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氏拼音

常用姓氏

鲜姓源流

鲜【xiān】姓:起源多端,1、箕子鲜姓:出自子姓、为殷商王族后裔。公元前11世纪、西周初武王灭商封箕子于朝鲜得姓。2、大禹鲜姓:(渝黔川谱)出自姒姓。武王赐我鲜姓,本乃夏禹之后裔姒氏,故居山西蒲州,始于安邦定国是也。




1姓氏起源

鲜,读音作xiānㄒㄧㄢˉ

起源一

源于子姓,出自殷商王族后裔箕子支子仲。属于以国名、封邑名合并为氏。公元前十一世纪,西周初年,周武王灭商后,封箕子于朝鲜而得姓。箕子,是商王朝末代君主纣王的叔叔,名叫子胥余,官至父师,即太傅,封地在箕(今山西太谷),史称“箕子”。据《风俗通义》、《古今姓氏书辩证》等文献记载,出自殷商子孙后裔,得姓始祖是商朝纣王的叔父名叫胥余。商朝末年,纣王的叔父胥余曾授封于箕(今山西省太谷县东北),称为箕子(箕为地名,子为子爵)。后箕子对纣王的荒淫无道经常提出劝谏,纣王不但不听,反而把他监视起来。周武王在伐灭商纣后,建立周朝,箕子的支庶子孙授封鲜地,遂以地名中的鲜字为姓,乃成“鲜氏”。在历史文献《鲜于璜碑》上也记载,鲜虞为箕子之苗裔:“有石山,鲜于之水出焉,南流注于滹沱。肥水应即肥国所居地,鲜于即鲜虞(今河北真定),鲜虞族因鲜虞水而得名”,其后代即称鲜虞氏。在箕子带领族人去朝鲜半岛之时,箕山、箕殷留中未去,后箕殷生子名申,申食采于鲜舆(古渔阳,今北京密云地区),以地名为自己的姓氏,称鲜舆申,亦称鲜虞申、鲜于申。在鲜舆申的后裔子孙中,多有以居邑名称沿袭相称为姓氏者,称鲜虞氏、鲜舆氏,后在秦朝时期避秦始皇之讳“虞”字,改以谐音字为鲜于氏,世代相传至今,亦是非常古老的姓氏之一。
鲜于氏族人后多有省文简改为单姓鲜氏、于氏、虞氏、舆氏者,亦有因功被李唐朝廷赐改姓氏为李氏者,皆尊奉箕子、箕殷、鲜于申为得姓始祖。

起源二

源于姒姓,出自原故帝王夏禹后裔,属于帝王赐改姓为氏。按家谱文献《山西蒲州鲜氏族谱》的记载,夏禹,姓姒,名禹,字高蜜,乃轩辕黄帝之后裔颛顼高阳之孙鲧之子。禹王为尧之司空,后为舜之大臣,后受舜禅位,以金德王为天子,因治水有功,乃铸九鼎以蒙九洲,建都安邑便是禹都(今河南登封古阳城),在位三十七年。夏禹之后传位一十七主,共立四百四十一年天下,至夏桀,其有三弟名叫姒亭,因兄长夏桀无道,故逃于蒲州(今山西蒲县),当成汤伐夏桀,押于南巢,汤为天子,诏姒亭回朝加封。然而姒亭竞不回朝,就在蒲州勤于耕读,长为士庶。姒亭之后历二十七世六百余年,而至殷商之末,当周武王姬发伐商纣王于牧野之地,蒲州有一父子,在百里之外迎接周王大军,敬献羔羊、美鱼。周武王很高兴,问道:“你们姓什么呀?”这对父子回答:“我乃夏禹王之后姒亭之子孙,因伯先祖,桀王无道。我祖姒亭逃于蒲州数百年了!”周武王闻知是夏禹王之后,根深叶大,又见父子二人品貌不凡,俨有王佐之才,况鱼乃江中之美物,羊乃山中之良兽,此江山太平之兆。当时周武王暗思:鱼与羊乃是鲜字,于是说道:“汝迎吾甚重,吾赐汝姓鲜,汝之子孙,长在羔羊之恩孝,永为鲲鱼之化鹏,以父子论之,必作朝廷之大受,国家之良材,汝敬我,我爱汝,决无所忘!”
在周武王平治之后,建立了西周王朝,果然下诏接父子二人入朝,赏赐爵禄,加诸上位,其父钦改名为“鲜安邦”,特赐御前左侍郎;其子钦改名为“鲜定国”,特赐御前右侍郎,父子俱爵禄,并赐以姓,其后子孙因以姓鲜,从此成为山西蒲州鲜氏一族起籍发派之根由。

起源三

源于敕勒族,出自南北朝时期鲜卑族鲜于氏部落,属于汉化改姓为氏。按典籍《康熙字典》的注释,有一支鲜于氏复姓是由鲜卑族部落名称演化而来,但在史籍《魏书》中没有其为鲜卑族姓氏的记载,而是认定其为活动于定州、朔州、五原、渔阳一带的“丁零种姓”,并且一直是北魏王朝征讨的对象。南北朝时期,定州地区(今河北定县)有少数民族敕勒族。敕勒,是中国古代的一个民族,属于原始游牧部落,又称赤勒、高车、狄历、铁勒、丁零(丁灵)。敕勒族人最早生活在贝加尔湖附近。匈奴族人称其为丁零,鲜卑族人因其使用车轮高大的车子,称之为高车族。在汉武帝刘彻击溃北匈奴之后,敕勒族的活动地域开始南移,并与中原的汉族人交往。公元四世纪末至六世纪中叶,继匈奴、鲜卑之后,敕勒族人和柔然族人活动于大漠南北和西北广大地区,成为后世维吾尔族的主要族源。在公元四世纪中叶,生活在阴山一带的敕勒族人大都已被鲜卑化,因此城其为鲜卑族敕勒部。实际上,敕勒族是匈奴民族的一个分支,在魏、晋、南北朝时期主要活动在中国北方地区,其在历史上建立了著名的高车国,因此又称高车族。
据史籍《北史·高车传》的记载,北魏太武帝出征北方时路径漠南,听说高车“人多甚众”因征之,高车诸部“降者数十万落,获牛马羊亦百余万,皆徙之漠南千里之地。”可见当时敕勒族的人数已相当可观。漠南一代由于这十几万人的耕牧,农牧业大大发展起来。北魏作为一大笔国家收入“由是国家马及牛、羊遂至于贱,毡皮委积”。当时的土默川、河套平原和鄂尔多斯高原等地,已是人口甚众,经济相当繁荣。敕勒族因其造车“车轮高大幅数至多”故而又得名高车族。敕勒族人长期从事游移畜牧业,逐水草而迁居,食肉食、饮奶酪、衣革皮、居穹庐(类似蒙古包),能歌善舞。在史籍《北史·高车传》中就记载:“其人好引声民歌……男女无大小,皆集会。平吉之人,则歌舞作乐”。公元五世纪中叶即北魏文成帝拓跋浚执政时期(公元452~465年在位),“五部高车合聚祭天,众至数万,大会走马杀牲,游绕歌声忻忻,其俗称自前世以来无盛于此。”这样空前的盛会,敕勒族人乘着高车,唱着优美的牧歌,进行在草原,就是在今天看来,也是甚为壮观之事。到了北魏孝明帝元诩执政时期(公元515~528年在位),由于敕勒族的统治层内为争夺王权而相互残杀不已,再加上已经逐渐强大起来的柔然族的不断侵袭,其力量日渐削弱,最后为柔然族所击败,这个勇敢剽悍的民族就此从鄂尔多斯和阴山南麓悄然消逝了,一直到隋、唐时期才又出现在兴起的突厥族部落联盟中。由于北魏王朝的历代统治者都十分注重各民族文化的积累,因此历史上第一次用鲜卑语记载了当时敕勒族的一首诗歌,这就是著名的《敕勒歌》:“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其歌苍劲而优雅,当即被时人翻译成汉文予以记载,流传千古至今。
在古匈奴民族的分支敕勒族中,很早即有一个鲜于氏复姓部落,其具体源出还有待进一步考证。

起源四

源于回族,出自宋朝时期西域回纥人,属于汉化改姓为氏。回族中的鲜氏先祖原为西域回纥人,宋、金时期迁入内地,其后裔子孙居江浙一带,后又在元朝时期返迁往甘肃、青海、宁夏地区。今北京、江苏、甘肃、青海、宁夏的回族鲜氏是同一祖源。清朝康熙年间,有一位十分著名的鲜美珍,他创立了中国伊斯兰教虎夫耶门宦(鲜门门宦),其原籍便是晋江苏省南京竹行(今竹集镇),后来落难至今青海省的西宁市湟中县,后其子孙后代在斯地生息繁衍,逐渐扩散至西北各地区。
今回族鲜氏族人主要分布在北京、江苏、甘肃、青海和宁夏地区。

起源五

源于姓,出自春秋时期卫国大夫子鲜,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子鲜,姬姓,春秋时期卫国君主卫献公执政初期即周灵王姬泄心二十六年(卫献公姬衎元年,公元前546年)的大夫,也是一员勇将,一直跟随公子姬衎。他为人十分正直,并且非常尊敬当时卫国的主政上卿宁喜。在《左传·襄公二十七年》记载:当时卫献公即位之后,害怕上卿宁喜专权,属下大夫公孙免余看出了卫献公的忧患,便请命杀之。卫献公说:“微宁子不及此,吾与之言矣。事未可知,只成恶名,止也。”公孙免余悄悄地回答:“臣杀之,君勿与知。”乃密谋与父亲公孙无地、弟弟公孙臣等人联合攻击宁氏家族。结果被宁氏家兵击败,连公孙无地、公孙臣等人皆被杀死。卫献公叹道:“臣也无罪,父子死余矣!”到了夏天,公孙免余卷土重来,再次突袭宁氏,终于杀了宁喜,连卫国的右宰相宁谷也杀之,并陈尸于朝堂之上。当时另一位大夫石恶正要出使参加与宋国的会盟,见到上卿被杀,当场覆衣其尸,枕之尸股而大哭,但还是按正常程序出使去了。见到卫献公原来是如此的一个人,子鲜忿忿地说:“逐我者出,纳我者死,赏罚无章,何以沮劝?君失其信,而国无刑。不亦难乎!且鱄实使之。”遂出奔晋国。卫献公当然不愿意这样一名大夫出走,赶紧派人阻止,结果没拦住。及至子鲜抵达卫国与晋国的边境河边时,卫献公又派使者追到河边阻止。那使者终于在河边木栅栏门前劝住了他,并信誓旦旦地说卫献公不会怪罪他,也不希望他离开卫国投奔到晋国去。子鲜叹了一口气,终于停住了脚步,但他靠着边境的木栅栏门,背对着卫国而坐。当时职守木门的大夫也劝他还是回去继续做官,子鲜坚决拒绝了,并对卫献公的使者和木门大夫说道:“仕而废其事,罪也。从之,昭吾所以出也。将准愬乎?吾不可以立于人之朝矣。”遂终身不再仕事卫国。
在子鲜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名字为姓氏者,称鲜氏,世代相传至今,是非常古老的姓氏之一。

2得姓始祖

胥余箕子)。上古周武王建立周朝后,将一个叫箕子的贵族封到朝鲜去做那儿的首领,遂以地名中的鲜字为姓,遂成鲜氏。而箕子在朝鲜时又将自己的后代中一个叫鲜仲的封到“于”这个地方去,仲的后代就取朝鲜的鲜字加上封地的于字,合起来成鲜于,作为姓。鲜于的先祖箕子,原来是商纣王的叔父,纣王暴虐无道,箕子多次劝阻,激怒了纣王,于是箕子就装作发狂,逃过了死难。周武王得天下后,觉得箕子是位贤良,对他很尊重,但箕子不肯称周武王为王,因为他自己是商朝的王族,觉得周武王不该夺去商朝天下。尽管这样,周武王还是封他。后鲜于氏的后裔也有为去繁为简,改为鲜氏的。可见,鲜氏和鲜于氏是同根同宗的一家子。故鲜姓的得姓始祖是胥余箕子)。

3各支始祖

四川阆中渔阳郡鲜于氏世系:
箕 子
箕 山
箕 殷
鲜虞氏
鲜 虞
鲜于侁
鲜 原
鲜于向:字仲通,唐朝剑南节度使,渔阳郡人,随任居四川南部县。是为四川南部鲜于氏、鲜氏始祖。
鲜思明一支世系:
始祖,鲜思明:两晋时期十六国之一的成汉政权中宗昭文帝李寿(字武考,公元338~343年在位)属下的大司空,娶刘氏,此鲜氏一支迁居起派之源流,其人在《华阳国志》中有记载。
源祖,鲜善才:金殿副榜,娶刘氏,生五子:鲜存仁、鲜存义、鲜存礼、鲜存智、鲜存信。
长祖,鲜存仁:文庠,迁于吉水县壮元村。
二祖,鲜存义:迁于何处无考。
三祖,鲜存礼:迁于何处无考。
四祖,鲜存智:迁于瑞州府高安县与地不宜,又迁于临江府新喻新沧二县交界地名分水村。
五祖,鲜存信:任居吉安府泰和县鹅掌大丘鲜家村,娶朱氏,生四子:鲜天福、鲜天禄、鲜天祯、鲜天祥。朱氏殁,继娶张氏,生二子:鲜天申、鲜天赐。张氏殁,又娶赵氏,生一子:鲜天佑。共七房。鲜天福迁于南昌府北门坝下村,与地不宜,次迁于建昌府南城县,又遭是非,三徙于饶州府安仁县鱼子沱,又遭官非受害,四徙于南安府东门外麻柳溪,人与地和遂落业。
鲜天禄:迁于饶州府临川县双凤村。
鲜天祯:出外未归。
鲜天申:六祖鲜天赐乏嗣。
鲜天佑:迁于卢陵县石子坪
鲜天祥:任居泰和县鹅掌大丘鲜家村,娶唐氏,生四子:鲜道清、鲜道淳、鲜道明、鲜道泰,四房分派。
鲜道清:迁于湖南武昌府蒲圻县金竹坪
鲜道淳:迁于湖南长沙府长沙县石子坦。
鲜道明:迁于宝庆府邵阳县栀子坪。
鲜道泰:任居泰和县鹅掌大丘鲜家村,娶扈氏,生四子:鲜传诗、鲜传礼、鲜传书、鲜传易。
鲜传诗:迁于衡州府杨柳县松林场。
鲜传书:迁于永州府新阳县松树坪。
鲜传易:迁于辰州府阮陵县乏嗣。
鲜传礼:任居泰和县鹅掌大丘鲜家村,娶刘氏,生二子:鲜家麟、鲜家凤,二房分派。
鲜家麟:任居泰和县鹅掌大丘鲜家村。
鲜家凤:迁于湖北黄州府麻城县孝感乡,娶甄氏,生一子:鲜效先。
鲜效先:娶覃氏,生一子:鲜祖德。
鲜祖德:娶宁氏,生一子:鲜能才。
鲜能才:娶姜氏,三辈单传,能才双寿,乐善好施,施茶三年施草鞋三年,造桥修路,设渡济人,多行方便,广积阴功,生七子:鲜良道、鲜良德、鲜良朋、鲜良友、鲜良举、鲜良贤、鲜良儒,七房分派,具皆显名。
鲜良道:文举,后在常德书院掌教,娶常德府金贡士之四女为配,遂落业于常德府州外万寿桥。
鲜良德:拔贡,在靖州书院,娶胡临生之三女为配,落业于靖州城外大箭溪。
鲜良朋:文庠,在襄阳府教学,娶襄阳李代书之五女为配,后落业于襄阳城外石壁塘。
鲜良友:廪生,在桂阳州中和街,娶得城内杨应典之二女为配,后落也于桂阳城外石鱼溪。
鲜良贤:武庠,乏嗣。
鲜良儒:外出未归,待考。
鲜良举:任居麻城县孝感乡,娶刘氏,生一子:鲜崇德,后更名为鲜仕德,官授翰林院,出任四川潼州府知府,解组拿家徙蜀,卜居巴渝石桥铺。
鲜仕德:生三子:鲜为栋、鲜为柱、鲜为梁。
鲜为柱、鲜为梁:迁川北。
鲜为栋:生一子:鲜万福。
鲜万福:生二子:鲜冕,鲜玺。
鲜 冕:明朝进士,官至御史,任居石桥铺,再后入壁山。
鲜 玺:明朝进士,官授中宪大夫,后解组归里,晚年卜业南邑,祖居鲜家坪,生二子:鲜达玉、鲜达季。
鲜达玉:生二子:鲜徙、鲜恺,居南川县鲜家坪。
鲜达季:迁入贵州。
鲜 徙、鲜 恺:生五子:鲜启登、鲜启良、鲜启应、鲜启荣、鲜启华,五大房分派。
鲜启登:娶龚氏,生二子:鲜仕鸿,字鹏化;次子鲜仕翼,字鹍化,又抱一子:鲜栋化。
鲜启良:娶刘氏,生四子:鲜仕唐、鲜仕宋、鲜仕元、鲜仕明。刘氏殁,继娶张氏,生二子:鲜仕汉、鲜仕晋。
鲜启应:娶吕氏,生二子:鲜仕尧、鲜仕舜。
鲜启荣:娶张氏,迁入贵州省正安县鲜家岩,生三子:鲜应魁、鲜应斗、鲜应举,落业于鲜家岩。
鲜启华:娶何氏,生二子:鲜应科、鲜应甲。明末崇祯甲申,张献忠入川,各房兄弟避难而逃往贵州遵义府遵义县东隅里漆树沟,直至张献忠兵退。
鲜仕鸿、鲜仕翼:二人就学于桐梓夜郎坡,后移学回南住居鲜家坪。
鲜启良:携鲜仕汉仕晋,迁回巴县石桥铺。
鲜仕尧、鲜仕舜:迁回巴县石桥铺,后迁南川水丛落业。
鲜启华:携二子鲜应科、鲜应甲迁巴县文石漕。
鲜仕唐:迁入贵州平越府眉潭县鲜家坪,后迁入云南省昆明府龙游关鲜家堡。
鲜仕宋:迁入贵州省思南府邓江县鲜家碥。
鲜仕元:迁入贵州省石阡府龙泉县鲜家坝。
鲜仕明:迁入贵州省贵阳府贵竺县鲜家山。

4迁徙分布

鲜氏是一个多民族、多源流的古老姓氏群体,在宋版《百家姓》中排序为第四百三十七位门阀,但在今中国大陆的姓氏排行榜上未列入百家姓前三百位,在台湾省则名列第五百八十五位,多以渔阳、太原为郡望。

5郡望堂号

郡望

渔阳郡:秦朝时期置渔阳县,其时境地在今北京密云西南一带地区。秦、汉、魏、晋诸朝时期均为渔阳郡。隋朝时期为玄州渔阳郡,隋朝末年改无终县为渔阳,即今河北蓟县。唐朝时期为蓟州渔阳郡,唐朝以后,渔阳为蓟州治所。明朝时期省入蓟州,此后渔阳不再。
太原府:亦称太原郡。古称“太原”有二:①商末周初的太原又称“大原”,故址在周之西鄙泾洛之北,即今宁夏回族自治区固原市北部地区,中心区域在固原市古大原城遗址一带。西周初期,周穆王出兵讨伐西戎,曾一度打到太原,即指该地区。②战国时期秦国庄襄王四年(乙卯,公元前246年)置郡,治所在晋阳(今山西太原),其时辖地在今山西省五台山和管涔山南部一带、霍山北部一带地区。北魏时期辖地在今山西省阳曲县、交城市、平遥市、和顺县之间的晋中一带地区。隋朝时期改晋阳为太原,又另设晋阳,与太原同城。唐太原府洽亦在此地。宋太宗太平兴国中期(庚辰,公元980年)改并州为太原府,移治阳曲(今山西太原)。以后宋朝、金国的河东路、河东北路,明、清两朝以来皆为府。民国时期改为市,成为山西省会所在,一直沿用至今。

堂号

太原堂:以望立堂。
渔阳堂:以望立堂。

6家谱文献

四川涪陵鲜氏支谱一卷,(民国)鲜以儒修,民国二十一年(公元1932年)手写本一册。现被收藏在四川省长寿县但渡乡升平村。
四川涪陵鲜氏全谱,著者待考,民国年间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重庆市涪陵地区档案馆。
四川渠县千佛鲜氏谱,著者待考,现被收藏在营山县灵鹫乡鲜氏宗祠石碑上。
四川阆中鲜于氏宗谱,(清)道光年间阆中县儒学教授李义德首撰,(清)咸丰年间儒学生员戴国璜再撰,(清)光绪十年庠生鲜光藻又纂、提督四川学政兼湖广道监察御史邵积诚序。
四川阆中渔阳郡鲜于氏大成宗谱。
四川南部鲜于氏族志。
四川营山灵鹫鲜家坪鲜氏家谱。
重庆南川鲜氏始记。
重庆巴渝石桥铺鲜家坪家谱。
重庆渝贵鲜氏族源记。
重庆南平鲜氏族志。
重庆巴渝石桥铺鲜家坪家谱。
重庆涪陵鲜氏全谱。
贵州遵义武廪紫峰鲜氏记谱。
山西太原鲜于氏世谱。
甘肃定西陇西鲜氏家谱。
朝鲜鲜于氏奇氏谱谍。
广西南平鲜氏族志。
湖北宜都鲜氏宗谱。
云南昭通永善鲜家水井鲜氏家谱。

7字辈排行

重庆南川鲜氏字辈:自与我绍世,大正体国兴,文光思祖泽,仁德显朝廷。
四川宣汉鲜氏字辈:一明思贤仕,文章耀宗邦,怀仁能正大,树德荣自昌。
四川达州鲜氏字辈:一明崇贤仕,文章耀宗邦,怀仁能正大,树德荣自昌。
四川营山鲜氏字辈:朝仲家学士,文乐克绍廷(毓),钟奇继先代,常怀宗国真,述德昭丕续,宣彩映家声。
四川巴中鲜氏字辈:一明思贤正,文章要争先。
湖北宜都鲜氏字辈:正大光明,景开文运,永士其昌。
四川南充、渠县、千佛鲜氏字辈:“朝仲家学士文乐克绍廷(毓)钟奇继先代常怀宗国真述德昭丕续宣彩映家声”。

8历史名人

鲜与鲜于氏

自汉代已崭露头角,最早见于史册的是鲜于辅,东汉末渔阳(今北京密云县)人,初为刘虞从事,公孙瓒破虞时,率领州兵,迎虞子和与袁绍将军麴义共攻公孙瓒。后来从归曹操,为度辽将军。封都亭侯。西汉还出了一位名登于时的大孝子鲜于文宗,大学者鲜遂,著有《太乙保生论》一卷。 北齐一代忠义将领鲜于世荣(渔阳人),在后主武平中时积战功封为义阳王。后官至领军大将军。 唐朝有清廉著称的刺史鲜于臣绍也是一代忠良。 到宋、明、清代,成为名声响亮的姓氏。宋代的鲜大年,灌县(今四川成都市西北边缘)人,官绵竹令,治理政务,不畏豪强。处世公道,凡有弊端,前任不敢做的大年全都将它纠正过来,世称贤官。宋代著名科学家鲜于天,幼时能日诵千言,表现出非凡的才能。他精通天文、历数、地理、方技。其学问渊博,为当时名儒争相求教的大学问家。宋代另一位贤官鲜于侁,四川阆州人,仁宗景佑年间进士,初为江陵右司理参军,神宗熙宁初,任利州路转运判官,升副使兼提举常平,时行新法,械捕贪吏,不私姻戚。苏轼称其“上不害法,中不废亲,下不伤民”是为三难。所推荐给朝廷的刘挚李常等,后来都成为优秀官员。他精于经术,尤长《楚辞》、《诗传》、《易断》等。 明代的鲜延年,山东栖霞人,官为顺天知府,为官清廉,生活节俭,为政治民,出自忠诚,对于教育他尤其注重。另有四川马府人鲜原,官阶州知州,也是卓有惠绩的贤官。 现代有爱国主义人士鲜英。著名评剧女演员鲜灵霞。著名矿山物理力学家鲜学福等,都是鲜与鲜于氏家族在各个历史时期新中国各条战线上的杰出人物。
鲜英
嘉陵江上有一叟, 银髯长可一尺九。
其氏姓鲜其名英, 全力为民事奔走。
以国为家家为国, 家集人民之战友,
反对封建法西斯, 打倒独裁打走狗。
有堂专为民主开, 有酒专为民主寿。
召集民主见曙光, 民主之家永不朽。

鲜英

(1885~1968),男,字特生,1885年4月28日生于四川南充市西充县。幼年在家乡读私塾,熟谙经史,光绪末年考入“四川陆军速成学院”,即参加同盟会。中华民国成立,张澜先生出任川北宣慰使,委他为护卫营支队长(相当于团长),刘湘、杨森均在支队内供职。由于他通晓军事,不久被选送北京陆军大学第四期深造,毕业后留任袁世凯总统府侍卫官。当袁氏与日本签订“二十一条”卖国条约后,他毅然南下广州参加护国之役以讨袁。1921年刘湘以川军总司令据守重庆时,委任他为总司令部行营参谋长兼重庆铜元局局长,1925年刘湘升任他为陆军第十师师长兼江北、巴县卫戍总司令,1928年改任四川善后督办公署参赞兼惠民兵工厂厂长。五四运动后不久,张澜曾在北京致函鲜英,嘱其在重庆与陈愚生等创办《新蜀报》。该报聘请恽代英、萧楚女、陈毅、漆南薰主持笔政。 1935年任四川第十三行政区督察专员驻守绵阳,1936年改任第十一行政区督察专员驻守南充。抗日战争爆发后,协助张澜在南充创办“建华中学”,张澜任校长,他任董事长。南充不少进步青年纷纷要求奔赴延安,他特发专署通行护照,分赠川资,并为之主饯,以壮行色。1939年他谢绝仕途回到重庆,决心投身抗日民主运动,毅然献出他的私宅“特园”,作为中共进行统战工作和民盟开展活动的重要场所。特园后被董老(必武)誉为“民主之家”。1941年3月中国民主政团同盟在特园成立,总部即设于此。1944年9月中国民主政团同盟改组为中国民主同盟,鲜英当选为民盟中央执委;1945年民盟重庆市支部成立,鲜英当选为重庆市支部第二届主委,1949年重庆解放前夕,为确保重庆免遭破坏,鲜英积极进行策反杨森工作,并做其他川军将领的工作,促其起义。
建国后,历任西南军政委员会委员,四川省民盟副主任委员,全国政协委员、人大代表。1968年8月在北京逝世,享年83岁。

9渝黔川

族源篇

夏禹
夏禹:名曰文命。禹之父曰鲧,鲧之父曰颛顼。当帝尧之时,鸿水滔天,浩浩怀山襄陵,下民忧。帝求能治水者,群臣回岳皆曰鲧可。鲧治水,九年而水不息,功用不成。舜巡狩行视鲧之治水无状,乃殛鲧于羽山以死,天下皆以舜之诛为是,于是舜举鲧之子禹,而使续鲧之业。禹为人敏克俭克勤,其德不违,其仁可亲,其言可信,声为律,身为度。禹乃遂与益,后稷奉帝命,命诸侯百姓兴徒以傅土,行山表木,定高山大川,禹伤先人父鲧功之不成受诛,乃劳身焦思,居外十三年,过家门不敢入。薄衣食,致孝于鬼神,卑宫室,致费于沟域,陆行乘车,水行乘船,泥行乘桡,山行乘桥,左准绳,右规矩,载四时,以开九州,通九道,陂九泽,度九山。令益予众庶稻,可种卑湿,命后稷予众庶难得之食,食少,调有余相给,以均诸侯,禹乃行相地宜所有以贡,及山山之便利。于是九州攸同,四奥既居,九山祭旅,九川涤原,九泽既陂,四海会同,六府甚修,众土父正,致慎财赋,成则三壤成赋。中国赐土姓,祗台德先,不距朕行。朝堂议政,言论遵天意,顺民心,利国情。皋陶于是敬禹之德,令民皆则禹。不如言,刑从之,舜德大明。帝舜荐禹于天,为嗣。十七年舜崩,禹辟舜之子商均于阳城。天下诸侯皆去商均而朝禹。禹遂即天子位,南面朝天下,国号曰夏后,姒氏,十年,帝禹东巡狩,至于会稽而崩。以天下受益。益让禹之子启而辟居箕山之阳。禹子启贤,天下属焉。

鲜氏原始记

昔夏禹王姓姒名禹字高蜜,乃轩辕黄帝之后裔颛顼高阳之孙鲧之子也。禹王为尧之司空,后为舜之大臣,后受舜禅位,以金德王为天子,因治水有功,乃铸九鼎以蒙九洲,建都安邑便是禹都(即今河南登封县古阳城),在位三十七年。后传位一十七主,共立四百四十一年天下,至桀王之第三弟名曰姒亭,因兄长桀王无道,故逃于蒲州,今山西蒲县,当成汤伐桀于南巢,汤为天子,诏姒亭回朝加封,姒亭竞不回朝,在蒲州勤于耕读,长为士庶。历二十七世六百余年,而至周朝,当武王伐纣于牧野之地,蒲州有一父子百里之外献羔羊美鱼,以迎武王。王曰,汝何姓也,其父子曰:我乃夏禹王之后姒亭之子孙,因伯先祖,桀王无道。我祖姒亭逃于蒲州数百年矣!武王闻是夏禹王之后,根深叶大,又见父子二人品貌不凡,俨有王佐之才,况鱼乃江中之美物,羊乃山中之良兽,此江山太平之兆,武王暗思:鱼与羊乃是鲜字,彼时武王曰:汝迎吾甚重,吾赐汝姓鲜,汝之子孙,长在羔羊之恩孝,永为鲲鱼之化鹏,以父子论之,必作朝廷之大受,国家之良材,汝敬我,我爱汝,决无所忘。武王平治之后,果诏父子入朝,赏赐爵禄,加诸上位,其父钦改鲜安邦,特赐御前左侍郎,其子钦改鲜定国,特赐御前右侍郎,父子俱爵禄,并赐以姓,其后子孙因以姓鲜,此为吾鲜氏起籍发派之根由也。迨至
汉 朝 鲜奇才为皇门傅太史官,
晋 朝 鲜志道为御前直谏太史官,
南北朝 鲜三才为御前兵部左侍郎,
唐 朝 鲜化龙为御前吏部侍郎,
宋 朝 鲜腾蛟为御前户部侍郎,
元 朝 鲜春明翰林院大学士出任山东济南知府后落业于山东。
春明之子鲜怀德,会第二名进士,出任湖南靖州知府,升江南江宁知府,后落业于江南。
怀德之子鲜洪才,中第八名文举,出任浙江杭州府钱塘县知县,后落业于浙江。
父子公孙三代为官,乃德之所荫,天之所佑,时人称为鲜氏三才。
明 朝 鲜为高为政兄弟同会武进士,
为高出任福建建州府镇台落业于福建。
为政出任河南开封府镇台落业于河南。
兄弟同朝同中,同出任,实为积之所报,祖宗之荫佑,时人称为鲜氏二杰,如此朝朝显宦,代代公侯,岂非轩辕夏禹之根深枝茂,安邦定国之子孙源远流长者乎!
思我祖籍,始祖自山西蒲州三才庄,迁于陕西西安府长安县二龙坪,后由陕西迁于江西吉安府泰和县鹅掌大丘上坝村,后代人丁繁盛,改名鲜家村。
始祖后蜀李寿司空鲜思明,娶配刘氏此吾家迁居起派之源流也。
思明祖之后代
鲜善才系副榜。娶刘氏生五子取各存仁、存义、存礼、存智、存信。
长祖鲜存仁文庠,迁于吉水县状元村
二祖 鲜存义迁于何处无考。
三祖 鲜存礼迁于何处无考。
四祖 鲜存智迁于瑞州府高安县与地不宜,又迁于临江府新喻新沧二县交界地名分水村。
我祖第五 鲜存信任居吉安府泰和县鹅掌大丘鲜家村,娶配朱氏生四子名天福,天禄,天祯,天祥,朱氏殁,继娶张氏生二子名天申,天赐。张氏殁,又娶赵氏生一子天佑共七房。长祖鲜天福迁于南昌府北门坝下村,与地不宜次迁于建昌府南城县,又遭是非三徙于饶州府安仁县鱼子沱,又遭官非受害,四徙于南安府东门外麻柳溪,人与地和遂落业。
二祖鲜天禄迁于饶州府临川县双凤村。
三祖鲜天祯出外未归。
五祖鲜天申,六祖鲜天赐乏嗣。
七祖鲜天佑迁于卢陵县石子坪。
我祖第四鲜天祥任居泰和县鹅掌大丘鲜家村,娶唐氏生四子名道清,道淳,道明,道泰四房分派。
长祖鲜道清迁于湖南武昌府蒲圻县金竹坪。
二祖鲜道淳迁于湖南长沙府长沙县石子坦。
三祖鲜道明迁于宝庆府邵阳县栀子坪。
我祖鲜道泰任居泰和县鹅掌大丘鲜家村,娶扈氏生四子取名传诗,传礼,传书,传易。
长祖鲜传诗迁于衡州府杨柳县松林场。
二祖鲜传书迁于永州府新阳县松树坪。
四祖鲜传易迁于辰州府阮陵县乏嗣。
我祖第三鲜传礼任居泰和县鹅掌大丘鲜家村,娶刘氏生二子家麟,家凤二房分派。
长祖鲜家麟任居泰和县鹅掌大丘鲜家村。
我祖鲜家凤迁于湖北黄州府麻城县孝感乡,娶甄氏生一子鲜效先。
鲜效先娶覃氏生一子鲜祖德。
鲜祖德娶配宁氏生一子鲜能才。
鲜能才娶姜氏,三辈单传,才能祖双寿乐善好施,施茶三年施草鞋三年,造桥修路,设渡济人。多行方便,广积阴功,所生七子取名良道,良德,良朋,良友,良举,良贤,良儒七房分派具皆显名。
长祖鲜良道系文举,在常德书院掌教,娶常德府金贡士之四女为配,遂落业于常德府州外万寿桥。
二祖鲜良德系拔贡,在靖州书院,娶胡临生之三女为配落业于靖州城外大箭溪。
三祖良朋系文庠在襄阳府教学,娶襄阳李代书之五女为配,后落业于襄阳城外石壁塘。
四祖鲜良友系廪生在桂阳州中和街,娶得城内杨应典之二女为配,后落也于桂阳城外石鱼溪。
六祖鲜良贤系武庠乏嗣。
七祖鲜良儒外出未归。
我祖第五鲜良举任居麻城县孝感乡,娶刘氏生一子取名崇德,更名仕德,官授翰林院,出任四川潼州府知府,解组拿家徙蜀,卜居巴渝石桥铺,其时遗诗云:
翩翩一凤入西川 两翼飞腾胜地看
目睹锦江多秀丽 心怀字水殊壮观
巴渝落业先基稳 石桥卜居世泽锦
道学渊源挂此地 勤耕苦读期后传
世德祖生三子取名为栋,为柱,为梁。
为柱为梁迁川北。
我祖为栋生一子取名万福。
万福生二子取名鲜冕,鲜玺。
长祖鲜冕明进士官御史,任居石桥铺后入壁山。
二祖鲜玺明朝进士官授中宪大夫,解组归里,晚年卜业南邑,祖居鲜家坪即吾派之嫡祖也,生二子达玉,达季。
长祖达玉任居南川县鲜家坪。
二祖达季迁入贵州。
长祖达玉生二子鲜徙,鲜恺。
长祖鲜徙二祖鲜恺生五子取名启登,启良,启应,启荣,启华五大房分派。
长祖启登,娶龚氏生二子名仕鸿字鹏化,次子仕翼字鹍化又抱一子名栋化。
二祖启良娶刘氏生四子,取名仕唐,仕宋,仕元,仕明,刘氏殁继娶张氏生仕汉,仕晋。
三祖启应娶吕氏生二子名仕尧,仕舜。
四祖启荣,娶张氏迁入贵州省正安县鲜家岩,生三子,名应魁,应斗,应举,落业于鲜家岩。
五祖启华,娶何氏生二子,名应科,应甲。
名末崇祯甲申,李自成下属张献忠入川,各房兄弟避难而逃往贵州遵义府遵义县东隅里漆树沟至兵退。
鹏昆二祖就学于桐梓夜郎坡,后移学回南住居鲜家坪。
启良携仕汉仕晋迁回巴县石桥铺。
仕尧仕舜迁回巴县石桥铺后迁南川水丛落业。
启华携二子应科应甲迁巴县文石漕。
仕唐迁入贵州平越府眉潭县鲜家坪,后迁入云南省昆明府龙游关鲜家堡。
仕宋迁入贵州省思南府邓江县鲜家碥。
仕元迁入贵州省石阡府龙泉县鲜家坝。
仕明迁入贵州省贵阳府贵竺县鲜家山。
凡我鲜氏皆一祖所发不可忘宗灭祖失其木本水源。
注:此稿来于南川
正安恫梓桠碑记
世代遐昌

鲜氏系小引

自与我绍世大正体国维文光思祖泽仁厚显朝廷
稽我族本夏禹之后颛顼之裔以姒为氏也至桀王之弟曰姒亨秉性骨硬因汤放桀不与朝政遁迹为俟武王伐纣时有蒲州父子由百里外以羔羊美鱼来献询其姓字始知为夏王之后暗思羊与鱼系鲜字赐汝以为姓矣发及武王有天下诏父子入朝赐其父名鲜安邦为左侍郎赐其子名鲜定国为右侍郎此我族姓氏之发祥也。
及汉朝鲜其才为皇门侍郎
朝鲜志道为户部侍郎
南北朝鲜三才为兵部侍郎
唐朝鲜化龙为吏部侍郎
宋朝鲜腾蛟为户部侍郎
元朝鲜春明为翰林大学士
明之子鲜怀德会进士德之子鲜洪才中文举三代显宦时称鲜氏三才明朝鲜为高为政同会我进士兄为福州府镇台弟为开封府镇台时称鲜氏二杰此诚我祖之厚德所致也。
思我祖始自蒲州三才庄后迁于陕西安府长安二龙庄后迁江西吉安府太平县鹅掌大丘改为鲜家村迨后蜀司空鲜思明刘氏明之后鲜善才中副榜配刘氏生五子存仁存义存礼存智存信我信祖仍居鲜家村配朱氏生四子天福天禄天祯天祥朱氏殁后娶张氏生二子天申天赐张氏殁后又娶赵氏生一子天佑我祖天祥仍居鲜家村娶唐氏生四子道清道明道淳道太我太祖仍居鲜家村娶扈氏生四子传诗传书传礼传易我祖传礼住鲜家村配刘氏生二子家麟家凤我凤祖迁湖广麻城县孝感乡娶甄氏生字效先娶覃氏生一子祖德娶宁氏生一子能才姜氏双老向善生七子良道良德良朋良友良举良贤良儒长文举次拔贡三文士四禀生六武士我祖良举住麻城县孝感乡娶刘氏生一子世德点翰林生三子为栋为柱为梁我栋祖生万福福生二子鲜冕祖鲜明朝举人授文林郎鲜玺祖进士授中宪大夫下居南川县鲜家坪生子玉迟迟生徙恺恺生启登启良启印启华启荣登祖龚氏生二子长仕宏号鹏化住鲜家坪次仕翼号鹍化后迁土门坝抱一子名栋化启良刘氏生四子仕唐仕宋仕元仕明又张氏生二子仕汉仕晋启印生二子仕尧仕舜启荣张氏住正安鲜家岩五房弟兄因张献忠洗蜀入川贼至遵义幸有高岩老祖显化贼退鹍鹏二祖游泮住鲜家坪仕尧仕舜迁巴县石桥铺尧祖亦游泮启荣三子印魁印斗印举五房启华生二子应科应甲启良祖携汉晋迁石桥铺我祖仕唐迁湄潭县鲜家坪仕宋祖迁印江县鲜家碥仕元祖迁龙泉县鲜家坝仕明祖迁贵阳鲜家山我祖仕唐后迁龙游关受名鲜家堡娶刘氏生子相举相贤相才相品不知生子几人察得国贤国才国志国太国栋共迁遵邑我祖国贤生吉祖伟祖仁祖如吉祖遵邑米田水生天章天贵天恩后迁三江天贵天章坟在三江贵祖生炯祖敏祖如炯祖迁转庙圹溪阳土村生子维伦维美维德维学维仲维钢我伦祖生朝雄朝柱朝佐朝汉总之由夏商至本朝代远年湮——难以尽述大约以俾前有传后有可考不忘木本水源之意云耳令将朝柱祖以列代数。
朝柱祖王氏坟在桐梓垭烂溪堡土坟王氏在泡桐树坪土坟 二代 柱祖之子(长)祖明冯氏共在白果树坪明山(次)祖茶王氏骆氏共生基坪土坟(三)祖文宁氏中宝坪土坟(四)祖学彭氏共在生基坪土坟 三代 明之子(长)文达冯氏共在生基坪土坟(次)文才韦民共生基坪土坟(三)文秀冯氏共学堂当门明山(四)文超唐王氏共后沟土坟(五)文级朱氏后沟明山氏在白果树坪明山祖文之子(长)文发韦氏共生基坪土坟(次)文榜张氏共中宝坪土坟(三)文开胡氏共中宝坪土坟祖学之子(长)文银张氏共生基坪土坟(次)文书王氏共生基坪土坟(三)文仲张氏共生坪土坟(四)文举韦氏共生基坪土坟 四代 文达之子(长)大印张氏共生基坪土坟(次)大尧张氏(三)大奇余氏共生基坪土坟(四)大猷赵韦氏共生基坪土坟文才之(长)大奎冯氏(次)大钦(三)大江王氏共豹子窝土坟(四)大树(五)大可郑文超之子(长)大有后沟土坟文秀之子(长)大耆赵氏共学堂当门首坟(次)大孝顾氏共后沟土坟(三)大考冯氏共学堂当门土坟(四)大冯氏共黑竹林土坟(五)大恩郑氏中宝坪土坟氏在学堂当门土坟文级之子大乔肖冯氏共后沟明山文银之子大华共生基坪土坟文书之子(长)大科韦张氏共生坪土坟(次)大珍耿氏共生基坪土坟文仲之子大拔胡氏共生基坪土坟。
一闻大印之子正强韩氏共生基坪土坟大孝之子正安冯氏共黑竹林土坟大乔之子(长)正邦冉氏共后沟明山(次)正川蒲陈肖氏。
今将嗣孙老幼名目列左
体健体东体贤体群赵氏体述体堂邓氏
体钟体植韦氏体育体心体志冯氏体珍邹氏体胖
龙飞光绪甲申中浣吉旦合族嗣孙寄立

家谱原始记

逆吾家氏族所载起源及姓氏诸书俱属鲜于复姓,故一路福星,
鲜于传迨大明初兴吾
祖讳世德公官授翰林,解组拿家徙蜀,卜居巴渝石桥铺,其时遗云:
翩翩一凤入西川 两翼飞腾胜地看
目睹锦江多秀丽 心怀字水殊壮观
巴渝落业先基稳 石桥卜居世泽锦
道学渊源挂此地 勤耕苦读期后传
传至 子孙世守石桥铺
至祖明进士
诰授中宪大夫,玺祖解组归里,晚年卜业南邑祖居鲜家坪即吾派之嫡祖也,余谱世系,恐失所宗,故为之道厥由来云。
紫峰氏记
此文录于道光出版原谱
正安鲜家岩鲜大道题诗
遵义武廪鲜大道住居鲜家岩系启良祖仕晋公之后代到南川开回二十字派
自与我绍世 大正体国兴
文光思祖泽 仁德显朝廷
我祖原末帝胄红 义军赶散各天涯
蒲州发派湖麻籍 孝感分迁入贵州
遵筑湄南平大定 黔云印婺节安花
吾今题诗传千古 后代儿孙永不差
此文搜录于正安手抄本族谱
第二章 序
鲜氏重修谱系序
尝思分派宗支,惟赖继述,接续源源,相传接谱。鲜氏系出夏禹年代,历代诸公继述接续,多次重修旧谱,因而世系相传不朽。因世代久远,族支愈多,惟恐愈衍愈久,旧谱日损,早已失传,故重修而继续。
中华民族文化浩如烟海,《鲜氏家谱》是这沧海中的一粟,千余年中,我历代撰谱人辛勤劳作,皆受祖先为国为民,奋发向上,勇于开拓的精神所感召和鼓舞。前贤之高节美行,愿倡之后世,希望子孙有所学,有所从,有所为,有所教,为人民为国家服务更好。我充分相信,我们麻烦的苦味之根,必将长出心甜的幸福之果,鲜氏祖业定能繁荣昌盛。
鲜文新 撰
九九年戊寅 秋

武王赐我鲜姓,本乃夏禹之后裔姒是,故居山西蒲州,始于安邦定国是也。迄今数千年,源远流长,根深枝繁叶茂。种种事故,支支系系无完整文字载汇为一书,致字派混杂使有鲜于复姓之讹。
时逢国兴家旺,图资治承史教化,光大前人文明子孙,渝南川退休之八十一岁勤学,六十七岁为定,六十四岁文举,六十二为画等倡导,且勤学,为定历时数月觅鲜氏史料涉渝黔川数百里,将事关鲜姓始源石刻文字搜记,正安维学,鲜杰,文忠,道真国路,遵义咏旭,光彦,巴南区泽民,文全,南平为均等应南川数人之倡导几次会于南川新华路二十一路勤学居处,考校史料以期翔实,其间幸有勤学三代操持,一派兴烈。近两年前期准备方妥,为定主笔编撰。今《鲜氏族源记》问世,可慰前人激励后代,可喜,可庆!
鉴日时短经费乏,难将全姓尽数纳容,稽究载于此,然,此事绵绵,有识之士会为之臻善。
鲜国路 一九九八年六月于道真自治县
巴南鲜氏族志
鲜氏族志缘起
族之有志,犹国之有史,载遂简册,虽历史久远亦可知其源而考其流也。溯吾族远祖自宋由湖北麻城入蜀,代有谱牒,惜沦遗兵焚,无从考核,谨以明初正统七年壬戌岁科翰林崇德公,揭为始迁祖,由巴渝而南隆迄今代衍二十余世,历有四百余年矣。世系无紊,宗族秩然,非祖功德积累所致,何克臻此,然所有谱牒乃系支图源远流长,子孙繁衍,无整个之家乘,何以垂绪于久远,无纂述之宏功何以区分其派别,追推往昔,良深悼唉。爰于民国三十年春组织同宗会,树立指挥机构,唤醒族人以巴南两邑联合自治,努力更生,为开宗明义,自此本族宣告统一。鲜受伯谬长族务,才薄能鲜,觉汗颜惟一,属子孙敢不黾勉从事,有负众望,会现有组,会馆宜设爰一致决议,改建本族发源地址,南平玉皇观会馆为崇德纪念堂,以作栖身之所,聚族之区,庶瞻拜有地,族会有址。至于编修族志,属当前急务,盖搜集先人之文献,以发潜德之幽光,立训创规,以期长守,乃我族人等责无旁贷,倘后人开卷而知支派之分,昭穆之序。今兹将起列宗支,则以巴南为限,惟以才疏任重,既感财力之艰,复叹史料之缺,略具雏形,俾后之子孙扩而充之。恢宏先绪,此谬虚也!
二十世嗣孙 光鸿 受伯顿首敬撰
中华民国三十一年壬午秋月 中秋节谷旦
为定录于南平鲜文福之手抄本

10宗祠用联

四言通用联

太乙名论;
循吏著称。
——佚名撰鲜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汉·鲜遂,著有《太乙保生论》一卷。下联典指宋·鲜大年,不为豪滑所挠,存心公恕,世称“循吏”。

五言通用联

廉明多诚意;
公恕有循声。
——李文郑撰鲜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明代栖霞人鲜延年,官顺庆知府,廉明而寡欲,治理地方,都出自诚心。离开后,百姓都怀念他。下联典指宋代灌县人鲜大年,官绵竹县令,办事公允,不畏豪强,凡有弊端,前任不敢动者,他都敢改变,被称为循吏。

八言通用联

太乙保生,制成名论;
存心公恕,卓有循声。
——佚名撰鲜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汉·鲜遂事典。下联典指宋·鲜大年事典。




                      

 【点击“华夏宗谱网”返回到“百家姓”】    


【注:以上内容出自"百度百科",相关链接http://baike.baidu.com/view/49724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