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氏拼音

常用姓氏

元姓源流

元【yuán】姓:源出有五:1、出自殷商元铣之后,世代相传姓元。2、出自姬姓,为春秋时魏国周文王第十五子毕公高的后代毕万之后,以地名为氏。3、出自拓跋姓,为鲜卑族的后代,至北魏孝文帝时下诏改姓为元氏。4、出自复姓纥骨氏、是云氏所改。5、出自玄姓,为北宋时为避开国皇帝太祖赵匡胤的父亲圣祖赵玄朗名讳,改姓元氏。



1简介

元[元,读音作yuán(ㄩㄢˊ)]

2起源

元(Yuán)姓,源出有:

源流一

源于妫姓,出自殷商名臣元铣,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据史籍《姓氏五书》上记载:在殷商王朝末期,商帝乙(公元前1101~前1076年在位)废长子弃,立二子受辛为君。当时,商太史元铣曾据法力争,然商帝乙固执己见,仍立受辛为太子。受辛就是后来著名的商纣王。显然,在商朝时期即有元氏一族,具有三千年以上的历史。那位以识之明而反对帝乙把帝位传给纣王(受辛其名)的殷朝太史元铣,是元氏最早的始祖之一。
元氏族人大多尊奉元铣为得姓始祖。

源流二

源于姬姓,出自春秋时期卫国大夫元咺,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在史籍《左传》中记载:“元,出卫大夫元咺。”在史籍《韵会》中也记载:“<左传>有卫大夫元喧。”该支元氏一族出自春秋时期卫国上大夫元咺,是周文王的后裔。
在元咺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名字为姓氏者,称元氏,族源发源于河北、河南一带。

源流三

源于鲜卑族,出自南北朝时期的北魏王朝拓跋部,属于汉化改姓为氏。北魏王朝的拓跋氏的得姓历史至今已有一千六百多年。鲜卑族的拓跋部在今西北部的内蒙古等地建立代国,后为前秦苻坚所灭。淝水之战后,拓跋·珪(字涉珪)于(公元386年)重建代国称王,同年改国号为魏,史称北魏。在汉末、魏、晋之后,中国南北分立,以拓跋·珪为代表的鲜卑拓跋氏曾经雄峙北方,先建都于平城(今山西大同),后来北魏孝文帝拓跋·宏迁都至洛阳,入主中原。北魏王朝统治区域北至蒙古高原,西至新疆东部,东至辽西,南至淮河、秦岭为界。共历十七帝,一百七十一年。拓跋珪即北魏道武帝。据史籍《魏书·官氏志》记载:“黄帝子昌意少子悃,受封北土,黄帝以土得王,北俗谓土为拓,谓后为跋,故以拓跋氏。后孝文帝改为元氏。自是拓跋降为庶姓。”史籍《北史·魏本纪》、《通志·氏族略》上也有同样的记载。据史籍《魏书·官氏志》记载:
⑴.鲜卑族拓跋氏,原为皇族宗室姓氏。传到北魏孝文帝拓拔·宏之时,将都城从平城(今山西大同)迁于洛阳(今河南洛阳),之后大力推行汉化改革政策,于北魏太和二十年(公元496年)下诏改汉姓为元氏,促进了民族大融合。此后,鲜卑族拓拔氏皆改汉姓为元氏,后逐渐融合于汉族之中,大多活跃于河南、河北、山西、安徽地区,逐渐成为当地望族,在历史上能人名士辈出。
⑵.鲜卑族纥骨氏,为北魏孝文帝长兄拓拔·纥骨的部族称谓,亦为拓拔部皇族姓氏之一,在北魏太和二十年(公元496年)之后,嫡支改汉姓为元氏,三世后以及其庶支改汉姓为胡氏。
⑶.鲜卑族普氏,为北魏孝文帝二兄拓拔·普的部族称谓,亦为拓拔部皇族姓氏之一,在北魏太和二十年(公元496年)之后,嫡支改汉姓为元氏,庶支改汉姓为周氏。
⑷.鲜卑族拓拔氏,为北魏孝文帝三兄拓拔·拓拔的部族称谓,亦为拓拔部皇族姓氏之一,在北魏太和二十年(公元496年)之后,嫡支改汉姓为元氏,三世以后及其庶支改汉姓为长孙氏。
⑸.鲜卑族达奚氏,为北魏孝文帝大弟拓拔·达奚的部族称谓,亦为拓拔部皇族姓氏之一,在北魏太和二十年(公元496年)之后,嫡支改汉姓为元氏,三世以后及其庶支改汉姓为奚氏。
⑹.鲜卑族伊娄氏,为北魏孝文帝大弟拓拔·伊娄的部族称谓,亦为拓拔部皇族姓氏之一,在北魏太和二十年(公元496年)之后,嫡支改汉姓为元氏,三世以后及其庶支改汉姓为伊氏。
⑺.鲜卑族丘敦氏,为北魏孝文帝大弟拓拔·丘敦的部族称谓,亦为拓拔部皇族姓氏之一,在北魏太和二十年(公元496年)之后,嫡支改汉姓为元氏,三世以后及其庶支改汉姓为丘氏。
⑻.鲜卑族侯氏,北魏孝文帝大弟拓拔·侯的部族称谓,亦为拓拔部皇族姓氏之一,在北魏太和二十年(公元496年)之后,嫡支改汉姓为元氏,三世以后及其庶支改汉姓为亥氏。
该支元氏族人尊奉拓跋·珪为得姓始祖。

源流四

出自复姓纥骨氏、是云氏所改。据《魏书官氏志》记载:“纥骨氏,是云氏,均改为元氏。”这两支外族的元氏,后来繁衍的人数较少,主要亦活动于我国北方。

源流五

源于姬姓,出自北宋初期玄氏家族,属于因谥改姓为氏。北宋王朝建立之初,宋太祖赵匡胤将自己的父亲赵弘殷追封为“大宋宣宗圣祖皇帝”,因此下令天下姓氏不得与他父亲的谥号冲讳。
源出姬姓的玄氏家族为为讳,只得改姓为元氏,属于因谥改姓为氏。

源流六

出自危姓,危仔倡(?-909)字上练,又字忠练,唐末五代时人,籍贯江西南城,南城东兴乡四十一都苏源村(今属黎川县荷源乡)人。唐末信州刺史。抚州刺史危全讽弟。909年危仔倡危全讽一道攻打洪州时,被吴国将领周本击败,危仔倡投奔吴越王钱鏐。钱待仔倡为上宾,任命为淮南节度使。由于钱鏐认为“危”不吉利,便赐姓“元”。从此,仔倡子孙均仕吴越,留居杭州,并改姓元。

源流七

源于官位,出自上古时期官吏元士,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元士,亦称适士,就是士大夫中的第一等爵位。在夏、商、周时期,在中央政权和地方政权的文官建制中,均有上士、中士、下士之爵号,其中的上士即称“元士”,在“士大夫”中属于第一等官称爵位。在北魏王朝时期,元士与君主的汉化姓氏“元氏”谐音,因此改称“适士”,为偈者之属,官秩为七品。到了明朝时期,改“给事中”为“元士”,最后又改为“源士”。
在元士们的后裔子孙中,很早就有以官爵称号为姓氏者,称元士氏,后省文简化为单姓元氏、士氏,是非常古老的姓氏之一。

源流八

源于姬姓,出自春秋时期晋国官职元帅,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元帅,原称中军帅,指诸侯国三军中的中军主帅。按周礼,王六军,侯三军,子一军。无论是六军还是三军,都有一核心的中军,其中军的主帅就称作中军帅,在史籍《左传·正义》中引作“及为元帅”,后世就称中军帅为“元帅”。在春秋初期,各大诸侯国除了有特权的齐国军队拥有五军以外,皆为三军,每军六千余人。后来,由晋国开始,在周襄王十九年(晋文公四年,公元前633年),春秋霸主晋文公姬重耳就曾“谋元帅”,在管仲的建议下将军制扩大,军队扩充为六军,与周王室平起平坐,元帅成为总领主帅。后来这种军事建制与官职的模式为各诸侯国所效仿,衰弱的东周王室也无可奈何。到了唐朝时期,唐高祖李渊开始分制左右兵马元帅,后又有“天下兵马大元帅”,统一节制朝廷所有军队,成为后世军队建制中的最高统帅或军事长官。而在宋、金、元诸朝时期,各分路军队的军事长官皆称元帅。
在元帅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官职称谓为姓氏者,称元帅氏,后省文简化为单姓元氏、帅氏,世代相传至今。

源流九

源于芈姓,出自春秋时期楚国大夫芈喻之后,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芈喻,字元钧,就是楚共王熊审(公元前601~前560年)之族父,也就是楚共王的叔叔。芈喻在楚共王执政时期为楚国上大夫。
在元钧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的名字为姓氏者,称元氏、钧氏、喻氏、俞氏等,世代相传至今,为芈姓元氏鼻祖。

源流十

源于子姓,出自春秋时期宋国大夫华元之后,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华氏,源出子革氏。在史籍《元和姓纂》中引《世本》记载:“季平子支孙为子革氏。”在史籍《史记·孔子世家》中记载:“季孙使公华、公宾、公林迎孔子。王符以华氏次公之氏后,则华氏当即公华氏。”在史籍《左传·成十五年》中记载:“华元使向戍为左师。”子向戍,是宋桓公的曾孙。在《世本》中记载:“桓公生向父盻,盻生司城訾守,守生小司寇鳣及合左师。左师即向戍也。”华元,全名子华元,安徽濉溪人,时为春秋时期宋国执政上卿,曾任右师。
在华元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名字为姓氏者,称元氏,世代相传至今。

源流十一

源于姬姓,出自春秋时期魏武侯的公子元之封地,属于以封邑地名为氏。该支元氏,出现于距今大约二千四百余年前战国时期七雄之一的魏国,魏国是周文王第十五子毕公高的后代毕万所建。战国中期的周安王姬骄六年(公元前396年),魏国君主魏文侯逝世,其子魏击即位,是为魏武侯。魏武侯将自己的儿子封赐在元氏邑(今河北元氏),史称公子元。
在公子元的后裔子孙中,多以先祖封邑名称为姓氏,称元氏,世代相传至今。

源流十二

源于其他少数民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在今回族、蒙古族等少数民族中,均有元氏族人分布,其来源大多是在唐、宋、元、明、清时期中央政府推行的羁糜政策及改土归流运动中,流改为汉姓元氏,世代相传至今。

3始祖

元铣。此支元氏元氏出自商末贤人元铣,根据《姓氏五书》上的记载,商朝的帝乙废太子弃要立受辛即纣王为帝位的继承人,太史元铣据法极力反对,因此商代就已经有了元氏。元氏具有3000年以上的历史。由以上的分析看来,我国的元氏,虽然头绪众多,但仍可归划为两大主流:一支为汉族的周文王之后,一支则为后来被汉族所同化的鲜卑族拓跋氏之后,他们的最初活动地区,都是在黄河流域的河南和河北一带。这一点,从历史上许多元姓名人的籍贯,也可以猜得佐证,譬如,唐代的大诗人元稹与名臣元结,就全是河南人。此支元氏奉元铣为元姓的得姓始祖。
拓跋珪(北魏道武帝)。据《魏书·官氏志》记载:“黄帝子昌意少子悃,受封北土,黄帝以土得王,北俗谓土为拓,谓后为跋,故以拓跋氏。后孝文帝改为元氏。自是拓跋降为庶姓。”另据《北史·魏本纪》、《通志·氏族略》上也有同样的记载。由此可知,北魏的拓跋氏的得姓历史至今已有1600多年。鲜卑族的拓跋部在今西北部的内蒙古等地建立代国,后为前秦苻坚所灭。淝水之战后,拓跋珪(字涉珪)于公元386年重建代国称王,同年改国号为魏,史称北魏。先建都平城(今山西省大同),后孝文帝拓跋宏迁都洛阳。统治区域北至蒙古高原,西至新疆东部,东至辽西,南至淮河、秦岭为界。共历17帝,171年。故此支元氏奉拓跋珪为元姓的得姓始祖。

4分布

元氏在中国的大陆和台湾省均未列入百家姓前三百位,在宋版《百家姓》中排序为第九十一位门阀。元氏是一个多民族、多源流的姓氏群体,其最初的发祥地在黄河域的河南、河北两省一带。望族居于河南郡,就是现在的河南省洛阳市。
根据清代学者张澍著《姓氏五书》上说:“帝乙废弃立受辛,太史元铣据法力争,是商代即有元氏。”到周代的春秋战国时期,魏国和卫国又分别出现两支元姓;南北朝之际,改姓为元的外族更至少有三支以上。我国的元氏可归划为两大主流:一支为汉族的周文王后,一支为后来被汉族所同化的鲜卑族拓跋氏之后,他们最初都是在黄河流域的河南和河北一带活动。根据《风俗通》上说,起源于春秋时期,元本来是一地名,是魏武侯的公子元的邑,他的后代称为元氏。这支元氏出现于距今2000年以前春秋的魏国,周文王第十五子毕公高的后代毕万所建。当时的元氏邑,据考证就是今河北省的元氏县。该地即是这支元氏的最初发源之地。还有一支元氏是少数民族的后裔,根据《魏书·高祖纪》的记载,这支元氏是鲜卑族的后代,在汉末的魏晋之后,我国南北分立,拓跋氏雄峙北方,建立了北魏王朝,传到孝文帝时,崇尚汉族文化,于公元496年下诏改姓元氏,并且迁都到洛阳。元氏的最初发祥地,是在黄河域的河南、河北两省一带。望族居于河南郡,就是现在的河南洛阳市,此外,湖南、江西等地也有元姓家族的分布。

5名人

元宏

即北魏孝文帝拓跋宏。公元386年,拓跋珪在北方建立北魏政权(386-556年)日益强大,尽占长江以北地区,成南北朝对峙之势。传至孝文帝拓跋宏,迁都洛阳,将皇族拓跋姓改成了元姓,自己也改名为元宏,其他庶族仍为拓跋氏。加速了北方少数民族封建化的过程,推动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元勰

字彦和,献文帝第六子,孝文帝之弟。太和九年(485年),封始平王,转中书令,改封彭城王。宣武永平元年(508年)被杀,追赠使持节、侍中、假黄钺,都督中外诸军事太师领司徒公,谥曰武宣王。其年十一月六日葬于长陵北山。

元结

字次山。唐朝时河南(今洛阳市)人。天宝进士。他继承陈子昂反对六朝骄俪文风,致力于古文写作,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先驱者之一。著有《浪说》7篇、《漫记》7篇等。

元稹

字微之。唐朝时河南(今洛阳市)人。元和元年,对策举制科第一。任左拾遗。早期反对权贵宦官,但后转而依附宦官。元稹是白居易的好友,共同提倡新乐府,两人齐名,世称元白;诗称元和体。著有《元氏长庆集》100卷,今存60卷。所作传奇《会真记》,记张生与崔莺莺之事,为后来《西厢记》所本。终年52岁。

元载

字公辅,岐山人。唐代天下元帅行军司马。嗜学好属文,以明庄、老、文、列四子之学,策入高科。初授新平尉,历度支郎中。肃宗嘉其奏对,委以国计。充使江淮,都领漕挽。俄迁户部侍郎度支使,并诸道转运使。以附李辅国,迁中书侍郎同平章事,排去忠良,引用贪猥。大历中,以贿败,伏诛。集十卷,今存诗一首。

元绛

字厚之(1008-1083),祖籍南城县东兴乡苏源村(今黎川县荷源乡苏源村),祖父元德昭为五代吴越丞相,遂为钱塘(今浙江省杭州)人。北宋大臣、文学家。元绛从小聪颖好学,5岁时便能作诗,9岁时拜见荆南(今湖北省江陵)太守,太守试以三题,并将其文章呈进于朝。天圣八年(1030年)进士及第。初授江宁推官,摄上元令(现均属江苏江宁)。当地有一豪强王豹子,欺男霸女横行乡里。元绛不惧豪绅,依法将其捕获,予以斩首。元绛善于断案,有一妇人状告邻居与其夫嗜酒争吵,乘黑入室砍断其夫脚。元绛见该妇哭而不哀,言其夜与夫同眠却衣裙无血污、该妇回去后与一僧私语谈笑。即令捕回妇、僧,审出实为奸情杀夫。百姓无不称颂。安抚使范仲淹将其调任永新知县,后改任通州海门县(今江苏省启东东北)。该地民众多以贩盐为生,按律盐为官办,百姓贩盐犯法,制置使欲治盐贩罪。元绛认为该地产盐,并以此为生,超过规定存盐数,情有可原,宜略施惩戒放之。后升江西转运判官、知台州(今属浙江省),转为度支判官。皇祐四年(1053年)为广东转运使,迁工部郎中,历两浙、河北转运使,召拜盐铁副使,擢天章阁待制、知福州,进龙图阁直学士,调广、越、荆南,为翰林学士,知开封府。熙宁八年(1075年)十二月,自翰林学士兼侍读学士、判太常寺兼群牧使、工部侍郎拜参知政事。元丰二年(1079年)五月,受耆宁(神宗子)事牵连,贬知亳州,改颍州。三年,加资政殿学士、知青州。四年,以太子少保致仕。元绛在官期间,操持有当,支持王安石变法。工于诗文,“景灵宫”作神御11殿,令其作《上梁文》,一夜之间完成。朝廷颁给少数民族首领及外国诏书亦多出自其手。著有《玉堂集》,《全宋词》存其词2首,《宋诗纪事》存其诗6首。卒后,赠太子少师,谥号“章简”。

元景皓

公元550年,高洋废掉了东魏的孝静帝,自己做了皇帝,建立了齐朝,历史上称为北齐。在原来的东魏政权中,元氏贵族势力庞大。高洋夺权后,为了巩固他的统治,就尽力削减和限制元氏贵族的势力,这样一来,与元氏贵族的矛盾就非常尖锐了。有一次,高洋要到晋阳巡行,担心元氏贵族趁机谋反,就对元氏贵族大加杀害。当时的定襄县令叫元景安,他为了逃避被杀的厄运,想改成高姓。他的堂兄元景皓听说后,怒斥元景安:“为了保全自己,竟抛弃祖宗,换成别人的姓,太可耻了!大丈夫宁为玉碎,不为瓦全!”意思是说,大丈夫宁可为玉器而被打碎,怎么能求做完整的瓦片,苟且偷生?贪生怕死、一心保命保官的元景安竟把堂兄的话告诉了高洋。高洋对元氏贵族本来就怀有戒心,听到这事,更是火冒三丈,立刻下令杀了元景皓。后来常用“宁为玉碎,不为瓦全”比喻宁愿为正义而死,不愿苟且偷生。

元德昭

本姓危,字明远,五代时江西省南城县东兴乡苏源村(今黎川县荷源乡苏源村)人。吴越王重其才,忌“危”字刀下有“厄”,改姓元,后由于战功卓著,拜为丞相。

元奉宗

字知礼(961-1038),北宋余杭(治今浙江省杭州)人。景德二年(1005年)进士,释褐知歙州绩溪县,徙常州武进令;为漳州从事,除忠正军节度掌书记,俄改淮南幕、擢太子中允,领庐州榷酤,又知蜀州晋原县。仁宗时,迁太常丞,赐五品服,知通州海门县,又迁太常博士。入拜尚书屯田员外郎,有监郡之行,请余杭一闲局,求分务南都,旋即告老归姑苏,终官都官员外郎。子绛。仲淹“以公年德,尝修乡丈之礼”;又因其“孝友之风”、“抱道于身”而加敬,为撰墓志。

元好问

字裕之(1190-1257),号遗山,金代秀容(今山西省忻县)人。系出元魏,七岁能诗,兴定三年进士,官至尚书省左司员外郎,金亡不仕。古文继承韩柳,结构严密。诗主风骨,反对浮艳。其论诗绝句三十首在文学批评史上颇有地位。编有中州集。著有遗山集﹑续夷坚志。金庸小说中的“问世间,情是何物”正是出自他的词《摸鱼儿》。

元氏

真名不详,元氏,是北魏孝明帝元诩与宫潘充华的女儿,也是孝明帝唯一的骨肉。出生后因时局危险,所以她的祖母、掌握帝国实际大权的皇太后胡氏对外宣称本为女性的她是男性大赦天下改元武泰以安人心。不久,孝明帝暴,528年4月1日,元氏以先帝唯一子嗣的身份继位,在名义上成为了北魏皇帝。元氏即位当天便被废黜,由幼主元钊继位,之后史书上便没有了对她的记载。元氏的女皇帝身份普遍不被后世所承认,正史中从来不把她列入正统的帝系,一来是因为她是胡太后的傀儡,且在位时间不到一天,二来是因为她是以冒名男婴而即帝位的。因此,武周王朝的武则天仍然被普遍认为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位女皇帝

元国梁

(1937.7—)河南汤阴人。擅长版画、美术设计。毕业于建筑设计学院。水利部展览音像中心总设计师、研究员,曾为国际奥委会总部设计书票 ,获萨马兰奇主席签名证书。作品有《秋收》、《春日一时新》、《彩霞》、《高峡出平湖》等。

元云飞

1962年出生,肿瘤学博士研究生导师,肿瘤外科教授、主任医师,华南肿瘤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研究员,《癌症》杂志编委, 肝胆科副主任.
1983年毕业于中山医学院,获学士学位。1983.9年至1986.8年在天津市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学研究所工作。1986年9月回母校读研究生,师从著名外科学家王吉甫教授。1989年8月毕业,获医学硕士学位。1989年9月起在中山医科大学肿瘤医院腹科工作,1998年6月肝胆科成立后一直在肝胆科工作,其中1998.8-2001.8在美国进修学习。1991年晋升为主治医师,1997年晋升为副教授,2004年破格晋升为研究员。
  主要从事肝移植、肝胆胰肿瘤的外科治疗和肝癌的介入治疗。熟练掌握各种复杂的肝切除术(如肝尾状叶切除术、半肝切除术,中肝叶切除术,肝癌二步切除术等)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等。在国内较早开展肝储备功能的研究,率先应用吲哚靛青绿15分钟储留率(ICGR15)单一指标术前评估肝癌病人肝储备功能,明显降低了肝癌切除术后肝功能衰竭发生率[中华肿瘤杂志17:377]。1997年首次提出对于不能切除的肝癌行肝动脉化疗栓塞,若肝储备功能良好,肝肿瘤单个结节、边界清楚,应使用较大剂量(>20ml)lipiodol栓塞,让lipiodol尽量填满肿瘤,达到肿瘤最大限度坏死,而不出现肝功能衰竭[癌症16:358和癌症16(增刊):39]。我们的研究表明,ICGR15评估肝癌病人肝储备功能具有简便、实用、较准确等特点,而Pugh 评分Child分级难于反映肝癌患者治疗前的肝储备功能。
  2003年9月开展肝移植治疗肝癌,至2007年2月已主刀完成39例,手术成功率95%。为局部晚期肝癌的治疗提供了新的手段。肝移植的开展大大提高了肝外科的手术水平。肝切除术已无手术禁区。同时,还致力于肝癌的临床研究,包括肝癌区域淋巴结清扫;肝大部切除 术前选择性门静脉栓塞;探讨影响肝癌预后的临床病理因素,肝癌分期的评估等。
  受国家卫生部推荐,于1998年获得世界卫生组织奖学金。作为访问学者,1998.9~2000.7在美国Baylor医学院进修,2000.8~2001.8在美国M.D. Anderson癌症中心进修。学习肿瘤分子生物学、肿瘤基因治疗与肝胆肿瘤的外科治疗、介入治疗等。主要研究肿瘤相关基因Caveolin和SYK的过甲基化(Hypermethylation),以及寻找与前列腺癌转移相关的基因。首次发现SYK基因的不表达是由其启动子过甲基化引起;SYK重新表达后,乳腺癌细胞的侵袭性明显下降。其研究成果发表于国际癌症领域权威杂志Cancer Research和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ancer。
  2001年8月回国后,继续进行肿瘤分子生物学研究,获得了多项科研基金,总经费1
0万元。探讨SYK基因在肝癌中不表达的机制及与肝癌预后的关系等,部分实验结果已总结发表在Clinical Cancer Research。努力培养研究生,指导硕士研究生7名,其中2名为科研型。3名已毕业,4名在读。[2] 

6郡望

河南郡:汉置河南郡,即秦三川郡地,治雒阳(现在河南省洛阳市)。隋有豫州河南郡,唐为洛州河南府,辖境都远小于汉河南郡。元为路,明为府。
雁门郡:战国时赵国置郡,相当于现在山西省代县一带。此后多以雁门为郡、道、县建制戍守。雁门关之称,始自唐初。因北方突厥崛起,屡有内犯,唐驻军于雁门山,于制高点铁裹门设关城,戍卒防守。雁门郡为北魏元姓皇族发源之地。
河南郡:秦朝时期名为三川郡。西汉高宗二年(丙申,公元前205年)改为河南郡,治所在雒阳(今河南洛阳),其时辖地在今河南黄河南部洛水、伊水下游,双洎河、贾鲁河上游地区及黄河北部原阳县一带地区,辖二十二县,大致相当于今河南省孟津、偃师、巩义、荥阳、原阳、中牟、郑州、新郑、新密、临汝、汝阳、伊川、洛阳等县市。东汉时期既都洛阳,为提高河南郡的地位,其长吏不称太守而称尹。隋朝初年被废黜,后又复为豫州河南郡。唐朝时期为洛州河南府,其辖境都远小于汉朝时期的河南郡。元朝时期为河南路,明、清两朝时期均为河南府。民国时期建为河南省。

7堂号

河南堂:以望立堂。

8祠联

四言

源自商代;
望出河南。
——佚名撰元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典出元姓的源流和郡望。
宫中才子;
樊上酒徒。
——佚名撰元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唐代诗人元稹,字微之,河南郡人,早年家贫,贞元年间举明经科,历官左拾遗、监察御史、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宰相)。其诗以平易取胜,与白居易齐名,时称“元白”,宫中称他为“元才子”。著有《元氏长庆集》。下联说唐代文学家元结,字次山,号漫郎,河南郡人,天宝年间进士,曾参与抗击史思明叛军,立有战功,历官道州刺史、容管经略使、水部员外郎。其诗能反映社会现实,散文也多涉及时政,有《元次山文集》。代宗时以亲老退居樊上,著书自娱,自称“酒徒”。
露竹霜条。
——佚名撰元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唐代元德秀,字紫芝,元结族兄。少年丧父,事母至孝,考进士时,背着母亲入京城。母亲去世,他在墓侧筑室而居,食不加盐,睡不铺席。任鲁山县令,一年后辞去,住在山水俱佳的陆浑,弹琴自娱。宰相房琯曾叹息曰:“见紫芝眉宇,使人名利之心都尽。”下联典指北魏皇族元志,从小博览书传,颇有文才。任洛阳令时,不畏强暴凶悍;任荆州刺史,威名享誉荆楚;后任雍州刺史、西征都督。尚书邢峦曾称他“露竹霜条,故多劲节。”
金钗沽酒;
翠腕成阑。
——佚名撰元姓宗祠通用联
全联典出唐·元稹悼亡诗:“泥他沽酒拔金钗。”陶宗仪《元氏掖庭记》:“元静懿皇后诞日,南朝宫人献柳金翠腕阑,似手镯类,但扁而用于臂境。”
河南世泽;
元和家声。
——佚名撰元姓宗祠通用联
全联典指唐·元稹,河南人,诗以平易胜,与白居易齐名,时称“元白”,号元和体。

六言

宝岳行军元帅;
长寿光禄大夫。
——佚名撰元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隋初名将元景山,字宝岳,洛阳人。勇猛善战,仕周,击败吐谷浑;平齐,斩宇文亮,官拜大将军。文帝即位,拜上柱国。伐陈,为行军元帅,威名显赫一时。下联典指隋代右光禄大夫元寿,字长寿,洛阳人。性仁孝。炀帝立,为杨素行军长史,又从帝西讨吐谷浑,以功累官右光禄大无。从征辽东,道卒,谥景。
邕内神明之誉;
宫中才子之呼。
——佚名撰元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宋·元绛。下联典指唐·元稹。

七言

邕州使威名驰誉;
烈女传学士增修。
——佚名撰元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宋代南城人元绛,字厚之,天圣年间进士,任广东转运使时,侬智高(广源州壮族首领)反宋攻邕州,建大南国,元绛驻军邕州,享有威名。后历官翰林学士、参知政事。下联典指唐代元万顷,拓跋氏后裔,敏于文词、性情放达。曾跟从李勋征伐高丽,管书记,后任著作郎、凤阁侍郎。著有《烈女传》等。
才子诗宫嫔喜咏;
列女传学士增修。
——佚名撰元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唐·元稹,宫中妃嫔多诵其诗,号“元才子”。下联典指唐·元万顷,号“北门学士”,增修《烈女传》等。
四面常时对屏障;
一家终日在楼台。
——唐·元稹撰元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唐代诗人元稹《以州宅夸于乐天》诗句联。元稹(779-831),字微之,河南(今河南洛阳)人。此联为元稹《以州宅夸于乐天》诗句联。
摇笔尚堪凌浩荡;
题诗端为发幽妍。
——唐·元稹撰元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唐代诗人元稹诗句联。
白雪任教春事晚;
贞松惟有岁知寒。
——宋·元好问撰元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金末文学家元好问诗句联。元好问(1190-1257),字裕之,秀容(今山西省忻县)人。号遗山。七岁能诗,二十岁成学,名闻京师。兴定进士,任内乡令。正大中,为南阳令。天兴初,转行尚书省左司员外郎。金亡不仕。有《遗山集》。
百年人物存公论;
四海虚名只汗颜。
——宋·元好问撰元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元好问自题联。

八言

七岁神童,诗文名世;
一时才子,元白流芳。
——佚名撰元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金末文学家元好问。下联典指唐代诗人元稹。元稹与白居易常相唱和,世称“元白”,号“元和体”。

9家谱

元氏家谱,著者待考,民国二十六年(公元1937年)农历9月4日元喜红手抄本,原谱存于遗山祠(元好问家祠),但已佚。元喜红手抄《元氏家谱》现被收藏在山西省忻州市古城南十里处的韩岩村元喜红处。注:元喜红先生已年逾八十岁。

10字辈

广东汕头、靖海、天津静海、湖南临湘、安徽肥东、河南汤阴、马来西亚元氏字辈:“启士应宗春立荣茂登邦绵达永兆丰隆”。
山东威海、昌邑元氏字辈:“海思仲仔珠贵世礼常为何发贺先仕克茂均兴瑞”。



                     

 【点击“华夏宗谱网”返回到“百家姓”】   


【注:以上内容出自"百度百科",相关链接http://baike.baidu.com/view/64430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