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谱家族研究是历史研究的一个非常重要方面,现在已经成为一门新兴学科。家族家谱研究,除姓氏支系世次沿袭研究这个基本方面外,其实,更深入的分析,还涉及多个学科,如美学、伦理学、宗法制度史,社会制度变迁史,文学史,文明史等研究,也涉及历史地理学等多学科,都可以从家谱家族研究入手做出很大的研究成果。所以家谱研究具有很突出的意义,尤其是对历史上一些独具影响的姓氏家谱家族史进行研究,其研究成果往往能够校正和补充正史研究的错讹与不足。这对于推动历史研究进一步深入,从影响历史进程的照样微观因素和重大细节入手,深刻总结历史发展演变规律,从中吸取积极地经验,凝聚民族精神,把握历史发展大势,促进民族国家发展,具有其他学科不具备的突出作用。这种作用和意义,可总结为以下几个基本方面:
1、家谱家族文化研究是增强“根土”和“族群”意识,凝聚爱乡爱国和民族精神力量的基础。
中华民族是由一个一个具体的姓氏家族的群体组成,一定数量的姓氏家族又组成不同的民族。爱国始于爱家,对于具体的人而言,从来就没有什么抽象的爱国主义,相对抽象的爱国主义概念存在的意义,就在于对散发着生命热度的,对家族、对民族以及生养这个家族、民族的土地的热爱情感的总结和概括。饱含热爱的高尚的爱国主义和民族情操,都来自于真挚的热爱家乡、热爱宗族、民族的朴素情感。五千年中华文明史,是各个民族团结、交流、融合的共同发展史,换个角度看,更是一个个姓氏家族不断播迁、兴衰和继起的发展史。一个家族千百年来,在播迁流散中有奋斗有失败,有繁盛有衰弱,其历世先祖往往在家族世次的血脉沿袭过程中,留下并且不断整合出自身独特的共同家族精神和共同家族情感,作为家族的价值追求目标与团结纽带。其中,有期待,有顿悟,有禁忌,有荣辱,当然也有爱憎的情感!在各不相同的家族价值追求与情感爱憎中,都可以总结出最基本的元素:这就是是爱家族、敬祖宗和睦族受亲的意识和追求,从一个国家和民族的高度来概括分析,这是民族精神和爱国主义的基本细胞和情感基础。敬祖追远、敬宗收族是每个姓氏每个家族、每个民族的最基本的共同伦理价值。所以,“吾爱吾家,吾爱吾族”,几千年来已经成为每个华夏子孙共同的道德追求,在这个基础上,凝聚成“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的共同价值理想和追求!这种可贵的价值追求与规范,是中华民族五千来最宝贵的精神财富!所以在国家危亡之际,鲁迅说“我以我血荐轩辕”,吉鸿昌说“国破尚如此,我何惜此头”,方志敏在狱中才会写下《可爱的中国》!在改革开放,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时期,难以数计的华侨,以极大地爱祖国、爱家乡的热情,在振兴中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共同情感和旗帜下,为祖国为家乡建设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2、家谱家族文化研究能够通过总结提升家族文化内涵,重塑和强化传统美德规范,促进和谐社会建设。
历代各个姓氏的家谱,都会或多或少,或繁或简地在家谱中,制定家训家规家戒等内容,来规范本族子孙的行为规范、禁忌事项乃至择业范围。客观地分析,这些内容无疑都有时代烙印,有积极作用也有消极作用。但是,各个姓氏的家族文化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力图“与时俱进”地更新整合这些约规,来适应所处的时代,在适应中力图发挥规范子孙后世的作用。应该看到,在中国这农业大国,聚族而居,自然分布,是人口分布的基本特点。一个个姓氏族群的族规家训,几千年来,在社会秩序的维护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很大程度上补充了法律不能调节的范围和漏洞。在封建社会族规家训是维护旧的封建秩序的帮凶,在社会主义社会,与时俱进的、经过社会主义文化扬弃的族规家训,则是社会主义道德的补充和体现。在当前,社会主义法治社会的建设进程中,在社会转型中处于社会矛盾多发期,保持整个社会的和谐稳定居于非常突出的地位。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框架指导下,在法律规章的许可范围内,研究重塑家族文化,形成新的与乡规民约相辅相成的族规家训,激励子孙与时俱进、文明守法、学习先贤大德、发扬家族美德,睦族友邻,奋发有为,无疑能为广大基层有效化解矛盾纠纷,促进社会和谐,发挥积极作用。
3、家谱家族文化研究,能有效补充和校正正史记载和研究的错讹与不足,对探究历史发展真实进程、深刻揭示历史规律,有重要作用。
这一点,已经有很多历史研究的个案予以证实。往往,一个重大历史事件研究中的重大细节,对研究者出现迷惑与无解时,私人家谱的记载与信息,使该研究“柳暗花明”。这是家谱家族文化研究的具体作用。再比如,家谱家族研究中经常碰到的“赐姓”、 “贬姓”。“改姓”等现象和问题,这背后,反映了当时封建统治的真实手段和方法,也反映了当时普通民众的真实生活状况。而这些,往往是在从宏观入手的大历史研究中忽略不计的方面。其实,家谱家族文化研究在这方面最大最基本的作用,是打破了历代统治阶级试图维护的“血统论”“出身论”。它会客观而真实的告诉和启示天下黎民百姓,并没有什么“真命天子”和“天然贵族”。朱元章在无法生存之际,加入义军,在血雨腥风中当了皇帝后,修朱氏家谱,善于逢迎的臣下们,煞有介事地给朱元章拉来了朱熹等名人显贵作祖宗,朱元章则客观做了更正:说他的父祖都是穷居乡野的农民,父亲死了无钱买墓地下葬。在封建社会,家谱家族的真实记载,给广大寒门士子“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的照亮人生理想追求道路的火炬!在民不聊生的压迫下,让广大匍匐困顿的黎民百姓敢于挺身,发出“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呐喊,揭竿而起!在当代,家族家谱文化研究,则会从漫漫五千年中华文明史的深处启示各氏子孙后裔:历史是广大人民创造的,人生的价值和生命的意义在于奋斗和创造。
4、家谱家族文化研究,能极大的促进人的自我确认和自我实现。
据人类学家估计,地球上已经死去的人和现在生存的人数量相当,而名姓可考得人只占其中几乎可以忽略不计的百分比,华夏文明五千年,名垂史册的不过寥寥几千而已!人类作为自觉的高等动物,区别于一般动物的最基本的方面就在于人不但要解决生存问题,而且要力图解决“我是谁,从哪里来?到哪里去?”根本问题,这其实也就是自我实现和自我确认的问题!人们以为极大的热情研究自己的家族家谱,理清和追溯根世,不远千里次问祖寻根,追溯血缘承继关系,这些认祖归宗的行为和现象,其实是在每每发问:一百年前我是谁?三百年前我是谁?五百年前我是谁?一千年前我是谁?那么更古老的时期我又是谁呢?其实就是血脉世次的具体沿袭关系的问题。人的主体意识觉醒的程度越高,对这个问题的追问就越强烈!一般的历史记载只记名人和“值得记载”的人,满足不了广大芸芸众生的这个自我确认的需要,而各个姓氏的家谱世次记载却能鲜活而生动地给出答案。也就是说,当有一天,我们都不在了,对于我们的后裔来讲,他们通过家谱发现我们曾经真实而鲜活地存在过。这就是当我们不在时的存在!这就是未来的“我”!
建国后,受文化大革命和左的思想观念影响,家谱家族研究往往被冠上“封建余孽”的帽子,使民族文化这一宝贵的基础的组成部分受到极大破坏和冲击,改革开放后,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以来,这方面的研究才逐步在恢复中前进和繁荣,但是目前作的还很不够!目前,地方政府对此项工作重视的也很不够,往往很功利主义地从招商引资出发,匆匆拨点款项搞一下本地某人某氏的“套近乎”的支持工作。其实,随着经济发展,地方实力不断增强的情况下,一些有条件地区完全可以也应该把本地区重点姓氏的家谱家族文化研究纳入地方社科课题资助项目和史志的基金项目,更好地为挖掘整理和繁荣发展地方文化服务。当然,各姓氏研究会或理事会也应该积极争取地方政府的支持,从有利于挖掘繁荣地方历史文化和整理挖掘家族文化相结合的角度,提出切实可行的研究方案和计划,拟定课题,按程序申报,争取支持。
【点击“华夏宗谱网”返回到“家谱常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