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统公告

2015-09-11宗祠对联与家谱文献

来源:华夏谱志联盟

    汉代刘歆在《七略》中提到与他同时的杨雄有《家牒》,而一些古代地方志中摘引的《家牒》片断涉及杨雄身后世。《世说新语》刘孝标注提到数十种南朝士族家谱,其中有《杨氏谱》。《隋书经籍志·谱系类》录有:《杨氏血脉谱》2卷,《杨氏家谱状并墓记》1卷,《杨氏支分谱》1卷,《杨氏谱》1卷。此外,古籍中还提到北齐有佚名的《杨愔家传》。以杨姓和王姓等为多,南北朝时的杨姓大族,已有编撰家谱之风。宋至元明时期,私修的杨姓家谱为数不少。元末战乱,杨氏衰落,谱也残缺。明初,分别任司仓、通判的杨氏兄弟罢官家居,商量采撷文献重修家乘,但不久即相继去世。为继承先辈遗志,杨士奇与从兄杨思贻遍访博求,虽为片纸也谨慎过录,积十多年努力,编成《杨氏家乘》。《杨氏家乘》第一部分为族谱,以示尊重本始;第二部分为家谱,以示尊重亲人;以后依次为杨氏人物事实、哀鞔文字、杨氏人物遗文、赠答之作;末附有助于旁考杨氏行事的名贤文字,总共20卷。清代为私修家谱的大发展的时代,雍正皇帝撰写了《圣谕广训》,下令在各地方宣讲,敦促各宗族“修族谱以联疏远”,各级官僚及地方士绅起而应之,各宗族闻风仿效,家谱之盛,遂为空前。民国时期,笃宗族、勤谱事之风未曾稍减。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修谱之风稍歇,20世纪80年代后,因改革开放、经济发展的推动,许多族姓又兴起续修、重修之风,如重庆万州、湖北荆门等地的杨姓组织了不少修谱委员会或理事会,分别致书全国各地乃至世界各国,请同乡同姓寄去生平业绩,以便辑入族谱。这时的家谱,传统的功能已相当淡化,联络感情、光大族姓、多途径发展乡里经济,成为新修家谱族谱的主要目的。久离乡里的杨姓成员,则通过参与修谱来寄托慎终迫远的寻根情怀,当然也不排斥衣锦还乡的骄傲之情。家谱修好后,要定期续修,一则续上后出子孙,二则根据家族内部调节和整合族人的需要,适当修改族规。续修家谱,并不单是循例而行,也是调整族内关系的需要。

 

  家谱的内容体例根据现存的杨氏家谱来看,主要包括:

 

  1.谱序,主要记述族姓的来源,先世德行、宗族的迁徙和本家谱的编修、续修情况。谱序一般由本族名人或请当时的社会名人执笔,详细叙述族姓的起源、发展和迁徙的全过程。以使后代子孙知道祖先源流和他们辗转迁徙的艰辛。

 

  2.谱例,也称凡例,说明家谱编修的基本原则,家谱的作用和编修家谱的必要睦。

 

  3.世家,记述本族的名人事迹。

 

  4.诰敕,记录当朝政府对本族人的旌奖文书。

 

  5.像赞,收集本族先祖、名人的画像,在其后写上赞语,歌颂其功德。

 

  6.世系,这是家谱中最重要的一部分,自本家族的一世祖以下,每代每人的女名都按辈分写清楚,一看便知自己的继承关系。

 

  7.传志,记述先祖名人仕宦的传记,以教育后代子孙。

 

  8.家训,对子孙的教育准则。

 

  9.祠规,记述本族祭祀的规矩。

 

  10.祠堂,记载坟墓、义庄等财产情况。

 

  有的杨氏是别的姓氏改的,比如江西省九江县岷山乡中岭村的杨家大屋,以及从杨家大屋迁移出去的子孙,他们虽然户口本、身份证以及村子的名字都是姓“杨”,但他们的祠堂、家谱、墓碑等等全是姓“王”的!像这种王氏杨支的现象很多,他们名义上姓杨,宗族上是姓王的,他们不与杨姓有宗族上的往来,他们的家谱叫“王氏宗谱”。

 

  10宗谱文献编辑《弘农杨氏重修房谱》20世纪80年代初发现于福建明溪,为宋代著名学者杨时房谱。该谱除世系传记外,还汇编了有关杨时的诰封敕令及杨龟山年谱、画像及龟山故里图。该谱藏于明溪县龟山乡杨时直系 23代后裔家中。

 

  《墨杨氏家乘》有清至民国续修刊本及排印本。该谱除详列世系外,有《祭法》一篇,记叙元旦大祭等家族仪式及规程较详,对杨氏族人的定婚许字,丧仪葬礼等也有一定之规。民国二十五年(公元工936)排印本所载杨(王介)《家法》条规较细。

 

  《武林杨氏宗谱》有民国年间抄本复印件。该谱卷l为杨氏《祭规》,订于清乾隆年间,共22条,前面数条为先祖遗规,以后为族众同订。谱中所记宗族支派及世系甚详。《民国黄梅杨氏宗谱》该谱托为杨业宗谱,所载祖宗世系多据民间传说故事以编制,世系谬乱,人物真伪不分。《咸丰平越杨氏重修小宗祠谱》清杨裕深重修,刊本。

 

  《杨氏谱书》民国时期杨锡绶等续修。该谱包括序及世系等内容。吉林永吉杨氏为满族,谱序称原为汉人,康熙年间由山东登州莱阳县迁居永吉州地方,后人吉林鸟枪营镶黄旗汉军。谱载始迁祖杨荣,至今传14世。该谱为了解东北杨姓迁人情况提供了线索。

 

  《杨氏族谱》该谱为辽宁岫岩满族易穆查氏族谱,光绪二十四年(公元 1898)立谱。参与修谱者有杨伟、杨春静、杨恒荣等。谱中排列族中先人名讳年庚、长幼次序,并注明迁居他方的族人的居住地、支派及子孙繁衍情况。对族中先人事迹略有考实。了解易穆查氏的改从杨姓,该谱提供了重要依据。

 

  《杨氏族谱》贵州天柱蓝田镇杨氏族谱。1930年杨正光录,杨恩培藏。封面标明“四知堂第”。谱序谓由南昌府丰城县迁来,至修谱时已历 2l世,至收藏者为23世。谱中载字派三种,略有不同,反映由于分房带来一定变化。

 

  《杨氏族谱》贵州独山杨一诚草创,杨祖芳重修,亦托为弘农杨氏支系。该谱包括序文三篇、世系表及重要人物小传等内容。谱载先祖杨春为明末人,由江西来黔贸易,至修谱时传13世。该谱为木刻本。

 

  《杨氏谱系》黔西彝族杨氏谱,杨氏后裔于民国年间据彝文谱纂修。该谱包括源流、世系、彝汉文对照乌蒙世系、各家支世次及夷字释略等内容。谱至始祖迄修谱达73代,唯中间有阙佚。该杨氏世居黔西,明末改土归流,始从汉姓。该谱为研究黔西杨氏源流的重要文献。

 

  《杨氏家谱史》贵州桐梓杨修礼、杨修国等,1990年据旧谱及其他文献编纂。修谱人称为播州杨氏土司始祖杨端第44代孙。谱分三卷,内容较为丰富,重要者有世次记、碑记、姓氏来源、世系源流、谱系、名宦词、人物事迹、仕居分派史、承续总歌及注解、正宗源流等。该谱自杨端往上溯48代,谬悠难信;白杨端始谱至今历47代。该谱为铅印本。

 

  《弘农杨氏宗谱(残谱)》始修于乾隆十九年(公元1754),咸丰初年杨月三等续修。据谱可知杨月三之族散居于安徽合肥、庐州等处。该谱为刻本。

 

  《杨氏家谱》民国杨芝田编,该谱始修于明万历年间,至杨芝田已为五修。据谱可知杨芝田之族散居山东临沂、沂州等地。该谱为石印本。

 

  《衡湘杨氏族谱》清杨世准修。谱中称其堂第为“清白堂”,认为弘农支系。据谱可知杨世准之族散居湖南衡阳、湘乡等地。该谱为刻本。

 

  《杨氏列代世系表》民国杨培志编。该谱为铅印本,除世系表外,附坟墓祭祀一览表。

 

  杨氏宗谱(残谱)据残卷可知谱主为重庆开州人,世系不全。

 

  江苏无锡鸿山杨氏宗谱九卷,首一卷、末一卷,()杨春池主修,清光绪二年(公元1876)木刻活字印本二十八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国家图书馆、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图书馆。

 

  江苏无锡鸿山杨氏宗谱十二卷,首一卷,(民国)杨楫纂修,民国六年(公元1917)木刻活字印本四十八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国家图书馆、人民大学图书馆、江西省图书馆、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美国犹他州家谱学会。

 

  江苏无锡杨氏寺头支谱六卷,首一卷,()杨秀续修,清光绪五年(公元1879)木刻活字印本四册。现被收藏在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美国犹他州家谱学会。

 

  浙江象山方前杨氏宗谱一卷,()顾云峰撰,清光绪十六年(公元1890)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浙江省象山县文物管理局。

 

  浙江象山李家弄杨氏宗谱一卷,(民国)徐沛禄重修,民国三年(公元1914)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浙江省象山县文物管理局。

 

  修谱是一件大事,完成后往往还要举行隆重的祭谱仪式,在祠堂里摆酒庆贺,有时还要请戏班唱几天戏。除按号分发族人珍藏外,作为正式的家族文献,还专置一份于红木书盒中供奉于祠堂,接受族人祭拜。旧时家谱作为封建社会的产物,除确认氏族血缘关系,教化子孙后代外,更是维护宗族制度、惩治“违规”族人的一种枷锁。

 

  现当代民间修谱的内容与格式已有改革和创新,体例上更侧重于人物和事迹,也更重视海外华人资料的收集,为寻根、认宗,统一祖国起到了促进作用。




                       

 【点击“华夏宗谱网”返回到“家谱常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