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统公告

2015-07-19中国家谱起源、发展及意义研究

来源:安徽大学社会学系 作者:韩冬冬
 

一、家谱的起源

   家谱,是一种以图表书谱形式记载一个以血缘关系为主体的家族世系繁衍及重要人物事迹的特殊图书形式。关于家谱的起源,传统学术界有多种不同的说法,通过对现有文献的考察,大致有四种起源观点:殷商时期起源、周朝起源、春秋战国时期起源、宋代起源。这四种起源说都有一定的文献作为依据,但是其说法都具有一定的片面性,这四种观点都是以文字的出现为基础的,对文字出现之前的历史没有进行全面而深入的研究,因此对文字出现之前中国有没有家谱制度给忽略了,所以说这四种起源说不可靠。据考察,早在文字出现之前,家族世系就曾以结绳、口传的方式存在于漫长的传统社会中。

    通过对传统甲骨文的研究,早在中国进入奴隶社会初期的夏王朝,王室内部就有记录自己世系的谱牒,以后各个朝代都有自己的家谱。但是在家谱刚刚出现初期,并没有家谱这一专业词汇的称谓,如中国古代比较有名的谱牒《五帝德》、《帝系》、《世本》中,均没有家谱一词的出现。虽然当时没有家谱这一名词,但家谱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人们为了区分血缘、记录家族内的成员情况,便出现了以结绳、口述等方式为主的记事家谱。通过查阅历史史料,得知在中国历史上使用结绳家谱比较普遍的是一些少数民族。自从甲骨文出现以后,家谱由结绳家谱和口述家谱发展到实物家谱阶段,从近当代出土的一些文物可以看出,古人将家谱刻于龟甲兽骨上,也有的刻于青铜器之上,到周代以后,由于青铜器的使用比较广泛,人们便越来越多的将家谱刻于青铜器之上。

二、家谱发展的阶段分析

    家谱的发展可以分为几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汉代之前的家谱发轫时期,这一时期主要是各地的家谱发源与萌芽,其发展是相当缓慢的,由于这一时期国家采取的是宗法封建制度,为了分辨亲疏、区分统系,维护封建统治者绝对尊者地位,家谱扮演了十分重要的角色。家谱兴盛于魏晋隋唐时期,这是家谱发展的第二个阶段。在这一时期,家谱受到了社会广泛的重视,推动了社会全方位的发展。在这一时期,国家专门设立了谱局和谱官,专门从事谱牒的编修及保管工作。当时一些官员都编写自己的家谱,这些家谱称为私谱,需送到谱局由谱官对其进行考核、审定,然后收藏在谱局中,成为官方承认的谱籍。由于这一时期是士族政治、魏立九品中正制,“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选官品人,婚姻嫁娶,士庶分明,尊卑严格,门阀观念十分浓厚,人们在通婚、选官、认亲等方面均以各自的家谱为依据。尤其在通婚上,十分强调门当户对,人们的婚姻关系不是以感情为基础,而是以家世为基础,在通婚之前,双方都要查阅对方的家谱,世族与庶族的界限绝对不能跨越。因此在这一时期,伪造家谱的现象也比较普遍,许多人为了提高自己的社会地位,不惜冒着生命危险,也要将自己的家谱与一些世家望族联系起来。在唐末五代时期,由于连年征战,人们不能靠着显赫家世来升官发财,而是靠着军功来升迁,因此这时的门阀制度逐渐消亡,家谱的发展也进入了低糜时期。到了第三阶段即宋代初期,家谱基本上处于一片荒芜。在宋政权逐步稳定以后,人们开始考虑兴修家谱。但在宋朝初期,由于门阀制度消亡,人们通婚也不依据门阀,家谱的政治功能便不再起作用,于是,政府除了编修皇室内部的家谱即玉碟之外,便不再编写私人家谱。而到宋代中期,统治者为了维持政权稳定和巩固封建统治,加强宗族凝聚力,提高尊宗、敬祖的思想,宋朝的统治者们大力倡导民间各家族自行编纂家谱,当时的许多名人志士都编写自己的家谱,其中较为著名的有欧阳修和苏轼,他们不但编纂自己家族的家谱,而且还创造了各自的修谱原则和规范体例。因此在政府大力提倡和修谱原则规范的指导下,民间兴修家谱在当时的宋朝盛极一时,虽然时隔久远,当时所兴修的家谱保存至今的少之又少,但在许多宋人文集及相关论述中都有题及当时编修家谱的盛况。家谱起源于奴隶社会初期,经过漫长的发展历程,到了中国封建社会的晚期明清时期,家谱制度进入了鼎盛时期,不仅政府大力提倡编修家谱,各个家族也十分重视家谱的编纂,许多家谱一修再修,续修家谱的现象十分普遍。如今我们所能看见的家谱,大多来自于明清时期。如南阳韩氏云四公支下尚德公裔《韩氏家谱》便经过多次编修,近20多年就已编修两次,且使用的是大宗之法,从战国韩国国君虔公开始,之后的韩姓族人都编修其上,许多名人如韩愈、韩世忠等都著有传记且插有本人画像。新中国成立之后,由于反对封建迷信的扩大化,家谱也被赋予封建色彩,一度对其进行打击,致使新中国成立至改革开放这一段时间家谱事业处于衰退状态,许多家谱竟被付之一炬。80年代,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祖国大地,宽松的国内环境使家谱事业又一次被人们重视。不论是乡村还是城市,由于经济生活比较宽裕,祭祖、新修家谱之风开始盛行,并且成为一种较为普遍的行为。

三、家谱的作用及意义

    家谱事业伴随着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历史,同我们伟大的祖国一同成长。在这漫长的岁月里,我们的祖先编纂了数以万计记载我们伟大祖国、记录我们光荣的祖先们的优秀的家谱,这些家谱,在他们所属于的时代,对他们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方方面面都起到了卓著的影响。具体来说,有以下几个方面的意义:首先,因为有了家谱,使我们中国人最注重的血统得以纯净,不会因为死亡或迁徙而不知自己的祖先何在。忠、孝是中国人几千年来最优良的传统,因此尊宗敬祖不仅是我们祖先的光荣美德,在当时来说,也是他们应尽的义务。中国人最常说的一个成语是“认祖归宗”,在这里我们就能看出家谱的重要性了。其次,在封建社会里,家谱是人们社会交往的依据。封建社会最常说的“门当户对”,这个门、户怎么区分,这便是家谱的责任了。人们在当官、结交朋友、通婚等方面所依据的都是家谱,可以说,因为有了门第观念,所以家谱的作用就更加重大了。再次,从现在来看,家谱是我们研究古代社会最直接、最重要的文献资料之一。由于家谱上有一些古代名人的传记,因此为我们研究古人、了解古人提供了最权威、最有利用价值的第一手资料。

    尽管如此,由于大多家谱时隔久远,且多数为私人编纂,难免会有些言过其实、与事实不相符合的情况,甚至会出现一些恶意捏造的成分,因此在对待家谱问题上,首先我们应当充分肯定其重要性,并且要充分的发挥家谱的积极作用,同时我们也要在使用家谱时认真的对其进行鉴别,区分真伪。总而言之,我们要合理的使用家谱资料,将家谱的作用最大限度的发挥出来。

参考文献:

    [1]《中国族谱地方志研究》,沙其敏 ,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33月第一版

    [2]《家谱》,吴强华 ,重庆出版社,20061月第一版

    [3]《中国的家谱》,徐建华,百花文艺出版社,20025月第一版

 

 

 

                       

 【点击“华夏宗谱网”返回到“家谱常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