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有谱,犹国有史。家谱是家族的历史,家族的文化,家族的教课书。家谱修,则本源明,长幼序,亲疏别,异同辨,家道维,家族的历史与文化才能世代传承,永久不湮。
现在我们见到的《董氏族谱》旧谱,记录了从迁居阳武(今原阳)的一世祖董士能到十八世“清”字辈为止的内容。续修时间可能是清朝后期:通本记述简略,缺失较多,盖因当时未曾详细记载且后人又未及时续修之故,实为永久遗憾。
现存的《董氏族谱》旧谱,原由民国末年董氏一“书”字辈祖母保存,她因家境贫寒把族谱卖给了一个卖辣椒面的小商人作包装纸用,幸被当时著名中医十九世祖董振邦发现后赎了回来,得以保存至今。旧谱“清”字辈人记录不全,大抵与此有关。
1984 年春节后,董氏族人受国家编修地方志、民间续修族谱“热”的影响,经二十世董琛云提议,由董德民、董德隆、董德福、董德富、董德身、董德友、董秉芝、董秉
善、董广利、董广远等人同商共议续修族谱事宜,这才有了我们所谓的“84族谱”。董琛云等人几经努力回忆、查询、疏理,从家谱按年龄大小排序人名中理顺了 各支系上祖及后世的亲缘关系? “84族谱”距旧谱续修时间应有百年,距今也近三十年。
细阅“84族谱”,虽有诸如体例简单、信息不全、
失讳疏漏之处,但这在当时客观条件下在所难免。大宾董氏一族是十世祖董慎言于康熙年间由原阳县城大北街董胡同迁来的,距今计有350余年。如今人繁户众, 起名用字和先祖之名多有重复,且辈分排序最后的“广”字辈之后起名更为随便:如不及时编修,以后恐世系难挨,迷宗失派。这次编修,是在旧谱与“84族谱” 的基础上,重新整理了家族世系表,增加了家族名人传记、族规家训等诸多体例,同时,将本族女性入谱是此次编修亮点之一。参照2004年5月整理出版的中华 民国二十五年版本《阳武县志》,2007年出版的明清《原武阳武县志》合订本等有关文献记载,辑录了董氏先祖的功名爵位,以便使后人对先祖有所了解。为方
便阅读,对生僻字词加注了汉语拼音和解释,对个别用词也稍加修正,尽量使文字简洁,语言流畅。
百家姓中,董氏为大姓。《姓氏起源》中,董姓 排列第二十九位。人口众多,散居全国各地及海外,有天下董姓是一家之说:历史上,董氏一族曾出现过许多名人。始祖董士能迁居阳武县后,我族虽无出现过显能
达贵,但也不尽平庸之辈:明嘉靖初年任山西省盂县知县五世祖董仁;明嘉靖十年勒命鸿胪寺序班的五世祖董仲;明万历二十年选署河南省淅川县教喻,致仕回籍后
乡饮大宾三次的七世祖董闻礼;名垂青史,功贯天宇,可歌可泣,受世人敬仰的九世祖董时和(明天启元年任陕西省扶风县县丞,署陕西省麟游县知县,崇祯17年 甲申之变<即1644年>,李自成军攻城,比陷.合门殉难)。特别使董氏后人引以为豪的清嘉庆九年贡,署河南省偃师县教喻的董三。百一一十五
世祖董兴先(字绍文,碑刻皇封修职郎)及十六世祖她赠承德郎——董檀,千总董金耀、千总董金城等多人。他们光辉灿烂,彪炳史册,是董氏宗族的荣耀,学习的
楷模。
如今董氏青年男女奋发有为,参与社会工作岗位之多,令人瞩目:为彰显他们的英姿,书写他们的业绩,我们彻底推翻传统族谱的书写樊篱.革除陋习,与时俱进,以新形式,新内涵,将其展示于世。
是为序。
董秉庆董自安
2013年12月20日
【点击“华夏宗谱网”返回到“家谱常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