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统公告

2016-04-23海上仙都-太姥山

太姥山挺立于东海之滨,三面临海,一面背山。北望雁荡山,西眺武夷山,三者成鼎足之势。峰岭层叠,怪石嵯峨,处处是景,步换景异。

 

太姥山简介 

 

     太姥山位于福建省福鼎市正南,距市区45公里。闽人称太姥、武夷为“双绝”,浙人视太姥、雁荡为“昆仲”。 相传尧时老母种兰于山中,逢道士而羽化仙去,故名“太母”,后又改称“太姥”。太姥山挺立于东海之滨,三面临海,一面背山。北望雁荡山,西眺武夷山,三者成鼎足之势。峰岭层叠,怪石嵯峨,处处是景,步换景异。古人有诗赞之:“太姥无俗石,个个皆神工,随人意所识,万象在胸中。”东望大海,蓝天与碧海共妍,岛礁同港湾并美,使人更深刻地领会“山增海阔,海添山雄”的意境。 整个风景区面积为92平方公里,分为太姥山岳、九鲤溪瀑、晴川海滨、桑园翠湖、福瑶列岛五大景区;还有冷城古堡、瑞云寺两处独立景点。拥有山峻。石奇、洞异、溪秀、瀑急等众多自然景观,以及古刹、碑刻等丰富人文景观。

    太姥山风景区总面积300多平方公里,其中旅游观赏面积达100平方公里。不但峰峦峻秀,洞壑幽奇,还有秀丽的溪瀑,优美的港湾,壮阔的海域,精神文明人的岛屿,古人誉之为“山海大观”。加上历代建造的古寺佛塔,别具风情的畲寨风光,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多姿多彩,过去因交通不便,知名度不高,自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建立以后,随着旅游资源的开发,交通条件的改进,服务设施的完善,每年慕名前来观光览胜、寻幽探奇的旅游爱好者日益增多。

    太姥山原名才山,相传早在黄帝时,就有术士容成子在此炼过丹,现尚留炼丹井遗址。尧帝时,山下才堡村有一老妪避乱上山,以种兰为业。她出身贫苦,怜苦济贫,乐善好施。曾在山上培育出“绿雪芽”名茶,对治疗小儿麻疹有效。有一年山下村中麻疹流行,村民苦无良药治病,老妪就以绿雪芽茶叶治好不少病孩,村民感激她,尊称为“太母娘娘”,死后葬于此山,并改山名为“太母山”。至汉代,大臣东方朔奉汉武帝命,敕封下天名山。有一日他行至太母山下,见此山巍峨壮丽,拔类超群,就循路上山,一路上只见险峰罗列,怪石嵯峨,云雾飘渺,变幻莫测,如入“仙境”一样。迨至摩霄峰巅,极目远眺,海天一色,气象万千。连呼“妙哉!”并说此山“山增海阔,海添山雄,山海相成,浑为一体,实乃生平所首见耳!”于是回京后,奏明汉武帝,封为全国三十六名山之首,并改太母山为“太姥山”。现在摩霄峰下摩霄庵(今名白云寺)右边石壁上镌刻的“天下第一山”五个大字,相传即是汉代东方朔所题。

 


   

太姥山岳

 

  

 

    为太姥山风景名胜区的精华所在,游览面积24.6平方公里。这里峰峦险峻、怪石嵯峨、岩洞幽致、云雾缭绕,以“峰险、石奇、洞幽、雾幻”四绝名闻遐迩,有着“海上仙都”的美誉。山中360处岩石,千姿百态,肖人肖物,鬼斧神工,栩栩如生,仿佛是抽象派大师的雕塑作品,无不赋予“随人意所识,万象在胸中”的想象空间,令人浮想联翩,目不暇给,尤以夫妻峰、金龟爬壁、九鲤朝天最为著名;峰岩之下有一百多处岩洞,呈“井”字形分布,大洞套小洞,小洞连大洞,洞洞相通,纵横交错,曲折幽深,宛如地下迷宫,行进之间,时蹲时俯、时侧时爬,妙趣横生,为天下名山所少有的花岗岩洞群景观,令人折服叹止。登临峰顶,眺望东海,星罗棋布的岛屿,风光旖旎的海湾,千点风帆,万顷碧波,尽收眼底,正是一幅恢弘壮大的“山海大观”图。  

 


 

迎仙台游览区  

 

 

       过了萨公岭,便到迎仙台。世人称太姥山为“海上仙都”,是因为传说中的东海诸仙每年都要在此相聚,迎仙台便是太姥娘娘迎接诸仙的地方,这里的海拔恰好是666米。迎仙台是欣赏太姥山的肖形景观要在集中处,四周各式各样的肖形景观,宛若随意摆设抽象派雕像艺术大师的巨型作品,形神兼备,惟妙惟肖,令人目不暇接,正面九鲤峰方向有夫妻峰、迎仙峰、仙人锯板等景观,右侧乌龙岗方向有仙翁对弈、龟蛇相会、金犬望榕、石观音等景观,左侧葫芦洞方向有金猫扑鼠、郑王点兵、玉兔听潮、蹲猴望海、麒麟长啸等景观,几乎每块石头都可找到贴切的名称。过了小石门后,向上走到七星洞、紫烟岭,向左走过蓝溪涧、一线天到一片瓦,回头向下斜插到葫芦洞、将军洞。

 

玉兔听潮

 


      这块岩石象石兔,有人称之为"玉兔听潮",也有人说它是"玉兔望草"。瞧它两只长耳,静静地,好像在倾听远处潮起潮落、心潮澎湃,激动的流下热泪。至于"玉兔望草",是说它眼前长着一丛嫩绿野草,可就是吃不着,伤心地泪眼汪汪,至今连泪痕还没有擦干!

 

 仙人锯板

 

 

      “仙人锯板落人间,片片撑空未可攀。我欲借渠成广厦,好教寒士尽欢颜”。
      相传,当年尧帝巡视东海,遇到狂风恶浪,太姥娘娘从天上摘下北斗给他引航,使其脱险。尧帝感念太姥娘娘的恩情,下令在太姥胜地修建庙宇。玉皇大帝早知人间 仙境太姥山有个积善从德、救苦救难德太姥娘娘,如今又听说此事,十分高兴,即命宫女取过宝镜,从天庭遥望下界,但见太姥山峭岩林立,道路崎岖,深知在太姥 山建寺不易,即宣太白金星上殿,命他挑选几个能干的仙匠下凡相助。
不一会儿,仙匠们飘飘然乘着五彩祥云降落在太姥山上。他们各显神通,半天功夫,就备足各种石材,并运到山上。这时,一位仙匠忽然想起石料中没有板材,急忙 折回山中,选中这块岩石,用紫藤缠绑岩体,量好后,开始锯板。锯呀锯,很快就锯下了两块平平整整的好板来,正待锯第三块时,运料下山的仙匠们回转身来,远 远看见他在青烟缭绕的山腰上锯石板,嘻嘻哈哈笑开了,其中一白发仙翁喊道:"别锯了,人间盖房用的是木板,现在木板和石料都不缺了,我们回天宫交差去 吧!"仙匠半信半疑,四下眺望,果然看到太姥山上已锯好不少的好木材,这才放心地从天空摘下一朵白云擦把汗,踩下脚下,悠悠荡荡地追赶众仙而去。撂下"板 材"不管,成了今天这一胜景——"仙人锯板"。如果大家稍加注意,便会发现岩体上还留存极为明显地藤蔓斑痕,而第三块上面还有一条很粗很粗的黑色墨线。该景观要是在夕阳夕下时观看,仅见缕缕光线透过隙缝,变幻莫测,妙不可言。
 

 仙翁对弈

 

 

      传说东海诸仙在此聚会,南斗、北斗两位星翁也应邀前来赴会,神仙相会,畅所欲言,轻松闲致。这两位久而未聚的南、北星翁,便摆起棋阵,来个楚汉之争。瞧那 神态,多象棋逢对手杀得难解难分,而他们地神态却又是那么悠闲自在,他们是不是想借此给世人某种点悟?不管他们较量结果如何,我们待会儿回来再见分晓。

 

金猫扑鼠

 

 

      前方笔直的石峰上有二块石头,大者如猫,小者如鼠。鼠见到猫,吓着贴地而逃;猫见到鼠,猛地向前扑去。鼠叽叽哀叫,走投无路;猫威武机灵,穷追不舍。形象逼真,栩栩如生。
       传说太姥山上有只鼠精,处处留转作恶,一会儿溜到白云寺偷吃白米,一会儿跑到天门寺窃走布袋,一会儿偷吃猪肝,一会儿叼跑鲤鱼......。一天,老鼠嘴 巴痒痒地溜到太姥娘娘修炼处,想偷吃仙丹,却被白猴童子发现了,追得它无处躲藏,便窜上了天柱峰顶,想在岩顶上舒舒服服地吞下仙丹。就在这时,太姥娘娘骑 着九色龙马驾还太姥山,伸手撕下一片金色的云朵,"嗷鸣"一声化作一只金猫,凶猛地朝老鼠扑去,定格为一跑一追的形象,应证了"多行不义必自毙"的真理。

 

迎仙峰

 

 

      迎仙峰亦称迎仙台,此处海拔恰好是 666米处,是一处绝佳的观景处,据传昔日东海诸仙常聚会于此,太姥娘娘正伸出擎天巨掌欢迎诸位的到来。     清诗人王家宾《登迎仙台》诗中写道:" ...... 蓝溪仙姥不可求,容成帝师今难留。空台夜夜唳黄鹤,黄鹤一去云悠悠。遥想群仙今何处,远驾神驹空际驻。霞衣缥缈紫幢飞,一曲笙歌不知曙......"。

 



 

葫芦洞游览区

 

 

     该游览区地处太姥山步游道枢纽,连接迎仙台、九鲤峰、一片瓦。此处岩洞众多,最有特色的要数素有洞中乐园之称的葫芦洞,紧接着是四通八达的将军洞,出洞时回头可赏妙趣横生的亲嘴岩。出将军洞,到V字形龙须岭,岭底可观高40余米的擎天巨柱天柱峰,两条山道通往大磐石、观海台,皆是登高望海观景好去处。

 

葫芦洞

 

 

     太姥山一百多处岩洞,最有特色的就数葫芦洞,素有洞中乐园之称。该洞由嶂谷、叠石洞相连组成,全长一千多米,因洞形状似倒放的葫芦而得名。入洞时先窄后宽,抵达葫芦肚时,四周皆是悬崖峭壁,中间有一方圆形兰天可容纳百人。宋时洞内建有葫芦洞阁,现已荡然无存,在旧址的杂草丛中,仍然可以寻见些残砖断瓦,以及绝壁上的石门臼等,洞中还长有红楠、木荷、栲树、桧树、杜鹃、空谷兰和粗大的古藤,洞内有13个天井、7个厅堂,可供游人娱乐、憩息
    钻入洞里,有几缕光线从洞隙中透射进来,由于洞内气流作用,光与色奇妙的变幻着,顿时把大家带入幻觉般的世界。走到“流水湾”,借助幽暗的光线,可见7字形的石桥下,有一道晶莹剔透泉水轻轻流出,叮咚之声回响于洞中,宛如古筝和鸣。相隔数十米,呼应之声若近在身边,称回音洞,有如天坛的回音壁。接之又是一处长约70米的暗洞,伸手不见五指,是听泉的极佳去处,古人称之为:“漱玉洞”。清谢金銮《漱玉洞记》写到:“得深洞,巨石上覆,广若厦屋,中则层石叠累,或高或下,环列锯坐可数十人。而流泉伏行石底,空洞之中前后互答,铿锵嘎击,如闻佩玉,默坐领之,心骨俱澈。石壁有门,高广数尺,窥之,深黑而水声汨汨其间。燃炬下,照沙池皆成浅渠。乃砌石以进,黝暗之中有鸣声恰与水石相应,或曰山乌也,予疑其为蛙蛤之属耳。”要是春天雨季入洞,泉水为瀑,砰然轰鸣,令人惊心动魄、随螺型洞经向上走出,时而是夹壁直立,石径通天,如一线奇光;时而有是两块巨石悬空,构成三线洞天。整处岩洞崎岖难行,忽上忽下,忽左忽右。或见青天丽日,或见古藤垂挂;或觉寒风习习,或感暖气融融。奇妙的是有一处,伸开双臂,一边暖,一边凉。这个岩洞,一进一出需花费近二个小时,游人还要以各种动作行走,时爬、时蹲、时侧、时蹑,简直是在做一套特殊的健身操,伴随一路欢声笑语,其乐无穷,所以称之为“洞中乐园”,也有人为其美名“天下第一洞”。 

 

将军洞

 

 

      出葫芦洞,紧接着就是将军洞。洞为叠石洞,因顶上有三块巨石,分别形似将军鞋、将军剑和将军帽,故命名之。将军洞全长 399米,是一个洞群,有四个通口,可分别通往葫芦酒家、葫芦洞、龙须岭、骆驼洞,号称十八洞。洞内有"天门中断"、"大象饮水"、"洞中骆驼"、"壁虎戏檐"等景观。尤其是通往龙须岭的石巷上,有二块岩石宛如一对情人在忘情地亲吻,称之为亲嘴岩。瞧!他们吻得多么热烈、多么投入。 

 

天柱峰

 

 

      一块石柱耸天而立,高约 40米,横断面椭圆,恍如神话里的定海神针,那就是"天柱峰",也称"南天一柱"。

 

摩崖石刻

 

 

    赵朴初的“太姥胜景”,“景”字之左,隐约还有一个“景”字,无意间道出欣赏太姥山石景又一玄机--移步换景,如太姥山标志景观“夫妻峰”,换个角度欣赏便是“母子峰”、“和尚讲经”等。

 

荧屏石

 

 

      石屏高约 5米,宽约 4米,似一电视屏幕。有条晶洞串珠状排列,呈波浪起伏,如股票行情走势图。右下方刚好有一长方形小石块,似电视遥控器

 


 

九鲤峰游览区

 

 

     该游览区以峰石峥嵘见长,集峰、岩、洞于一体,最具太姥特色。可从迎仙台沿着云标石旁的岭道过“文官落轿,武官下马”的三伏腰、终年滴水不断的滴水洞到南天门,亦可从一片瓦穿通天洞或从香山寺穿南天门洞直抵南天门。站在两扇陡峭岩壁对峙的南天门,可远眺海市蜃楼般的香山寺,仰观沙弥拜月、观音坐莲。随后,穿过头顶摇摇欲坠圆石的七星洞,沿着云蒸霞蔚的紫烟岭,沿途可赏伤心岩、姜太公钓鱼、无领西服、南瓜峰等景观;到回音廊,可一呼三回应;抵观鲤亭,可近距离欣赏九鲤峰、二佛谈经石;然后继续向上,登顶摩霄峰、白云寺。

 

九鲤朝天

 

 

     九鲤朝天,这是一组花岗岩峰林,海拔765米,面积8万平方米,峰林象一群从水中跃起、向天空窜去的鲤鱼,是太姥山最壮观的峰峦景观。"九"这个数,在古汉语里不为实数,而是泛言其多,各位欣赏此景时,必须把整座山峰连成一体。相传,一位东海游仙从太姥山上空经过,是下面峰峦连绵起伏,误以为是汹涌澎湃的海洋,便顺手投下数尾鲤鱼,以繁衍后代、造福人间。神鲤朝天冲跃,却难以再上天界,终被点化成石,留下这组绝妙景观。每当曙色初开或云雾缭绕的时候,它们便欢愉地腾跃嬉戏,溅起噼噼啪啪的击水声,那出岫的白云是它们喷吐的泡沫,汹涌的云雾是它们拍击的水花。
     关于九鲤朝天,民间还流传着许多故事,其中最动人的是说这九条鲤鱼是从九鲤村飞来的。
     很早以前,太姥西南的九鲤村有个姓王的财主,有了钱还想当官,就听信阴阳先生的话,要将墓穴迁到离村九百九十九丈的坎地,墓埕摆九条用九百九十九天刻成的石鲤,与对面钟山形成鲤鱼撞钟穴。王老财找来北山手艺极高的巧石匠。巧石匠心里作难,担心老财心狠手毒,不肯罢休,最后他提出要九担白(指银子),九担红(指金子)作工钱。于是,巧石匠在墓地旁搭起草寮,选了九块花岗石,没日没夜地刻起石鲤鱼来。刻到第九条鲤鱼时,眼前一片模糊,没等鲤鱼的眼珠刻完,就什么也看不到了。
     回到家里,石匠的九个徒弟想不到师傅成了瞎子,都伤心地哭了。石匠却微笑地安慰他们: "如今有了九担银子、九担金子,你们兄弟可以办办终身大事了,应该高兴呀。"徒弟们一听全傻了,哪有什么金子银子?不就是九匹红布九匹白布吗?石匠听了气极了。别难过,等葬墓那天,你们去一人,把第九条鲤鱼的眼开了,我的眼睛就会亮了。"
王老财葬墓那天,巧石匠的一个徒弟来了,他说,因为师傅眼瞎了,第九条鲤鱼的眼珠来不及开,不利风水,怕误了时辰,今天特来补上。小石匠拿了錾子,很快就开好鲤眼。霎时,天地一片华光,九条鲤鱼腾空而起,向太姥山飞去。王老财傻了眼,拼命追赶,追到太姥山九鲤池,只见九鲤鱼在池里自由自在地游看,他情急之中跳下池去。忽然, "隆"一声,九条鲤鱼朝天跃起,见风而长,很快变成九座巨大的岩石,把王老财压在池底。后来,人们就叫它们为"九鲤朝天石"。

 

三伏腰

 

 

      “三伏腰”是一处叠石洞,因随洞形的发展,钻洞时须一而再、再而三,连续三次伏腰而得名,古人称之为“接官亭”。古时进山朝拜,文官到此下轿、武官到此下马,无论尊卑、贵贱,概莫能免,必三鞠躬而过。可谓是“官民到此最平等”。

 

玉猴照镜

 

 

      为一" U"型状的岩石。一块经风化为猴子,另一块剥落为弧形,像一面镜子。顽皮的猴子一手拿镜子,伸长脖子对镜照尊容,所以称"玉猴照镜"。这景点形神具备,不需要指点,也不需要想象,大家就可以呼出其名,真是大自然的天工造化。

 

滴水洞

 

 

      洞顶的滴水,由于水滴落差不同,急缓不一,经轻风吹拂,洒落在结构不同的石皮上,发出了这般轻拂古筝、慢拨琵琶的曼妙音乐;阳光照射下,滴滴水珠晶莹剔透,溅起的水花又闪闪发亮,非常迷人,这就是“滴水洞”。清代周名彪在《滴水洞》一诗写道:“倒泻明珠翠壁流,潺缓散作满天秋。月瓢小掬凉生手,玉溜闲听净洗愁。世虑都缘明水涤,道心飘为白云留。岩花洞口开还落,不染浮尘色相幽”。在滴水洞之下,有一个小小的四方井,相传此处是黄帝的药师容成子炼丹的丹井。古人诗曰:“入洞腰三折,悬崖夹径长。半天壶滴漏,尺地井成方。未雨草常润,落花泉带香。最宜消夏客,煮茗对风尝。”奇怪的是,滴水岩属一块光秃秃的岩石,上面没有聚水盆,不管干旱酷暑,却四季不枯,终年滴水不断。这种现象,何以解释?因此这里成为一处难解之迷。

 

七星洞

 

 

      该洞是一个嶂谷,因流水沿节理侵蚀而成,南北走向,洞长约40多米,高约20米,平均宽度为95厘米。岭道缓缓而上,就像山城中的一条弄巷。弄巷顶上镶嵌着七块摇摇欲坠的圆石,抬头望去,仿佛七颗星星缀在一线天空。古人对此写到:“陡绝此双岩,夹立逼成洞。高悬七峭石,星殒屿不动。客从石下来,仰视天有缝。碨礧压人顶,设想倘虚空”。站在洞内望天,感觉这些石头在闪闪烁烁,每是夕阳西下或是山中浓雾笼罩,四周一片灰暗之时,这七颗星愈发光亮。所以人们又称之为“七星灯”、“北斗朝天”。据说,山下渔民出海捕捞,遇上海雾弥天,只要心中默念太姥娘娘,便会看到七颗星星光芒闪耀,这便是太姥娘娘为其指道归航。

 

回音谷

 

 

      站在回音廊,向着对面的九鲤朝天峰,急促一呼,可听到三次回音,所以叫三声应,也叫回音谷。明朝林道传在赞美三声应的诗中写道:“我来千仞岩,上下何人屋?长啸天地宽,连声应空谷。青天不可问,丹石何能言。下有万窃洞,玲珑声相吞。”天地是如此的宽广多情,山谷又是如此的幽深神秘,一声呼唤会让人豪情顿生,一句心语山谷会永久收藏。

 

 南天门

 

 

      南天门,其实是个峡谷,两扇陡峭的岩壁像拉开的天幕,深谷下翘檐斗拱的香山寺,在暮霭中为海市蜃楼,加之天风的吹拂,好象置身于天界。难怪古人有诗云:“谁谓无天门,天门此地开。青冥通帝座,暮霭瞰蓬莱。”这里的脚下,有一石洞直通香山寺,称“南天门洞”。洞长730米,于1995年开辟,洞内树藤缠绕、古树参天、径道崎岖,忽上忽下、忽高忽低,很是费劲。

 

云标石

 

 

      “云标”二字是由明代崔徽中、谢在杭题刻的,“云”指顶峰上的白云古刹,“标”即通指路标,意思是指向通往白云古刹的标志,也可以理解为云天深处的路径标志。 让人称奇的是,云标石的下端有个大缺口,其所缺的部分,搁在对面的山峰上,遥遥相对,其色相同,其痕吻合。因此,云标石又称“云飘石”、“母子石”等。 这里还有个传说:太姥娘娘修炼多年,为试功力,以食指抠进岩峰,轻轻用力一撬,霎时,风雷俱起、天地混沌,好端端的岩体一下子被撬飞了一个三角石,驾风腾云飘落在对面峰顶上,大家看那岩峰凹处的一角,还留有食指的指痕。 也有传说是,在西汉时代,东方朔授汉武帝之命册封天下名山大川,被太姥山的神奇所震撼,题下“天下第一山”后,心中得意,背着手踱步下山,所经之处,僧人、百姓纷纷叩拜施礼。……这天,山下一位喜得贵子的妇人气喘吁吁地抱着儿子上山敬香,答谢太姥娘娘,低头匆匆登岭时,没有回避。暗中护佑东方朔的天将嫌她有意冒失,将她母子点化成石。东方朔走到这里,见峰岩下端无故多出一块,觉得有趣,便用手指轻轻一弹,那突出的小石块就飞到对面的峰岩上了。两千多年了,这两块石头的断面还是白白的,像刚分开的裂痕,那是因为,每到夜晚,母子就相拥一起,天亮前又分开的缘故,所以伤痕永远是新的。




一片瓦游览区




      该游览区太姥山西南部,为太姥娘娘得道升天的地方,是一处以幽取胜的佳境。挤过仅可容一人侧身而过的一线天洞,穿过白马洞,便到一片瓦。到此,可边听太姥娘娘升天故事边赏金龟爬壁、金鸡报晓等景观群,可到尧封太姥舍利塔、太姥圣殿凭吊闽越第一女神,可歇脚太姥娘娘修道的鸿雪洞用丹井水泡一壶太姥娘娘传下的绿雪芽茶。然后,或向上穿过危石高悬的通天洞直抵南天门,或向下经过汉白玉五百罗汉堂到香山寺。


一线天





      一线天是一个倾斜张裂隙,洞长达60多米,高40多米,两块直顶云天的石壁从中裂开一罅,颤震了相距不及一尺的隙缝,露出天光一线。狭窄的洞壁,只能容许一人贴壁慢慢行进,但这里的岩壁,似乎附有灵性似的能张能缩,无论胖、瘦都能恰如其分的通过。洞中窄径坎坷不平,行者眼不能下视,只能靠脚探路,贴壁侧身,屏息而行。行途中有一石如斧,与石壁形成一道夹缝,游者需侧身趴在石上,提气收腹,用二手臂力,来个“俯卧撑”动作慢慢挪动身体才能通过;紧接着,有一石梁直卧洞中,游人只好又走“平衡木”的方式,从石梁上颤抖地走过;出洞时,又有“卡脖子石”挡道,使得游人必须蹲下身子,让脖子对准石尖通过。一路上,时而是天如一线,时而见悬石摇摇欲坠,时而觉得两壁间穹天伸去,时而又感到逼近身体,如险似危。一路上,时倒、时蹲、时卧、时爬、时挤、时俯、时仰……调动全身本领,历经摸爬滚打,完整做完一套“太姥健身操”,才能复见丽日蓝天。
       尤其绝妙,则在春秋之季或夕阳西下之时。那时,山中的云锦霞彩,变幻莫测,在一线天洞口俯视,只见云雾一束束、一团团地向幽深坠道,慢慢飘落,形成云天万道,而此时若入洞中往上仰观,却是青天一线中,缕缕烟雾,忽忽蒸腾,恍惚之中,如入仙界。要是三伏炎夏,在你汗流夹背时,只要往洞口一站,便有一股不停不歇的冷气自石罅扑面而来,顿使你的心神俱旺,忘却旅途的疲倦。

“古穹何年辟?中间别有天,窦穿云影细,漏入曙光偏,危石常欲坠,悬崖似欲连。丹邱何处是,玉仗倚山边。”这首明朝姜芳的诗,道尽了一线天奇、险、幽、神的特色。故此,有人说,到了太姥山,不钻线天,景观丢了一大边。当然,这样说来未免太偏激、夸张了,不过一线天的奇特诡秘倒也从此可见一斑。

 

通天洞


 

      通天洞,地质上称之嶂谷。原名为“白猿洞”,因洞口有块岩石酷似“白猿”而得名。该洞呈南北走向,狭如巷弄,陡若云梯,全长600多米,可直达海拔800多米的“九鲤朝天”峰顶。目前仅开通到峰腰的南天门口。所以被称为通天洞,寓意可上九天揽月。游览时只能鱼贯而入,借栈道石阶慢慢行走。


太姥娘塔



      太姥建于唐朝,在民国甲申年(公元1948年)修葺,塔墓上“尧封太姥舍利塔“的碑题,系唐玄宗所赐。老百姓说,下海求妈祖,上山求太姥,每年农历七月初七这一天,四方香客来此朝拜,祈求太姥娘娘的保佑。塔墓背后,于1999年新建的太姥娘娘殿,殿中供奉着汉白玉雕像的太姥娘娘坐像,常年经月,这里仙气萦绕,万物生机。不管是求子求财,求官求运,太姥娘娘都很灵应。


绿雪芽



      太姥山土生土长的绿雪芽茶树。绿雪芽和武夷山的大红袍一样著名。要说历史,它更早,传说是南极仙翁恩赐,太姥娘娘亲手培育的,还用它救活无数出麻疹的孩子,故人称仙茶,没有敢轻狎它,每次采茶,必须先沐浴焚香。要说影响,它更广,它是大白茶的始祖,全国所有茶区都有它的子孙,福鼎因此成为全国名茶基地之一。英国女皇伊丽莎白最爱喝大白茶。唐陆羽《茶经》、清周亮工《八闽小记》对绿雪芽均有记载。《茶经》载:“永嘉东南三百里有白茶山。”永嘉是指今天的浙江温州,而白茶山则指的是太姥山。《八闽小记》载:“太姥山有绿雪芽茶。绿雪芽,今呼白毫,香色俱佳,而尤以鸿雪洞产者为最。性寒凉,功同犀角,为麻疹圣药。远销国外,价与金埒。”1992年,为纪念中国茶叶出口日本800周年,日本人不远万里,寻觅茶王,接梯搭架,方拍下这株岩茶的“芳容”。在2004年第二届宁德茶文化节, 这棵古茶树所产的100克茶叶竞拍到71万元成交,创下中国绿茶的最高价位,可见他的珍贵与稀有。


兰溪涧



      兰溪涧,其实是一处玲珑别致的洞道,它开发于1992年。因洞中有股泉水,由岩壁渗出,傍着洞道的碇步,低吟徘徊流入兰溪而得名。据《太姥山志》载:“每岁八月,水色变蓝。”“溪流曲曲抱清纱,此地争传太姥家,千载波纹青不改,种蓝人果未休耶?”这首是宋朝大学者郑樵写的《蓝溪》的诗。相传太姥娘娘当年隐居山中,种蓝为业,她在溪边为百姓染布,清澈的溪水也因此变得碧兰、澄绿。溪水流过东海,染蓝了整个东海,海涛拍打着天空,天空也变蓝了,从此,福鼎人到今天,还把深蓝起名叫海蓝,把浅蓝起名叫天蓝。


金龟爬壁



      相传,太姥娘娘朝朝暮暮、年年月月在此静心修行,后来,得道羽化升天,就在太姥娘娘升天即刻,这只天鸡仰天啼鸣,忽见天门渐开,太姥娘娘便乘九色龙马,腾云驾雾而去。这时跟随太姥娘娘修行多年的金龟也想尾随而去,无奈修行未到期限,就升了这么一段便惊惶失措地从石壁跌落而下。龟爪下滑的痕迹,至今仍深深留在岩壁,非常清晰。再说,积善成德的太姥娘娘,看在金龟背米驮盐的份上,便脱下自己的一只花鞋搁置顶上,告诉金龟将来得道,花鞋将化船载它上天。这只金龟至今未能得道,只好仰天望鞋兴叹。
  至于金龟何以未能升天?说来还有一段故事。传说这只金龟已修炼多年,早在人形,取名为木果和尚。在太姥娘娘升天前夕,前来接应的仙童化作美女,夜来投宿。木果和尚看到夜路难行,便让出房间给女子住下。到了半夜,忽听房中传来女子的哀叫,求他入房相救,但夜半三更,一个和尚何以进入女子房间?木果和尚左右为难。于是叩问女子何事,这女子说是白天喝了一些生水,现肚子急痛难忍。得知后,木果和尚欲想摸黑往外请郞中,女子却说不必,只要进房给她搓按即可,在家中也常常这样。这成何体统?!木果和尚迟疑未决,而此时房内女子声音渐弱,人命关天,木果和尚顾不得许多,便进房为女子抚摩。第二天,这女子晨起梳妆,将一支金钗遗落桌上,走后,木果和尚便拾起金钗藏入袖中,整理一番,尾随太姥娘娘而去。也就在升天之时,只听云端里传来:“木果和尚,你修行有限,过了美女关,却过不了钱财关,再去修行吧。”仅是这么一句,木果和尚大吃一惊,伸手触摸金钗,而金钗已变成一枝枯草,吓得原形毕露,跌落下来,留下今天的“金龟爬壁”,告诫着人们一个普通的为人之道。


鸿雪洞




      鸿雪洞为叠石洞,相传是太姥娘娘修炼的地方。洞长800多米,其洞名来自苏东坡《和子由渑池怀旧》诗句:“人生到处知何仙?应似飞鸿踏雪泥。渑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这个洞,大且深,可与一片瓦、通天洞相连,既有“天然其琢”的胜形,又有“法轮常转”之乐趣。洞表叠加石险而衔之,欲坠不坠;洞内云气飘飘忽忽,漫来荡去。洞道路径盘上盘下,愈入愈幽,时而漆黑一处,时而辉煌一片,窄处仅一个夹缝求生,宽处容百人憩息谈笑,加上洞中流泉如夜海波涛轻吟,真有“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桃源境界。
  进入鸿雪洞后大家首先看见的则是“丹井”。“丹井”意为炼丹之井,它是口活泉井,水源很细,但不管人们怎样使用,既不干涸见底,也不会漫出井面。相传这口井是太姥娘娘炼丹用的。当时这里有一猴一虎,拜太姥娘娘为师,帮她掘井、烧火炼丹、把守洞口,仙丹炼成后,太姥娘娘便酬谢它们一粒。由于虎猴各有功绩,又肝胆相照,只好将仙丹放在井台,用石块敲成两半,结果大部分仙丹都掉进水里,它们只吃到一些粉末。不料,这些丹末吞入肚内,虎毛变黑,猴毛变白,据说至今还有人偶尔看到黑虎白猴的出没,但它们从不伤人。这口井自仙丹落下后,便成了神水,引得众多的游人到此取水,可消百病之灾。再说,该水张力很大,将硬币轻放水面,久久不会下沉,好比杭州的虎趵泉。大家可以尝试应证一下。


黑猫警长




拨云峰






香山寺游览区




      该游览区在九鲤峰之下的山谷中,兰花盛开时暗香涌动,故而得名。可由经过一片瓦前往,亦可进入山门后直接走香山寺公路。香山寺始建于明朝,大雄宝殿前有犀牛望月石,上有翁同龢题写的对联;五百罗汉堂内的罗汉均为缅甸汉白玉精雕细琢而成,为国内一绝;九鲤湖小巧玲珑,倒映着九鲤奇峰,湖光山色,是风光摄影的绝妙点;蝙蝠洞内聚集着长千上万只蝙蝠,还有泉水和海洋贝类化石;青龙谷长三百米,内藏着奇石怪洞、绿树杂花,是一个清幽无比的神话世界,尚未开发;登陀九岭可直抵紫烟岭,其尽头悬崖边上有相传是容成子驱石所架的御风桥,横跨于深谷之上,可近观九鲤朝天奇景;穿南天门洞可直抵南天门,洞内树藤缠绕,曲折崎岖,趣味无穷。


陀九岭、望仙桥




      九鲤湖的左测一条石径称天梯岭。该岭据传是宋代王头陀所修建,故又名陀九岭。从香山寺到望仙桥,全长600多米,共有1017级石级。天梯岭沿着悬崖峭壁修筑,迂回曲折,置身其中,犹如在半空中行走,天风轻拂,云雾缭绕,飘飘欲仙。宋朝王十朋曾经写过一首诗:“清晨饱饭渡秦溪,要上青山九级梯。不使瓯闽隔人世,头陀同与五丁齐。”天梯岭的尽头,忽有石板一块,横跨于幽深坠谷之上,上依悬崖,下临万丈深渊,令人目眩。相传是道仙容成子驱石所架,称御风桥。据说,半夜时分,站在此处,可望见太姥娘娘乘着九色龙马缓缓降落人间,故而得名“望仙桥”。对面即是太姥山最著名的九鲤朝天。要是山雾弥漫,远远望去这一排巨石,就像九尾大鲤鱼游戏于茫茫大海一般。传说一位东海游仙,从太姥山上空经过,只见下界绿涛滚滚,恍如海水汹涌澎湃,便误以为底下是茫茫东海,顺手投下九尾神鲤,以繁衍后代、造福人间。殊不知此处根本不是东海,神鲤无法存活,全部化成了岩石,永远站在太姥山间,成了人间的一大奇景。
  古人在这里留下许多诗文,诸如“望仙毕竟仙何去,徒有空山一片桥。”“才蹑仙桥路,还思未了因。”等等,唐乾符六年,金州刺史林嵩在《太姥山记》中记道:“石下曰万丈悬崖,石上曰望仙桥。”可想而知,望仙桥建筑在唐代,或者更早。


香山寺




五百罗汉堂




      五百罗汉堂,占地约4000平方米,该殿是由香山寺主持释品善老和尚赴缅甸,与缅甸国母结缘,在国母鼎立相助下而建盖的。于2002年动工,2005年10月举行开光仪式。殿内供奉着由缅甸汉白玉精雕琢成。高1米的坐式罗汉五百尊。还有六尊大型汉白玉佛像,无论从工艺、取材,还是雕工、规模上在我国还是第一处,实属罕见。
  罗汉,全称阿罗汉,即自觉者。称已灭尽一切烦恼,应受天下供养者。他们永远进入涅槃不再生死轮回,并弘扬佛法。寺院中常见有十六罗汉、十八罗汉。五百罗汉说是释迦牟尼涅槃后,其弟子迦叶召集众多比丘在王舍城共同忆诵佛教经典,后按胁尊者比丘建议,在迦湿弥罗(今克什米尔)召集五百罗汉,论释经、律 、论三藏。

九鲤湖




      九鲤湖位于香山寺的右侧,建于1991年。该湖小巧玲珑,坐落于幽深的峡谷下面,湖里倒映着九鲤朝天的奇峰怪石、湖光山色,如诗如画,划小船在湖上悠游,微风吹过,绿波荡漾,更是妙不可言。这里不仅是休闲旅游的佳境,也是风光摄影难得的镜头,是太姥山的一大景色。




摩霄峰游览区




      该游览区是太姥山的登高远眺的最佳去处。摩霄峰有名新月峰,峰顶建有瞭望台、电视差转台等设施,可借宿赏月、观日出;峰下有唐玄宗年间建造的白云禅寺(摩霄庵)、国内现存最早的摩尼教遗址摩尼宫,还有美女献花、石船等景观。白云禅寺周边,有东方朔所题的“天下第一山”等摩崖石刻,有流米洞、金蟾含钱树等景观。摩霄峰旁,就是太姥山最高峰覆鼎峰,建有观日台。游览完此处,可沿天门岭往天门寺方向继续游览,或从到乌龙岗体验太姥山的峰险。


摩霄峰




      摩霄峰在白云寺背后,顶上平坦,现峰上建有电视搓转台、林业瞭望台、电讯发射台等现代建筑。据清福鼎县令傅维组《游太姥山记》中写道:“从寺之右上摩霄宫,则摩霄之绝顶也。顶颇平衍,石室、石船、金沙滩、天柱石、仰天湖皆在焉。”明陈仲溱《游太姥山记》说:“凭高四顾,万山俱状,远望则龙首五虎,以及闽广金浙与夫日本琉球,皆指顾所及,方隅可测。”谢肇淛则说:“凭高四望,海色际天,而嵛山、秦屿诸岛出没波心,若鸥凫泛泛耳。”


摩尼宫




乌龙岗




白云寺




      白云寺又名摩霄庵,俗称上寺。为白云禅师创建于唐玄宗开元十三年,据记载,原白云寺建筑结构为“佛殿三座,僧楼四绕,皆凌绝顶”。虽历经几度兴废,但寺内的大雄宝殿、经堂、僧舍等建筑仍保持原样。
略有佛教常识的人都知道寺和庵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寺住僧,庵住尼,为什么这里却特别呢?关于这还流传着一个动人的传说。唐开元年间,白云禅师遍游名山,见太姥山奇伟壮丽,拔地摩天,景色绝佳,便栖息山中,习静参禅。他选择摩霄峰南稍平处盖了一座寺,称“白云寺”。白云寺落成后,朝圣的香客络绎不绝。可是,当时寺的周围多魑魅魍魉,常于夜间显形作祟,闹得人心惶恐不安。白云禅师本领非凡,哪容得妖魔横行?他手持锡杖,天天巡山探壑,把那些鼠精猴魔蛇妖鱼怪,一个一个收拾了。一个月之后,妖魔销声匿迹,寺院平安清净,香客们十分高兴,拍手称庆魔消安。由于“安”与  “庵”同音,传来传去,时间一长,人们便雅化为“摩霄庵”。

金蟾含钱树




      一颗古树从一狭小的岩石缝中钻出,树干挺拔,枝叶茂密。那岩石很像一只蟾蜍,树又含在它的嘴里,所以人们称之为金蟾含钱树。这是太姥山的又一处胜景。相传很早以前,山里有一对贫困的兄弟,以砍柴为生。一天,为人厚道的哥哥偶然捡到一串闪光耀眼的金钥匙,想方设法还给失主。而财迷心窍的弟弟,却想发财,便抢走金钥匙,寻找金库大门,不料一个闪失给跌进了池塘,变成一只硕大的蛤蟆,“呱呱、呱呱”地直向他哥哥呼救。他哥哥见状,忙向寺里的和尚求救,经和尚指点,使用一条金链子串起铜钱,抛入水中,意想拉他弟弟出来。可那蛤蟆一蹿,一口便紧紧地咬住铜钱,使劲地往水里拽着。面对这见钱眼开、爱财如命的弟弟,只好松手任它而去。仅见老和尚手指一点,霎时天地云烟翻滚,一片浑浊,大蛤蟆变成了石蛤蟆、金钱子也变成了金钱树,从此,山中便多了这么一个景点。




国兴寺游览区





      进入太姥山景区核心区,一般先到国兴寺游览区。在景区广场可仰望太姥山标志景点夫妻峰和峰林奇观十八罗汉岩;沿着右侧步游道向前走几步,就到国内绝无仅有的唐朝七级八角实心石塔楞伽宝塔,以及建于唐乾符年间的国兴寺遗址;拐到寺后,可到龙潭湖仰观乌龙岗奇峰及其水中倒影,登观雾岗做一回腾云驾雾的活神仙;穿过挂满紫藤的绿色长廊,登上中国近代海军的开创者萨镇冰捐建的1.5公里长萨公岭,沿途林木参差,山花烂漫;到涌翠亭,可近观夫妻峰,眺望元宝石,驻足欣赏“太姥无俗石”摩崖石刻和海浪石;再走不远,便到素有天然空调美誉的柳杉坪,之上就是迎仙台。


夫妻峰




      夫妻峰是太姥山的标志性景观。这座山峰被流水节理侵蚀出一条缝隙,顶端一高一低的两个石蛋,看上去就像一个男人和一个女人。由于欣赏角度的不同,从这里看,他们是相拥相抱,从另一角度看,则是背的姿势。 
      这里有这么一个哀婉的故事,诉说着缠绵的情爱。相传古时候,太姥山下一个小渔村,住着一对年轻的夫妇。那年秋天,丈夫出海打鱼,妻子为逃避朝廷选美,来不及与邻居招呼一声,便从后山出走,逃着逃着,晕倒在太姥山中的一座寺庙,被好心的尼姑救下,收留当了尼姑。丈夫打渔回来,却发现四处零乱、满目疮痍,也不知妻子去向何处,心中酸楚异常。他四处寻找,却怎么也寻不到他的心上人。可怜而又痴情的他,只好在家乡搭起茅房日夜等待着。光阴似箭,心海苍茫,终不能如愿,最后心灰意冷,看破红尘,削发为僧。有一天,这对久别的小夫妻,在太姥山中不期而遇,悲喜交加,紧紧相拥相抱,叙说着多年来前前后后的几多愁苦、几多思念。不知不觉,夕阳已西下,当他们决意回村重建家园时,被西去讲经的南海法师发现了,法师不顾他们的苦苦央求,狠心地念动咒语,把这对夫妻双双点化成石。从此,留下了夫妻峰,留下了情爱绵绵、依依难舍地岩石形象,也将一段凄婉地情爱凝固在这大山的山峰之上,日日夜夜、世世代代,诉说着爱的坚贞和伟大。

国兴寺




      国兴寺俗称下寺,始建于唐乾符年间四年(公元877年)。唐玄宗时,都督辛子言入闽赴任,船经东海,突遇风浪,幸得太姥山神示梦而获救,大为感激,绘图呈奏皇上。唐玄宗置图花萼楼,宣示靖王、宰辅,敕有司春秋致祭”。至乾符四年,僖宗敕建国兴寺于太姥山。寺院规模宏大,有360根石柱,柱础栏盾遍镂人物、鸟兽、花卉、明林祖恕《游太姥山记》写道:“寺创自祥符间,宫殿犹自瑰伟,壁嶂柱础,尽是玄晶。大可拟建章,丽可比祈年,而台沿宽拓,恐昆明太液不为过也”。明谢肇淛纂辑的《太姥山志》记载:“国兴寺建自乾符,遗址没蒿莱,石柱数十,纵横倾仆,唯中殿尚屹立。而石柱础栏盾,遍镂花卉物类。意当年宏丽,当不知黄金布地作如何供养也。”可以想象当年的国兴寺规模宏大,而且精雕细刻,十分瑰丽。遗憾的是该寺在宋淳佑甲辰年间(公元1244年)被大火烧毁。目前所看到的庙宇,属现代建筑,废墟上还竖立着七根大型石柱,四周还散卧着数以百计的石柱、石雕、石井、石槽、石刻等。国兴寺的兴废,前人无不感叹。“善绘名山辛子言,黄金布地始开元。如来不散诸天雨,谁向祗陀太子园。扰传金版署乾符,香积厨中长绿芜。石柱空留三百六,谁将绀碧监浮图。”


龙潭湖




      龙潭湖的水源自白龙潭,也就是“龙井”。传说早年的一天,白云寺小和尚下山挑水,远远看见路边一条大蜈蚣从口中吐出明晃晃的珠宝在玩耍。小和尚蹑足上前一扁担打去,蜈蚣不见了,草地上只剩下那颗大宝珠。小和尚兴奋不已,捧起宝珠一路跑回白云古刹,昏暗的大殿刹时四壁亮堂,大和尚见状大为惊异:“这是蜈蚣千年修成的宝贝,你夺走了岂不是要它的命么!罪过、罪过。”小和尚怕丢了宝珠,忙含在口里拔腿就跑,大和尚在后追赶。小和尚心一急,宝珠儿“咕噜”吞进肚里,顿觉如吞下一团火,七窍生烟、口干舌燥,在地上打滚。忽然想起人们说过幽谷下有一潭不竭的清泉,他便飞奔而去,一头扎进潭里。小和尚怎么也喝不够,在水中上下翻腾,水花溅起数丈高,慢慢变成一条小白龙。此后,百姓将这口潭称作“白龙潭”。据说后来小白龙从龙潭游到东海,再也没回来了。
  龙潭湖面3000多平方米。水源充沛,湖水漫过溢洪坝,形成如珠似玉的水帘。背面的十八罗汉岩倒影湖中,波光粼粼,游人在坝顶的回廊漫步,如入仙景。每年的春夏两季,四周开满五色杜鹃,姹紫嫣红,更令人流连忘返。

观雾岗




      观雾岗是观赏太姥山云雾自然景观的最佳位置。雾幻是太姥山四绝之一,太姥山面临东海,受海洋气候的影响,一年中竟有120个雾日。这下面峡谷,直达平原、大海。“海上生云雾,云雾入峡谷。滔滔涌无声,险峰不可数。天地重浑沌,何处寻盘古?欲作神仙游,请君上太姥”。“迷茫兮烟涛,掩映兮岩阿。唯云海兮浩渺,益想见太姥之嵯峨。”变化莫测的云雾给太姥山增添了灵气和仙气。太姥山云雾有时如浩荡的海洋,波涛浪涌;有时又如纱似絮,飘飘幻幻,仿佛石在动、峰在移,让人飘飘欲仙,如痴如醉。


萨公岭




      萨公岭,长约1.5公里。萨公即萨镇冰(1859—1952),字鼎铭,福建福州人,中国近代海军之开创者。1919年来,他入阁北洋政府,任海军总长,次年兼代总理,1923年出任福建省长。1929年,他游览太姥山,有感于太姥山风景奇绝而道路陡险崎岖,便亲自募捐经费,倡修这条石级步游道,同时,还在山下秦屿镇建了一座四方楼、修了一条海堤,人们感念他,称这石径为“萨公岭”、四方楼为“萨公楼”、海堤为“萨公堤”。现在,萨公楼已毁,岭和堤尚在。
  沿着这条石径向上攀登,一会儿就到“涌翠亭”。“涌翠亭”建于1992年,由惠安籍旅港林钰锟夫妇捐建的。当时,这对夫妇在一片瓦寺,祈求太姥娘娘地保佑,如愿以偿,80年代末,俩人不辞千里迢迢,再度前来求神,并按景区规划要求,建盖了这座休息亭,因这里满波碧绿如浪,花事不断,一番风信一番新,故取名“涌翠亭”。在亭的附近,有这么一处摩崖石刻:“太姥无俗石,个个似神工;随人意所识,万象在胸中。上天有穹洞,入地多幽隆;胜景无穷致,游人思来重”。这首诗于一九三八年,即民国廿七年,福鼎县县长陈廷祯巡视太姥山所留下的题咏诗刻。诗意通俗易懂,却能形象地点出太姥山石与洞的特色。太姥山的岩石,名目繁多,处处似神工巧凿,肖人肖物,栩栩如生,游人一眼便能道破且呼出其名,想象与形象在这里巧妙的结合,产生了“随人意所识,万象在胸中”的观赏效果。“石奇洞更奇”,则是太姥山另一大特色。太姥山地壳深处由花岗岩岩体崩塌、滚石堆砌,构筑了纵横交错的岩洞,极为丰富,它们大洞藏小洞,小洞套大洞,洞中有洞,洞洞相连。有的向下扩展,直通天际,称通天洞;有的向下延伸,直抵海面,叫通海洞,可谓是“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

罗汉峰




      这组林立的山峰,拔地顶天,前拥后赶,高低错落且秩序井然,扰如神龛上的罗汉,形象栩栩如生,体态欲飞欲舞,称为“十八罗汉岩”,又名“罗汉赶斋”。人们用“有文无理、有骨无肉、有筋无脉、有体无衣”来形容它。众多光头和尚躯干前倾,疾走如飞,或手柱禅杖、或双手合什,袈裟被山风刮起,衣袂飘然,风尘仆仆地,“赶”往白云寺用斋。这些释迦牟尼的弟子,半睁半闭着法眼,不顾一切艰难险阻,跨山越海,令人仰止而浩叹。要是有云雾轻飘、山岚飘动,仅见这些“罗汉”们,腾云驾雾,悠哉游哉,几多情趣,自是妙不可言。


楞伽宝塔




      这座石塔叫楞枷宝塔,它建于唐乾符年间,距今有1100多年,其名字是取之达摩祖师从印度带来的《楞伽经》。该塔为亭阁式石塔,七级八角实心结构,高8.5米,塔基豹脚座,基层刻有力士、花卉、神兽,各层均有佛龛,下层正中有铭文“楞伽宝塔”四字。据有关专家考证,唐代八角形塔,国内其他地方尚未发现,因而更显得珍贵。该塔选址合理,游览时在各个山头均可看到;其造型别致,小巧玲珑,与高大的山体对比,显得十分协调,太姥山山体宏伟博大,所有建筑只能为它增雄,只能宜小不宜大,宜矮不宜高,而这座石塔却恰恰符合这一山水美学的规律,反映了我国古代风景园林建筑的高超艺术。据《太姥山志》记载,“顶上藏金炉、纵隙窥视,隐见其盖。拨以竹枝,铮铮作金响,亦唐时故物也”。石塔在清朝期间毁圯,于1986年重修复原,但唐时塔刹,却早已不知失落何处。
  “楞伽”二字,其由来则关系到佛教禅宗之传播。禅宗是中国佛教八大宗派之一,始创于南北朝,形成于唐朝,至五代进入鼎盛时期,提倡心性本净、佛性本有、见性成佛,主张以“禅定”概括佛教的全部修习。我国的河南嵩山少林寺为“禅宗祖庭”,因达摩祖师创立且宣扬“楞伽”经典,故这塔取名“楞伽宝塔”。



天门岭游览区


 

 阴元洞

 

 

      掩映在小树丛中,若隐若现,呈竖向排列的串珠状洞穴,像不像女性的生殖器?让人联想到人类生命的起源之处,称“阴元洞”,也有称大地之母、天地之源。这串洞穴是晶洞花岗岩经流水溶蚀而成。至于晶洞构造,则是晶洞钾长的花岗岩的专利。它的形成,系岩浆上升到近地表时,因压力降低,其中的挥发性成分转化为气态,形成气泡,当岩浆迅速固结它,成为小洞,岩浆中尚未结晶的残余成分,在小洞中结晶(主要是石英),最后成为晶洞。


洗心池


      洗心池其中来自一个小小的瀑布,常年不竭。之所以称之为“洗心池”,传说仙人来太姥山聚会,先到这里喝上一口甘泉,以免身心被尘俗所染。仙人尚且如此,何况我们这些凡人?大家不凡也喝上一口,心灵将变的洁静一点。在这上方,有一岩石状如石船,我们称之为“仙舟”。所谓仙舟,当然指的是仙人乘坐的船。据说东海诸仙每年到太姥山聚会,都是乘搭这艘石船的。你看,船头一片苍翠,如绿色的波浪,风吹涛涌,好像这艘仙舟缓缓地移动,如乘风破浪万里行。


韦陀洞




      该洞洞深3.5米,宽6米,高3米,曲折迂回。内有清泉井,终年流涌不断,洞中有洞,洞洞相通。洞外这尊石将军,相传是韦陀的化身。很早以前,山中一个小寺。一天深夜,小和尚朦胧中发现师父被歹徒暗害,便连滚带爬逃出四、五里路,摸进了这个山洞里。小和尚由于担惊受怕,加上又饥又冻,连夜发起高烧来。一烧就是三天三夜,到了第4天清晨,才醒过来,却见一条碗口粗的蟒蛇在舔着自己的额头,这下又把他给吓坏了。以后,小和尚见蛇没有伤害他的意思,便去喝泉水,病也渐渐地好了。从此,那蟒蛇一直蜷缩在洞口,从没离开过一步。日复一日,那蛇和小和尚越发亲近了。小和尚把它当作自己的师兄。有一天,来了一位女挂单者,看到蟒蛇,大骂道:  “畜牲,呆在这里干么?”当夜,蛇真的走了。小和尚从外边回来,不见大蛇,却见洞口多了一尊石将军,活象护法神韦陀。于是把这个洞叫做韦陀洞。


天门北岭



      天门北岭从国兴寺起沿着麒麟岗一直盘旋抵至天门寺,全长有2.3公里,于2000年开发修筑的。这条岭外侧林木葱茏,内侧峭壁如削,沿途风景秀丽,岩石景观目不暇接,让人如同行走在充满野趣情调的山荫道上。


三世佛

 

 


      巨大的岩峰像三位并肩而立的尊者,称为“三世佛”。三世佛以空间和时间划分,有横三世佛和竖三世佛两种。横三世佛又名三方佛,其排列:正中为婆娑世界教主释枷牟尼佛,左肋侍为文殊菩萨,右肋侍为普贤菩萨,合称“释家三尊”。侧为东方净琉璃世界教主药师佛,其左肋侍为日光菩萨,其右肋侍为月光菩萨,合称“东方三圣”,或称“药师三尊”。右侧为西方极乐世界教主阿弥陀佛,其左肋侍为观世音菩萨,右肋侍为大势至菩萨,合称“西方三圣”,或称“(阿)弥陀三尊”。竖三世佛(又名三世佛),正中为现在世佛,即释枷牟尼佛,左侧为过去世佛,以燃灯佛为代表,右侧为未来佛,即弥勒佛。而这里,则为竖三世佛,即过去佛、现在佛、未来佛。太姥山不是有海上仙都,道仙佛地之说吗?天下名山僧侣多,有佛的弟子,自然就有佛了。




玉湖庵游览区



太姥娘娘雕像




      据考,太姥娘娘系古越人始母。她家在才山下的才堡村,为避战乱逃至才山上,住在鸿雪洞里,以种蓝为业,乐善好施,深受人们尊敬,呼为蓝母。那年,山里发生麻疹,蓝母用亲手种植的绿雪芽茶为孩子们治病,挽救了无数小生命,乡亲们无不感恩戴德。晚年,她得到仙人指点,修练成正果,于家历七月七日乘九色龙马羽化升天,百姓奉为神明,曰圣母,成为闽地第一位女神。
  一天,尧帝巡游东海,遭遇风浪,险些葬身海底,是圣母为之指点迷津,化险为夷。尧帝感其思,赐为太母,才山因之改名太母山。汉时,武帝命东方朔授天下名山,东方朔钦服于太母山的壮丽和圣母的威灵,于摩霄峰下巨石上挥指写下“天下第一山”五个大字,回京奏明武帝,册封太母山为天下三十六名山之首,改“太母”为“太姥”。从此,圣母遂称太姥娘娘。至今,一片瓦景区还完好地保存着太姥娘娘塔墓,其碑正面刻有唐玄宗赐题的“尧封太姥舍利塔”七个字。
  玉湖景区的太姥娘娘雕像于1998年由厦门大学孙赐麟教授创意,当年9月付诸设计,历经两年,三易其稿,终算完成。雕像选址,更是经过多次考察、论证。现址左边是乌龙岗,右边是虎头岗,前面眺望嵛山岛,后面依靠摩霄峰,正合了左青龙、右白虎、前朱雀、后玄武的堪舆玄理,可谓不可多得的风水宝地。二00一年十月三日,雕像奠基,动土时,天空忽然挂起绚丽的彩虹,反复五次,在场的人无不惊讶称奇,疑是太姥娘娘乘九色龙马驾还。雕像由288块花岗岩组成,叠高18层,高20.88米(含基座),台阶的台数、级数,都暗合道教所推崇的数字“九”。雕像造型以方中有圆,以方为主的形调吸收了北魏石石窟雕像的秀骨清相的特点,揉进少许盛唐时代人物面部的丰润,同时从大量汉俑中吸取其造型单纯、简洁之韵味,使得雕像美得敦厚、祥和、仁慈和智慧。其动态状为迎海风而徐徐前行,头略略低垂,慈目微启,时时关注着山下芸芸众生。左臂弯起,指擎灵芝,给人间洒下关爱。右手执拂尘,欲将天下瘴气迷雾扫尽。


平兴寺




     平兴寺坐落于“佛国海天”——福建省福鼎市太姥山东南500米之坪岗山麓。远处怪石嶙峋,群山环抱;近处松竹并茂,叠翠重重;曲径通幽,实乃隐逸修真办道之胜地。

    1966年,文革伊始,由福鼎县统战部组织全县僧众由青藏法师为首创办佛教徒茶场。十余名僧人于此结茅而住,垦荒种植,早晚课诵,从未间断。1977年,礼请世行法师移锡于此,住持改建本山道场。因平地而起,兴作道场,故名“平兴寺”。

     1991年,界诠法师返山,协助扩建道场,健全寺院规约。时年,修建大殿与僧寮。1992年,开办普隐学堂,以教通诸宗、行依律仪、修归净土为宗旨。十方衲子闻讯踏至而来,依止修学。参学问道者慕名而至,人数日增,住房等设施远不敷用,无法安僧以供修学。于是1998年,再度扩建五观堂、净业堂、云水堂、尊客堂等。2000年初,为排除老年僧人后顾之忧,使其安度晚年;又病苦僧众可以临时安置,以调节身心,故新建如意寮、念佛堂、住静关房,妥善安处老年僧人和专精修持者。同时,新建一座四层重楼伟阁,分别为法堂、学戒堂、普隐堂、藏经阁,巍峨壮丽,气垫恢宏。

 



相关视频 



太姥山宣传片



福鼎太姥山寻宝记



福鼎太姥山—推介视频






        

 【点击“华夏宗谱网”返回到“走进福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