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wáng】姓:中华姓氏之一,是一个典型的多民族、多源流姓氏,主要源自姬姓、子姓及少数民族改姓等。东周时期的姬晋为王姓始祖。
王姓在宋版《百家姓》中位列第8位。截至2015年,王姓在中国姓氏中人口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7.41%。大抵在长江以北地区,王姓约占汉族人口的8.8%,为北方第1大姓,而在南方地区,王姓只占汉族人口的4.5%,为第4大姓。
1历史
起源始祖
其三为
周平王太孙
姬赤之后。周平王死后,太孙赤继位,但不久即被推翻,不得已出奔
晋国。其子孙也因是王族,改姓王,是为
山西王氏。
属于以王族身份为氏。《
通志·氏族略》言:“舜因姚地之生而姓姚,因妫水之居而姓妫。” 舜帝本为姚姓,因居妫汭而得妫姓。舜帝的子孙有留在妫河边居住的,即以妫为姓。这支王姓的最早的来源是姚姓,部分姚姓族人经过多次的改姓:从
姚姓改为
妫姓,再改为
陈氏,再改为田氏,部分田氏改回到最早的姚姓,部分没有改回,便继续为田氏,田氏有再次改姓的,改为王姓。《通志·氏族略》说,王姓“出于北海、陈留者,则曰舜之后也”。《新唐书·宰相世系》言,舜后胡公
妫满封
陈,至敬仲(
陈完,也称
田完)仕
齐,又改为田氏。《
姓氏考略》载:“北海、陈留之王,皆舜帝之后。其先,齐诸田为秦所灭,齐人号为王家,考为齐王
田建之子田升、田桓改田姓为王姓。”公元前368年,田和取代姜姓为齐国君主,史称“
田氏代齐”,传八王,为秦所灭。国灭后末代齐王
田建居共(今河南
辉县),其有三子:田升、田桓、田珍(一作田轸),其中田升、田桓的子孙改姓为王,此为王姓的一大源流。两汉之际
新朝皇帝
王莽所在的
元城王氏以及魏晋隋唐时期的北海王氏、陈留王氏等都出自这支王姓。田建之孙、田升之子
田安,
项羽反秦时被封为济北王,及项羽为
刘邦所败,田安也失去了王位,但其子孙为了纪念此事便改姓王氏。另外,田建次子田桓的后裔也改姓王。
中国历史上曾经有许多
复姓,如王子氏、王父氏、王官氏、王人氏、王史氏、王叔氏、王孙氏、王周氏、成王氏、威王氏、五王氏、西王氏、小王氏、乐王氏等等,这些姓氏的族人,后来大多改姓王。
公元8年12月,
王莽建立
新朝,
始建国二年(公元10年)下诏说:“明德侯
刘龚、率礼侯
刘嘉等凡三十二人皆知天命,或献天符,或贡昌言,或捕告反虏,厥功茂焉。诸刘与三十二人同宗共祖者勿罢,赐姓曰王。”
五代时,幽州人
刘去非追随刘守奇在后梁政权中任河阳行军司马,
李存勖攻破后梁河洛地区,刘去非投奔后梁荆南兵马留后高季兴,
后唐建立,
高季兴表示归顺,
刘去非因曾与
李存勖作对,为保护自己改姓王,名保义。明朝汀州府(今福建长汀)经历
王得仁,其家本姓谢氏,“父避仇外家,因冒姓王氏”。明朝都御史
王一鹗本姓杨,
大理评事王大崇本姓孙,都改姓王。
据《
通志·氏族略》称:王姓“出河南者,为可频氏;出冯诩者,为钳耳族;出营州者,本高丽;出安东者,本柯史布。此皆虏姓之王,大抵子以王者之后,号曰王氏。”
少数民族在长期与汉人接触过程中有许多改姓王氏:
(1)
鲜卑族。
北魏孝文帝把国都从代北
平城迁往洛阳,很多代北等地鲜卑人也跟随到了这里,太和十九年(495年),孝文帝下令迁到洛阳的鲜卑人一律把户籍改为河南洛阳,死后也要埋在洛阳北面的邙山,并把姓氏改为汉姓。可频氏在这个过程中皆改成王氏。南朝梁将领
王僧辩,本是乌丸氏,属鲜卑族,与其父
王神念自改姓王。
(2)古
羌族。出自钳耳氏。隋唐之际的钳耳宗、钳耳干两兄弟在隋大业年间“以王后兄弟并改姓王氏。”钳耳兄弟成为王后的兄弟是从
隋炀帝的皇后萧氏论起的。萧氏的从妹曾嫁给羌人钳耳氏,按辈份,可能钳耳兄弟与萧皇后同辈。 《魏书》卷九十四《宦官 王遇传》说:“王遇,自庆时,本名他恶,冯翊李润镇羌也。与雷、党、不蒙俱为羌中强族。自云其先姓王,后改氏钳耳,世宗时复改为王焉。自晋世以来,恒为渠长”。
(3)
匈奴族。匈奴是我国古代北方少数民族,战国时期就在燕、赵、秦以北地区游牧。秦汉时期,中原王朝与匈奴之间有兵戎相见的战争。48年(东汉建武二十四年),匈奴发生了大分裂,
北匈奴留居
漠北,
南匈奴南下降附
汉朝,形成了匈奴与中原汉朝交往的第一次高潮。三国西晋十六国时期,大批匈奴人进一步南进中原,并先后建立过几个政权。匈奴人进入中原,在与汉族的交往中也有不少把自己的姓氏改成了王姓,尤其是匈奴单于的后代,除了本身的王者之尊,又因为王昭君的缘故,汉化时大量姓王。
(4)
月氏人。南北朝时期,有西域月氏胡人支颓褥迁居到新丰(今
陕西临潼),但他不久即病逝。支颓褥的妻子带着儿子支收嫁给了北周的王粲,因此支收改姓王,史称其为“王支”。王支有一子即隋末群雄之一的
王世充。
(5)
回纥人。
安东都护府是668年(唐高宗总章元年)设置的,在归属安东都护府的回纥人中,有一支姓阿布思的,是回纥大姓之一。761年(
唐肃宗上元二年),安东都护府被取消,阿布思姓中一个叫五哥之的人投到了成德节度使
李宝臣的帐下,被李宝臣的裨将
王武俊收为养子,改姓王氏,即
王廷凑。
(6)
契丹族。据《新唐书》《
旧唐书》记载,回纥人
王廷凑的养父
王武俊是契丹怒皆部人,他的祖父、父亲、儿子、孙子、曾孙等六代人在唐和五代时期都地位显贵。至两宗时期,契丹人建立辽国,其皇室耶律氏也有很多人改姓王氏。
(7)
高句丽人。营州地区的高句丽人改姓王氏在北朝至隋唐时屡见不鲜。《
周书》卷二十《王盟传》记载:“王盟字子仵,明德皇后之兄也。其先乐浪人”。《
旧唐书》卷一百一十《王思礼传》记载:“
王思礼,营州城傍高丽人也”。同书卷一百六《王毛仲传》也说,霍国公
王毛仲“本高丽人也”。王毛仲是不是营州地区的高句丽人不得而知,但他为高句丽人改姓王氏则确定无疑。
(8)
女真族。女真族曾在两宋时期建立
金朝。金朝皇族
完颜氏在金亡国后也有改姓王的。《王思孝墓志》载:
王思孝的祖先出于金宗室完颜氏,世居磁州(今河北磁县)。王思孝的父亲完颜远任金统军使。思孝年幼时便逢丧乱,流居大名、濮阳等地,改姓王氏。
(9)
蒙古族。出自
元朝王室
博尔济吉特氏。成吉思汗第六子、河间王
阔列坚孙兀鲁带为逃避因夺位引起的王族内部迫害和追杀,携家族和亲信逃往中原。兀鲁带曾为王爷,因而改姓王,其逝世后葬于今山东
宁津。除了博尔济吉特氏外,蒙古族还有旺吉氏、旺扎布氏、旺扎尔氏、旺古尔沁氏、卓克氏(亦称卓穆克氏)等姓氏部分或全部改姓王。
(10)
回族。主要来自唐朝初期到中国传播伊斯兰教的
阿拉伯人宛葛思的谐音,在文献《回回历史与伊斯兰文化》中记载:王氏、宛氏、安氏、万氏的回族姓氏,皆由宛葛思衍派而来。清同治年间
陕甘回民起义失败以后,亦有人将其回族特征明显的姓氏改为王氏。
(11)
满族。据《
吉林通志》《
清朝通志·氏族略·
满洲八旗姓》记载,满族有王佳氏、叶禄氏、伊喇氏(亦称伊拉喇氏)、汪佳氏、松颜氏、喜塔喇氏(亦称奇塔喇氏、喜特勒那氏)等姓氏部分或全部改姓王。满清皇族爱新觉罗氏有一支改姓王。
(12)其他少数民族。今苗族、羌族、彝族、傣族、侗族、佤族、景颇族、哈尼族、土家族、裕固族、维吾尔族、哈萨克族、塔吉克族、柯尔克孜族、黎族、高山族、京族、白族等少数民族中,均有王氏族人分布,其来源大多是在唐、宋、元、明、清时期中央政府推行的
羁縻政策及
改土归流运动中,流改为汉姓王氏相传至今。
迁徙分布
王姓是多民族、多源流的古老姓氏,人口约9520万,占全国人口总数的7.17%左右。王姓人数在台湾省名列第六位,仅次于
陈、
林、
黄、
张、
李等姓。
王姓在秦汉时期基本生活在今
山西芮城、夏县、蒲县、平陆、河南
开封、虞城、淮县,陕西
咸阳,山东淄博等地,而子姓为王的后裔则由河南
卫辉迁至今甘肃天水、山东东平、河南新蔡、新野、焦作等地。两汉时期,开始出现了以
新朝皇帝王莽而得名的元城(今河北省大名)王姓;琅琊王姓,以西汉谏议大夫王吉为开基祖;太原王姓,分为晋阳支(以三国魏司空
王昶开基),祁县支(以东汉王允为开基)。魏晋南北朝时期琅琊王姓的后裔王导和王敦兄弟辅佐司马睿建立东晋,琅琊王氏举族南迁,衣冠南渡,时称“王与马共天下”。太原王姓祁县支在司马懿专权时遭受灭顶之灾。隋灭陈时,原仕于南朝的琅邪王姓被分别迁于关中、河北、河东等地。唐末时,王潮和王审知兄弟南迁福建,建立
闽国,由此,王审知被誉为“开闽第一人”。北宋灭后,三槐王姓(以唐末的黎阳(今河南省浚县)令王言为开基祖)的不少人迁居江浙一带,尤以江苏昆山一支贤才辈出,成为望族。明代时在洪洞大槐树集结的山西人被分别迁于山东、河南、河北、江苏、浙江、甘肃等地。于是太原王和三槐王等在中原地区有了更为广泛的分布。
王姓人口
主要分布于
河南、
山东、
四川、
河北四省,大约占王姓总人口的36%。其次分布于
辽宁、
安徽、
江苏、
黑龙江、
浙江、
陕西和
湖北,这七省的王姓又集中了33%。河南居住了王姓人口的11.5%,为王姓分布第一大省,占省总人口的10%。王姓南北分布不平衡,长江以北地区,约占北方汉族人口的8.8%,而在南方地区仅占4.5%。内蒙古王氏的比例最高,广东最低。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
东部地区占王姓人口的38.3%,
中部地区26.0%,
西部地区23.5%,
东北地区12.2%。
2人口
宋朝时期,王姓大约有590万人,约占全国人口的7.7%,为宋朝第一大姓。王姓第一大省是山东.约占全国王姓总人口的14.7%。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山东、河北、四川、河南、山西,这五省王姓大约占王姓总人口的55%,其次分布于江西、陕西、浙江,这三省的王姓又集中了25.5%。全国形成了陕晋冀豫鲁、赣浙以及四川三大块王姓人口聚集中心。
明朝时期,王姓大约有620万人,约占全国人口的6.7%,仍为第一大姓。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浙江、江苏、山东,这三省王姓大约占王姓总人口的40%,其次分布于江西和山西,这二省又集中了17%。浙江一跃成为王姓第一大省,约占全国王姓总人口的13.7%。南方王姓在宋元明600年中有了大的发展,两广和福建的王姓人口已经大大超过了宋朝。而宋朝的王姓大省河北、河南和四川,这个比率已经降了一半。全国重新形成了赣浙苏皖、鲁豫晋冀陕两大块王姓人口聚集地区。
当代王姓的人口已达到9000万,为全国第二大姓,大约占全国人口的7.17%。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山东、河南、河北三省,大约占王姓总人口的28%;其次分布于四川、安徽、江苏、辽宁、黑龙江、山西、湖北、陕西、浙江、甘肃十省,王姓又集中了42%。山东居住了王姓总人口的10.5%,为王姓第一大省。全国形成了以长江为界的高比率的北方王姓区和低比率的南方王姓区。而北方区又以太行山为分水岭,东部为高密度的王姓地区。西部为低密度的王姓区。王姓分布很广,但很不均衡。王姓在人群中分布在王姓在东北、内蒙古大部、山东、河北、北京、天津、河南大部、宁夏、陕西北部、甘肃东部和西中部、新疆喀什地区、海南大部,王姓占当地人口的比例在8.8%以上,有的达到16%,其覆盖面积仅占了总国土面积的29%,大约54%的王姓人口居住于此。长江以北其他地区、青海东部、新疆北部、云贵川、广西西部,也是王姓常见的区域,王姓在人群中的分布比例为4.4--8.8%,其覆盖面积占了总国土面积的36.3%,大约36%的王姓人口居住于此。
3文化
郡望
王氏家族较为著名的有21处 。
北海郡:汉景帝置。治所营陵(今山东省东部潍坊地区)。此支王氏,是
出自虞舜的妫姓王氏。
东海郡:秦置郯郡,后改称东海郡。治所以郯(今
山东省郯城北),后置郯县,属徐州刺史部,为县、郡、刺史部治所。
京兆郡:三国魏时置,治所在首都长安(今陕西省长安县)。此支王氏,出自姬姓
毕公高之后。
天水郡:西汉置,治所在平襄(今甘肃省通渭西北)。此支王氏,出自殷商王子
比干之后。
东平郡:汉代置东平国,南朝宋改为郡。治所在无盐,郡治相当于今山东省东平东、泰安一带。
新蔡郡:晋惠帝置,从汝阴郡分出置郡。治所在河南省新蔡,郡治新蔡县一带。
新野郡:古置新野县即今县,西晋末置新野郡,治所新野(今河南省新野县)。北周时废。
中山郡:汉置郡,治所在卢奴(今河北省定州)。此支王氏,其开基始祖为北魏中山王
王睿。
章武郡:西汉置县,西晋至隋初置郡。治所在东平舒(今河北省大城县一带)。
东莱郡:汉代为东莱郡。晋为东莱国。南北朝为东莱、长广郡。隋为莱州。治所在今山东省掖县。
河东郡:秦置郡,治所在安邑(今山西省夏县西北)。此支王氏,出自殷商王子比干、周灵王
太子晋及周平王太孙赤之后。
金城郡:西汉始置。治所在允吾(今甘肃省永靖西北)。郡治相当于今天甘肃省永靖县及兰州市一带。
海汉郡:居延海汉称居延泽,魏晋又称西海,唐以后称居延海。在今内蒙古额济纳旗北境。
长沙郡:秦置郡,汉置长沙国,并在此筑城,隋唐置潭。治所在临湘(今湖南省长沙)。明清为长沙府治,直到民国,长沙历经国、郡、州、府、厅治。
堂邑郡:春秋时为堂邑,晋代置郡。治所在堂邑(今江苏省六合县北)。
堂号
三槐堂:北宋
王祐,大名莘县人,字景叔,自幼聪慧过人,年轻时曾任魏县、南乐二县县令。入宋以后,晚年拜为兵部侍郎,于上任后月余去世,终年六十四岁,葬在陕西华州安丰里,追封晋国公。相传,周代宫廷外种
槐树三棵,荆棘九株。百官朝见天子之时,三公面对槐树而立,九卿面对荆棘面立。后世便以三槐代指三公一类官职,九棘代指九卿百官。王祐亲手在庭中栽种了三棵槐树,希望借重三槐的喻意,显赫族人。后来次子王旦果然当了宰相,孙王素又做了宋仁宗时的工部尚书。王氏族人遂称这支王氏宗族为
三槐王氏,并将宗族祠堂命名为三槐堂。王祐曾孙王巩文彩出众,与苏轼友善。
苏轼为之作《
三槐堂铭》,从此三槐堂扬名天下,成为部分王氏子孙后代通用的堂名。
还有双桂、留馀、承德、五果、宝善、积德、存厚、敦睦、馀庆、宗德、燕翼、巨野、太原、天全、源远、槐政、槐阴、绍兴、思明、怀德、五孝、绍槐、孝睦、敦本、锡类、槐明、梓谊、听槐堂等。
祠联
太原垂徽 三槐世第 清节流芳 四杰传芳
三槐世泽;
两晋家声。
——佚名
上联典出宋·王旦之父王佑,于庭院植槐树三株,曰:“吾之后世,必有为三公者。”时称“
三槐王氏”。下联典出晋·
王导,位至丞相,其子孙
世代簪缨。
家传乌巷;
古继青箱。
——佚名
上联典自东晋·
王彪之精通经学,熟谙江左旧事,所录仪规藏于青箱,世代相传,人称“王氏青箱学”。下联典自东晋·王氏望族聚居建康乌衣巷。
太原望族;
东晋名家。
——佚名
求鲤世泽;
爱鹅家声。
——佚名
阳明学术;
逸少风流。
——佚名
此联为王姓宗祠太原堂联。上联典指明
王守仁,于故乡阳明洞中讲学,世称“阳明先生”。下联典指东晋·
王羲之,字逸少,有“
东床坦腹”的故事。
卧冰跃鲤;
朝阙飞凫。
——佚名
上联典自汉·
王祥,卧冰求鲤侍母。下联典自东汉·
王子乔每朝阙,来去无踪,凭双凫飞来,时人称其“仙吏”。
辋川书画;
沂国方严。
——佚名
上联典出唐·
王维,工诗善画,晚年居蓝田辋川。下联典出宋·
王曾,封沂国公,处政方严。
明妃青冢;
金母瑶池。
——佚名
上联典指西汉·王昭君。下联典指神话传说西王母。
槐堂世瑞;
珠树家珍。
——佚名
上联典指北宋·王佑。下联典指唐·王勃。
暖舒柳岸;
瑞溢槐堂。
——佚名
一经传旧德;
五字耀英才。
德从宽处积;
福向俭中求。
槐阶培世德;
乌巷焕家声。
兰亭一集家声远;
槐树三株世泽长。
——佚名
上联典指东晋·王羲之书法为古今之冠,其之最为《兰亭序》贴。下联典指北宋·王佑。
碧纱笼护诗人草;
金带围开宰相花。
——佚名
上联典出唐·
王播,显达为相后,寺僧以碧纱笼护其孤贫寄食时题于寺壁之旧作。“金带围”,为花瓣腰部有一圈黄色的红芍药。相传此花少见,如开则城中当宰相。下联典出宋·
韩琦家宴,
王珪、
王安石、
陈升之均在,金带围一出四枝,后四人先后为相。见宋周辉《
清波杂志》。
黄槐绿竹栽新院;
紫燕红鹅说旧家。
——佚名
千里荷花开世界;
一杯美酒对湖山。
上联集自出唐代诗人
王湾诗句。下联集自宋代诗人
王庭珪诗句。
对联喜贴右军墨;
春意乐赋摩诘诗。
——佚名
上联典出晋代王羲之,世称王右军。下联典出唐代诗人
王维,字摩诘。
秋水落霞惊四座;
桐花栖凤报群贤。
——佚名
上联典出唐代文学家
王勃,其《滕王阁序》“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句。下联典出清代诗人、刑部尚书
王士祯。
淡如秋水闲中味;
和似春风静后功。
语为吉祥滋厚福;
心缘谨慎历亨衢。
传家节操同松竹;
报国功勋并斗山。
——佚名
采用王氏节义堂联。上联典自王氏家族有松竹般的节操。下联典自王氏家族人才辈出,不少人为国为民建过功、立过业,有斗岳般的功勋。
黄槐青箱千秋秀,
紫气红鹅万年春。
上联典自
王佑、
王导、
王安石、
王阳明、
王夫之等,比喻王氏家族礼义传家,诗书教子,人才济济,尤善整章建制;下联典自轩辕黄帝、王羲之、王献之等,说明王氏家族乃帝王之苗裔,源远流长,为中华民族做出了巨大贡献。
家谱
王姓家谱文献目录
《东沙王氏支谱·家规》
《三槐堂王氏族谱》
《绮山东沙王氏支谱》
《义乌南陵王氏宗谱》
《润州王氏族谱》
《凤林王氏佥祠总谱》
《赣榆王氏家谱》江苏赣榆县金山乡保存
《王氏族谱》四川珙县下罗乡五星村保存清王廷麟等主修光绪四年刊印
《王氏家谱》河北青县陈嘴乡吴辛庄保存写本。
《王谢世家》明天启二年刊刻的30卷现美国
《王氏通谱》清光绪二十年槐政堂活字本日本
字辈
各地王姓字辈如下(祖籍省份排序按拼音音序):
绩溪王氏字辈:
“玉大元祥兆安邦维义诚宏开能绍业积德庆长春俊杰辉光显家声永茂庭骅骝驹骥马骕龙凤鹿孝麒麟卜吉谦恒益希贤智勇仁俭勤忠信让均正适时平”。
芜湖王氏字辈:
(本支是由宋代祥兴末年避元兵之乱 有曾二公昆三公季七公等人自太原迁来 如今传到第25世)
学必启泰国之儒宗元裕继昌
兆德厚志承贤景运开定邦强
为第12世到35世 字辈
开闽忠懿王氏字辈:
“君家蔼吉周召甫申英贤济美中孝垂芳圣世衣冠文章礼乐德业绍先渊源启后”。
汉川王家嘴王氏(江西南昌筷子街→湖北汉川王家嘴,经8世)字辈:(。。。遗失约8个至32个字)松有本新,玉发奇光,培以英哲,锡尔嘉祥,学士叶广,贤臣名扬,崇道必显(显),敦善启昌,安邦鼎志,立纪振纲,诗书传子,永远贻芳。(“松”字辈为王家嘴第5世)
益阳王氏字辈:
“先善友至子仕仲孟文廷万生永以用秉德信元平仁崇礼可育中正本和心器字辉星汉词章耀锦城科名光世泽禄位定均申”。旧序:“鼎范铭功远诗书启俊英家声传益盛前武克相承”。
益阳王氏字辈:
“家政以成本在修身行端秬立化洽祥呈善为楚宝儒作国珍典型克绍动业能宏承恩锡命显新扬名永昌邦族大振槐庭”。
浏阳王氏字辈:
凿石支派序:“裔荣笃本先德显扬绍修世泽远继廷芳”;南华案山支派序:“家德泽新克念显扬绍修正学远继廷芳”。
长沙王氏字辈:
“守元寅汝世必斗翁崇友佐添应子国正学文洪开式哲启兆万年显承谟烈忠厚傅家光昭祖泽绵延永绍祥钟俊杰”。
常德王氏字辈:
东阳十甲序:“成龙致世时永大钦朝思言事道心立”;东阳二甲序:“成龙致世时詹汝秉曰化言事道心立”;东阳三四甲序:“成龙致世时一大□□应言事道心立”;东阳九甲序:“成龙致世时廷时一齐国言事道心立”;慈利县城序:“成龙玉本□之守国仕□锡朝万邦永”;王家湾序:“芳成祖乐□永本廷然良国事道惠大”;坪潭等处序:“成龙致祖景□月大廷世希起永士立”。
湘乡牢田王氏字辈:
原序:“添元用义祖承显立铉宗忠孝守仁义安邦定太平世业绍前德诗书裕后昆修齐为国本名教耀芳声”。
湖南安化王氏字辈:
旧序:“派傅先善友子仕仲孟文廷万永以用秉德信元平仁崇礼可育中正本和心益代资祺寿亨佳福庆增”;新序:“骥足腾云路鸿章重玉京彝鼎垂功远贤书启俊英令名光世泽禄位自能申家声傅必盛前武克相绳”。
衡阳沙塘王氏字辈:
创修班行:“志定绍万载 邦永思卿德 宗源仕伯政 大章世孟朝 杨第盛名阶 俊秀继芳诚 一元馀运会 安本乐宽平”。
新增世系:“厚道传先训 显飏为国英 昌隆才必贵 顺迪吉恒盈 承祖联科递 崇儒兆任明 楚南开泰景 远代信光荣”。
商城县王氏字辈:
“汉楙(máo)光基钜,湻(chún)模炳域铣(先),湘梅荣增锦,源凯炽尧铨”
润州王氏字辈:
“洪勋振立世德克昌绍承先志永锡嘉祥”。
吉安府三槐王氏(江西吉水县滩头村→河南卫辉→湖南常德、黔县→贵州天柱,历经二十余世)字辈:...志海通光昌;广学绍家方;瑞庆...
萍乡王氏字辈:
“文运人才盛奎光斗汉齐青箱延世泽储俊隶金闺”。
峄县王楼
三槐王氏字辈(十七世至五十二世):道统广运,纯正自励,粹豫巽丰,百儒伟昌.成宪贻续守,鸿业振衍长,耀宗宜向盛,荣来启智生。
德州王氏字辈:文明学书青开国俱朝臣修德承先志积善福庆临。
莱州府王氏字辈(顺治八年由
掖县即今莱州市上王家村迁
奉天海城县,公元1651-):起道成应好,三开洪殿永,世德元龄懋,国宾福耀昌,兰新臣希树,文显汝维祥。
高密城律王氏字辈:十六世以下“家述儒教,启佑延基,同兹懋勉,益续远徽“。
威海凤林王氏字辈:“创业凤林勋绩立敬存诚著贤声文章华国妥先灵忠孝世家启后人乌邑发祥绵世泽凤林创业振家声”。
“自绍玉昆诚经纬雄才具安邦定国荣文光昭盛治懿瑞振家声敦本前谟显修伦世道平休仁知绪永敏学兴时行以上培原裕方来受命旌”。
宁乡鸟石王氏字辈:
“文运人才盛奎光斗汉莹葆衷恢世泽作善振芳声植树先知贵魁英实得名绪从忠厚衍瑞应集簪缨”。
王氏太原堂字辈:
“有章汝焕式德聊昌修礼立义守本安常兴家成业锡庆致祥功昭道显声远名扬”。
太原堂七大房字辈:
“礼乐修明定湘南泰运开今逢清鼎位代毓国家材世际人文起源从晋祚来子孙发千亿贤仕策金台”。续序:“文运人开洪猷日展克慎芳修用敬盛典士德茂昭卿材益显宝善立名祖诒云衍”。
太原郡王氏字辈:
旧名序:“文章开国运忠孝大家声孔孟师廼远须知立志求”,旧字序:“孙子振大明朝廷公侯聊奕世异端非我愿胜域喜同游”;新名序:“冠丹腾霄汉瑶池通贵声玉树共春茂金枝业向荣永传凌云志沦海存赤心宏图必如愿世祖积德成”,新字序:“儒林欣勃起理性有根源英才明昌瑞御武欲争先子孙□君赐礼义织前贤丕达流芳远显耀福长绵恩泽垂青简一统盛相延”。
太原堂王氏字辈:
“才条继朝廷建仕永启国泰传奕世立德维先”
秦汉时,随北方移民南流,太原王氏族人陆续南迁。撒播至福建的衍派后裔王松源,育子王才庄,原籍福建漳州府龙溪县珠玑巷(今属福建龙海市)。王才庄率儿离福建迁广东,短居广东连滩亚章村红头社(今属广东郁南县),再官游到广西浔州府桂平。
太原王氏字辈:
“延有国□斯显奕世伯仲希仁□季守义民彦思忠元良允治太平万年臣子素志”。
义乌南陵王氏字辈:
十六~七十六世:“宣振常充仁义礼让文行忠信善积庆远学勤业隆晋萃理贯通乾坤道圆净爱竹风节高植槐 枝秀挺芝兰生庭阶裘图争辉映地久并天长似续斯与并”。
都江堰王氏字辈:
蜀开基始祖,慎公,为洪化年间进士及第,携弟伟公入蜀眉州知眉州事,慎公后因殉职牺牲,皇帝赐立金字牌坊于州大天井处,伟公之子洪禄公,拱禄公,留守眉州,未详记载。慎公之子铭禄公迁居雅州水东乡(包括今雅安市上里镇、中里镇和碧峯峡镇)衍子六人,后因贼兵捣乱,携全家迁居灌县(今都江堰市),六房祖公名讳:一房讳:之位公,住靑龙场余家庙;二房讳:之进公,住筏村场(今新渡口);三房讳:之进公,住太平场香花院;四房讳:之宾公,住街子场;五房讳:之奇公,住火烧坡;六房讳:之贵公,住石羊场皁角庙。字派:长房:成天世启文,明正国朝兴。荣华增福禄,富贵德长淸。二房至六房:登天怀德永,普化建邦长。开国经伦伟,荣华世代昌。注:普与甫同。长房:明字派与二房至六房:登字派同辈。锡字派与天字派同辈。贵字派、子字派、文字派、万字派与春字派同辈。
楚伪王氏善庆堂字辈:
“礼乐修明定湘南泰运开傅家徵世泽光国蔚人才道立英贤作心恒孝友培熙朝荣俊彦宝树植庭槐”。
硕旧王氏字辈:
“声振朝堂世德传芳求志达道大显家邦”。
王氏槐堂字辈:
旧序:“文德承家远诗书训子贤才名辉楚域槐绪卜长年”, 新序:“荣福全宗享华袷聚广昌富耀培光大贵和盛致祥”。
王氏茹古堂字辈:
“钦清树炳增鍂法植熙均光大名高振超腾爵正崇”;名序:“钦清树炳增鍂法植熙均镇治檄焕埀钟淳校煜堦”,字序:“光大名高振超腾爵正崇天朝长佑启奕载庆荣封”。
王氏绍槐字辈:
旧名序:“文章开国运忠孝大家声”,旧字序:“子孙振大明朝廷公侯系奕世”;新名行:“高湘欣再起理性有根源玉树连生茂三槐俊秀贤彦才诚宾贵儒士必优先民主新时代和平永乐然”;新字序:“世泽垂千载敦伦庆万年克俭承前绪存仁启后延兰桂传进步礼义宽心田丕达流芳远荣显福长绵日月开祥兆星晨曙旭全光辉齐秉现朗曜照上乾树灿培钩泽枝荣增锦江学乃家中宾书为品上珠”。
王氏一支字辈:
名派:“清山士光延子继振维守志应怀良佐正学斯克传青缃欣再起理性有根源玉树聊生茂三槐俊秀贤彦才诚宾贵儒士必优先民主新时代和平喜盈添祖泽垂千载敦伦庆奕年”;
字派:“大任荣旭世元汉承乃朝瑞景宜有庆国家毓英贤克俭承前绪存行启后延子孙传进步礼义广心田丕达流芳远显耀福长绵日月开祥兆星晨曙旭全光辉齐秉现良曜照上乾”。
安徽铜陵王冲王氏字辈:
远播芳名从古相传(文革中族谱和祠堂均被毁,长辈们只记得这么多了)。
4政权
政权
|
存在时期
|
创始人
|
历代王姓领导人
|
|
8-23年
|
|
|
|
23-24年
|
|
|
|
352年
|
|
|
王始国
|
403年
|
|
|
冲天国
|
477年
|
|
|
|
489年
|
|
王伯恭
|
|
615-618年
|
|
王须拔
|
|
618-621年
|
|
王世充
|
|
782-922年
|
|
|
|
879-929年
|
|
|
|
1000年
|
|
王均
|
|
1047-1048年
|
|
王则
|
|
1457年
|
|
王斌
|
徽国
|
1547-1556年
|
|
王直
|
|
903-926年
|
|
|
|
909-945年
|
|
|
|
917-1392年
|
|
王建、王武、王尧、王昭、王伷、王治、 王诵、王询、王钦、王亨、 王徽、王勋、王运、王昱、王熙、 王俣、王构、王晛、王皓、王卓、王韺、王祦、 王皞、王淐、王倎、王賰、王璋、王焘、王桢、王昕、王蚳、王颛、王禑、王昌、王瑶
|
5名人
《
中国人名大辞典》(起自
远古,止于
清末)中收入了历代王姓名人共计2360名,占名人总数的5.19%,排在第一位。
王亥,又名振,商朝先公,约生活于公元前20世纪末期,河南
商丘人。是
阏伯(
契)的六世孙、冥之长子,继任为商族
首领。
王廖,战国时期名将、兵法家。
贾谊《
过秦论》中例举六国当时的名将亦有王廖。
王贲,频阳东乡人,秦国名将,
王翦之子,秦灭六国战争的主要将领。
王褒,字子渊,蜀资中人。西汉文学家、辞赋家,写有《甘泉》《洞箫》等赋十六篇,与
扬雄并称“渊云”。
王吉(?—前48年),字子阳,琅琊人,西汉时期的儒、经学家,博士
谏议大夫,精通五经,以贤闻名,“即墨九贤”之一。
王嘉(?-前2年),字公仲,西汉平陵人。
汉哀帝时期的丞相。
王霸(?-59),字元伯,颍川颍阳人。东汉云台二十八将之一。
王常(?-36),字颜卿,颍川舞阳人。东汉开国大将,后追加云台,又有云台三十二将之说。
王良,字仲子,东海兰陵人。王莽时,寝病不仕,教授诸生千余人。东汉初年为大司徒司直。
王景(30-85),字仲通,
乐浪郡诌邯(今朝鲜平壤西北)人,祖籍
琅邪郡不其县(今山东即墨西南)。东汉水利工程专家。
王次仲,东汉书法家(一说秦书法家),上谷郡沮阳县人。据《
宣和书谱》记载,东汉
建初(76-84)年间王次仲首创
楷书。
王堂,字敬伯,广汉
郪(今四川
三台县郪口)人。东汉官员,官至汝南郡太守。因治理有道,招贤纳士,不为权贵所屈,为史所称道。
王逸,字叔师,南郡宜城人。东汉文学家。
汉顺帝时,为
侍中。著有《
楚辞章句》。所作有
赋、
诔、书、论等21篇,《汉诗》百23篇,今多亡佚。
王符(85—162),字节信,安定临泾人,东汉政论家、文学家、思想家,无神论者。著有《
潜夫论》。
王允(137-192),字子师,太原祁人。世仕州郡为冠盖。东汉末年
司徒。养女即
貂蝉。
王朗(?-228),字景兴,本名王严,东海郯人。汉末三国时期名士,魏国司徒。
王粲(177-217),字仲宣,山阳郡高平人。东汉末年著名
文学家,“
建安七子”之一,被称为“七子之冠冕”。
王基(190-261),字伯舆,
东莱曲城人。三国时曹魏重要将领。谥“景侯”。
王平(?-248),字子均,巴西宕渠人,籍贯益州。三国时
蜀汉大将。
王昶(?-259),字文舒,太原郡晋阳县(今山西太原)人。魏国将领,官至司空。著有《治论》《兵书》等数十篇论著。
王叔和(约201-280),名熙,山阳高平人。
魏晋之际的著名医学家、医书编纂家。在中医学发展史上,他做出了两大重要贡献,一是整理《伤寒论》,一是著述《
脉经》。
王濬(206-286),字士治,小字阿童,弘农湖县人。西晋时期著名将领,曾指挥灭吴的战役。
王浑(223-297),字玄冲,太原晋阳人。西晋司徒。魏司空
王昶之子。曾参与灭吴之战。
王弼(226-249),字辅嗣,三国山阳郡(今山东济宁、鱼台、金乡一带)人。三国时魏国经学家、玄学家,魏晋
玄学理论的奠基人。
王戎(234-305),字濬冲,琅琊临沂人。西晋名士,神童,惠帝朝司徒,“
竹林七贤”之一。
王长文(约238-302),字德携,三台人,西晋经学家。
王济(246-291),字武子,太原晋阳人,名士。西晋司徒
王浑的次子,晋武帝
司马炎之婿。
王湛(249-295),字处冲,太原晋阳人。西晋名士、官员。魏司空
王昶之子,西晋司徒
王浑之弟。
王衍(256—311),字夷甫,琅琊临沂人。西晋名士、书法家,惠帝至怀帝两朝重臣,官至司徒。
王敦(266-324),字处仲,琅琊临沂人。东晋权臣,
王导的堂兄。
王承(约273—318),字安期,太原晋阳人,东晋初年名士。
王湛之子。
王导(276—339),字茂弘,琅琊临沂人,东晋丞相,人称“仲父”。谥“文献”。
王述(303-368),字怀祖,太原晋阳人,东晋官员,官至尚书令。
王承之子。
王羲之(321—379或303—361),字逸少,祖籍琅琊临沂,后迁会稽山阴(今浙江
绍兴),晚年隐居剡县金庭。晋代
书法家、
书圣。人称“王右军”。书法代表作《
兰亭序》。
王洽(323-358),琅琊临沂人,东晋书法家。
王导第三子。
王猛(325—375),字景略,北海剧县人。
前秦丞相。
王猛在世时前秦统一北方,谥“武侯”。
王坦之(330-375),字文度,太原晋阳人,东晋名臣。
王述之子。
王徽之(338-386),字子猷,东晋名士、书法家。
王羲之第五子。
王献之(344-386),字子敬,祖籍琅琊临沂。东晋书法家。王羲之第七子。与其父并称二王。书法作品《
鸭头丸帖》《
中秋帖》等。
王镇恶(373-418),东晋名将。北海剧县人。前秦丞相
王猛之孙,后随叔父归晋,曾立下赫赫战功。
王弘(379-432),字休元,祖籍琅琊临沂。
王珣之子。南朝宋太保,谥“文昭”。人望所宗,书翰、仪体,后人皆依放之。
王僧达(423-458),祖籍琅琊临沂,南朝宋文学家。
王弘之子,临川王
刘义庆之婿。
王僧虔(426-485),字简穆,祖籍琅琊临沂。仕宋、齐两朝,书法家,官至尚书令。
王昙首之子、
王弘之侄。
王俭(452-489),字仲宝,祖籍琅琊临沂,南朝齐文学家、目录学家。
王僧绰之子、
王僧虔之侄。
王僧孺(465-522),东海郯(今山东郯城)人。南朝梁诗人、
骈文家。
王籍,字文海,祖籍琅琊临沂。南朝梁诗人。因其《
入若耶溪》一诗而享誉诗史。
王遵业(?-528),太原晋阳人。
北魏著名文史学家。
王僧辩(?-555),鲜卑族,字君才,太原祁人。随父
王神念投奔南朝。南朝梁大都督,平定“
侯景之乱”。
王褒(513--576),字子渊,祖籍琅琊临沂,南北朝文学家、官员。
王元规(516-589),字正范,太原晋阳人。南朝梁儒学家。
王琳(526-573),字子珩,会稽山阴人。南朝梁将领。
王頍(551-604),字景文,太原祁人。隋代文学家。
王僧辩之子。
王胄(558-613),字承基,郡望琅琊临沂,生于润州建康(今
南京)。工诗能文,与
虞绰齐名。所作词赋,颇行于当世。
王世充(?-621),字行满,本姓支,西域胡人后裔,寄居在新丰(今陕西临潼东北)。隋末起兵群雄之一。
王君廓(?-627),并州石艾(今山西
平定)人,唐初名将。
王珪(571-639),字叔玠,太原祁人。唐初名相。
王顗之子、
王頍之侄。
王通(584-617),字仲淹,绛州龙门人。隋朝大儒。奉祀
孔庙东庑。
王晙(653-732),沧州景城(今河北
沧县)人,唐朝宰相、名将。
王仲丘,沂州琅琊人,唐代礼学家。撰《大唐开元礼》150卷,由是唐五礼之文始备。
王之涣(688-742),字季凌,祖籍太原晋阳,盛唐诗人。
王维(701-761),字摩诘,生于
蒲州(今山西永济),祖籍太原祁县。盛唐诗人,有“
诗佛”之称;亦为画家,被称为“南宗画之祖”。
王忠嗣(706-750),初名训,祖籍太原祁县。
唐玄宗时期名将,唐朝历史上唯一的四镇
节度使。
王冰(710-804),号启玄子。唐代医学家。著有《补注黄帝内经素问》。
王建(约767-830),字仲初,颍川(今河南许昌)人。
中唐诗人。
王处存(831-895),京兆万年人,世籍
神策军。唐末名将。
王建(847-918),字光图,陈州项城人。五代时期
前蜀开国皇帝。
王审知(862-925),字信通,光州固始人。五代
闽国创建者,闽王。
王潮弟。
王彦章(863-923) ,字贤明,郓州寿张人。五代
后梁大将,人号“王铁枪”。
王全斌(908-976),并州太原人,五代至北宋初名将。为北宋灭后蜀的主要将领。
王审琦(925-974),字仲宝,洛阳人。北宋初年大将。建隆二年(961)“
杯酒释兵权”,被迫交出兵权。
王旦(957-1017),字子明。大名莘县(今属山东)人。
王祜之子,北宋名相,谥“文正”。
王曾(978-1038),字孝先,青州益都人。咸平五年(1002)
乡试、
会试、
殿试皆第一,为“
连中三元”的状元。北宋宰相,谥“文正”。
王德用(980-1058),字符辅,赵州(今河北赵县)人。北宋名将。谥“武恭”。
王珪(1019-1085),字禹玉,华阳(今
成都)人。北宋名相、文学家,谥“文恭”。
王韶(1030-1081),字子纯,江州德安(今江西
德安)人。北宋名将。主持
熙河开边。谥“襄敏”。
王诜(1036-?),字晋卿,太原人。北宋画家、
驸马。
王柏(1197-1274),字会之,婺州金华人。南宋经学家。被奉祀于
孔庙东庑。
王坚(1198-1264),邓州人,南宋抗蒙名将,
钓鱼城之战南宋主将。谥“忠壮”。
王应麟(1223-1296),字伯厚,号深宁居士,又号厚斋,祖籍河南开封。南宋官员、学者。著有《
三字经》。
王恂(1235-1281),字敬甫,中山唐县人,元代数学家,与
郭守敬等编制《
授时历》。
王祯(1271-1368),字伯善,东平人。元代农学家。有《
王祯农书》留世,是中国古代五大农书之一。
王冕(1287-1359),字元章,浙江诸暨人。元代画家、诗人、书法家。
王蒙(1301-1385),字叔明,号黄鹤山樵,湖州人。元代画家,
元四家之一。
王鏊(1450-1524),字济之,号守溪,晚号拙叟,世称震泽先生,吴县(今苏州)人。明代文学家、内阁大学士。谥“文恪”。
王守仁(1472-1529),字伯安,号阳明子,世称阳明先生,又称
王阳明,浙江
余姚人。明代著名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和军事家。
陆王心学之集大成者。奉祀
孔庙东庑,谥“文成”。
王世贞(1526-1590),字元美,太仓(今江苏太仓)人,明代文学家、史学家。“
后七子”领袖之一。
王锡爵(1534-1614),字元驭,太仓人,明代
内阁首辅。谥“文肃”。
王衡(1561-1609),字辰玉,号缑山,别署蘅芜室主人,太仓人。翰林,书法家、
杂剧家。
王锡爵之子。
王时敏(1592-1680),字逊之,号烟客,晚号西庐老人,太仓人。明末清初著名画家,开创了山水画的“
娄东派”。
王衡之子。
王夫之(1619-1692),字而农,世称船山先生,湖南衡阳人。明清之际思想家。
王进宝(1626-1685),字显吾,
甘肃靖远人。精骑射。清朝绿营名将。
王士祯(1634-1711),字子真,号渔洋山人,人称
王渔洋,新城(今山东
桓台县)人,清初诗人、学者、文学家,官至刑部尚书,谥“文简”。
王杰(1725-1805),字伟人,号惺国,陕西韩城人。清朝状元、
军机大臣。
王文治(1730-1802),字禹卿,号梦楼,江苏丹徒人。清朝诗人、书法家、官员。
王引之(1766-1834),字伯申,号曼卿,江苏高邮人。清代
训诂学家。
王鼎(1768-1842),字定九,号省厓,陕西
蒲城人。清朝军机大臣、东阁大学士。
王炽(1836-1903),字兴斋,
弥勒县虹溪人。中国封建社会唯一的一品红顶商人。
王士珍(1861-1930),字聘卿,号冠乔、冠儒,直隶
正定县牛家庄人。清末民初军事将领、政治家。
王国维(1877-1927),字伯隅,号观堂,浙江海宁盐官镇人。中国近现代学术巨子,
国学大师。
王宠惠(1881-1958),字亮畴,广东东莞人,民国时期著名法学家、政治家、外交家。曾任国民政府外交部长、代总理、国务总理。
王荷波(1882-1927),中国
工人运动的先驱,中国共产党早期领导人之一 。
王正廷(1882-1961),字儒堂,浙江
奉化人。外交官、体育活动家。致力于
奥林匹克运动在中国的开展,被誉为“中国奥运之父”。
王亚樵(1889-1936),字九光,民国时期著名
刺客、抗日志士。
王统照(1897-1957),字剑三,山东
诸城人,著名作家。
王力(1900-1986),字了一,广西
博白人,
语言学家、诗人,中国现代语言学奠基人之一。
王耀武(1904-1968),字佐民,国民党高级将领。
王铁汉(1905-1995),辽宁盘山人。中国抗日将领,被誉为打响
抗日战争第一枪的人。编写《战争论》《东北军史略》等书,有儒将之称。
王英超(1910-1979),黑龙江巴彦人,著名抗日英雄(抗联将领)。
王洛宾(1913-1996),民族音乐家,有“西部歌王”之称。
王世襄(1914-2009),生于北京,祖籍福州。文物鉴赏家、收藏家、学者。
王人美(1914-1987),湖南
浏阳人,生于长沙。电影演员、歌手。其主演的《
渔光曲》为中国第一部在国际上获奖的电影。
王大珩(1915-2011),
光学专家,中国光学界公认的学术奠基人、开拓者和组织领导者。
王近山(1915-1978),原名王文善,人称“王疯子”,湖北黄安(今
红安)县高桥许家田村人。
中国人民解放军著名将领,1955年被授予中将军衔。
王永庆(1917-2008),台湾台北人,祖籍福建安溪。台湾企业家、
台塑集团创办人,被誉为台湾“经营之神”。
王进喜(1923-1970),大庆人的杰出代表,中国石油工人的光辉典范,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铁人精神。
王丹凤(1924- ),原名王玉凤,原籍浙江宁波,著名电影演员。
王愿坚(1929-1991),山东诸城人,著名作家、电影编剧。
王象坤(1930- ),水稻专家,他与人合作提出亚洲栽培稻的演化模式和分类体系,是现代栽培稻的主要演化和分类体系学说之一。
王蒙(1934- ),著名作家,曾任
文化部部长、中国作协副主席。
王鼎昌(1936-2002),
新加坡第五任总统,也是首任民选总统。
王小谟(1938- ),上海人,中国工程院院士,
雷达工程专家,被誉为“中国
预警机之父”。
王贞治(1940- ),前日本职棒读卖巨人队打者,现任福冈软体银行鹰队监督。
王赣骏(1940- ),祖籍江苏盐城,生于江西,是“第一位登上太空的华人”。
王杰(1942-1965),革命烈士,伟大的共产主义战士。
王刚(1942- ),吉林扶余人,曾任中央政治局委员、全国政协(第一)副主席。
王岐山(1948- ),山西天镇人,现任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书记。
王小波(1952-1997),生于北京,籍贯四川
渠县。当代著名学者、作家。
王安忆(1954- ),生于南京,原籍福建
同安。当代著名女作家。
王晶(1955- ),祖籍浙江绍兴,香港著名导演。
王朔(1958- ),生于江苏
南京,祖籍辽宁
岫岩。当代著名作家,编剧。
王杰(1962- ),籍贯陕西西安。港台著名歌手。
王晓东(1963- ),原籍河南新乡,美国华人科学家,美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
老狼(1968- ),本名
王阳,生于北京,中国内地男歌手。
王军霞(1973- ),田径运动员,亚特兰大奥运会女子五千米冠军。
王力宏(1976- ),籍贯浙江
义乌,著名流行歌手。
王楠(1978- ),乒乓球运动员,是
邓亚萍之后中国女乒的领军人物。
王心凌(1982- ),本名王君如,台湾歌手、演员。
王源(2000- ),TFBOYS组合成员。
【点击“华夏宗谱网”返回到“百家姓”】
【注:以上内容出自"百度百科",相关链接http://baike.baidu.com/view/2060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