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统公告

2015-07-03家谱的种类

来源:南开大学图书馆家谱研究文献数据库

 

 中国古代家谱不仅名称众多,而且种类也丰富多采。

 

一、根据家谱的传承、记载的方式的不同分类

 

    1.结绳家谱

      在文字产生以前,我国曾经历过结绳记事的时代。易经谓:“上古结绳而治,后世圣人易之以书契”。“神农氏结绳为治而统其事”。“古者无文字,其有约誓之事,事大,大其绳;事小,小其绳。结之多少,随物众寡,各执以相参,亦足以相治也”。人们利用这种记事方式不但记日子、记帐目,传递信息,交流感情,而且也用它来记载世系,表示家族历代的成员情况,从而形成了特殊的结绳家谱。上古的结绳家谱我们今天自然是见不到了,但是这种原始家谱的活化石却在我们许多民族中有所发现。

    鄂伦春人在使用满文前,就一直使用结绳记事。他们的人物世系也是通过这种方式记载的。如居住在大兴安岭海拉尔河流域的鄂伦春人,一直到十七、十八世纪,还用在马鬃绳上打结来表示一家有几代人。有了五代就打五个结,有了十代就打十个结。他们对这种表示世代的绳结非常崇拜,视如珍宝,一般都把它挂在自家房子的木梁正中。这种打结记录一家世系的鬃绳,就是他们的原始家谱。

    是家族繁衍的标记,在锡伯族没有文字时代是记录家族繁衍的家谱也采取结绳记事的方式。“喜利妈妈”是“世系奶奶”或“子孙妈妈”的意思,是一条两丈多长的丝绳,名曰“索绳”,上系小弓箭、小靴鞋、箭袋、摇篮、铜钱、布条、嘎拉哈(猪羊的背式骨)、木锹、木叉等物。其中嘎拉哈又称“背式骨”,借“背”音表示辈数,即添一辈人,加一个嘎拉哈;小弓箭表示男儿,添一男孩,就在两个嘎拉哈之间添一张小弓箭;布条表示女孩,同一辈有几个女孩,就有几块布条;摇篮、小靴鞋等表示子孙满堂;箭袋表示男儿长大之后,成为骑射能手;铜钱表示生活富裕;木锹、木叉等表示农业丰收。喜利妈妈供奉在西屋内西北墙角上。平时将其拢在一起,用纸包好挂在西屋西北墙角上,每年除夕将“喜利妈妈”请下,将丝绳拉开,从屋内西北角扯到东南角,把绳的两端挂在房椽上,摆上供品,烧香磕头,直到农历二月初二,再将“喜利妈妈”拢在一起,用纸包好,放回原处。制作喜利妈妈所用的东西,要到本村人口多、辈数全的家户去找,并邀请家族中年纪最大、子孙满堂的人来制作。立“喜利妈妈”,要举行隆重的仪式,要杀猪宰羊,请全族人参加祭祀仪式并设酒席款待。

 

     

 

【图片说明:锡伯族的喜利妈妈】    【图片说明:锡伯族人家根据“喜利妈妈”讲述家族繁衍历史的情景】

 

2.口述家谱

      口述家谱是一种比结绳家谱更为原始、流传更为久远的一种家谱形式,它产生于人类结绳记事之前。这种家谱的特点是:通过人们的口传心受将宗族的世代谱系传承下来。

我国古代典籍中,记载汉字产生以前的家族世系,无疑都是通过世代口传心受而来的。例如《史记》和《山海经》中就有多例。

    我国原始先民们口述家谱的习俗,也同样为一些兄弟民族所存留。

    公元十四世纪初的蒙古史著作《史集》一书,曾清楚地记载了蒙古人口述家谱的习惯:“蒙古人有保存祖先的系谱、教导出生的每一个孩子知道系谱的习惯。这样他们将有关系谱的话语做为氏族的财产,因此他们中间没有人不知道自己的部落和起源”。“蒙古人自古以来有保持对自己的起源和世系的记忆的习惯,又由于他们那里没有教会和宗教,不能像其他民族那样地借助于教会和通过遵守教规的方法教导子女,所以父母要对出生的每一个子女解释有关氏族和系谱的传说。这种规矩永远为蒙古人所遵守,就是现在,他们对这种规矩也是尊重的。”《元史译文证补》也说蒙古人在有文字以前,“世系事迹”是“口相传述”的。

      我国西南许多少数民族,解放前大都没有自己的文字。但由于这些民族盛行一种便于记忆家族世系的“父子连名制”的传统习俗,所以,口述家谱在那里尤为盛行。所谓父子连名制,简单地说,就是在一个部族里,父亲名字末一个或末两个音节常和儿子名字的前一个或前两个音节相同。这种文化制度的好处有二:一是便于记忆。盛行父子连名制的民族,大都没有文字,即使有文字,也不是经常用的。有了这种“顶针续麻”式的连名制,便容易背诵了。二是便于识别同族人。因为每个人都可以把他们祖先的名字从始祖到自己记在心里,于是也就可以知道凡是能推溯到同一始祖的都是同族的人,并且从这承先启后的链索,还可以分别世次,像汉族家谱里的字辈一样。

    在怒族、哈尼族等民族中,也几乎是每个成年男子都可以根据父子连名制来背诵自己的家谱。这充分说明口述家谱在我国流传的广泛性。

 

                   

                         【图片说明:身穿民族盛装弹唱的怒族青年】

(怒族的世系按父系计算,普遍实行父子连名制,采用一字连和两字连相互交替的方式来记载家谱。如茂英冲、冲罗并、罗并者、者茂特……碧江县普乐乡一位蜂氏族老人,能背出63代的世系家谱。如按每代25年计,已有近1600年历史。这种父子连名制,显然是父权制社会的重要标志。)

 

3.甲骨谱

    所谓甲骨谱,就是刻在龟甲、兽骨上的家谱,通俗地说就是甲骨文家谱。

      甲骨文是我国目前发现的最早的文字,产生于殷商时期。它主要记录商代统治者的占卜情况,其中也有一些是记录人物世系的。这些专门记述家族多代人名字的文字,我们就称之为甲骨家谱,它是我国目前发现的最早的文字家谱。王国维根据甲骨家谱,写了《殷卜辞中所见先公先王考》和《续考》两文,证明《史记·殷本纪》中所记载的殷代世系是基本可靠的,并订正了其中的错误。由此可见,甲骨家谱的史料价值。《儿氏家谱》是最为著名的甲骨谱。它原收录于《库方二氏藏甲骨卜辞》一书中,序号为一五〇六。此谱原为美国人方法敛所藏,刻于一块大骨上。由于方氏藏品中有一些赝品,故此片在三十年代摹本问世后,即有不少人认为是伪刻。一九四九年春,文字学家陈梦家、朱德熙、马汉麟等人多次讨论,最后确认为是原刻。该谱一共记载了十一代十四个人名,是儿氏家族的一份完整的家谱。

   

         【图片说明:王国维像】                 【图片说明:武丁时期甲骨卜辞】

 

 

4.青铜家谱

    所谓青铜家谱就是铸刻在青铜器上的家谱,通俗地说就是金文家谱。

    金文于商代后期开始流行,周代达到高峰,战国衰落,是铸刻在青铜器上的一种文字。由于先秦称铜为金,所以后人就把这种文字称为金文。金文主要记作器者之名(多不用私名而用族名)和所纪念的先人的称号(如父乙、祖己等),所以客观地留下商周时代家族人物世系的家谱要多于甲骨文家谱。例如周以前金文中,专门记载家族世系人名或其忌日的,就目前所知,共有四件戈铭,都收录于罗振玉《三代吉金文存》,其中三戈记载的是同一家族的世系。

 

 

图片说明:罗振玉编《三代吉金文存》】

 

5.碑谱

    无论就书写材料的贵廉而言,还是就书写的难易、书写字数的多寡、记载家族人物世系完整与否等来讲,刻于石碑上的家谱都远远比甲骨谱和青铜谱进步。“刻谱于石,以垂永久”,在中国历史上是极为常见的。可以这样认为,早在汉代,这种家谱形式就较为盛行了。如立于汉桓帝延熹三年五月(一六o)年的孙叔敖碑阴即为典型之例。碑谱比之甲骨谱、青铜谱要成熟得多。

    刻谱于石的根本目的是“以垂永久”,因此,不少宗族在刻印纸谱的同时,还另刻碑谱。如苏洵即是如此。他说:“乃作苏氏族谱,立亭于高祖墓茔之西南而刻石焉。既而告之曰:凡在此者,死必赴,冠娶妻必告;少而孤,则老者字之;贫而无归,则富者收之。而不然者,族之人所共诮让也”。

    随着时间的推移,后世的碑谱记事范围也逐渐扩大,即不仅记载宗族人物世系,而且还记载宗族其他事迹。

 

                       【图片说明:赵氏碑谱】

   (山东省昌乐县宝城街道赵家埠头村一块道光年间的石碑--《赵氏谱碑》。  碑文稀可见“吾族系出元裔,迄今凡历三朝,……”,“始祖扎忽歹随世祖  忽必烈入中国为敦武校尉,赐采地百户於埠头,后世因立村曰埠头……”。  石碑的落款年代为“道光二十七年”。石碑的发现,表明了昌乐赵氏家族出  自元裔,后历经多世形成了现在的赵家埠头村。)

 

    中国古代碑谱有一个非常常见的变体,这就是墓碑:中国古代墓碑的基本体例就是记载死者的生平和与其相近的上下几代人物世系,而这就客观地留下了死者亲族的小型家谱。有些墓碑不仅记载的人物世系多,而且还登载其他一些宗族事迹。如江西九江县黄老门冯家山冯氏明代始祖墓碑,不仅记录了上下十一代人物世系,还记载了冯氏字辈谱:“永正大光明,开建维新业”,这可以称得上严格意义上的碑谱了。

 

6.塔谱

    所谓塔谱,顾名思义就是指刻在石塔上的家谱。这种家谱因造价太高,所以比较少见。殊为珍贵的是,今天山西临县崔家坪仍保存有一座完整的刻于明代嘉靖十六年(一五三七)的石塔家谱。据现存的塔石碑文记载,石塔位于“本村过街桥西南,东绕川水,西镇将军山,北有龙尾峁,南有凤凰岭”,“延鸠工磋石而建成,塔径过五尺,周围一丈五尺许,攘题七层,高低二丈四尺许”。塔体由雕刻精细的六棱柱体砂石、青石墩及砂石憎间隔接砌而成,砂石雕花,青石刻字。刻字的青石墩共五层。最上一层主要刻记各佛祖之名,其下一层主要刻记真君、菩萨之名,唯一面正中有一。形石窟,内刻如来佛祖相。第三层刻记《佛说父母恩重胎骨经》一部。该经全文以阿南尊者和世尊一问一答的形式说明子女在母腹中怀胎十月的成长过程及母亲临产三怕、父母十恩,道出父母恩重如山之理,教育人们“从今后世孝顺男女闻此教时依之修学”及报父母十恩之道。第四、五层即为石塔家谱。第四层六个碑面由“新建佛塔记”和“重建施塔地人”两部分内容组成。“重建施塔地人”碑面,先是书写施塔地人生员崔科、典膳崔元兄弟二人,紧接其后是按崔氏辈数从始迁祖崔成到崔科、崔元及其子孙单支共计七代的姓名、官职,自上而下,自右而左刻于其上,长幼辈次,脉络分明。第五层是现存的五层亥幔字青石墩中最大的一层,详细记述“喜舍塔地崔”及“同共发心慵工”等“众善人”。共计崔姓六支,其中崔成一支,除第四层所刻崔科、崔元的祖辈、晚辈外,又增刻了与之同辈的崔氏及其祖辈子孙七代,所述世系与现存崔家坪《崔氏家谱》前七世的记载完全一致。其余五支崔姓记述宗族世系也在六代至七代。此外,还有其他里姓十数支,同样是上刻已故祖先,下记子孙后代。这样,这两层塔就保留下了以崔姓为主、旁及其他十余姓氏的多姓家谱。

    为什么会存在这种佛经与家谱共存,以一姓为主兼及其他姓氏的家谱现象呢?当地民间传说是这样解释的:始迁祖崔成,祖籍陕西馁德崔家湾,系当朝驸马之眷。因驸马脾气暴躁,一时失手打死公主,累及宗族。为躲避杀身之祸,崔成乃举家背井离乡,于明洪武年间来到山西。当时崔家坪村由相距极近的康家崖、贺家坡、刘家湾和崔家坪四个村组成。崔成刚到时,常受康、贺、刘三姓欺压,因苦于势单力薄,只好忍气吞声。为了扩大家族势力,崔氏一方面鼓励支持子弟立志苦读跻身科场;另一方面盟生修塔、虔敬菩萨的念头。行好学善,以求神灵保佑人丁兴盛。但苦于势单及财力不济,且不便言明实情,于是就借行好学善、尊神敬佛之名,联合四邻及附近寺宇共同建塔。塔的碑文的内容也就成了佛经与家谱共存、多姓谱共存了。

 

7.纸谱

所谓纸谱就是书写、印刷在纸上的家谱。这是我国目前存世的最主要的家谱种类,估计约在三万种以上。如《孔子世家谱》、《韶山毛氏族谱》等,都是这种家谱。 

 

         【图片说明:孔子世家谱】

(孔子世家谱是世界上传承时间最长、最广泛的家谱,历史上曾分别在明代天启年间、清代康熙年间、乾隆年间及上世纪30年代进行过四次大的续修;最近的一次续修是在2009年。)

 

8.布谱

布谱,顾名思义就是写在布上的家谱。如湖北孝感市毛陈乡就有不少布谱。

 

【图片说明:安徽巢湖黄麓镇村民在展示新制作的布制家谱】

 

二、根据家谱所记内容的侧重点不同分类

 

1.玉牒

所谓玉牒,就是指专门记载帝王家族的谱牒,通俗地说就是指皇族家谱。玉牒在我国起源很早,早在殷商时代即已出现,此后历代不断。

 

2.普通家谱

所谓普通家谱,即是相对皇族玉牒而言的普通家族家谱,这是中国家谱的主体。

 

 3.祠谱

祠谱是明代以后出现的一种新的家谱类别。它主要记载宗族祠堂史、祠堂结构、祠堂规约、祠堂列位祖先生平、祠堂祭祖仪注、祠联等。如江西万载《钟祠牌谱》、宜春《严氏主牌谱》等即是典型例子。

 

 

【图片说明:民国3(1914) 赖绍先等纂修文华堂赖氏祠谱木活字本】

 

 4.坟谱

    坟谱是宋元以后出现的一种家谱类别。它主要记载宗族自始祖至修谱时止,历代祖先坟茔的位置、座向,修坟的经过,坟茔图、坟山图、守坟规约、修坟所用经费、墓祭仪注等。如湖南攸县张氏就专门编有《张氏倡修上世坟谱》。

 

 5.云和神轴

     “云”和“神轴”是我国北方农村中对于家族世系图的称谓,它们就像裱糊的字画一样,在需要的时候,就把它挂起来膜拜,事后卷起收存。这是一种只有简单的世系表或间有图象的家谱。在过去湖北孝感市毛陈乡,也流行云和神轴这种家谱形式。一些文化素质低而贫困的家族,没有人或没有力量编纂完整的家谱,便仅用一块土白布,上面正中画_人头像,称为始迁祖,然后逐世写出男性名字(较远的祖先,往往因写不下或记不清而遗漏),以此作为家谱。逢年过节,就拿出来挂起礼拜,年节过后,又收藏起来。“云”和“神轴”名称的来源,据推测,应该是源于这种家谱挂起来随风摇曳,像一片浮动的云,故名曰“云”,卷起来就如同一根轴,因为里面记载着自己的祖先,所以称为神轴,以示对祖先的顶礼膜拜。

 

 

                     【图片说明:岱庙神轴】

 

三、根据家谱所记载对象范围的大小不同分类

 

1.房谱

    在中国古代宗族社会中,房是族的分支,是族的二级机构。族是由同一始祖之下所有成员组成,房则是同宗之卞的血脉分支,各房最高祖是出自同一始祖的同胞兄弟,房的组成以五服亲属为主。房谱就是记载一房人物世系及事迹的谱牒。如记载族人定居台湾,开发台北县林口村的福建《晋邑华林分支引后埔顶房柯氏房谱》,及清康熙年问对发展台湾农业生产、兴修台湾农田水利做出极大贡献的施世榜派下的《福建安平施氏四房家谱》,即为典型之例。

 

  【图片说明:棠阴罗氏房谱】

 

2.支谱

    房与支的概念,有时是很难区分的,在中国许多地方,房与支就是等义词。不过,严格地讲来,支的概念,更侧重于指从族中分化并独立出来的血亲组织。它有可能与同族还居住在一地,但更多的是迁居外地另辟新地;它有可能是一房,也有可能是大于一房或小于一房。支谱就是记载宗族的某一分支的人物世系和事迹的家谱。如福建漳州《龙溪蒲氏支谱》,就是由泉州蒲氏分化出来迁居龙溪的一支族人的家谱。泉州蒲氏系阿拉伯人后裔,龙溪蒲氏即是在明代以后分化出来的一个新的支派。又如山东曲阜孔氏家谱称为《孔子世家谱》,曲阜以外的孔氏家谱一般都称为支谱,如《增修皖江世系孔氏支谱》、《续修四川顺庆府蓬州孔氏支谱》、《钤印续修江西临川县孔氏支谱》、《续修山东莒州孔氏支谱》等,表示它们为孔府的分支。

 

 

     【图片说明:傅氏支谱】

 

3.家谱、族谱、宗谱

    家谱、族谱、宗谱似无严格意义上的区别,泛言之都是指记载同一家族或宗族人物世系和事迹的簿籍,是本族内各支、房家谱的集成。如福建《锦江林氏五房宗谱》即是该族长东厝岳、二内厝房、三下房、四上门房、五东头房等五房家谱的集成。

 

      

  【图片说明:南峰杨氏家谱】              【图片说明:成氏族谱】            【图片说明:王羲之家族宗谱】

 

 4.统谱

    统谱,全称为统宗世谱,亦称会通宗谱、或通谱、或统宗正脉、或大成谱等。统谱是把分布于各地的同族各宗支统贯于一的宗谱,故日统宗世谱。如明嘉靖十六年(一五三七)由张宪、张阳辉主修的《张氏统宗世谱》即可作为典型之例。从时间跨度上来说,该谱从黄帝时赐姓记起,一直记到嘉靖年间,上下长达数千年。其中《本源纪》一卷,记载了尹城、鲁国、曲沃、廪延四派。《本源纪》之后为《内纪》。在《内纪》中记载了张氏一百一十七个支派。这些支派所记载的范围几乎遍及全国各省。

 

 5.异姓统谱

    所谓异姓统谱,就是不仅要打破地域界限,而且还要打破姓氏界限,将许多姓氏宗族统贯于一谱。因此,这种家谱又称为汇总统谱。明凌迪知撰修的《古今万姓统谱》即为一例。凌氏说:“岂知万千一本,万派一源也。考之《世谱》日,五帝三王,无非出于黄帝之后,黄帝一十五子,而得姓者十四,德同者姓同,德异者姓异。则知凡有生者,皆一人之身所分也。……知此,则联天下为一家反掌耳。故观吾之姓谱者,孝弟之心可油然而生矣,此余辑谱意也。”这就是说,在凌氏看来,天下万姓都是黄帝一人所分。因此,联天下于一家就易如反掌。《古今万姓统谱》的体例,明代著名学者王世贞在为该谱作的序中作了言简意赅的概括:“盖自唐宋而来,其谱姓勿虑数千家,而吴兴凌大夫始合而为一,其源别、郡望,条著胪列,而诸能以性显者成或附焉。”《古今万姓统谱》之刊行,把天下万姓皆出自黄帝一人之身的观点,普及于干家万户,几乎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

 

 

               【图片说明:古今万姓统谱】

 

 

 

 

 

 

                         

 【点击“华夏宗谱网”返回到“家谱常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