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谱又称族谱、谱牒、家乘、世本、世谱、宗谱等,它是同宗共祖的血亲集团以特殊形式记载本族世系和事迹的历史图籍。家谱与正史、方志并列为中国史学三大支柱,是我国文化遗产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家谱对海内外华人寻根认祖,增强民族凝聚力起到了一定的现实作用。
1、陕西纂修家谱的悠久历史
家谱起源于上古时期,兴起于秦汉时代,陕西纂修家谱的历史始于周代。家谱和谱牒学是伴随宗族及其制度的存在而产生的,建都于陕西丰镐的周代是典型的宗法制时代,有大宗小宗之法。为了使天子、诸侯的世系得以稳定和延续,保证王位、诸侯、卿大夫地位的正常传袭和财产继承,周代确立了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宗法制度,专门设置小史负责国史和君主、诸侯世袭的编纂〔1〕。成书于周代的《世本》记录了从黄帝以来至春秋诸侯大夫的氏姓、世系、迁居、制作、名号,被学术界公认为中国家谱的开山之作〔2〕。秦始皇统一全国后,为了维护封建王朝的世袭统治,延续了周代的修谱制度,首次设立宗正管理皇族事务和皇室家谱〔3〕。汉高祖刘邦起自布衣,取得政权后,从维护西汉王朝的既得利益,巩固统治基础的需要出发,更加注重纂修谱牒。(“谱牒”一词出现在先秦时代因袭秦制,西汉设立宗正一职专门负责管理皇族事务和纂修皇亲贵族谱牒〔4〕)。官修谱牒的政治作用在西汉逐渐显现出来。史学家司马迁在开创本纪、表、世家等编纂方法时,十分重视对先秦时期谱牒资料的搜集和研究,他在《太史公自序》中说:“维三代尚矣,年纪不可靠,盖取之谱牒旧闻〔5〕。”《史记》中的《三代世表》和《十二诸侯年表》等内容中保存了已经失传的先秦时代谱牒文献。《汉书·艺文志》中有《帝王诸侯世谱》二十卷,详细记载了先秦帝王的谱系。刘向整理编辑的《世本》是今存最早的谱书,是谱牒学从先秦萌芽时期发展到西汉兴起时期的一个标志〔6〕。魏晋南北朝时期,实行九品中正制选拔官吏,无论士族升迁、还是通婚都要查考谱牒。为此,统治者专门设立图谱局纂修谱书,设谱库收藏谱牒,以备随时查验。隋唐时期沿袭了历代的修谱制度,将官修谱牒发展到了鼎盛时期。《隋书`经籍志二》中记载了许多谱牒书目。隋文帝废除九品中正制,实行科举制度,庶族通过考试,可以取得官职。这种打破士族垄断政局的措施因隋朝的短命而结束。唐朝建都长安后,南北朝以来衰落的旧士族仍然为世人推重,为了贬抑打击旧士族,提高李氏家族及功臣的地位,李世民遂以兴修谱牒作为实现这一愿望的手段〔7〕。唐朝统治者高度重视纂修谱牒,设置专门机构,命官吏大规模地纂修谱牒达三次之多〔8〕。唐太宗命吏部尚书高士廉纂修《氏族志》一百卷,志中把皇族列为第一等级,从而确立了李氏皇族的政治统治地位。《氏族志》修成之后,有正、副本,分别藏于中央和地方,用来作为选官、婚姻的参考。继唐太宗之后,唐高宗、唐玄宗、唐文宗在位期间,分别组织编纂了大型谱牒巨著,如《姓氏录》二百卷、《姓氏系录》二百卷、《开元谱》二十卷、《元和姓纂》十卷、《唐皇玉牒》一百一十卷等。唐朝纂修谱牒的特点是以政治地位作为划分社会阶层的依据。唐代的谱牒学已成为专门学问,崇贤馆学士路敬淳是唐代著名的谱牒学专家。《唐书`路敬淳传》说他:“尤明谱学,尽能究其根源枝派。近代以来,无及之者〔9〕。”路敬淳撰著的《姓略记》十卷,对谱牒学的研究影响很大。除此之外,许敬宗、柳冲、韦述、林宝等也都是著名的谱牒学家。隋唐时期,谱牒在人们的政治生活、经济生活和婚姻生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无论是官府,还是士族都很重视纂修谱牒。隋唐以后,谱牒的政治实用价值开始丧失。
中国官修谱牒的历史,历经周、秦、汉、隋、唐的发展演变,达到了鼎盛时期。宋代开始盛行私修家谱〔10〕,修谱之风从明清一直延续到民国时期。陕西现存家谱基本上是清代到民国时期纂修的,明代家谱极为罕见。陕西在这一时期纂修的家谱不但数量多,而且内容丰富,体例完备。
解放以后,家谱工作曾停滞过一段时期。1984年在“关于协助编好《中国家谱综合目录》通知”精神的鼓舞下,新一轮的家谱调查、编写工作又全面展开。截止2000年,陕西地区新修、续修家谱的数量在不断增加。新时期纂修的家谱只是一种记录血缘关系,反映家族状况的图籍。
2、陕西家谱的存留和分布现状
《中国家谱综合目录》中收有陕西省家谱27种,《上海市图书馆馆藏家谱提要》中收有陕西省家谱6种。通过对陕西地区家谱条目的编制和初审,我们了解到,陕西地区的家谱收藏数量远远不止这些。
2000年6月,在文化部主办的中文文献资源共享合作会议上,正式将编纂《中国家谱总目》立项,由上海图书馆主持此项工作。作为《中国家谱总目》的参编单位,陕西省图书馆负责陕西地区家谱条目的编制和初审工作,通过对354份家谱的审核,我们对家谱的编纂历史有了一定的了解,摸清了陕西地区家谱的留存和分布现状(汉中、渭南、延安三地区除外)。
这次审核的陕西地区家谱涉及110多个姓氏,谱籍遍布22个省、126个县市,其中陕西地区40个县市。从修谱时间看,清代谱79种,民国时期谱85种,解放后所修谱130余种。另有绘制年代不明的族影36种。年代较早的谱有清康熙三十四年(1695)抄本[陕西旬邑]杜氏世系一卷,清康熙三十七年(1698)抄本〔陕西澄城〕刘氏家谱不分卷,清康熙五十八年(1719)聚贤堂抄本〔陕西彬县〕纪氏家谱一卷等。陕西地区所修家谱的版本涉及木活字本、刻本、石印本、铅印本、胶印本、影印本等。值得一提的还有同一宗族历次纂修的不同版本的家谱。如〔陕西韩城〕解氏家谱图就有从清乾隆十五年的三修本到民国九年的五修本;〔陕西澄城〕刘氏家谱有从清康熙三十七年至民国三十二年的四种版本等。
陕西地区汇总上报到上海图书馆的有咸阳、商洛、安康、宝鸡、铜川、榆林六个地区以及陕西师大、省、市档案馆、陕西省图书馆等多家单位收藏的家谱。其中收藏家谱较多的单位依次是咸阳178份、陕西师大62份、陕西省图书馆25份、省档案馆、商洛地区各16份、宝鸡地区12份、市档案馆10份等。姓氏分布主要集中在一些大姓上,如:李、张、王、刘、杨等。
通过这次开展《中国家谱总目》陕西地区的调查工作,我们从中发现了许多有价值的名人家谱。外籍名人家谱有苏轼、朱熹、文徵明、洪秀全、李根源、蒋介石等人的家谱。想必外省收藏的家谱中也有陕西的名人家谱。陕西籍名人家谱有王九思:户县〕第十二修王氏族谱三卷,首一卷;王徵:〔泾阳〕宝田堂王氏家乘八卷附特命录一卷;康海:〔武功〕康太史族谱上下卷:刘古愚〔咸阳〕刘古愚家谱一卷等。
3、家谱的利用价值、功能及开发前景
3.1 学术史料价值
家谱的内容涉及历史学、人口学、社会学、民俗学、经济学、妇女史、地方史、人物传记等各个方面,有着极其重要的学术史料价值,梁启超称之为“史界瑰宝”。梁启超曾设想如果各图书馆能尽集天下之家谱,请学者分科进行研究,将是一件不朽的盛业。家谱涵盖了方方面面的内容。如陕西省图书馆收藏的四卷本《米脂常氏家志》〔11〕是明初开国大将常遇春的后人常建勋等编纂的一部家谱,志中详细考察了米脂常姓的迁移历史。该志前言中写道:为避金兵之乱,始祖开平王遇春率族人从南阳(今山东省邹县、滕县一带)迁至安徽省怀远县西南五十华里的贾村。始迁祖森公为避明成祖户灭九族之祸,率族人从安徽怀远逃至陕西米脂,将子孙分为两甲,分布在米脂八十多个村庄,至今已延续到二十六世孙,人口繁衍至三万多人。常氏家志中详细记载了常氏源流谱系。常遇春,字伯仁,号燕衡,元末农民起义军主将,英勇善战,功绩卓著,是明朝开国元勋之一。关于他的生平事迹《明史》列传中有记载。《米脂常氏家志》中记载的内容更为丰富,对今天的研究者来说,像世系、请先碑文、遇春公庙简考、像赞、人物传记、墓记、墓图等资料,弥补了正史的不足。
3.2 教化功能
家谱具有很好的教化功能,是进行传统道德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的生动教材。家谱对弘扬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促进精神文明建设起着积极作用。如米脂常氏旧家谱中有敬祖宗、孝父母、敦骨肉、尚勤俭、睦族人、助婚丧、慎婚姻、教子弟等伦理规范,这些都是值得大力提倡的。1990年出版的四卷本《米脂常氏家志》赋予了道德教化新的内容。在“向族人的倡议书”中写道:为了教育子孙后代,继承和发扬祖辈的优良品德,族人之间要继承和发扬互帮互敬,尊老爱幼,孝敬父母的美德,搞好邻里关系,提倡男女平等,婚姻自由。并激励常氏后人更加热爱祖国、热爱人民。
3.3 寻根认祖的功能
许多根在大陆的台湾同胞、海外侨胞虽身居异乡,却心系祖国,他们与故乡有着割舍不断的血脉联系,亟需利用家谱来寻找自己的血缘关系,而家谱为他们提供了寻根认祖的可靠依据,家谱是凝聚同一姓氏家族的纽带。家谱在别血统、辨世系方面的作用,是其它史书所不能代替的。缅怀先辈,汲取力量,面向未来,继承和发扬祖国文化遗产是谱牒学研究在新时期的新体现。为了增强家族的凝聚力,全民族的凝聚力,许多人热衷于编纂家谱。如今,谱牒学已发展成为一门国际性学问。
祖籍陕西省周至县终南镇毓兴村的路德,是清代著名的教育家,曾被选为翰林院庶吉士,路家共出了三位翰林五位进士,有“翰林世家”的美誉。路氏后裔现有30多人旅居美国、台湾等地,旅居海外的路德后裔经常回家乡凭吊祖先,他们这种寻根追祖的强烈思乡愿望,与延续数百年的家谱有着密切的关系。现居美国旧金山的路逾〔12〕是台湾知名的现代派诗人。路逾眷恋着故乡陕西,他的散文集名为《终南山下》,足见其思乡情切。祖籍陕西省华县杏林镇高崖村的郭振武是唐代著名将领郭子仪的后裔,现居台湾〔13〕。郭振武虽然离家数十载,但他时时刻刻都在挂念着故乡的妻子和女儿,怀念着故乡的竹林、杏园。郭振武著有《谱系志》。由他主编的《环球郭氏宗谱》,为旅居世界各地的郭子仪后裔寻根问祖提供了重要依据。郭振武为郭子仪陵墓整修捐资二十万元,修建起了一座独具风格的牌楼。在新时期,人们以家谱为纽带,开展多种形式的姓氏文化交流和亲族联谊活动,增进彼此之间的了解和信任,这种亲族之间的感情交流,有助于增强民族的凝聚力,促进经济文化交流和祖国统一大业的完成。
3.4 陕西家谱的开发前景
陕西地区这次所做的《中国家谱总目》著录项目表,以咸阳地区为主,咸阳图书馆采用家谱征集著录工作与建立本馆特色馆藏结合起来的做法,效果很好。他们派专人深入各区县调查征集家谱,做到县不漏乡,乡不漏村。他们所著录的家谱项目表达到了178份,占陕西地区家谱著录总数的五成以上。咸阳图书馆这次征集著录的家谱,除20多份公藏外,其余全部为私藏。由此可见,散落在民间的家谱数量相当可观,可挖掘的潜力很大。如果这次参加家谱征集著录的单位,都能采取咸阳图书馆那样的工作方法,那么,这次征集著录家谱的数量远远不止现在这些。在今后的家谱征集著录工作中,我们除了搜集公藏家谱外,同时还要注重搜集私藏家谱,尽可能反映出陕西家谱收藏的全貌。
《中国家谱总目》的编纂,给陕西地区大规模地收集和整理家谱提供了良好的机遇,我们要抓住机遇,增强调查征集家谱文献的紧迫感和责任感,重点搜集陕西地区历史上的大户大姓、名门望族的家谱。通过各种渠道,扩大家谱征集的范围,力争将空缺的汉中、渭南、延安三地区的家谱著录工作完成。据调查,清初将领梁化凤、长安县的郭姓、冯姓、杨姓、芦姓“四大家族”、陕西“三水(旬邑)唐家”等名人家中都藏有家谱。
另据《华商报》报道:蒲城发现成吉思汗后裔保存的《镇平晁陂王氏家谱》、韩城发现元末至现代22世程氏族谱。作为文化大省,陕西蕴藏着丰富的家谱资源,许多珍贵的家谱资源还没有被充分地挖掘出来。陕西地区的家谱工作起步较晚,与沿海发达地区家谱征集、纂修工作相比,还存在一定的差距。目前上海图书馆汇总的家谱条目已达四万二千条,而陕西提供的家谱条目只占了很少一部分,这与陕西作为文化大省的地位很不相称。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计算机技术和通讯技术的广泛推广,家谱的编辑速度大大提高,获取家谱方面信息的途径也越来越多。我们要注重网络家谱信息的跟踪、分析、下载和开发,建立陕西地区的家谱网络导航系统。
《中国家谱总目》是中文资源共建共享的重要项目之一,而资源共建共享则是图书馆未来发展的重要战略目标,《中国家谱总目》陕西地区编纂工作的开展,标志着陕西在家谱资源共建共享方面迈出了坚实的一步,它必将为陕西地区未来的家谱工作打下牢固的基础。
参考文献
1〕〔4〕〔6〕〔8〕〔10〕国家档案局二处等.中国家谱综合目录(代序)〔M〕.北京:中华书局,1997:9-15.
〔2〕上海图书馆.上海图书馆馆藏家谱提要前言〔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5:1.
〔3〕徐建华.中国的家谱〔M〕.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2,5:18.
〔5〕诚成企业集团(中国)有限公司.传世藏书〔M〕.湖南:诚成彩印有限公司,1996,12:902.
〔7〕沈起炜.隋唐史话〔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1979,7:66-67.
〔9〕诚成企业集团(中国)有限公司.传世藏书〔M〕.湖南:诚成彩印有限公司,1996,12:1556.
〔11〕常建勋等.米脂常氏家志〔M〕.陕西:胶印本,1998.
〔12〕〔13〕侯 丹.陕西海外人〔M〕.西安:陕西人民
出版社,1998,9:449-451,513-516.
【点击“华夏宗谱网”返回到“家谱常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