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自古就是跟中华文化息息相关,在这方面早有专家学者从台湾的地理、历史、文物、语言、宗教、民俗等各方面作过大量权威的论述,台湾姓氏文化与大陆一脉相承的问题,值得传承与研究更不容否认。
姓氏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随著人类社会的发展而发生变化,到今天,我国已经使用过一万多个姓氏.姓氏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发挥著无可替代的作用。根据一些专家的研究,我国今天所使用的姓氏大约有3000多个,其中常用的有500多个,而将近90%的人只使用100个姓氏。
根据台湾文献会的统计,1989年,台湾有1694个姓氏,其中在100个大姓中,列前座的10位大姓,占台湾省人口总数的一半以上。其百家姓座次是这样排列的:
陈林张王黄李吴蔡刘杨,许郑谢郭赖曾洪邱周叶。
廖徐庄苏江何萧罗吕高,彭来詹胡简此施柯卢馀。
翁潘游魏颠梁赵范方孙,钟戴杜连宋邓曹侯温傅。
蓝姜冯白涂蒋姚卓唐石,汤马巫汪纪董田欧康邹。
龙古薛严租龚丁童黎金,韩钱夏袁倪阮柳毛骆邵。
而大陆1984年福建的“百家姓”顺序是这样排列:
陈林吕黄叶昊张曾王李,杨刘郑蔡洪方苏许何庄。
周郭谢徐柯朱江傅施肖,邱戴程高汪阮邵孙魏纪。
白翁颜梁杜卢马潘赵沉,邓胡骆钟丁龚廖罗馀赖。
姚范章蒋付卓唐严曹金,康雷薛董陆石萧俞连毛。
宋韩彭任奉倪甘史童包,丰池贺欧钱温褚冯芦谭。
通过海峡两岸姓氏座次表对照,其中有四分之三是台湾和福建所共有的。清光绪二十年(1894年),甲午战败,日本人佔领了台湾。日本为了永久佔领台湾,彻底改造中国人的传统文化,曾强迫台湾台胞使用日式姓名,但遭到了台湾民众的强烈反对,改姓者廖廖无几。后来在日本统治者长期威胁利诱的不得已情况下,有的採取应付做法,表面改,实际不改。如姓张的人改姓为“清河”,姓林的人改姓为“西河”,吕氏改为“宫内”,白氏改为“上泉”等等,这样既应付日本人,又保住了民族的大义;日本投降后,这些人马上就恢复了本姓。可见我们台湾多麽珍惜自己的优良文化传统,谁也无法改变。
1953年,台湾进行了一次户籍调查,统计结果发现人口500户以上的100姓氏中,有63姓的族谱明确记载了他们来自福建。《闽书》记载:晋永嘉三年,中原动盪,衣冠始入闽者八旗;到唐高宗总章二年(669年),朝廷派河南固始人陈政和陈元光(开漳圣王)率众8000多人,计84姓人闽;到了唐末五代,河南固始人王潮、王审邦、王审知兄弟率众5000多人有36姓入闽。凡福建居民大体是中原八次入闽和平常从内地移迁来的。
台湾的人口源流,从远古至今,大多由福建人台的闽族人氏和中原百姓构成。近年来有学者进一步指出,“左镇人”是由闽南沿著已经成陆的“东山陆桥”长途跋涉到达台湾的,居于台南左镇,成为最早的台湾人。在战国晚期,楚、越等族由中原入闽,此时,一部分闽族人开始向台湾、海外或西南迁徒。早期到台湾的闽族人(矮黑人)和后来由东南沿海分批到台湾的闽越人相融合,成为高山族中泰雅、赛夏、布农、朱欧、阿美、平埔人氏的祖先。三国时,吴王孙权派一万官兵到达“夷州”(台湾),从此开始了我国对台澎的经营。以上这些早期入台人氏,皆成了台湾原住民,到如今已有38万人,占台湾总人口的2%。
1661年,郑成功在厦门率兵三万馀众,从金门出发,收复了1604年被荷兰佔领的台湾“热兰遮城”。明末清初,福建实行禁海,康熙中后期,清廷放宽海禁,福建、广东沿海百姓成群结队前往台湾,先后渡海到台湾的有几十万人,又一次形成了大陆向台湾移民的高潮。至乾隆五十一年(1760年),台湾居民已达100多万人。
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福建水师提督施琅领兵25000馀人东征,遂使台湾归于清朝版图。清辛布设台湾府,下分设三县,并派兵一万馀人在台驻守。1811年,台湾人口已增到194.5万人。
1949年,国民党退据台湾,携去约百万之众的军政人员及其家属。1945年,台湾人口才有656万,到1955年,台湾人口发展为908万人,现台湾约有人口2300万。目前,台湾居民中的大陆祖籍地涉及25个省区中的480多个县市。
在以上大批人员去台湾的过程中,福建成了中原百姓到台湾的中继站。台湾就是靠四大批移民垦荒、开发、建设和保卫的,所以说台湾绝大部分百姓的根在福建,源于黄河流域。
大陆先民迁往台湾的移民定居下来之后,随著时间的推移,对大陆的故乡和亲人的思念日益加深。为了使后代牢牢记住自己的祖根所在,他们往往以自己的姓氏对所居的地方加以命名,如台北市有林昔、陈昔、黄昔、洪昔、颜昔、詹昔、李昔街、朱昔巷、杜昔街;台南县有刘昔、张昔、蔡昔巷、宋屋、苏澳、钱昔坑、谢昔寮、胡昔察、许昔港、何昔庄、江昔店;台中县有杨昔、吴昔等;台南县有六甲乡、三姓察(陈、黄、吴)叶昔、廖昔、罗昔、曾昔、高昔、彭昔、卢昔、游昔、涂昔、巫昔、邱昔仔、孔昔察、郑子寮、邹昔仓、程香昔、郭岑寮、温昔角、石昔坑、柯昔坑、宏昔园、赖昔廓、吕昔庄等等,这些地名都明确无误地反映出台湾移民与大陆人民之间同姓同族又同祖同宗的血缘关系。
1988年,台湾出版了《台湾族谱目录》。该书记载,台湾的家谱至少有10613种,这些家谱中有7700多种家谱的祖籍在大陆,其中有4510种祖籍来自福建,有2132种来自广东,源自闽尊两地的家谱占80%以上,其馀的几乎遍及大陆各地,而祖籍在台湾的只有102种,但若将这些祖籍在台湾的姓氏进一步追根溯源,则他们的始祖基本上都在大陆。
再看台湾二十大姓郡望堂号,便知祖籍在何方:
陈氏一郡望堂号一颖川(今河南许昌)
林氏一郡望堂号一西河(今山西临汾)
黄氏一郡望堂号一江夏(今湖北武汉)
张氏一郡望堂号一清河(今湖北清河)
李氏一郡望堂号一陇西(今甘肃临兆)
王氏一郡望堂号一太原(今山西太原)
吴氏一郡望堂号一延陵(今江苏武进)
刘氏一郡望堂号一彭城(今江苏徐州)
詹氏一郡望堂号一河间(今河北河间)
杨氏一郡望堂号一弘农(今河北灵宝)
许氏一郡望堂号一高阳(今河北高阳)
郑氏一郡望堂号一荥阳(今河南荥阳)
谢氏一郡望堂号一陈留(今河南开封)
郭氏一郡望堂号一太原(今山西太原)
赖氏一郡望堂号一颖川(今河南许昌)
曾氏一郡望堂号一鲁郡(今山东曲阜)
洪氏一郡望堂号一敦煌(今甘肃敦煌)
邱氏一郡望堂号一河南(今河南洛阳)
周氏一郡望堂号一汝南(今河南上蔡)
叶氏一郡望堂号一南阳(今河南南阳)
这些家族郡望之地,以北方的晋、鲁、豫、冀、苏、陕、甘居多。由此可见,台湾绝大百姓的根在福建,源起内地,这是铁的事实。
台湾的姓氏对联,和大陆一样,或流传于民间、或记载于族谱、或镌刻于宗祠。我们炎黄子孙非常看重自己的“根”,所以姓氏对联中特别介绍姓氏的来历、郡望、迁徒与创业的曲折历程,我们通过姓氏对联可以探寻祖脉渊源。姓氏对联有的写出本姓氏的名人事蹟,加以讚颂并教导子弟发扬光大,这和中华民族崇敬祖先的传统是分不开的。如,台北市宁夏路陈氏大宗祠有一联:“季汉斗山唐柱石;东瀛流派颖渊源。”还有一联:“闻喜太邱沽雨露;闽漳南院荐秋霜。”台南市永福路横街陈氏家庙有一联写:“宝岛传宗,经三百载;颖川衍派,曆四千年。”台南县后壁乡安溪寮林氏宗祠有一联:“继忠谏,述理学,名标古今策史;前君子,后大夫,统承金紫世家。”台南市佑民街王姓大宗祠有一联:“太昭属周家,三世闽疆成霸业;原祖本晋地,千秋瀛岛固宗潢。”台南市忠义路郑氏家庙有一联:“昭烈题宗坊,疆开毗舍;格诚兴祖庙,派衍荥阳。”义县溪口乡有张氏宗祠一联:“鲲岛累迁昭祀典;清河长出尚高风。”台南县黄氏家庙有一联是台湾省议长黄朝琴先生写的:“黄子炎孙,孝友一堂,赫赫矣紫云百姓;宗功祖德,蒸尝万古,巍巍乎佳裡宗祠.”台中县东势镇茂兴裡东兰街有刘氏宗祠有联:“卜筑数弓,远溯八闽风月;宏开两庑,开培一室芝兰。”“南靖分支,昔日克绍箕裘,芹生泮水;东瀛发迹,近因重新栋宇,第署明经。”“总镇荣騋牝,三千祖德长存,闽岭徽流粤岭;县尹启象贤,十四孙谟远播,彭城衍派台城。”台南市成功路吴氏大宗祠有联云:“八闽孝子裔;三让帝王家。”“泰启纲常,一派渊源光宝岛;伯尊伦理,千秋经纬溯勾吴。”在台湾台北市和平西路周氏大宗祠有一联:“武赠王公裔固始,分支淡水;功颂傅保终卓源,溯派芦山.”联中淡水即台北旧称,芦山即江西九江市庐山。台中市南屯区枫乐路简家宗祠有联:“溯族望于范阳,名高蜀汉;源统绪乎晋续,系出宗周。”除以上列举姓氏宗祠对联外,台湾还有云林县叶氏、台北市潘氏、台北县许氏、新竹市彭氏、云林县李氏、桃园县薑氏、彰化市蔡氏、嘉义县江氏、南投县柯氏洪氏、云林县白氏、台北市吕氏、台中市赖氏等姓氏的宗祠楹联,也都表明其姓氏源于大陆,在这裡不作一一列举。
从大陆的移民到台湾之后,往往是同乡同姓结伴而行,择地聚族而居,保持了大陆农村社会的传统习俗。时间久了,随著人口的增加,各姓氏家族就开始修族谱、盖祠堂、成立自己姓氏的宗亲会。根据1979年台湾《新生报》统计,在台湾登记的各种姓氏宗亲会分佈在台北市的就有陈、林、王、黄、李、吴、詹、蔡、刘、杨、许、郑、谢、郭、赖、曾、邱、周、叶、赵、高、柯、施等84个姓氏的宗亲会,还有基隆市、台中市、嘉义市、高雄市、台北县、宜兰县、新竹县、桃园县、南投县、苗粟县、彰化县、云林县、台南县、屏东县、花莲县、澎湖县、金门县等不少于二百多个姓氏的宗亲会。
在台湾,异姓联宗也很流行。如柯蔡、何麦、苏周连、沉尤等二姓联宗;钟叶萧、陈胡姚、张廖简、刘唐杜、朱庄严、何蓝韩、苏周连、水曾邱、丘、赖罗傅等三姓联宗;刘关张赵以及“烈山五姓”(纪、许、吕、高、卢),“六桂”(洪、江、翁、方、龚、汪)联宗等。
此外,在台湾还有一些世界性的姓氏宗亲总会,如台北市有世界昭伦宗亲联合总会(谈、谭、许、谢等联宗组织)、世界谢氏宗亲总会、世界柯蔡宗亲总会、世界黄氏宗亲总会、世界林氏宗亲总会、世界陈氏宗亲总会、全球董杨童宗亲总会等共有26个50多姓的世界宗亲总会。
由于台湾早在1984年解严开放后,开放结党结社,政治民主,言论自由,政党如雨后春笋般纷纷成立,政治色彩鲜明对立,意识形态被污染,尤其各种不同想法观念明显产生对抗,针对大陆移民或过去先民种种的事迹,採取扭曲不承认之态度,甚至于极端发出反对的声音,与大陆的文化交流的反抗隔绝,导致于很多历史文献被否定,实感无奈,但还是不敌一般有敬神崇祖的观念人士所排除,也由于两岸的宗族交流日益活络,寻根问祖相互交流随著时间的淡化,已经慢慢增温。
为了让大家了解自己的根,藉由姓氏研究,以期了解各家姓氏源流,激发敬神崇祖意识,发扬慎终追远美德,强化追本溯源之观念,以凝聚宗族情谊,进而建立伦常有序的和谐家庭与社会.近年来纷纷成立宗亲会,每年固定春秋举行祭祖仪式。
近十馀年来,台湾姓氏文化非常活跃,活动相当频繁。他们最初只到福建、广东、沿海一带访亲认祖,后来逐渐深入到大陆内地寻根祭祖。据统计,自1987年以后,先后到河南的台湾同胞已超过190万人次。他们有的以团体名义,少的有20人,多的达二万人次,他们说:“只有到了中原河南,才真正到了祖家,能喝一口祖地的水,闻一闻祖地的泥土气息,也是莫大的荣幸。”在这些团体中人数较多的有詹姓、许姓、叶姓、钟姓、范姓、陈姓、谢姓,郑姓、赖姓、罗姓、林姓、蔡姓、杨姓、董姓、郭姓等。
以上姓氏座次、姓氏家谱、姓氏地名、姓氏郡望、姓氏楹联和各姓氏宗亲会等台湾姓氏文化,无可辩驳地证明,台湾与大陆之间有著无法割捨的血脉关系,大陆和台湾人民骨肉相连,血脉相通。通过对台湾姓氏文化的研究,我们知道:海峡两岸咫尺相望,共同的根脉造就共同的命运,共同的历史昭示共同的未来,共同的文化缔造共同的家园。
【点击“华夏宗谱网”返回到“家谱常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