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伴随海峡两岸民间往来交流的日趋紧密,“姓氏寻根”已成为海峡两岸文化交流的重要桥梁和纽带。昨日的展览汇聚两岸族谱583部、3500多册,联墨100多幅,同时展示了此前20多个得到对接的姓氏族谱和相关资料,吸引了近700位台湾宗亲前来对接、参观,更有一些宗亲当场找到了他们的根。
盼:对接后将拜谒祠堂
记者在咨询中心遇到了正在填写“中国闽台缘博物馆谱牒对接咨询登记表”的许金汇,来自台湾新北市三重区的他手持一份安溪县仙地村的资料。许金汇说,他通过爷爷和曾祖父提供的信息得知,自己是许氏20世裔孙,先祖许氏15世裔孙许赞公是迁台第一代。在有限的线索下,通过一次偶然的机会,他在网络上查找到先祖许赞公可能来自安溪县仙地村。“在查阅了安溪县仙地村许氏宗亲的相关信息后,我感觉寻到了根。”他指着一份安溪县仙地村的资料说,通过资料所罗列的许氏辈字行,他找到了“金”字辈,不仅如此,他父亲、祖父的字辈也能与资料中的信息对上号。
许金汇告诉记者,他此行的目的就是想让博物馆的工作人员帮他确认信息是否正确。工作人员表示,许先生无法提供许氏在台湾的族谱,这给对接造成一定不便,尽管许先生猜测祖先可能是由安溪县仙地村迁往台湾,但有待核实,他们核实后将与许先生取得联系。
许金汇表示,到泉州后感觉十分亲切,闽台之间虽然一水之隔,但是血缘相通,文化和信仰也相同。“希望可以尽快对接成功,如果确定祖先来自安溪县仙地村,今年10月份,我将带着家人到祠堂拜谒。”他迫不及待地说。
巧:当志愿者寻到根
“一字不差,一字不差。”昨日下午,在泉台百家姓族谱暨中华姓氏联墨巡展展厅里,台湾高雄市苓雅区苓升里孙光隆在泉州华侨历史博物馆副馆长许锦龙的陪同下,拿着台湾方面的“孙氏族谱”,与柜台里大陆方面的“孙氏族谱”进行核对后,对上了迁台的祖先名字。
孙光隆的寻根故事比一般人来得“巧”。据介绍,他父亲孙进兴在世时,经常提及祖父要求他找到在大陆的根,回祖籍地谒祖,可惜,孙光隆先祖在台湾高雄繁衍分支情况,没有进行翔实的族谱纪录,他们只知道祖先来自“泉州府晋江县塔头白石礁”,同时有一本大的台湾省“孙氏族谱”,地点是明确了,怎么找呢?
上月中旬,在台湾举行的泉台百家姓族谱暨中华姓氏联墨巡展上,80岁的高雄老人孙仲谟抱着一本族谱来到展览现场,他的祖先在清朝乾隆年间渡海到台,他想跟大陆的族谱对接查询,了解祖先到台湾的具体时间。巧的是,孙光隆在展厅当志愿者,他与孙仲谟老先生一起细细翻阅展出的孙氏族谱。泉州方面的工作人员经过认真对照发现,两位孙先生的祖籍地一样,都在现在的晋江,两人的来台开基祖也是同一个人。
这次,在泉州举办的族谱对接活动中,孙光隆在展厅查看了很久,晋江塔头孙氏族谱中记载迁台的为第十世孙彦爵(或其子孙家东),而这个名字则是台湾方面孙氏族谱中的开基祖。“终于找到了。”孙光隆长舒口气说,泉州之于他和其他台湾孙氏子孙来说很陌生,但祖先生活过的地方、祖籍地,一直是拨动他们内心的弦,一直以来,他都背负着寻根的责任和使命,经过这次寻根经历,他更悟得了一个道理,“树有根,水有源”,身为子孙,最起码要弄清自己的来源。首次到泉州的孙光隆说,他要把这个消息告诉在台湾的几个兄弟姐妹和其他孙氏宗亲。“我会先行到晋江谒祖,以后还会带着孩子们来。”
负责展览的工作人员介绍,昨天的族谱对接活动中,有20多个台湾宗亲和7个大陆宗亲留下资料,这些均在期待族谱对接成功。
【点击“华夏宗谱网”返回到“家谱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