人民出版社1992年和1995年先后出版的《文安县志译注》上册和下册,不仅记载了殷谦担任该县知县的时间,而且记载了对他任职的总体评价和具体政绩。《文安县志》中记载殷谦任知县的时间是光绪九年至光绪十一年(18831885年),对他任职期间的总体评价只有16个字,但评价很高:“不畏强御,扶持善良,赵张召杜,一人兼之。”县志注释中说:“赵张召杜:赵张,指西汉时的赵禹与张汤,二人曾共同编修律令,均以执法严峻著称;召杜,指西汉时的召信臣和东汉时的杜诗,二人先后任南阳太守,皆有惠政。这里指殷谦兼有赵张与召杜的政治风格。”《文安县志》还对殷谦创办义学和免除差徭的政绩作了详细具体的记载。这些资料珍贵难得,且具有客观性。

 

    3.查阅历史档案。在地方志中只能查到曾祖父殷谦在地方任职的资料,查不到在朝廷部门任职的资料。为收集这方面的资料,我于199658日到北京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查阅了《宫中履历引见折人名索引》胶卷,查到了他担任刑部主事的资料。我的一位远房叔叔曾在辽宁省戏剧学校工作过,已去世多年,没有亲生子女,他的资料是通过学校人事部门查阅人事档案获得的。

 

    4.访问知情者。1993年后1996年两次比较集中的家谱访问调查,先后前往北京、上海、哈尔滨、昆明、贵阳、贵州长顺、河北徐水、天津、兰州、西安、太原、郑州、河南信阳、开封、山东兖州等地,访问殷氏家族各支熟悉情况并热心修谱的长者和知情者,获得许多第一手资料和亲历资料,十分可贵。

 

    5.实地察看家史重要实地。主编《殷氏家记》之初,听说曾祖父殷谦是清同治年间的进士,为进行核实,我于19933月两次去北京国子监孔庙察看《晚清进士题名碑》,拓印和拍照同治七年戊辰科进士题名碑的碑文和名字,不仅获得了极为珍贵的史料,而且纠正了族人所说殷谦于同治八年金榜题名的记忆差错。为弄清贵阳殷氏祠堂的状况,19935月去贵阳访问调查时,根据殷树香叔叔介绍的情况,到殷氏祠堂原址考察。得知殷家祠堂正式名称是“殷氏宗祠”,坐落在贵阳市中山东路124号(旧名二浪坡)。原建筑为三进四合院,第一进修马路时被拆,第三进在民国初年被姓马的师长修家宅时占用,现仅存的第二进,在上世纪50年代被房产局收去。宗祠北面正房三间,东厢和西厢为配房。原建筑为木结构,房柱为珍贵的紫楠木,房产局收去后拆走紫楠木柱,改为砖木结构。同月,在殷启林堂弟陪同下,驱车120公里,历时12小时,到贵州省长顺县找到殷家祥叔叔,在他引导下,到黄水沟及营盘乡小冲桥山上察看殷氏祖先墓碑,后来又去贵阳南郊农家寨(旧名八里屯)山上殷氏墓地察看并拍照。在黄水沟山上看到清嘉庆二十五年(1820年)立的墓碑,距察看时173年,由于在深山老林之中,不仅墓碑完整,而且碑文字迹清晰,红漆颜色不退,实在难得。

 

    6.收集先辈的手迹和老照片。先辈亲自写的文章、书法手迹和老照片,都是十分珍贵的,应该认真收集,辑入家谱 ,以利传承。祖父殷有济于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至清宣统三年(1911年)担任山东省滋阳县(今兖州市)知县和高苑县(今高青县)知县的政绩折(相当于现在的述职报告),是二姑母家表弟叶雄提供的;祖父在民国初年任河北省文安县任用知事时,为民国十一年重修的《文安县志》以行书体亲笔手书的《序》,是文安县政府地方志办公室主任吴焕章提供的。1895年摄于天津的“言”“有”“章”字辈310人合影和1925年的“全家福”照片,是四叔殷汉章提供的;祖父1908年的官服照和1933年的免冠照,是五叔殷元章提供的;1934年摄于北京的“有”“章”“蔚”字辈334人大型“全家福”照片,是四爷殷有泰提供的;1955年钱学森从美国回国到达上海,他的老同学我的伯父殷宏章迎接他的合影,殷宏章本人及子女都没看到过,20091031日钱学森逝世后,中国新闻网发布有关照片和幻灯片,三姑母家表弟鲁荣安在太原看到幻灯片,立即从网上下载传来。

 

    通过多种渠道收集的有关家族的历史资料,大大丰富了《殷氏家记》和《增补本》的内容,大大提高了这两部家谱的历史价值和文化内涵。在编写家谱过程中收集到的珍贵史料,有的保存刊载有关内容的地方志原件,有的保存复印件或复制件,有的保存拓印件,更多是拍摄照片,还写出两篇家谱访问调查记。所有这些,都辑入《殷氏家记》和《增补本》中,从而可以得到传承,方便交流。

 

三、坚持严谨求实

 

    编修家谱是很严肃的事情,不能有虚假,因此,必须坚持严谨、求实、认真的科学态度,做到朴实无华。

 

    1.认真记实。传记是家谱的主体,由本人、子女或他人执笔,着重于事实记述,不吹不捧不贬不挞,一般不加评论,少数成就突出、对社会贡献较大者,附录族外人的评论和介绍,这样就比较客观。一位传主本人写的传稿中提到曾被授予先进工作者称号,核实授予的时间和单位时,家人说:“大概其就行了,不用较真。”可是对主编来说,载入史册的资料,细节也要准确无误。后经本人说明确认才定稿。

 

    2.严格选材。有的传记稿由两位或几位子女分别执笔,通过对照、比较、综合,形成最佳文稿。有关介绍殷宏章院士学术成就的文章很多,主编《殷氏家记》时收集到5种,从中筛选比较完整准确的1种,主编《增补本》时,从《植物生理学通讯》编辑的《纪念殷宏章逝世10周年专辑》18篇文章中筛选1,从而保证了文稿的质量。载入《殷氏家记》的243幅照片,是从初选的385幅中进一步筛选出的,载入《增补本》的323幅照片是从5000多幅照片中精选的,从而保证了照片的质量。

 

    3.掌握规律。在主编《殷氏家记》时体会到,我国的家谱文化中有两个规律性的东西很重要。一是属相,一般情况,知道属相,就能查出生年。二是辈分排字。由于世代繁衍,同辈人往往年龄相差很大,只要弄清排什么字,就知道是哪个辈分,十分清楚明了。1993年我去贵阳进行家谱访问调查时,同一位本家亲戚第一次见面,互相介绍,他祖父是“有”字辈,我祖父也是“有”字辈,我们俩是同辈,当年我59岁,他35岁,他称我大哥。

 

    4.进行必要的查证。全国解放前出生的生日用农历,习惯用虚岁,解放后出生的生日用公历,记周岁。因此,在家谱编辑工作中,查证最多的是生日,公历和农历对照。一些重要史实更需重点查证。例如,祖父殷有济在清末任知县的山东省滋阳县和高苑县的名称均有变化,滋阳县于1961年改称兖州,现称兖州市;高苑县于1948年与青城县合并,改称高青县。又如,一位传主子女写其父母去世后合葬于北京延庆县沩水河畔,一般水名偏旁都有三点水,可是查阅《中国地名词典》,“沩(wéi)水”是湘江支流,在湖南省中部,又查《今日北京·郊区卷》,才弄清延庆县的“妫(guì)水”是女字旁,从而纠正了原稿中的偏旁差错。

 

四、力求快速成书出书

 

    一般家谱几人、十几人,甚至几十人参与编写,成书需几年,其至十几年。《殷氏家记》由我一人主编,成书仅一年半,《增补本》也是我一人主编,包括初步排版、6遍校对、印刷出书,不到两年。人手少却成书快,其奥秘在于严密的组织工作和科学的成书方法。开始进行组稿时,就寄出重修家谱的方案、凡例、撰写传记要求、照片规格及照片说明的书写要求,特别是提供传记样稿,使之有所遵循,收到事半功倍之效。在成书方法上,采取“化整为零,聚零为整”的方法,对传记材料,收到一份,编辑一份,电脑录入一份,校对一份,再寄回征求意见一份,这样,把大量编辑工作分散在平日进行,既便于安排时间,又赢得了进度。在“化整为零”、分散编辑的基础上,再对文字稿集中进行总纂、编序、排版,对照片集中进行编排,传记和照片每人一个编号,对号入座。从而使编辑工作细致而有效、快速而有序。

 

    快速成书,还有一个特别重要的意义,即抢救家谱资料。在家人和亲属中,有的熟知家庭情况,但人已过世。现今在世的熟悉家庭情况的长辈,有的已八九十岁高龄,极需抢救口述资料,稍有迟误,就会造成无法补救的损失。我的三姑母在1993年2月至7月间先后四次写信,谈家庭历史,同年10月即瘫痪在床,不能动笔了,她所写的资料,更显珍贵。2010年春节前,《增补本》已完成总纂和初步排版时感到,四祖母虚岁已经100岁,是殷氏家族迄今年龄最长者,也是唯一的百岁老人,应该突出她的形象,立即请她孙女殷旗拍摄她个人照片,置于卷首,单设一页。9个月后,201011月《增补本》付印时,她老人家突然去世,这幅抢拍的照片显得弥足珍贵。

 

    《殷氏家记》出版至今已17年,《增补本》出版1年,愿家谱花园中的这两朵小花,同百花一起绚丽开放,促进家谱文化的繁荣。





                       

 【点击“华夏宗谱网”返回到“家谱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