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寻根、留本。
古人云:"谱谍,身之本也。"意思是谱能告诉你,你是谁?你从哪来。人们常说:"我们都是炎黄子孙。"但你并不知道其中的由来,通过修谱追根溯源,你就会知道了你从哪里来。
人从娘腹中十月怀胎,呱呱落地,在世上几十年,但总要静静地离开人世,古人云:"雁过留声,人过留名。""名"就是人之本,人生一世死了,连一个名字都没 有留在世上,若干年之后自己的子孙连祖先是谁都不知道,那不是枉活一生,白活一世,换言而之,你的后代也就是失去了根本。过去和现在,有很多人为自己的父
母、祖父母打碑,一者表示后人的孝心,二者是不忘先人,但它又能保藏多久?世代变迁,人为的损坏,年代长久日月的风化,也就失去了树碑的作用。而几千年谱 书之风,代代相传,从远古至历朝历代,乃至到今天,先祖的名字流传至今,这不是修谱的作用吗?
树高千丈,叶落归根,你的根底在哪里?万里江水,源起何处?一个人连自己的根源都不了解,岂不负先人养你? 所以说修谱,意义重大,一者可以帮你查清你的祖先是谁,让你的名字与先祖一起流芳千古,二者是把你的祖辈、父辈和你一同记载下来,让你的后人代代相传,永
远知道你们是他们的先祖,将来和他们一起流芳千古。
二、清缘、备查。
古人云:"子孙不知姓氏所从来,以昧昭穆之序者,禽兽不如也。"意思是说,姓氏是一种血缘关系的标志,人兽 之别,就在于他们对于有血缘关系的本族人,有一种生生相息的寻根意识,使这个家庭有强大的凝聚力和生命力。一个人不管漂泊多远,总是忘不了自己的家乡,因
为那里埋葬着他们的祖人。中华民族五千年来,人们有着他自己祖宗的事迹记录下来传给后人的习惯,这就是谱,只要有了谱书,凡与族人有关的人和事,谱上都有
记载。
三、增知、育人。
古人云:"养不教,父之过。"几十年来由于对自己子女缺乏家族观念的教育,导致现在有很多人没有家庭观念和 人伦的教导,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上下不分,孝义全无,有老不养,有子不教,嫖娼有余,赌博竭力,吃喝玩乐无度,为官不体恤黎民,馋奢无底,
为民不尊师长,横蛮逆行。
用什么教育他们?
谱书中很好的教材,家训族规中规范了后人的言行。谱书中收录了历代经典,如何立志?如何敬业?如何治学?如何治家?如何做人等等,有很多东西在学校里学不到的。她能很好的陶冶我们的情操鼓舞我们热爱生活,奋发向上,为国贡献,为族争光。
四、血肉联情。
俗话说:"亲不亲,故乡情" ,"多个朋友多条路。"在大流通的社会中,在国际一体化时代,人们不可能禁锢封闭。走出家门,走出国门,这是后人子孙必行之路,通过联宗族谱,本族同一血
脉的同胞更进一步加深了解。一个人走在外,路人(路上随意向隅的人)不如乡人(自己家乡的人),乡人怎与血肉之情相比。经济开发中的往来,生死祸福的降 临,人与人之间自然也非常必要相互提携、帮助,有了谱书,哪怕你走到天涯海角,哪怕相见恨晚,血肉亲情一定更好、更深厚。
五、承前启后。
这里有双重含义,一是上对先人,二是下对后辈,先人千心万苦创业,育人,祖先为社会创下了丰功伟绩,不能从我们这一代丢掉,必须通过修谱,为他们立传,把
他们的精神,一代一代的传下去,作为永久的纪念,这是我们这一代人的历史使命。 对后人来说,我们应该给他们留点什么?是金钱?美女?房屋?古人云:"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美如玉。"先人只能留给后人知识,精神财富,思想财富,留给 他们祖宗的品德,儿孙们才有生财之道,才能发迹万贯,这些都溶聚在我们的谱书之中,只有把这些留给他们,才能上对得起祖宗,下对得起后人。
综上所述,修谱的意义何在?
回答是:寻根留本,清缘备查,增知育人,血肉联情,承前启后。
没有姓氏的人,这地球上有没有?也许有,但总有个称谓。或叫"无名氏"这称谓与"无名氏",便是他(她)的姓氏。
姓氏不只是私人的事,亦不只是家庭的事;姓氏是一种文化,它关系我们的历史与血脉。 通过姓氏,我们能知道我们的生命之所由来,从而打开久郁心中的大结:"未曾生我谁是我,生我之时我是谁,长大成人方是我,合眼朦胧又是谁?"
通过姓氏,我们能知道自己肉体、心灵、心理之血脉传承,从而使自己不致于太昧于自己之短暂人生。"参天之木,必有其根,怀山之水,必有其源",是谓"寻 根";"草木祖根,山祖昆仑,江河祖海",是谓"问祖"。"寻根问祖"不在祈福于祖先,而在明白我们自身:我们与祖先血脉相连,祖先曾经的苦难与辉煌,一 定会通过这血脉,流传到我们现在。
通过姓氏,我们能知道古代社会的姓氏也曾有高低贵贱之别。"氏"曾经为贵族所独有,丢"氏"即是丢贵族之地位,故"氏所以别贵贱,贵者有氏,贱者有名无氏"。有"氏"者贵,无"氏"者贱,这在古代是常理;据说三代以前,有贵族身份的男子是只称"氏"与"名",
而不称"姓"的,只有妇人称"姓"。至于"庶人",当然无"氏",故只称"名"。
通过姓氏,我们能知道何人之间不能通婚。同姓是一道门槛,我们的祖先三千年前就已规定,所有的男女均不能跨越这道门槛,而走进婚姻的殿堂。但"同姓不婚" 不是"同氏不婚",若谓"氏"重在"别贵贱","姓"则重在"明婚姻":"氏同姓不同,婚姻可通,姓同氏不同,婚姻不可通。""氏"可改变,而"姓"则是 不可变的。至秦汉,"姓"、"氏"合而为一,"皆所以别婚姻,而以地望明贵贱"。
"姓"、"氏"是中国先人的伟大发明,我们千万不要小看了它。"姓者,生也","因生赐姓",这是血缘传承的标志;"氏"者,旁支别属也,"胙上命氏",这是地位身份的象征。
"姓"重血统,而"氏"重地域;一纵坐标,一横坐标。两者交叉,便把每个人固定在了唯一的靶心上,给后人回溯历史,提供了无上的方便。"姓"、"氏"合流 以后,"氏"升为"姓","姓"、"氏"都站到了表示血统的那一边。于是中国人又发明了"地望",再次建立起地域、身份之坐标。这纵横坐标的发明,是一项 伟大的发明,真可誉为"第五大发明"。
中国人的姓氏有这样两个特点:一是源远流长,从上古的伏羲时代开始中国人就有了姓氏。至今巳经五千多年了;二是中国人的姓氏是按照父系传承的,即只是在男
子中一代代地相传,比较稳定。事实上,这一点恰恰与遗传学中的Y染色体的传递方式相一致,Y染色体就是只沿着男性这条脉络下传的,除了极为罕见的异常,一 代代的只要是男性,就会一直传下去。
现在人们都知道,人有二十三对(四十六条)染色体,其中X和Y染色体是控制性别的。在男人的精子中,一半含有X,一半含有Y;女人的卵子含有的都是X,组 成新的染色体对XX时,就生女孩;当精子中的Y与卵子中的X相遇,组成XY时,一个男孩就诞生了。当这个男孩再生男孩时,一定是这个Y又一次被选中,与一 个卵子中的X结合了。除极个别情况外,如果一个家族一直有男孩诞生的话,那么这个家族的染色体Y就一直传下来了,而且是同一条祖先染色体的复制品。
我们的祖先太聪明了,他们在五千多年前就用"姓"给自己的家族做了命名。当然,我们的祖先这么做的时候,想到的不仅仅是标识自己,区别他人,很重要的是为 了避免近亲繁殖。但是他们没想到的是,此举一下子给他们家族的染色体打上了标记。从某种意义上说,我们的姓氏,就是染色体Y的姓,因为生生死死,承载着姓 的一代代人都消失了,但染色体Y却与"姓"结合在一起,流传至今。姓的传递,就是Y染色体的传递。这真是人世与自然神奇的同构。是天人合一的典范。我甚至 认为姓氏是我们中国人的一项伟大的发明,是一项不亚于四大发明的发明。
欧洲人有姓历史不过一千多年,日本人在明治维新以后才有姓,才几百年。为什么中国人最早发明了"姓",而且"姓"在中国以够延续下来?我猜想原因有二:一 是汉语文字的简洁。单音节,一字一音,用来做姓,方便好用。西方人的语言文字用来作姓,就不如汉语方便,我们都曾有过记不住外国人复杂冗长姓名的感受;二
是早在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了中国,废除了分封制,推行郡县制,郡县制需要户籍制度配合,所有人要登名造册,这是中国人的姓能够流传、普及、巩固以
及人人有姓的重要原因吧。
中国人在传统上特别看重生男孩,古人云: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原来我以为这种现象只有文化、经济和社会方面的意义,现在看来,度非如此,这其中有着更深的生物学上的意义。
男孩是染色体Y的承载者,而人体其他45条染色体在人类一代一代的繁殖过程中被反复地打乱重组,加之配偶的染色体不断补充进来,从某种意义上讲,其实就是
基因被逐渐地"稀释"。比如,你的儿女只继承了2/1,随着时间的推移,祖先的基因越来越少,最终最乎于无。但是除了少数的突变外,Y染色体躲过了被"稀 释"的命运,它将随着这个家族的男性成员一直延续下去。
也许这正是中国人喜欢男孩子的深层原因。因为只有男孩子继承了真正祖先的一点遗产——Y染色体。这才是一个家族一直没变的东西,是一个家族真正的血统。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使用"姓氏"制度的国家。 "姓"、"氏"而外,中国人又发明了"名"。
"名"是用来区别同"姓"、同"氏"中之不同个体的。"姓"、"氏"、"名"之外,中国人又发明了"宇"。"字"是从"名"孳乳发展出来的另外的" 名"。
"姓"、"氏"、"名"、"字"之外,中国人更发明了"号"。这"号"的发明,恰表现了中国先人秩序中求活络、强制中求自由的"灵活精神"。"号"的精神 是自由,取法灵活,不受限制。"号"可以说是"姓氏文化"中的一包调味剂,常常叫人回味无穷。
由姓氏而家庭,由家庭而家族,由家族而家族文化与家族精神。
一姓有一姓之个性,传统所养,基因所逼,个体很难逃脱其规律。或帝王气不足,或侧重政洽、军事,或"五世六公"、"九代封侯",或"救世科名,门第清 华",或专心于一门而成工商世家、书画世家、医药世家……。家族文化乃是中华文化之缩影,在家族文化里,吾人既可读到政治、经济、教育、道德,又可读到祖
先之生存状态、处世心境、价值观念,更可读到吾土吾民之悲欢离合、之生灭盛衰、之死去活来……
一个家族的立身之本就表现在修家谱;一个家族修家谱的意义就像一个国家修国史。一个国家若是没有史书就无法存在,同样一个家族若是没有家谱就无法延续。一
个国家缺乏治国之道就会灭亡,什么是治国之道的精要,就是礼乐纲常;而一个家族修家谱是为家之道,使族人弄清自己的本源,才不会认错祖宗。这样,全族之人
才能在这个大环境中产生孝顺之心,敬天法祖,不至于相互之间视之为路人,理都不理。修家谱的意义大极了!因为他告诉我们要关爱自己的亲人,继而推及到其他
人。历史上周昭公、穆公所遵守长幼之序,孟子强调的一体之书、唐朝张百忍九代人都住在一起、宋代范仲淹安置义田都是表达这个观念。因为子孙们都是先祖生
的,有大宗小宗、嫡表亲、善恶、贤愚、有才无才、富贵贫贱的分别。只有修好了家谱,我们才能弄清这些,明白祖宗的根源,就像周昭公、穆公所遵守长幼之序,
使伦理纲常井然有序。
凡是招赘女婿及收养异姓紊乱宗枝的人,一个家族中的人都会攻击他,因为他搞乱了家族。其他宗嗣的人不能弄错祖宗,这是国家法律明文规定,就是为了辨清宗族之间的区别。
修家谱不仅是为了溯本清源,也有着极大的教育意义。扬善能使宗族之人多良善,惩恶可以保证宗族之人少奸邪。家财中等以下的人有中等以上的人赡养,缺乏才能
的人又有才能的人教育,贫穷无依的由有钱的周济,地位身份低微的可以由身份尊贵的族人扬名。总而言之,只要是这个家族里的人,不论你贫穷富贵、低微高贵、
智愚、有才无才均是一视同仁。有高兴的事一起欢庆,不快乐的事一同承担;有福同享,有难同当;风雨同舟,相互救济,这样家族里的人就会充满友爱,义气相
连,没有亲疏,你我之别。这就是史书称道的名门望族,累代世居一处的兴兴景象。否则就会像不如禽兽的夷狄一样,秦越两国一般虽然有亲谊,却是眼看着对方得
失而不帮助,如果真是这样,这样的宗族就应该写进历史。
修谱是为了去除浮薄不厚的习俗,保留并回到淳厚朴实的风气。使宗族里的人,从每个人各自往上追溯自己的父亲,从各自的父亲追溯到自己的祖父,从各自的曾祖父追溯到自己的高祖父,一直到没有尽头的以前!这样,和我父亲同辈,和我祖父同辈,和我高祖同辈,和我以前的先祖同一个辈份但分属不同家庭的人,虽然有亲
近陌生、关系远近,贫穷富庶、高贵底下,聪明愚笨、贤良不孝,都同属于一个祖宗,都是祖宗的后代子孙。又哪里有亲近陌生、贫穷富庶、高贵低下,聪明愚笨、
贤良不孝的区分。那么亲密的族人对陌生的族人,就会想到怎样才能同陌生的亲厚和睦;关系亲近的对疏远的,就会想到怎样才能同已经疏远的亲戚经常会面走动;
富庶的对于贫穷的族人,就会想到怎样才能经常的接济他们;高贵的对于贫穷的,就会想到怎样维持彼此的亲近关系;聪明的对于愚笨的,贤良的对于不长进的族人
就会要想到如何劝诫鼓励他们。这样就会呈现喜好厌恶相同,忧患快乐一致,想法互相了解,名声威望和气势相互依靠,规则秩序上相互扶助,富有和贫穷之间相互
调剂,对内对外友好相处,大家见面互相尊敬,德行操守上互相劝勉,功过得失间彼此规整,农活耕种相互帮忙,生意买卖相互合作,水灾火灾以及遇到盗贼等不法
侵害时相互照应,生病困难相互救援,婚丧相互帮忙,强大的不欺负弱小的,人多的不欺负人少的,一个宗族之间,和谐气氛环绕四周,仁义恩德浩大充沛,首先对
得起祖宗,其次对得起后代,最后对得起整个家族,使家族兴旺发达,这是多么美好啊。
【点击“华夏宗谱网”返回到“家谱常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