薄【Bó】姓:是中国的姓氏之一,在《百家姓》中排第264位。薄姓主要源出有二:一为姜姓,是炎帝后裔;二为子姓,是商汤后裔。薄氏望族后来出自雁门郡,其后人多尊商汤为得姓始祖。另外,在历史上还有其他源于少数民族的薄姓。如今,薄氏在全国分布较广,尤以山东等地为多,目前薄氏人口总数列全国第二百九十位。
1姓氏源流
薄 bo 宋序:264 今序:182
薄(Bó)姓源出有七:
源流一
出自姜姓,以国名为氏。据《潜夫论》上说,薄姓是姜姓的后代,上古时有薄国(在山东省曹县东南,又称毫),相传是炎帝后裔的封国,薄国的后代子孙以国名为姓,称薄姓。
源流二
出自子姓,以邑名为氏。据《左传·杜预注》载,春秋时期,宋国有大夫被封于薄城(今河南省商丘北一带),他的后代子孙就以封邑名命姓,称薄姓。
源流三
源于子姓,出自商汤后裔的封国,属于以国名为氏。
在史籍《万姓统谱》中记载,薄氏为古东夷族商部落族人发展壮大的分支。商族的另一支成汤,于公元前1600年左右率领盖氏部族与薄姑部族等诸侯国灭了夏,之后的薄氏部族建有薄姑国。
殷商王朝时期,薄姑国之地又称薄城(今山东淄博临淄,一说山东潍坊昌乐),与古盖国相邻。
周武王灭殷商之后,薄姑国联合盖国起兵反周,被太师姜尚率军所灭,姜尚功高勋著,被封于齐地,他收服了薄姑国与盖国的故民,薄姑国与盖国故地成为齐国的一个邑。
薄姑国被吞灭之后,其贵族后裔子孙以及国民有以故国名为姓氏者,称薄姑氏,后省文简化为单姓薄氏。
薄氏望族后来出自雁门郡,其后人多尊商汤为得姓始祖。
源流四
源于
鲜卑族,出自南北朝时期鲜卑乌桓部薄奚氏部落,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据史籍《魏书·官氏志》记载,南北朝时期,北魏王朝辖下代北地区的鲜卑乌桓部中有薄奚氏部落。入中原后改为汉字单姓薄氏。
源流五
在俄罗斯学者史洛克格罗夫(史禄国,S.M.Shirokogoroff)发表的《满族的社会组织》中,记载了一支老满洲部族波勒氏,满语为Bere mongu,汉义“弓”,世居黑龙江北岸一带,该氏族人数不多,有四个小分支,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薄氏。
北魏孝文帝在太和十九~二十年(公元495~496年)迁都洛阳时,薄奚氏部落随之入居中原。在北魏孝文帝推行汉化改革的过程中,薄奚氏改为汉姓薄氏,后大多融入汉族,世代相传至今。
源流六
历史上羌族的姓氏中也有薄姓。
源流七
出自其他姓氏所改:
① 据《万姓统谱》记载,薄姓是商朝诸侯薄姑的后代,后简化为单姓薄。
② 据《魏书》载,南北朝时,北魏鲁卑族代北地区有复姓薄奚氏,入中原后改为汉字单姓薄氏。
2得姓始祖
商汤、薄公。薄氏的始祖是春秋时代宋国的大夫,据学者考证是商汤的后代,《万姓统谱》记载,薄氏为商汤的后裔。古代的薄又叫薄城,就在今天的山东省曹县东南一带,又称亳,相传是炎帝后裔的封国。望族居于雁门郡,就是现在的山西省代县西北。故薄氏后人尊商汤为薄姓的得姓始祖。
3迁徙分布
薄氏源出多头,先秦时其已在今
河南商丘与
淇县(卫之国都)一带分布。
古代学者考证,薄与亳同,俱为地名,亳位于距商丘百余里的亳州,先秦时,薄即包括此相邻的两地,这样来说,亳亦可视为薄氏之发祥地。亳于东汉时为谯郡之
治所,所以,谯郡成为薄氏之第一大郡望。
战国中后期,
宋国与卫国俱被灭国,薄氏子孙因避难等原因有一支徙居今江浙间地,汉初高祖
刘邦之妻薄姬即为今
江苏苏州人,其父于秦时与故魏王宗女魏媪私通而生下薄姬,薄姬后被文帝尊为
皇太后,其弟
薄昭也因迎立文帝有功而封为轵侯,其子薄戎奴、孙薄梁均世袭,这可以说是薄氏发展史上的第一个高潮。
汉、曹魏时期,一支薄氏徙居于今山西北中部一带。西晋末年“八王之乱”,北方旱灾、蝗灾不断,赤地千里。304年东瀛公、并州刺史司马腾为避匈奴刘渊,率领并州将田甄、田兰、任祉、李恽、薄盛等万余人至邺城,就谷冀州,号为“乞活”。“
乞活军”为司马腾报仇,斩杀马苑起义军汲桑。薄盛被王浚任为
青州刺史。313年“乌丸薄盛执渤海太守刘既,率户5000降于(石)勒”。主帅薄盛既是汉末、三国时的乌桓人,其5000部下自然也是闻名天下的“乌桓突骑”勇士。乌桓薄氏一支军人,[1]
从此进入沿海平原。
北魏统一北方后,“薄奚氏”在拓跋氏改姓运动中改为“薄氏”。与汉民族融合。代北郡之薄氏是该地昌盛的大族。古属雁门郡薄氏,后世是故有以雁门为郡望堂号。
南北朝至隋、唐时期,薄氏除繁盛于谯郡与雁门郡外,还播迁到了北方之山东、河北、河南、陕西以及南方之安徽、江苏、浙江、江西等省份。
宋、元时期,薄氏在西北之甘肃、宁夏、内蒙以及南方之四川、重庆、湖北、湖南等地均有分布。
明朝初期,山西薄氏作为
洪洞大槐树迁民姓氏之一,被分迁于江苏、浙江、安徽、河南、山东等地。明朝中叶以后,薄氏于西南之云南、贵州、广西以及华南之广东等地均有所见。
清康乾年间及其以后,渐有山东等地之薄氏伴随闯关东之风潮入迁于东北三省者。清咸丰六年以后,亦有山西北中部之薄氏走西口,迁于今
河套地区谋生。
二十世纪中期,跟随国民党去
台湾的薄氏人口,也已在台湾落户成家。
如今,薄氏在全国分布较广,尤以山东等地为多。薄姓在大陆和台湾都没有列入百家姓前一百位。薄氏人口总数列全国第二百九十位。
4历史名人
薄姬
薄姬:即
薄太后,名薄姬,
汉高祖刘邦的嫔妃。刘邦的第四子
刘恒之母。
刘恒即皇位后,尊其母为太后娘娘。娘娘怀文帝后,却遭恶妇
吕后的极端仇视,汉高祖刘邦也听信吕后谗言,阄薄姬诬贬于荒野,逃到
河曲黄河孤岛上避难,此岛故名娘娘滩。相传娘娘来到此岛后,到附近另一黄河岛上生了
汉文帝刘恒,此岛故名太子滩。经过两千余年的沧桑岁月变化,汉娘娘英名至今留存在黄河滩上。
薄珏
薄珏:明代兵器制作专家。
崇祯年间,流寇欲劫掳
安庆,巡抚
张国维调薄珏入城制造铜炮,防御流寇,又制造了千里望远镜,以观察流寇的远近,后又制作水车,水镜、地雷、地弩、火铳等兵器,当流寇进犯安庆府时,城内兵民固守,发挥了各种武器的作用,大败流寇。著有《浑天仪图说》、《格物测地论》等。
薄绍之
薄绍之:南朝宋人,
丹阳(今
安徽省当涂东)人,字敬叔。官至给事中。善书,风格秀异。尤工行、草,行草倜傥,时与越羊欣并称为“羊、薄”。梁代学者
袁昂作《古今书评》,称“薄绍之书,字势蹉跎,如舞女低腰,仙人啸树,乃至挥豪振纸,有疾闪飞动之势。”(《
太平御览》卷七四八)。
梁武帝萧衍《古今书人优劣评》称“薄绍之书如龙游在霄,缱绻可爱”。
庾肩吾《书品》列其书为下之上品,
张怀瓘《书断》卷中列其隶书、行书、草书入妙品。古人有赞:“师法小王,风格秀异,若干将出匣,光芒射人,魏武临戎,纵横制敌”。
薄一波
5郡望
谯郡:东汉建安年间将沛郡分出一部分,设置谯郡,治所在
谯县(今安徽省
亳州)。相当于安徽、河南二省之间地区。
6堂号
格物堂:“格”的意思是能穷致事物之理。源自明朝薄钰发明了炮、
千里镜、小车、火铳、地雷、弓弩等,著有《格物测地论》。后代以他的书名前二字作为堂号。
7家谱文献
山东省利津县《薄氏族谱》,1931年利津县薄家庄薄姓族人纂修,石印本。
山西
忻州定襄薄氏家谱,(现代)薄氏合族纂修,2008年计算机激光照排胶印本。公开出版。
字辈
天津宁河薄氏一支字辈:“达(陡)于文进仲自红(洪)福会殿连(桂)克(玉)明(立)俊德”。
山东
邹城薄氏字辈:“孜春维兆长发其祥克开士业继福允善忠孝”。
河北南宫薄氏字辈:“增段长增福玉广明”。
薄氏一支字辈:“海国希化玉”。
资料有待补充。
山东莒南薄氏字辈:周自怀文福禄长青。
8通用联
四言
姓启薄国;
望出雁门。
——佚名撰薄姓宗祠通用联
全联典指薄姓的源流和郡望。(见上题头《一、姓氏源流》和《四、郡望堂号》介绍)
汉廷戚畹;
明代直臣。
——佚名撰薄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西汉
吴人薄昭,高祖妃薄姬(文帝刘恒的母亲)的弟弟,
周勃、陈平等人杀诸吕以后,他以中大夫的身份到代地迎立文帝,被封为轵侯。戚畹,外戚。下联典指明代
阳曲人
薄彦徽,弘洽年间进士,正德年间官四川
道监察御史。当时,武宗宠信太监
刘瑾,让道士崔志端任
尚书,贬斥敢于谏诤的
大学士刘健、
户部尚书韩文等。他多次上疏谏阻,被杖打后除名。
晋朝处士;
卫国贤人。
——佚名撰薄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晋·薄肃之有德行,人称“处士”。下联典指卫国贤人薄疑。
六言
明朝兵器专家。
——佚名撰薄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汉代代太后薄姬。下了典指明代兵器制作专家薄钰,长洲人。崇祯年间制造铜炮,上设置千里望远镜。后又制作水车,水镜、地雷、地弩等兵器。
戚畹莫如帝舅;
后宫终作皇姬。
——佚名撰薄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汉·薄昭为文帝小舅。下联典指薄昭其姊薄姬为
高帝所幸,生文帝,尊为皇太后。
七言
发明水车益农事;
首创铜炮增国威。
——佚名撰薄姓宗祠通用联
全联典指明代兵器制作专家薄钰事典。
九言以上
格物测地论,义深旨远;
——佚名撰薄姓宗祠通用联
全联典指明代兵器专家薄钰,著有《浑天仪图说》及《格物测地论》等。
淇澳贤裔,为汉廷之武畹;
——佚名撰薄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汉薄昭,文帝母舅,以中大夫迎文帝于代,封轵侯。下联典指明曲阳薄彦徵,弘治年间进士,正
德国中上疏,请治
马永成、刘瑾等罪,被杖除名归。
劾权奸,蒙帝眷,原职复还。
——佚名撰薄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汉代轵侯薄昭事典。下联典指明代四川道监察御史薄彦徽的事典。
【点击“华夏宗谱网”返回到“百家姓”】
【注:以上内容出自"百度百科",相关链接http://baike.baidu.com/view/62780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