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lán】姓:是当今中国姓氏排行第260位的姓氏,人口比较少,这主要是因为很多蓝姓被简化为兰姓了,如果把简化为兰姓的蓝姓人口也算上,那么蓝姓最少有200万人。蓝姓目前包括汉族、壮族、瑶族、畲族、苗族等多个民族。蓝氏在壮族及畲族群体中均为大姓氏,蓝姓为壮族十大姓氏之一,蓝姓是畲族第一大姓氏,蓝姓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0.1%。蓝姓起源于中原,今陕西西安的蓝田县,河南的汝南,湖北的荆门,河北的迁安都是蓝姓最早的发源地。汉朝之前,蓝姓主要繁衍于中山郡、东莞郡和汝南郡,中山在今河北定州一带,东莞在今山东莒县一带,汝南在今河南平舆一带,三地为蓝姓郡望,即为蓝姓之最早发祥地,蓝姓在上述三地曾得到大发展,后世繁衍于各地之蓝姓多由此三处分衍而出。目前蓝姓主要分布在广西、广东、福建、江西、浙江等地。
1源流
来源一
源于
嬴姓,出自远古贤者
伯益之后裔秦子向的
封地,属于以封邑名称为氏。战国中期的周显王姬扁二年(魏惠王魏罃三年,公元前367年),秦献公赵连(赵师隰)为了向东发展,在蒲、蓝(今陕西
蓝田)等地设县,逼迫魏国边境。
在秦子向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封地名称为姓氏者,称蓝氏,世代相传至今,史称蓝氏正宗。
来源二
源于姜姓,出自炎帝神农十一世孙帝榆罔之子昌奇,属于
帝王赐姓为氏。蓝氏祖先为炎帝神农十一世孙帝榆罔之子,据《蓝氏族谱》记载,蓝氏的受姓始祖是昌奇,“昌奇为炎帝
神农氏十一世孙,是帝
榆罔之子,生于帝榆罔二十二年(公元前2738年,待考),临诞时有熊国君贡秀蓝一株,帝甚喜,因赐姓曰“蓝”,赐名曰昌奇,后任为火旺公,分封于汝南,遂以此地名为郡,后子姓蕃衍,遍处雍、青、徐、荆、益、冀、幽诸州,布甲天下”,汝南堂名即源于此。该支蓝氏一族,自族谱记载至今已经传有一百五十三世之多。
据历史文献《蓝氏族谱》记载,蓝氏传至十代蓝善,助夏禹治水,因功授以“牧”都安邑,遂住安邑(今山西),嗣后,蓝氏子孙又徙迁陕西,隐居长安、甘肃陇西、湖广
荆州、上元(今江苏南京朱紫坊)等地。蓝氏族人大多尊奉昌奇为蓝氏的始祖。
来源三
源于嬴姓,出自战国时期
中山国大夫诸君,属于以封邑地名称为氏。诸君,为战国时期中山国的宰相,因封地在蓝(今河北迁安),世称蓝诸君。
在蓝诸君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官地兼称为姓氏者,称蓝氏,世代相传至今。
来源四
源于芈姓,出自春秋后期楚国大夫亹,属于以居邑地名称为氏。春秋后期,楚国有个大夫叫亹,因出任蓝县令尹(今湖北荆门),因此后世称其为蓝尹亹。
在蓝尹亹的后代子孙中,有以先祖官地兼称为姓氏者,称蓝氏,世代相传至今。
来源五
源于回 族,属于文化上汉化改姓为氏。据《认祖归宗—中国百家姓寻根》记载:回族蓝氏是“由伊斯兰人名(来自阿拉伯语),借用发音相近的汉字姓。入关后便采用了单字汉姓蓝氏。回 族中的蓝氏,因“蓝狱”(处罚蓝玉及家族),其资料相当匮乏。在历史文献中,蓝氏又往往被误记为“兰”姓。 如蓝楚芳,在史籍《太和正音谱》中为“蓝”,而在史籍《
录鬼薄续编》中则为“兰”,在史籍《西域文化名人志》中又说:“兰楚芳,又作蓝楚芳”。特别注意 作为回 族的蓝姓、 兰姓,是回 族的同音又一姓,不能“蓝”、“兰”不分。 但是因“蓝玉案 ”,改“蓝”为“兰”者另当别论。 回 族姓氏中有音同字不同的“同源异姓”现象,但回 族兰氏与蓝氏却不同源,不可混同!
来源六
源于畲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畲族的蓝氏来源于畲族的创世传说:“蓝氏始祖昌奇,是神农氏第十世孙帝榆罔之子,也就是神农氏第十一世孙也”,认为昌奇是炎帝神农氏的后裔,基本上是所有的畲族蓝氏族谱中都认同的说法,并以昌奇为畲族的先祖。另外,还有蓝氏族谱记载盘瓠的次子名叫蓝光辉,受封护国侯,居处汝南郡,为畲族蓝氏的始祖。有的畲族蓝姓族谱明确记载蓝昌奇又名蓝光辉。
【龙首师仗志】按盘瓠王生于帝喾高辛四十五年五月初五,为盘、蓝、雷三姓之祖。谥号“忠勇王”。葬于凤凰山。据福建宁德【白岩北山蓝氏族谱】
来源七
源于官位,出自西周时期官吏蓝人,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蓝人,亦称褴人、滥人,是商末周初的周族王室内宫设置的一种官位,主要职责就是排解君王的忧虑和精神紧张,实际上类似今天的相声演员,具有精神医生的职责。因其穿着五颜六色的花衣服,所以称褴人、或滥人。在史籍《大戴礼》中记载:“蓝人,文王官人,蓝之以乐,以观其不宁。”
在蓝人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官职称谓为姓氏者,称蓝人氏,后省文简化为单姓蓝氏。
来源八
源于满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满洲八旗姓》记载:
⑴.满族布雅穆齐氏,亦称布雅齐氏,满语为Buyamuci Hala,世居噶哈里、黑龙江沿岸。后多冠汉姓为阎氏、蓝氏等。其蓝氏鼻祖为布雅穆齐·富尔赛,满洲镶黄旗人,清乾隆三十三年(公元1768年)担任蓝翎长,就是前锋校尉的助手,由骁勇善战的勇士充任,平时负责管理日常旗务的副排级,每甲一人,在满洲八旗中,每旗约有十一位蓝翎长,正九品官秩。布雅穆齐·富尔赛后来累官至甘肃提督、西宁镇总兵。在布雅穆齐·富尔赛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首任官职“蓝翎长”为姓氏者,汉化为单姓蓝氏,世代相传至今。
⑵.满族丛尼勒氏,满语为Congnile Hala,据史籍《长白山先民传》记载,满族姓氏,世居地待考,所冠汉姓有蓝氏。其蓝氏鼻祖为丛尼勒·德恒,满洲镶黄旗人,原为吉林驻防,后在清咸丰三年从征镇压太平天国有功,特赏蓝翎。在丛尼勒·德恒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受赐“蓝翎”为姓氏者,汉化为单姓蓝氏,世代相传至今。
⑶.满族德敦氏,满语为Dedun Hala,满语“站”,世居黑龙江两岸,后多冠汉姓为杜氏、邓氏、蓝氏等。其蓝氏鼻祖为德敦·明庆,满洲正白旗人,原在黑龙江驻防,清道光八年晋升为蓝翎侍卫,后累官至正白旗都统。在德敦·明庆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荣耀的“蓝翎侍卫”为姓氏者,汉化为单姓蓝氏,世代相传至今。
2郡望
中山郡:中国古代称“中山”者有四:①战国时期原为顾国的都城(今河北定县),一度为魏所灭,复国后迁灵寿(今河北平山),周郝王十九年(乙丑,公元前296年)为赵国所灭;秦朝时期归属于巨鹿郡。②西汉汉高祖刘邦初年(乙未,公元前206年)设置中山郡(今河南登封),汉景帝执政时期改回为中山国,治所在卢奴(今河北定县),其时辖地在今河南省登封市西南部与河北省正定县之间一带,包括今河北定州、安国、唐县、新乐、无极、满城、完县、望都和保定一带;南北朝时期后燕以为都城;隋朝开皇初年(辛丑,公元581年)废国置郡。③宋朝时期以定州为中山府,治所为安喜(今河北定县)。④宋朝时期的香山县;民国十四年(乙丑,公元1925年)孙中山逝世后,民国政府将其改为中山县,今为广东中山市。
东莞郡:西汉时期有东莞县,治所在今山东沂水。东汉末建安初年(丙子,公元196年),分琅琊郡、齐郡置城阳郡,治所在今山东省沂水县东北,领八县。晋朝晋武帝泰始元年(乙酉,公元265年)改置为东莞郡,置于晋陵(今江苏常州)东南一带,南北朝时期的南齐末年废黜,其时辖地在今山东临朐、沂水、蒙阳、沂源、莒县一带。今广东省东莞市建制置于唐朝,后世所称“东莞”皆指广东沿海的东莞。
汝南郡:西汉高祖刘邦四年(戊戌,公元前203年)置郡,治所在上蔡(今河南上蔡),当时其时辖地在今河南省颍河、淮河之间、京广铁路西侧一线以东、安徽省茨河、西淝河以西、淮河以北,包括偃城县、上蔡县、平舆县、项城县一带地区,治所在上蔡(今河南上蔡)。东汉时期(公元25~220年)移治至平舆(今河南平舆)。
3堂号
蓝姓目前最重要的堂号有汝南堂和种玉堂。汝南堂顾名思义是蓝姓后人为了纪念发源于汝南郡的先祖而设立的,一般认为汝南堂的蓝姓都是昌奇公的后裔。种玉堂一般认为是为了纪念子向公的的故乡蓝田县而来的,陕西蓝田县自古出产美玉,所谓蓝田种玉,因此种玉堂的蓝姓本应该是子向公的后裔,但是目前很多昌奇公后裔也在使用种玉堂的堂号。种玉堂是蓝姓特有的堂号。
4宗族特征
1、蓝姓当今乃一典型的南方姓氏,但是其源于北而盛于南。
2、蓝姓人才济济,惜唐宋之前一度表现得十分沉寂,唐代以后,蓝姓名人竞现史册,表现十分抢眼,既有
文臣武将,又有诗人画家、才子佳人。
3、解放后由于汉字简化缘故,一些蓝姓简写为兰,其实蓝与兰有本质区别,
兰姓出自姬姓,是春秋时
郑国公族之后。
4、蓝姓在宋朝人编著的《百家姓》中位列第131位。
5家谱文献
炎陵十都镇畲族蓝氏族谱,(清)蓝念一郎派下蓝葱、蓝菁两房第三次合修,清道光二十九年(公元1849年)一修木刻活字印本,清宣统元年(公元1909年)二修木刻活字印本,2002年三修计算机排印本。
蓝氏续修族谱八卷,(清)蓝星修,清光绪七年(公元1881年)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中国国家图书馆。
福建福安蓝氏族谱,(南宋)蓝渭林首修,民国三年第16次续修,铅印本,现在收藏于广州市图书馆,号称蓝氏族谱之王。
湖北武汉黄陂蓝氏族谱。民国三年印刷,一套14册,现在收藏于武汉市黄陂区大蓝湾。
蓝氏族谱翻印版,(民国)侯仁星抄纂,民国十五年(公元1926年)手抄本。现被收藏在四川省川北道潼川府三台县南路女土乡地名侯家沟庙子湾誊于蓝春发之宅内。
6蓝氏名人
蓝采和
唐末逸士,传说中八仙之一。他常着破烂蓝衫,一脚着靴,一脚跣行,夏天则在衫内加絮,冬天则卧于雪中。每行歌于城市乞索,持大拍板。常醉踏歌:“蓝采和,世界能几何?红颜一春树,流年一掷梭。”后于濠梁酒楼上饮酒,有五色云覆其上,饮毕,乘云鹤去。
蓝奎
潮州程乡(今广东梅县)人,宋代学者。哲宗进士,官文林郎、郡博士。其过目成诵,以文章气节名,学者称蓝夫子。
蓝智
蓝仁弟,元末明初诗人。元末与兄往武夷山从杜本,绝意科举,一心为诗。明洪武十年以荐授广西按察佥事,以清廉仁惠著称。其诗清新婉约,与兄齐名,有《蓝涧集》。
蓝玉
明朝开国名将,常遇春妻弟,湖南族谱记载1341年生。一说定远(今属安徽)人。官拜大将军,封凉国公。于捕鱼儿海中大破北元,基本摧毁其职官体系而名震天下。1393年被杀,牵连致死者达一万五千余人,史称“蓝玉案”。80多年后的明孝宗皇帝为蓝玉昭雪,并追封为“开国勋臣”,肯定蓝玉的历史地位与丰功伟绩。
蓝章, 字文绣,明即墨(今山东省即墨)人。成化二十年(1484年)进士,任婺源县和潜山县县令,后擢升贵州道监察御史,又巡按山西,屡迁右佥都御史,因忤刘瑾下狱,谪抚州通判。刘瑾败,蓝章复起,巡抚陕西,后升任南京刑部右侍郎,明正德十二年(1517年),蓝章连上七疏告退归故里,在崂山华阳山南麓筑华阳书院,结庐隐居,自号“大劳山人”,教儿子蓝田攻读诗书,其后世多就读于此。卒年74岁,著有《崂山遗稿》等。
蓝田,字玉甫,号北泉,即墨人,明南京刑部右侍郎蓝章之长子。生于明成化十三年(1477年),卒于嘉靖三十四年(1555年),享年79岁。 嘉靖三年,蓝田任河南道监察御史,嘉靖四年(1525年),蓝田受命巡按陕西。陕西乃明朝边防重地,其父蓝章曾于正德五年(1510年)任陕西巡抚达4年之久。蓝章巡抚陕西时,因政绩卓异,后升迁南京刑部右侍郎。
蓝瑞
河南邓州人,明代学者。正德进士,官终汉中知府,后辞官归里,著有《日省篇》《求仁录》《湍南稿》。
蓝济卿
字用楫,福建侯官县(今属福州市)人。明朝政治人物。嘉靖十四年(1535年)中式乙未科三甲进士,年方弱冠,赐归里娶亲。初授官内阁中书,前往册封徽府。不久,选四川道监察御史。因忤逆权贵,谪宿州通判,改弋阳县知县。历升户部员外郎、郎中。官至梧州府知府,以终养归乡。
蓝廷瑞
四川保宁(今阆中)人,明中叶四川农民起义领袖。又名蓝五。正德四年冬与鄢本恕、廖惠率众起义,称顺天王,拥众十万,下置四十八总管,后转战川、陕、湖广三省。次年,明廷派刑部尚书兼左都御史洪钟进行镇压,他率众由陕西汉中入大巴山,正德六年,兵败,与鄢本恕等以假降寻求缓机,在四川东乡附近遇伏牺牲。
蓝瑛 浙江钱塘(今杭州)人,明末清初画家。擅画山水,笔墨秀润。后漫游南北,风格变为苍老坚劲,兼工人物、花鸟、兰竹,骨力峭劲,各具意态,世人称他为“浙派殿军”,为武林画派创始人。其孙蓝深、蓝涛俱为名画家,得其祖传而善画山水。
蓝正春 福建上杭庐丰乡人,清雍正二年(1724年)进士,待父母极孝,待老母93岁辞世,方出任安仁县令,在任有惠政,深得民心,告老回乡后,日以著述自娱,所著书目有《四书一得录》等,而今在城区大众巷内还有“进士牌坊”以示纪念,已列入县文物保护单位。
蓝理(1648—1719),清朝康熙年间的名将。表字义甫,号义山,福建漳州漳甫县赤岭人,自幼习武,精通各种兵器。历任 天津镇总兵、福建陆路提督 ,人称“破肚总兵”“菩萨将军” 。蓝理于康熙二十七年授宣化府总兵官,挂镇朔将军印。越三年,调浙江定海总兵。以后镇守天津,升福建陆路提督。五十年以罪入京城旗籍,五十四年重赐总兵官职。康熙五十九年病故于京,时年七十二岁。两年后棺柩由妻儿护送回漳浦。蓝理之弟蓝瑶因功而加封左都督。四弟蓝瑷累官福建总兵,五弟蓝珠为参将,皆有将才风范。
蓝廷珍(1663—1729),清代福建水师提督。康熙年间由把总升任温州游击,屡败海贼。福建漳浦人,康熙间又升南澳镇总兵。随施琅入台,平朱一贵有功,官至福建水师提督,加左都督。蓝廷珍府第,位于漳浦县湖西乡的顶坛村新城自然村,因府第新建于湖西顶坛,四周建筑犹如城墙环绕,故有“顶坛新城”、“院城”之称。是清福建水师提督蓝廷珍于康熙末修建,至雍正五年(1727年)落成的府第式城堡,也是江南水师提督、蓝廷珍之孙蓝元枚的故居。2001年1月,被公布为福建省第五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蓝鼎元(1680—1733),字玉霖,号鹿洲,福建漳浦县赤岭人。清代知名学者和经世之材。漳浦蓝氏家族先后出现了蓝理、蓝廷珍、蓝鼎元、蓝元枚、蓝日宠、蓝瑶、蓝瑗等数十名以赫赫武功而身居要职的军事将领,其中蓝廷珍、蓝理、蓝元枚官居一品。蓝理、蓝廷珍和蓝鼎元,史称“蓝氏三杰”。
蓝元枚(1736—1787),字简侯,福建漳浦人,蓝廷珍孙。父蓝日宠,官福建铜山营水师参将。元枚袭三等轻车都尉世职。乾隆三十一年,命发广东,以外海水师参将用,补海门营参将,累迁总兵。乾隆四十九年,授江南提督。
蓝建枢1854年生,福建闽侯(今福州市)人。1871年考入福州船政学堂后学堂。毕业后,调入北洋海军。 1881年,奉派随丁汝昌赴英接收“超勇”、“扬威”。回国后升任“镇西”舰管带。1889年初,李鸿章为北洋海军拣员补署官缺,请准以蓝建枢升署后军右营都司。三年后实授,调任“镇中”管带。 1894年,甲午战争爆发。八月十七日,蓝建枢率“镇中”号炮船随海军大队护送兵船至鸭绿江口大东沟,并奉命与“镇西”号炮船以及4艘鱼雷艇进入江口掩护运兵船渡兵登陆。1895年初,日本进攻威海卫基地,蓝建枢率“镇中”参加防御作战。北洋海军全军覆没后,“镇中”等十艘军舰被日军俘获,蓝建枢随北洋海军幸存官兵退至烟台。署直隶总督王文韶参奏失职官员,以蓝建枢“船亡人存”,请暂行革职。旋奉谕旨,着将蓝建枢等一并革职,留营效力。 1903年,经袁世凯保奏,开复原官,仍留山东原省补用。1911年,调任海军部二等参谋官。民国成立后,出任海军左司令,授海军少将。不久,海军左司令改为海军第一舰队司令,仍由蓝建枢担任。1913年,奉命率第一舰队在上海参与镇压“二次革命”,击败讨袁军。随调为军事参议。翌年,任海军部参谋处处长,1918年3月升任海军总司令,授海军中将,1920年发起重修马尾海军昭忠祠,1921年退职,受封澄威将军。晚年乡居而终。
蓝成春,广西人,参加金田起义。太平天国乙卯五年,授殿左十五检点。丙辰六年,升春官又副丞相,镇守合肥三河要塞。后隶英王陈玉成部下。 1861年冬,封祜王。1862年1、2月间,与陈得才等率军三万余人自庐州出发,远征西北。5月,攻陕西西安,闻庐州危急,撤围东返河南,营救陈玉成未果。旋下湖北,拟东归受阻,北走河南。复奉命往西北扩军,经湖北西进陕西。1863年,克兴安,攻石泉,取沔县,占汉中、城固。1864年春,回援天京,自陕入豫,寻抵湖北麻城,闻天京已陷,遂转战鄂、皖间。10月,合赖文光部于蕲水战败清兵,随后入皖。11月,在霍山黑石渡与僧格林沁部决战,溃败,被叛徒甘怀德缚送清营,牺牲。
蓝天蔚(1878--1921)武汉黄陂人,初就学于武备学堂,后以官费留学日本士官学校。时帝俄侵略我东三省,他甚为愤慨。日俄战争时,他组织义勇队,并被推为队长,助日抗俄。回武昌后,任将弁学堂等校军事教习。因与革命党人有联系,为张彪所疑,遂辞职。 旋由吴禄贞推荐,赴日考察,回国后被任为第二混成协统领,驻防奉天。辛亥武昌起义后,与张绍曾、吴禄贞密谋响应,议定奉天独立。吴禄贞等被袁世凯杀害后,他也被总督赵尔巽逐出奉天。遂走大连、上海。不久复回奉天,被举为关东革命大都督;孙中山亦任命他为北伐军第二军总司令。南北议和后,赵尔巽任奉天都督,他辞职南下,客居苏杭间。后袁世凯派他出国游历。回国后,支持孙中山,暗中资助广州革命军政府,并任鄂西联军总司令,据有恩施一带。1921年1月,被孙传芳和吴光新击败。后在夔县被但懋辛军逮捕。3月31日被送至重庆时,自杀(或谓为川军所害)。
蓝庭辉(1913-1983),福建 上杭县庐丰乡人,参加了红军和长征,参加过抗美援朝,后任铁道兵副参谋长、副司令员,1955年被授予大校军衔,1961年晋升少将。
蓝侨(1911--1998),湖北省广济(今武穴)人。1929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参加过长征。任中南军区公安部队司令部参谋长,中南军区公安部队副司令员兼广东军区司令员,广州军区公安军副司令员,总参谋部警备部副部长、动员部副部长。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荣获二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1988年7月被中央军委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
蓝荣玉(1914--1980),福建省上杭县庐丰乡人,1933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任中国共产党福建省委常委、福建省政协副主席兼省高级人民法院院长、福建省副省长、福建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候补中央委员等职。
蓝文兆(1919—2001)福建省武平县人。一九三二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一九三三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次年转入中国共产党。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红一军团第 四师政治部宣传队分队长。参加了长征。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一一五师三四三旅六八六团政治处宣传队队长、宣教股长,鲁南、军区政治部宣教科科长。解放战争时期,任热河军区独立二旅五团政治委员,第十六旅四十八团政治委员,东北民主联军第八纵队二十三师六十八团政治委员,师政治部副主任、主任。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第十二兵团师副政治委员,政治委员,中国人民志愿军师长兼政治委员,中国人民解放军师长,防化学兵部参谋长,解放军总参谋部军务动员部部长,解放军炮兵政治委员,兰州军区副政治委员、顾问。一九六四年晋升为少将军衔。
蓝亦农(1919-2008),湖南茶陵人。曾任八路军总部野战政治部警卫连指导员、冀察热辽军区团政治处主任,东北野战军团政委。参加了辽沈、平津等战役。1951年后,任师政治部主任、中国人民志愿军师政委。1959年毕业于解放军政治学院。
曾用名蓝野农、蓝甲基,1938年1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38年9月参加工作。1938年9月入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学习。1939年起任八路军总巡视团团员。1942年6月起任八路军总部野战政治部警卫连指导员。1945年5月起任警卫2团党总支部书记,同年夏天起任警卫2团政治处副主任。解放战争时期,1945年10月起任热辽纵队(冀察热辽军区)第22旅67团政治处主任,1947年11月起任热辽纵队第23旅69团副政治委员。1948年8月至1951年1月任中国人民解放军东北野战军第8纵队23师69团政治委员,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野战军第45军134师团政治委员。1960年5月至1964年5月任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第54军政治部主任,1962年参加了中印边境自卫反击作战,为昌都地区分前线指挥所(即丁指)领导成员(指挥所由军长丁盛、政治部主任蓝亦农)。1964年5月至1967年7月任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第54军副政治委员,1967年7月至1969年4月任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第54军政治委员。1969年4月至1975年8月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昆明军区副政治委员、军区党委副书记。其间:曾参加三支两军工作,曾任重庆市革命委员会主任、昆明市革命委员会主任;1969年10月至1971年5月任贵州省革命委员会党的领导核心小组—中共贵州省核心领导小组代组长,1971年5月至1973年9月任中共贵州省委第一书记、贵州省革命委员会主任,1969年10月兼任贵州省军区第一政治委员、党委第一书记。1973年8月至1980年7月下放工厂学习、劳动。1983年5月至1985年6月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昆明军区顾问。1960年晋升为大校军衔。曾获三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1988年7月被中央军委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独立功勋荣誉章。是中共第九届中央候补委员。
蓝锡芳,1914年生于广东大埔,民国空军中将,去台湾,1993年去世。
【点击“华夏宗谱网”返回到“百家姓”】
【注:以上内容出自"百度百科",相关链接http://baike.baidu.com/view/39523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