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姓就是中华民族家谱中的一个姓氏谱。每一个姓氏都有着盘根错节的渊源,每一个姓氏的背后,除了蕴含一张生动的脸谱外,还有这样那样鲜为人知的故事。
新百家姓中最明显的变化是:全国前20大姓氏依次为“王李张刘陈杨黄赵周吴徐孙马胡朱郭何罗高林”,首位王姓达到9468万人,占总人口7.1%,超过原来的首位赵姓。而王姓在我们东北部占比例最少。
论新百家姓还是旧百家姓,不变的是,有些稀奇的姓氏依旧占据着百家姓一角。就像“苟”姓一样,这个不受人欢迎的姓氏历经千年的坎坷,还顽强地存在着。而且,不管先人有多少的不甘心,世事流转,现在的苟姓人氏,依旧是百家姓中最不情愿的传承者。
“不要问我姓什么?”其实,在你弱弱地请求背后,苟姓的故事已然是风生水起,千百年来,它可谓是百家姓中最受磨难的姓氏。
千年之前
敬姓改来改去忍痛成苟姓
没有任何一个姓氏能像苟姓一样,就因为要避讳与皇朝同音,一个姓氏要历经千百年的时光,改来改去,最终成了现在的苟姓。
苟姓人的祖先最早应当姓敬。
在南朝梁时,权臣侯景曾建立一个汉朝,由于敬姓人的姓氏与他的名字同音,应该加以避讳,于是敬姓人无奈改姓“恭”。
而侯景的政权灭亡后,他们虽然得以恢复原来的姓氏敬,但到五代十国时,又因为姓氏冲了后晋高祖石敬瑭的名讳,不得不把姓氏拆开,一分为二,成为“苟”、“文”两个姓氏。
苟姓就此诞生。
可是,没多久,后晋又被后汉灭了,敬姓族人不用再避讳了,很多改姓苟、文的后人又改回敬姓。
真是天有不测风云。不久后,后汉又归了宋,他们因为要避宋太祖赵匡胤的祖父赵敬的名讳,而重新改姓苟。
于是,苟姓人便在心有不甘中度过漫长的千年不改的时光。
千年之后
苟姓梦想改敬
中国文字史是包括多种文字的历史。汉字有长达数千年的发展和演变的历史过程,由此也产生了多种同音字,而因为同音字发生的阴差阳错的故事不胜枚举,有喜剧有悲剧,个中滋味只有当事者感受最深刻。
就因为“苟”与“狗”同音,所以,苟姓后代因为姓氏所遭遇到不公平待遇,甚至影响到一生的幸福,这也确有其事。
在荥阳市城关乡一个名叫雷垌村的小村子里,苟姓是个大姓,有四五百口人都姓苟。那儿的老人,至今仍清楚地记得,年龄小的孩子被叫做“小狗”,年老的人就被叫做“老狗”,游个泳也会被嘲笑是“狗刨”。
再后来,随着外出打工、求学的村民越来越多,雷垌村里随母姓的人多了,还一度出现了一家多姓的奇观。
在雷垌村之外,全国还有许许多多的“苟”姓人遭遇着相同的尴尬:
做生意的苟镇,买东西开发票的时候,名字时不时就被人写成“狗镇”;长春市民苟某介绍自己是“小苟”时,被单位领导批评“不严肃”;陕西人苟百善的女儿自小随母亲姓,从来不让父亲给她签字;辽宁省新民市一男子因为姓苟而不好意思外出打工,只能一直在家做农活……
所以,改姓成为千年之后苟姓人的最大梦想。
梦想成真那一刻
生活在雷垌村的苟姓族人于2000年召开了一次“改姓”会议,决定向公安部门申请改姓。在提交了两三页的改姓申请后,荥阳市公安局经过调研,同意了雷垌村苟姓村民改姓敬的申请。
也是在那一年,雷垌村几百口苟姓人改姓敬。第二年的庙会上,为庆祝改姓,雷垌村曾经姓苟的村民出资五、六千元钱,连唱了三天大戏。
雷垌村村民改姓5年后,登封市唐庄乡上百名苟姓村民借鉴他们的做法,集体改姓。这之后,陕西、甘肃、河北、沈阳、黑龙江等地的很多苟姓人,纷纷认祖归宗,成功改姓“敬”。
这几年,郑州市中原区、上街区、金水区也陆续有苟姓人成功改回敬姓。
改来改去,在今天,我们本溪还有苟姓人存在。可见他们才真正是淡定的人,是坐不更名站不改姓的忍者。
对于苟姓人来说,在一千多年的演变中,改姓的冲动很可能是一直存在的,由‘敬’改为‘苟’是被迫和耻辱的,由‘苟’改为‘敬’有洗刷耻辱的意味!
只有在今天,苟姓才能凭着自我意愿改成敬姓,从中一方面反映了人文社会、一个和谐和充分尊重人权的社会必然,是一种文明的进步。
【点击“华夏宗谱网”返回到“家谱常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