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统公告

2015-09-11家风承家训 正气守德行

来源:华夏谱志联盟

    “古人云,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所谓‘齐家’,也可以称之为‘治家’。‘治家’的中心环节是家庭教育,家庭教育的核心则是培养良好的家风。自古以来,中国文化精神教育重视门楣家风,讲究耕读为本、诗礼传家。好的家风、家训就是一段历史,是中华民族传统文明精髓的载体和传承。”

 

  日前,在著名巴蜀文化学者李殿元的家中,谈及中国的家训、家风传统,这个年逾花甲的历史学者向记者娓娓道来,“我们应该让走出古旧谱册的家风家训文化惠泽后世,与当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更好地相辅相成。”

 

  家训家风从不同角度诠释中华文化

 

  “家风是指家长的言传身教而养成的家庭良好作风,是传统文化的一种具体化和细化表现。”李殿元告诉记者,随着家族文化的兴起与发展,古人不断对家风提炼浓缩并形成了具体的条文规定——家训。他表示,中国的家训文化历史悠久,最早萌芽于五帝时代,明清达到鼎盛。据《中国丛书综录》所列书目记载,我国古代公开出版的家训有120多种,包括《朱子家训》、《章氏家训》、《颜氏家训》、《钱氏家训》等流传至今,是中华传统文化宝库的重要组成部分。李殿元指出,这些传诵久远的名训,教育了无数后代子孙。而在大兴节俭办事之风的当下,重温一下这些古训更是大有裨益。

 

  不同的家风家训从不同角度诠释中华文化,如许多家训中饱含儒家入世理念,也有一些家训遵从道家亲近自然的思想。“家风在中国古代是一个家族或家庭的‘名片’,能够拥有一张良好的‘名片’是件光宗耀祖的事。”例如历史上的“孟母三迁”、“岳母刺字”等故事,都体现了古人对良好的家风的追求。“家训在中国古代体现得比较明显,为对族人或者家人进行有效的行为管理或道德规范,家庭中年长者为本族()人制定家训,写于家谱中,悬挂于族祠或自家的中堂上,人人皆知、人人践行,违反者要受到惩罚。”李殿元表示,好的家风不但对自己有利、对子女和家人有利,也逐步影响着大众的道德水平与社会的风气。

 

  好家训好家风吹进“寻常百姓家”

 

  “有道是,家风纯,则社会正。开展好家训、好家风活动抓住了纠正社会不正之风的‘牛鼻子’。”李殿元指出,“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只有家庭和谐了,国家才能稳定,好的家风、家训是家庭和谐的重要因素。”

 

  “许多普通家庭也许并没有独立成文的家训,但其实也不乏各种各样的治家格言。”李殿元告诉记者,他的父亲是行伍出身、母亲是普通工人,在他的家里,“清清白白做人,老老实实做事”就是父母常用来告诫他们兄妹几人的话,同时他家规矩也特别多,包括“笑不露齿,食不出声”、“站有站相,坐有坐相”、 “积善积德,尊老爱幼”等等,“这些规矩有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作用,久而久之养成习惯就成为我做人的准则,同样成为我传承给子女的‘家训’。”

 

  “家风、家训是先辈传承下来的一种生活态度、价值观,它虽然不像法律那样明令禁止,但却在潜移默化之中影响子孙后辈。”李殿元提出,家风、家训不是糟粕而是精华,它对我们的社会而言,就是一种道德的力量和规则的信仰。一个家庭应该要有它的家风、家训,家里的长辈要带头身体力行,形成上行下效、身教大于言教的效果,“良好的家风、家训会内化为后辈的行为,有利于其走上社会后得到更好发展。”

 

  读家训

 

  《诫子书》

 

  “成都地区出现的影响后世最大的,当属诸葛亮临终前留下的《诫子书》。”李殿元指出,诸葛亮对子女的教育相当严厉。《诫子书》讲明了修身养性的途径方法和立志与学习的关系;为人处事须宁静淡泊,严禁放纵怠慢、偏激急躁。

 

  《训俭示康》

 

  司马光的《训俭示康》引述大量的材料揭示了“以俭立名,以侈自败”的普遍性,并现身说法教育儿子司马康“身当服行”,还“当以训汝子孙”。

 

  《庞氏家训·戒奢靡》

 

  庞尚鹏《庞氏家训·戒奢靡》不惮其烦地制定出详细要求:“待客品物,本有常规。如亲友常往来,即一鱼菜亦可想留。”

 

  《治家格言》

 

  朱柏庐的《治家格言》,提倡日常生活要注意勤俭节约,饮水思源,“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

 

  品家风

 

  曾氏家族

 

  “曾国藩曾留下了十六字箴言‘家俭则兴,人勤则健;能勤能俭,永不贫贱’。”李殿元告诉记者,曾国藩非常注重家风建设,无论地位何等显赫,是他总是处处谦虚谨慎,再三告诫子孙后代,必须“半耕半读,勤俭持家,以继承祖先的优良传统”;他要求家人生活俭朴,远离奢华,誓不以军中一钱寄家用。曾国藩还敦促家人每日坚持学习,并多次为全家拟定严格的学习计划,他要求“吾家男子于看、读、写、作四字缺一不可。女子于衣、食、粗()、细()四字缺一不可。”




                       

 【点击“华夏宗谱网”返回到“家谱常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