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上的寻祖归宗
在网络上,越来越多或真或假的族谱被发现并且共享,也有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想要借助这种方便的查询技术来确定自己的族谱找到宗亲。
“实际上,正规的中国名字应该由姓、谱名、名三个成分构成。”中国科学院中国姓名研究中心主任王大良曾对媒体表示。
谱名一般是一个家族修家谱时所确定,三十年一小修,六十年一大修,确定谱名和其排序,“一般,谱名有其固定顺序,可以是一首诗,或者是家族老人认为押韵的话语,然后按照辈分,在名字中加入谱名,而最后的名则可自行随意确定。”
即使是在现在,谱名一样是认祖归宗的线索之一。网上有人提供专业的帮助和服务。在某族谱网站上,只要输入关键字就可以查询到是否有自己家族的族谱。例如:“浙江+王”即可看到相关结果,再根据自己所知道的祖辈历史,找到自己的身世。“我们只提供影印服务,修家谱以及整理家谱的服务是不做的。”家谱网站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
也有人自愿担负起了同姓人寻祖归宗的工作。由于热爱历史文化,从事司法工作的李泽军建立了李氏族谱网和李氏宗亲网。“李氏族谱网是研究李氏族谱的,学术研究多一点;李氏宗亲网是用于宗亲交流的,联谊活动多一点。”李泽军告诉记者。
新族谱,新意义
寻找族谱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尤其是那些经历过“文革”的老族谱。“我们在寻找曹操后人的时候,遇到很多“文革”时期保护家谱的感人故事。有一个曹氏村庄里,有一个特别大特别好的家谱,保存很完整。这个保存的人当时是革委会的,没有遭受冲击,所以就自己偷偷地留了下来。现在这族谱不是他一个人的,是属于整个族的。”韩昇说。
地理的天然优势使得南方比北方保留下来的老族谱更多。南方更多是丘陵地带,缺少北方的大平原,“北方自古以来人的流动性很大,所以混血的程度很高,纯血统的观念相对要淡薄;南方丘陵水网的地理环境,使得一个一个的山村有更大的封闭性。相对封闭的区域里,对认同感追求更高。可以看出,南方人对于修谱以及认祖归宗更热心。”韩昇分析。
即使南方有更多的老谱和热心修谱的人,但是保存族谱、家谱也变得不再容易。除了年代久远和资料缺失,李泽军觉得修谱的最大困难还是现在的年轻人不再像以前老辈人那样关心家族事务了。
老族谱越来越少,但姓氏里所携带的历史还是要传承下去。
对自己姓氏的刨根问底,正慢慢演变成家的概念。“人们想要重新拾起家的概念,找到人与人之间的默契,于是找到了同姓人,找到了宗亲,即使没有真正的血缘关系,即使只是模拟的血统,也会增加人的亲近感。如此一来,新谱的意义要高于认祖归宗。”韩昇说。《瞭望东方周刊》2013年第10期
【点击“华夏宗谱网”返回到“家谱常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