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辈与堂号,是家谱中比较受人关注的两个内容。相对面言,字辈更多地受到族人内部关注,特别是在修谱时,人谱人名大多都要按宇辈排列。而堂号则除了受到族人的关注之外,还受到外人,尤其是家谱整理和研究者的重视,成为外人研究或著录该家族历史与现状的一个重要内容。
字辈,也称行辈、行第、班辈、字派、班派、派语等。家族中同辈人为了体现宗族关系,通常在起名时需找一个共同用字,不同辈分的共同用字排列起来就形成了这个家族用以标明世系次第的字辈。
字辈的形成是为了分尊卑,别长幼。此处的尊卑并不是指政治地位上的尊卑,而是指家族内部辈分的高下。字辈的使用,对一个大家族,尤其是像孔门这样绵延数十代,繁衍达数十万的持久型家族来说,就显得尤为重要。由于字辈的这种能够分尊卑、别长幼的功能,也就为其他一些需要分尊卑、别长幼的群体所借鉴,如宗教教派、社会帮派、武林门派等。这样一束,字辈这种原来纯粹为家族内部使用的文字形态也就有了更大的适用范围。
字辈的产生,有人说起源于汉代。经过考察,我们认为,汉代,甚至在先秦时期,即已出现丁—,些在名字用字上反映同辈关系的萌芽或苗头,如选共同用字或在偏旁部首上体现出来。然而,这只能是萌芽,它离真正有目的、有意识地使用共同字来区别辈分,进而预先选取—定数量,且有—定意义的"吉字"作为一种规定性、后代子孙取名时必须遵守的字辈,尚有相当大的距离。再说,汉魏时期以至以后相当一段时间内,时入取名多为单字,字辈的区分更难明确。更有甚者.东晋时大书法家王羲之父子几代名中均有"之"字,字辈不仅无从谈起,而且还从根本上违反厂后世字辈的要求。所以说,这一时期,即使有字辈的浪迹,也是处于一种自发的萌芽阶段。
隋唐时期,由于这一时期的家谱资料基本-仁没有留传下来,因此,无法对此做出准确判断。不过,从一些现象中,我们还是可以感觉到,这一时期,某些家族开始出现了同辈在取名时使用共同用字的现象,唐代著名书法家颜真卿,其堂兄弟中著名者有抵抗安禄山的名将颜口卿和颜曜卿、颜春卿等,大家都用一个"卿"字。颜真卿的两个儿子颜口、颜硕都有"页"字偏旁,似乎也合字辈要求,但其曾孙名弘式,与颜口卿曾孙名从览之间则看不出有什么联系。但这个"卿"字,到底是如何确定下来的,确定时对于不同辈分的用字是否都已确定,同时确定了多少代,这些都无法考定。不过,颜氏家族在某些代有字辈的规定,则是确定无疑的,只不过字辈要求不如后代规范罢了。颜氏如此,其他家族也必有使用字辈的。据笔者读书的一孔之见,明确确定字辈的记载是在宋初。宋太祖赵匡胤在"玄牒大训"中提出,赵氏族属虽众多。但多数居他邦,导致疏远,"因无统序,昭穆难分,纵然相遇,亦若途人于是,在乾德二年(964)下诏,除去已早逝无嗣的兄曹王匡济、弟岐王匡赞之外,余下的自己与晋王光义、魏王光美三核,分为三支派,各立14字,以别源流,以序昭穆,以达到"朕族无亲疏,世世为缌麻"的目的。方法是后代取派中一字,另外再随便选取一字成为双字名。太祖赵匡胤派的14字为:"德、惟,从、世、令、子、伯、师、希、与、盂、由、宜、学";太宗赵光义派的14宇为:"元、允,宗、仲、士、不善、汝、崇、必、良、友、季、同":魏王赵光美派的14字为:"德、承、克、叔、之、公彦、夫、时、若、嗣、古、光、登"。有意思的是,宋代诸帝,都有改名的习惯,开始的名字都还基本按字辈,一成年,又都改成自己中意的名字,而且多单字。这些字辈用字,赵氏后代也有变更。皇家的提倡,必然会给社会带来示范作用,宋代各家族使用字辈的理应很多,然限于目力所及,不敢妄言。元代的情况也不清楚,但字辈的影响必然存在。到了明代,字辈的使用进入了相对成熟、相对规范的时期。明朝的玉牒如今存世极少,无法得窥全貌,但从皇帝名字中仍可看出一些很有意思的内容。按理,字辈的使用,通常是同辈共用一个字.大多在中间,另——个字则自便。而明朝历代皇子的名字,第二代均为单名,"木"宇偏旁,这符合朱元璋起名以五行为偏旁的原则,可从第三代也就是成祖朱棣之子始,则用双字名,并有字辈,这个宇辈是怎么来的,已不清楚。经过归纳,这个字辈依次为"高、瞻、祁、见·、枯、厚、载、翊、常、由"。有意思的是第三字仍然以五行为偏旁,仍按火、土、金、水、木排列,如仁宗高炽、宣宗瞻基、英宗祁镇、宪宗见深、孝宗佑樘,另一轮为武宗厚照、穆宗载厚、神宗翊钧、光宗常洛,熹宗由校。这种字辈的用法,在其他家族尚不多见。
【点击“华夏宗谱网”返回到“家谱常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