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统公告

2015-09-30李林著《满族宗谱研究》

来源: 暨南国际大学历史学系 作者:张月姝

    清朝是中国最后一个王朝,自是吸引不少人的关切,加以满洲“异族”的身份,①越发引人入胜,不论是民族、制度、文化等方面,皆颇受时人注意。②然而以族谱入手研究满洲历史,③却是比较晚近的事。1980年以前,研究满洲的学者,如傅乐焕、王锺翰等人部分触及满洲族谱。1980年以后,随着中国对于族谱研究的重视与深入,被归列为少数民族的满洲(满族),也引起不少学者的关注,如张其卓在《满族在岫岩》一书中,论及《齐氏族谱》等数十种族谱、④又如针对清皇室的讨论,有屈六生〈清代玉牒〉、鞠德源《清朝皇族宗谱与皇族人口初探》等文章。⑤台湾方面,自70年代以来即重视族谱的整理与研究,在此时,对于满洲族谱,也有相当的关切。陈捷先在第三届的亚洲族谱学术研讨会上,发表《谈满洲族谱》,介绍几部满洲族谱,并藉以勾勒满洲传统文化及汉化的情况,随后,庄吉发等人也在几次研讨会中发表相关的研究成果。

 

    在不少论文探讨满洲族谱之际,1983年,李林与辽宁大学历史系师生开始整理散佚各处的满族族谱,并从中挑选部分族谱,于1988年出版《满族家谱选编》。该书的问世,对于满洲族谱的研究,有相当的贡献,引起不少学者注意,如庄吉发《清代满文族谱的史料价值——以托云保、李佳氏兴垦达尔哈族谱为例》一文中,即有多处援引。对于满洲族谱的讨论,学者或针对单一族谱作分析,或是以几部族谱相佐论证,而李林《满族宗谱研究》一书,则是在其编纂的《满族家谱选编》基础上,综合分析所收集的数百种族谱,以勾勒满洲各族族源、迁徙及风俗等历史现象。本书于1990年成书,1992年由辽渖书社出版,16年后再次刊印,作者于再版前言中即言明“力求保全原貌,仅对个别地方进行了修改”因此整体而言,与早先的版本相差不多。①1990年以后,《满族研究》、《北方民族》等刊物上,有不少以满洲族谱为研究对象的论文发表,藉以探讨满洲社会发展情状。

 

    李林《满族宗谱研究》一书,分为上编“史事综述”、中编“宗谱分析”、下编“宗谱节选”三大部分。〈史事综述〉一编,乃藉由目前已收得的满洲族谱,佐之以《满洲实录》、《八旗满洲氏族通谱》、朝鲜等资料,论述满洲宗族迁移、人口、经济、社会文化等课题。中篇则以《觉罗福陵觉尔察氏谱书》、《白氏源流族谱》数本重要的族谱加以分析,详略不一,或探讨该族源流、迁徙,或发家致富、家族财产的情状。下编乃节选《觉罗福陵觉尔察氏谱书》等29本族谱的序、重要的文章以供读者阅读。

 

    在“史事综述”方面,作者首先说明满洲纂修族谱的情况,指出八旗制度中,世袭的官职需敕书载以承继之由,因此族谱成为证明身世的文书。再者,不论王公贵族或是八旗人丁,其身份皆不能任意更动,族谱是身份、地位的重要凭借。③统治者的倡导,亦是族谱修纂兴盛的原因。雍正时期,《圣谕广训》有言:“修族谱以联疏远”④至乾隆时,则总集重要氏族族谱修纂成《八旗满洲氏族通谱》,载其原籍、官阶、勋绩及迁徙分布之况。⑤此外,满洲族谱序多是“追本溯源,光宗耀祖,以谕后人,正人伦,明孝悌”等语,足见亦受汉族文化的影响。⑥总而言之,随着八旗制度的完善、《八旗满洲氏族通谱》的问世,掀起一波修纂族谱的风潮,族谱的功用愈显重要,促成各阶层重视修纂族谱,成为几乎「一家一谱」的情况。⑦作者指出,以其所收集的族谱观之,除《吴氏宗谱》等部分族谱是康熙朝修纂外,其余多始于乾隆时期,可窥知在君王倡导、制度的需求下,满洲修谱的兴盛之况,且受汉文化的影响愈发明显。⑧而至清亡、八旗制度瓦解后,或刻意隐瞒满洲身份,或成为汉族一环,不过部分的族谱仍不断续修,于1931-1945再次盛行,后随之没落。⑨至于满洲族谱内容,作者则指出,除基本的谱序、世系外,或有传记、仕宦、奏章,或有谱单记载其原籍、迁徙、立谱时间、祖先画像等,详略不一。⑩关于满洲族谱发展与整体的状况,作者于此作了简单扼要的说明。但笔者不免有些疑惑。在修纂原因方面,作者提及八旗制度、人丁身份、皇帝提倡、汉文化影响等因素,笔者是认同的,不过作者论述时,或因采用的史料多为入关之后,对于入关之前满洲纂修族谱的动机、状况未能论及。1644年之前,生活在东北的满洲,除了受汉文化影响之外,理应亦深受蒙古与朝鲜文化的影响。前者,生活形态与满洲相似,而蒙古文字更是满文创立的凭借。后者,相邻的地理优势,对于满洲文化也起了不小的作用。换言之,蒙古族谱、朝鲜族谱对于入关之前的满洲族谱修纂有什么影响,又或者,满洲自身对于族系的传承在面对外来文化时,又有怎么样的调整与融合,也许在爬梳各族谱之际,是另一个思考的空间。再者,作者谈及满洲(满族)内部各阶层人丁修纂和保存族谱(宗谱),出现了一家一谱的状况。笔者以为,若能分析各阶级修纂族谱内容的差异与特色,甚至在这两百多年中,满洲族谱自身的变化、与其它民族的互动,如理藩院收藏的蒙古王公贵族谱书与清皇室、王公贵族族谱的异同等,或许更能帮助理解满洲族谱发展与特色。

 

    族谱内容包罗万象,学者多藉以探讨宗族、社会结构与历史现象。作者根据族谱所记事略,下分宗族迁徙、户口释疑、经济变革、文化发展等子题,综合论述,以勾勒满洲历史发展的样貌。

 

    满洲迁徙与形成,是满洲研究的重要议题,关于各宗族迁徙的数据,明朝记载不多,朝鲜则有几本古籍论及。在此之下,作者整理各族族谱的迁徙历程,参佐《八旗满洲氏族通谱》等文献,将满洲宗族迁徙分成四期。第一期是元明之际,黑龙江女真第一次大规模南迁,遍布东北各地,并先后形成黑龙江女真、海西女真、东南部女真(包括建州女真),①并探讨建州女真的族谱,认为其族谱所追溯的图们江、长白山一地仅为中间站,其迁移终点是苏子河流域。此次的迁移,使得原有的氏族制遭受挑战,各姓杂处,是血缘关系向地缘关系的过渡期。②明中晚期,尤其明末是女真第二次的大迁徙,其多前往佛阿拉(苏子河畔)成为奴尔哈赤的政治军事一环。此外,海西女真于嘉靖年间往南迁移,并形成扈伦四部。第三期是顺治元年,八旗兵丁、眷属随之入关定居,在族谱中载有“从龙入关”之语。据作者统计认为当时有十多个宗族留在关外,入关的宗族约有七十余个,③并且随八旗驻防的调动,陆续前往各地,其中留驻北京者称北京旗人,移驻全国者称驻防八旗,后者随着政治、军事局面的改变,亦有调回关外,加上顺治、康熙年间,因应开垦荒地而前往的旗丁、民丁等,造成第四次的宗族迁移。

 

    历史学上,人口统计总是存在许多困难,作者乃根据族谱的记载略为统计满洲人口总数,并比对八旗官兵与人丁人数,指出自康雍干以后,当兵的比例渐次下降。此外,分析族谱所载的职业,可知旗人除当兵、务农、狩猎、手工业之外,乾隆中期以降,已逐渐从事其它的行业,至光绪三十四年所统计的职业已与汉人无异。④经济变革一节,则集中讨论满洲族谱所记载各族开垦土地的艰辛,以别“满人都是当兵”的误解。⑤作者指出,在入关前,主要是计丁授田、编庄分丁。入关后,则不论关内外皆进行皇庄、王公庄田、官兵旗地等圈地,且随着大局的底定,皇帝多鼓励回奉天开垦,并划定旗地、民地的界线,旗地不准越旗交易、旗民不交产,但由于满汉移垦不断,不久之后,典卖旗地的风气日渐盛行,加上旗地与民地比例逐渐下降,以致雍正四年时,丈量土地,设红册、红册地加强管理旗地、乾隆五年禁止民人携眷到关外垦荒,并对私垦课以重税。⑥不过根据作者分析族谱记载指出,早在乾隆二十三年准越旗买卖、光绪三十年取消旗民不交产之前,实际的旗地典卖情况是屡见不鲜。至于皇庄、八旗王公庄田的面积、税粮多寡,以丁责粮与佃制度之间的冲击、转变,甚至王公如何掠夺满汉人民垦地等,在族谱中也有详略不等的记录。

 

    文化方面,作者以语文、思想、姓氏、祭祀、汉军族籍分论之。其中,姓氏源流是族谱重要的书写,因此族谱提供了丰富的史料说明满洲姓氏的演变。据作者的整理,认为金朝所定汉字姓,多为满洲所承继,如满洲瓜尔佳氏(关)、费莫(马)、富察(富)、纳喇(那)等等,后者纳喇是海西女真四部共同的姓氏,其在迁移过程中形成不同祖先却同姓的情况。此外,作者指出黑龙江女真在移居东北各地时,常以姓氏为地名,而后人常认为以地名为姓氏的说法,并非是最初状况。①关于八旗汉军的性质,作者认为民国初年,有人倡导将满、蒙、汉八旗统称为骑族的说法,在名称上也许还有商榷空间,但八旗内容的共同性确实引人注意。②于此,作者进一步说明,在讨论民族认同时,不能一概而论,如八旗汉军、八旗蒙古,甚至是八旗满洲,在不同的历史发展与环境之下,产生的民族情感是很复杂的。针对此点,笔者深感认同,唯可惜的是,作者未能以族谱深入讨论。笔者以为,各族谱在书写族源、迁徙过程,或是记载事件时,常隐含着该族的自我标榜与认同,因此藉由族谱书写的探讨、梳理,对于在八旗制度下,满、汉、蒙各族的交流,甚至与民人的互动,或有更深层的理解。

 

    中篇“宗谱分析”主要针对几本族谱进行分析。在“族大支繁的瓜尔佳氏”一章中,乃采《凤城瓜尔佳氏宗谱》等族谱分析瓜尔佳氏一族源流演变、迁移过程及在清朝任官的情状,最后介绍无产阶级革命家关向应。“平南王尚家”则以《尚氏宗谱》为出发点,讨论尚氏宗族发展、王庄情况。而对于尚之信功过问题,作者特别指出,除了乾隆三十年,张允格《续元功垂范序》曾为尚之信翻案外,在《宗谱.长房世系》中亦记载了三藩之乱经过,以为尚之信辩解。在此,作者认为需要有更多的史实,才足以信服,③并在下篇“宗谱节选”《尚氏宗谱》部分,选录《续元功垂范序》与《<尚氏宗谱>大房之信》一文供读者参阅。《勾画封建家族模式的<白氏源流族谱>》中,将族谱所呈现的风貌分为发家致富、典卖田地、家族财产、耕读人家四部分来讨论白氏一族的状况。其中田地的租佃、典卖的数据可以左证上篇满洲经济变革的论述,而该族于咸丰九年设使支章程,④则反映出宗族中男女服饰、婚嫁、生儿育女、饮食等开支多有限定,而立章之意亦与汉人立族规相去不远。⑤中篇最后是满洲族谱(宗谱)的简介,说明藏于何处、修谱年代、重要记载等,少者数行,多者数页,为读者提供初步的认识。

 

    下编主要节选29本族谱序,族谱中若有重要记载,亦收入之,如《福陵觉尔察氏谱书》录奏章、上述《尚氏宗谱》的《续元功垂范序》、《<尚氏宗谱>大房之信》、《吴氏家谱》序与《哀矜录》,甚至是满洲祭祀的文章,作者亦收入,如《索绰罗氏谱书统宗》原序与祭祀、《陈满洲赵氏谱》序、镶蓝旗赵氏祭祀事项等,可说是上、中篇论述的史料节录。

 

    综观李林《满族宗谱研究》一书,主要是以族谱相佐一般研究满洲历史发展的传世文献,期对史实有更深入的理解,进而勾勒出较为完整的历史面貌。虽然上编各议题的论述多偏概念性的书写,中编以降又多为各族发展的事略,或族谱介绍、节录。但在一些叙述中,作者利用族谱的记载提出不少新论点,如八旗人丁的职业等,并综观族谱,整理出满洲修纂族谱的动机与内容,有相关的贡献。况且此书成书之早,其较为全面性的利用族谱从事研究,自有不可抹煞的价值与地位。不过阅读完本书后,笔者尚有些疑惑。如前述的满洲族谱修纂的问题。作者有「民间修谱始见于康熙年间」⑥一语,并以八旗制、皇帝倡导、受汉族的影响为论点,说明满洲修谱情状。关于民间修谱一事,作者仅一语带过,此让笔者感到困惑,何以在康熙年间始见民间的修谱,是否意指在入关之前,满洲人民没有修纂族谱,未受蒙古、朝鲜修纂的影响?甚至是相对而言的官方修谱,除了乾隆朝的《八旗满洲氏族通谱》之外,在此之前,又是怎么的面貌?此外,作者以《赫舍里氏宗谱书》所载的对答提出八旗满洲虽皆有户口册,但“非可藏之私室,且散而难稽,与其欲亲睦宗族,何若修此谱为妙也”①,说明虽已有户口册记载其父兄官职、户下人若干等,却不如族谱。此说法的时间点似乎较晚,且关于户口册与族谱的关系,也未能深入讨论,恐不易明白个中的转变与影响。

 

    满洲族谱的研究,在李林之后,多有发展,除探讨部分宗族族谱外,亦扩及社会文化层面,企图藉由族谱的分析以勾勒出一幅多彩的满洲文化。而李氏一书,成书虽早,亦不可废,在满洲研究中仍据有一席之地。

 

参考文献:

 

    ①皇太极天聪九年,谕国名为满洲,因此笔者行文,以满洲指称。

 

    ②二十世纪以来,中日等国着手搜集、整理满洲史料,如《满文老档》、《朝鲜李朝实录》等古籍,并参之相关记载,对于满洲部落组织、八旗制度各方面进行研究。可参见刘小萌《满族从部落到国家的发展》一书前言,页6~9。刘小萌,《满族从部落到国家的发展》,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年第二版。

 

    ③李林:《满族宗谱研究》下编《宗谱节选》所收宗谱有谱书、宗谱、族谱、谱册等不同称号,笔者行文乃采族谱一词总称之。

 

    ④张其卓:《满族在岫岩》,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此外,常建华《家族谱研究》、《20世纪80年代后期以来的中国族谱研究》等文,亦有其它相关的论文介绍,如陈佳华《清代一部官僚士族家谱——<正红旗满洲哈达瓜尔佳氏家谱>研究》,见常建华:《社会生活的历史学:中国社会史研究新探》,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257页;第302-303页。

 

    ⑤屈六生:《清代玉牒》,《历史档案》(一),1984,第83-87页;鞠德源:《清朝皇族宗谱与皇族人口初探》,《明清档案与历史研究》,北京:中华书局,1988年,第408-440页。转自刘素芬、李中清、王丰、康文林:《清代宗人府玉牒资料初探》,收于《第六届亚洲族谱学术研究会会议记录》,台北:国学文献馆,1993年,第151-152页。

 

    ⑥陈捷先:《谈满洲族谱》,《第三届亚洲族谱学术研讨会会议记录》,台北:国学文献馆,1986年版,第59-93页。刘素芬、李中清、王丰、康文林:《清代宗人府玉牒资料初探》;庄吉发:《清代满文族谱的史料价值——以托云保、李佳氏兴垦达尔哈族谱为例》,收于《第六届亚洲族谱学术研究会会议记录》,台北:国学文献馆,1993年版,第117-156页;第157-181页。庄吉发:《满洲族谱的整理概况及其史料价值》,《第七届亚洲族谱学术研究会会议记录》,台北:国学文献馆,1996年版,第21-51页,及其数篇收入《清史论集》。

 

    ②常建华:《20世纪80年代后期以来的中国族谱研究》第四小节罗列数篇1990年以后的满洲族谱研究,可参见之,见该书第302-303页。至于2000年以来,亦有不少论文,如定宜庄、胡鸿保:《从族谱编纂看满族的民族认同》,《民族研究》2001年第六期;薛柏成:《浅论叶赫那拉氏族谱》,《满族研究》2001年第四期;赵维和:《满洲八旗<叶赫那拉氏族谱>研究》,《满族研究》2005年第二期;傅波主编:《赫图阿拉与满族姓氏家谱研究》,沈阳:辽宁民族出版社,2005年版。




                       

 【点击“华夏宗谱网”返回到“家谱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