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统公告

2015-08-18一座历史名楼在修家谱诞生

来源: 华夏谱志联盟 作者:佚 名
   老话说“盛世修谱”,诸暨人的这股寻根究源热已持续了数年之久。上周,诸暨市宗谱研究会负责人花了一周时间,走访了诸暨17个乡镇,获悉基本每个乡镇都有人在修家谱,或存在已修完家谱的姓氏村落。修谱已成为诸暨民间一项重要的活动。

诸暨的大姓颇有“渊源”

  61岁的赵国光,是“暨阳南门赵氏”修谱委员会中的核心成员。去年,老赵自单位退休后,听说要修赵氏家谱,就一头扎了进来,至今已忙了10多个月,而这还只是做了个资料收集、信息整理的阶段。

  “修谱是个费心、费力、费钱的事,我们这套家谱编成,起码要3年多的时间。”老赵说。

  说起“暨阳南门赵氏”的来历,老赵颇感自豪。“赵姓目前是诸暨的第四大姓,共有5万多人口。而我们这个‘赵’,祖上是皇族,起源于宋朝,是宋太祖儿子燕王德昭公的后裔。自从北宋世膺公从开封迁到诸暨,已经有近1000年的历史。现在分布在诸暨80多个村落、人口3万多。”老赵说,诸暨现在的陈、周等大姓,基本都是当时保护皇族“从龙南下”的护卫随从人员,在诸暨落户后繁衍生息而来。

  人员众多,分布广泛,前期的信息资料收集,可把老赵他们给忙坏了。“光是老谱子就有127本,全部从上海图书馆翻拍过来。这些老谱基本记载到1933年为止,1933年后的就得像搞人口普查那样,做入户调查。”老赵告诉记者,前期资料收集是个细致活,出不得一点错。为此,修谱委员会特地联系每个村子都建起了修谱组,每组5~6个成员,基本由村里的老干部、文书、退休教师组成,挨家挨户上门发信息登记表做普查登记。

  “现在前期的信息资料收集已经基本完成了,去年12月18日,还在诸暨城区搞了一个‘南门赵氏’的恳亲大会。”老赵说,为了彰显“南门赵氏”的特殊,还特地请了工笔画师去台北的故宫博物馆,把收藏在那里的宋太祖和其他几个赵氏太公的画像一一临摹回来。预计今年可以出1~2本小的族谱,但整体完工起码要花上3年时间,到时就是一套非常系统完整的赵氏族谱。“届时,考虑采用老传统用宣纸做直排,真正做出家谱的传统文化韵味来。”老赵说。

全国首个县市级的宗谱协会

  像“南门赵氏”这样热闹修谱的姓氏,近几年来在诸暨有不少。而随着诸暨修谱热的不断升温,一个公益性的谱牒文化服务机构应运而生。去年9月底,诸暨历史上第一个县市级的谱牒文化研究机构——诸暨市宗谱研究会正式成立。

  “虽然诸暨修谱热热了很多年,也确实续修了不少姓氏的宗谱。不过,还是存在不少问题的,如民间谱牒知识肤浅,修谱质量参差不齐,老谱查询困难,给民间续谱带来诸多不便。”诸暨市宗谱研究会会长杨胜告诉记者,研究会成立的宗旨就是为了对诸暨民间的修谱工作加以指导和培训,同时加强信息服务,为修谱爱好者搭建一个良好的沟通网络平台,并加强研究,展开对外的交流研讨。

  “我们这个研究会是获得民政部门批准的合法民间组织,这在全国县级市来说应该是头一家。”诸暨市宗谱研究会副会长黄仕根告诉记者,协会成员基本以古文化人员和谱牒文化爱好者为主,共有110多位,涉及50多个姓氏。

  “国有史,县有志,家有谱。家谱是记载了每一个氏族世系、人物、事迹的历史典籍,它和国史、方志共同构成了历史文化的三大支柱。”黄仕根说,这些年来,诸暨先后续修了100多本宗谱,其中诸暨排行前十的几大姓氏基本都已续修家谱。今后,等诸暨的姓氏宗谱基本编撰完成后,还要协会在此基础上编制诸暨全市的家谱总目录。

修谱“修”出一座历史名楼

  “宗谱不仅具有文物价值、资料价值,对诸暨当地历史学、民俗学、人口学、社会学和经济学等方面的研究有着不可代替的独特功能。”诸暨市宗谱研究会常务理事周承楷告诉记者,随着这几年的修谱热,诸暨还着实“修”出了不少名人和文化遗存呢。像2010年陈蔡蔡氏在修谱时,发现蔡元培的祖籍可能在诸暨陈蔡;而最近江藻钱氏修家谱,发现明代万历年间的钱氏宗祠。而周承楷手头也有一份颇有分量的资料,这是关于诸暨一座始建于南宋的历史名楼——望烟楼。

  “这座楼是在修诸暨黄姓氏族的家谱时发现的,黄姓在诸暨人口颇多,分布也很广,有好几个派支,其中有一支是在东白湖镇上陈蔡水库脚里发起来的,而这座楼的遗址也就在那里。”周承楷告诉记者,以前关于望烟楼的事在当地是口耳相传的故事,附近村落里上年纪的老人都晓得,还大致能说清望烟楼的位置。不过,在重修黄氏一族家谱时,在老谱里发现了一篇南宋龙图阁直学士杨时写的《望烟楼记》,里面清楚记载了造楼的起因,以及此楼的用处和作者登楼观景后的感悟。

  据周承楷介绍,望烟楼是一个名叫黄振(1000年~1077年)的人修建的,此人在宋朝时官至卫尉少卿,热衷慈善,时常周济乡邻。退休回乡后,为了解乡里人的生活,他在家乡建造了一座高楼,通过登楼看村民家中的炊烟,来判断村民的生活境况。当看到时常不开火做饭的农家,他便记下方位,然后前往赠衣送粮。乡里的人都把这个楼叫望烟楼,望烟楼由此得名。望烟楼也是黄家的藏书楼,它对寒门学子免费开放,且招待饭食。

  数十年后,北宋著名哲学家、工部侍郎、龙图阁直学士杨时(1053年~1135年,典故“程门立雪”就是指杨时求学的故事),与望烟楼的黄氏族人是好友。1134年7月,他经过诸暨,特意拜访了望烟楼的主人,他感动于望烟义举,就当场写了一篇文章,这篇文章就是黄氏族谱里发现的《望烟楼记》。这篇文章与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范仲淹(989年~1052年)所写的流传至今的《岳阳楼记》,颇有几分神似。据称,望烟楼此后名声大作,一度直追岳阳楼等名楼。后来,广东等地还出现了名字相同的望烟楼。

  “杨时文中的‘孝义里’,就是现在诸暨东白湖镇上的城山坪(亦称擂鼓坪),只是因为建陈蔡水库,现在这一带已被库水给淹没了。”周承楷告诉记者,这一发现让他很是振奋,虽然千年之前的那座名楼已湮灭在历史的流逝中,但现在有确切的史料可以证明其确实存在过,不得不说是一处宝贵的文化遗存。今后,他将和有关学者一起进一步深入发掘有关“望烟楼”的史料。同时,记者也了解到黄振的一支后裔,目前也在商讨重修“望烟楼”的相关事宜。




                       

 【点击“华夏宗谱网”返回到“家谱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