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多年前的一天,陇南市两当县太阳乡店村村民王文信家中不幸发生了一场火灾。灾情虽不严重,但却烧出了一个惊天秘密,在清理财物时意外发现了王羲之族谱,由此确认王文信一族正是书圣王羲之后裔。这一消息成为上世纪震惊海内外学术界的重大发现。
大火过后,王文信及家人认真察看了族谱所记载的内容。虽然救火时浸湿了族谱、留下了水渍,在如此珍贵的史料上留下了遗憾,但却使《王氏族谱》重见天日,也揭开了王文信一族是王羲之后裔的身世之谜。
王羲之(303年—361年,一作321年—379年),字逸少,汉族,东晋时期著名书法家,有“书圣”之称。王羲之一门在东晋初期是各大家族中权势最显赫的士族之一。《王氏族谱》里所记述的成员中,他的父辈如王敦、王导均为书法大家,特别是他的七个儿子中献之、凝之、操子、涣子俱善书。据史料描述,王氏一门尤擅草书,其书法作品收录于《淳化阁贴》,《宣和书谱》称其:“恬善隶书,于草尤妙。”
据记载,东晋琅琊王氏一族后因政治和战争等原因,几经迁徙他乡,散居在陇南市两当县的太阳林区和长江流域各地。目前传世的族谱有:江西九江市《德安锹溪家谱》、湖北《武昌族谱》、通山《茅田族谱》,还有《黄土家谱》、《港畔族谱》等5个版本。两当县发现的族谱为《德安锹溪家谱》,为王氏族谱之源,所载始于周朝,止于明朝,共42世,所载最详细,极具史料价值。
据考证,该版本族谱是清代顺治丁酉(1657年)秋天王氏后裔湖北通山县茅田一族九世孙王文俊主持修谱并刊印,为8开宣纸楷书版本,活字印刷线装本,共 14(册)卷。族谱始于周朝,下至明代,对一至四十五世王氏各族谱系进行了系统的归纳编辑,族谱中收录了南宋大理学家朱熹所作的序,是目前《王氏族谱》所有流行版本中保存最为完整的一部,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和艺术价值。
在《王氏族谱》总谱的书页里还发现了书信一封。从信中了解到,该族谱是清仁宗嘉庆二十三年(1818年)由湖北通山人王福利送至两当,接谱人为王福明,王文信为王福明第六代孙。信的内容不仅表述了修谱经费的问题,也讲述了修谱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王文信处发现的《王羲之族谱》共14册,其中总谱1册,分谱13册,详细记述了王羲之家族自周至宋代兴衰、繁衍的过程。这一发现填补了王氏家族西迁内陆的空白,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
王姓始于周朝共和年间(约前841年一前828年),周平王即位后,封太子晋为太原郡晋阳王,父爵子袭。到第三代时,以工为姓,名王道行,此为王氏始祖。
王氏宗族兴盛于晋代,衰败于明末。自周至明在朝为官者170余人,其中晋代就有66人。著名者有官至西晋太保、名列二十四孝之一的王祥;东晋重臣、南迁士族首领,时称“王与马,共天下”的王敦、王导兄弟;王羲之、王献之父子则为著名书法家。《王羲之族谱》除记载了王氏源流世系情况外,对明末王氏各宗族分布地区也作了详细记载,是研究王羲之家族历史的珍贵资料。
经考证该族谱在两当已传7世,部分书籍保存较为完整,1992年王文信先生将族谱捐赠给县文化馆收藏,2002年被鉴定为国家二级文物,原件现藏于两当县博物馆。目前,两当县已将《王氏族谱》的总谱做成装帧精美的文化产品,成为宣传本土文化的一张靓丽名片。
【点击“华夏宗谱网”返回到“家谱常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