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统公告

2015-08-19家谱传承中华血脉

来源: 武汉晚报 作者:袁毅

    家谱,作为中国独特的传统文化,已有几千年历史,封建帝王用家谱来维持阶级秩序,新中国成立初期家谱被视为封建糟粕,贬为“四旧”,历经起伏,发展至今,家谱演变成为现代人寻根问祖的根据。

    新世纪,我们应怎样看待这个颇具争议的古老传统?国家“十五”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中国家谱总目》主编王鹤鸣研究员作客“名家论坛”,讲述“从家谱看炎黄子孙的寻根情结”。

丰富多彩的家谱形式

    家谱,又称族谱、家乘、宗谱、房谱、世谱等,是同宗共祖的男性血亲集团以特殊形式记载本族世系和事迹的历史图籍。”王鹤鸣介绍,家谱是中华民族特有的文化现象,作为重要的历史文献,家谱种类繁多,根据家谱的传承、记载方式不同,分为结绳家谱、口述家谱、甲骨家谱、青铜家谱、石碑家谱、书本家谱等。

    王鹤鸣说:“有的家谱有四五千年的历史,在古代,文字还没有发明的时候,就有了结绳记事的方法,打几个结说明传到了第几代,东北有个民族到了上世纪还用结绳来记录这个氏族有多少代,如果是男的就在结上绑一个弓箭,女的就绑一个红绳。”“口述家谱,像苗族、彝族、蒙古族、高山族等很多少数民族,多少代的名字都能背下来,那是因为他们为了方便记忆,运用父子联名制,父亲名字后面两个字是儿子名字前面的两个字,这样就能很容易记住族谱。”还有很多形式,写在布上的叫布谱,刻在宝塔上的叫塔谱,种类繁多,丰富多彩,但是现代最多的还是书本家谱,全国有五万种以上,历史悠久的家谱蕴藏着古人的智慧。

宗法社会促使家谱诞生

    中国的家谱是非常久远的,从上古时期到封建社会,从民国期间到现在,发挥着不同的作用,是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王鹤鸣称,家谱沿革经历了七个时期:母系氏族社会是家谱萌芽的时期;周代是家谱诞生的时期,这是当时客观的宗法社会的需求;魏晋南北朝、唐代是家谱兴盛的时期,政府成立专门机构来普及家谱,帮助皇帝本人以及贵族高官来修家谱,唐代家谱得到进一步发展,通过编写官方家谱来树立社会等级;宋代是家谱功能转折时期,科举制不看门第而是学识,家谱从政治功能转变成社会道德功能;明代家谱完善,当今的很多家谱是从明代流传下来的;到清代、民国时期,私修家谱变得普及,民间老百姓自发给自己家族修家谱。

家谱中蕴含寻根情结

    海外华人利用春节要回来寻根问祖,而家谱就成为寻根最主要的依据。近50年续修家谱非常流行,尤其在台湾,用修家谱的形式来怀念故土怀念亲人,台湾有一万多家谱都是近50年修的。”王鹤鸣表示:“续修家谱不仅增强了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还能增强海外同胞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感和认知感,促进海峡两岸和平统一。”孙中山曾参加广州的孙族恳亲会,并发表讲话:“《族谱》记述的中华民族由宗族的大团结,扩大到民族的大团结,这是中国人具有的良好传统观念。”2000年江泽民在上海图书馆翻阅《济阳江氏金鳌派宗谱》,并说:“家谱是中国的一种文化,它展现一些优良传统,将几千年的文明流传下来,便于海外华人寻根问祖,有其价值,但要辩证的看待家谱。”王鹤鸣把家谱价值归纳为文物保护价值、学术资料价值、道德教化价值和寻根问祖价值。他透露:“《广东中山北岭徐氏宗谱》保存‘荣记湖丝’资料,记录了中国与世博会最早的联系,1851年中国参与了伦敦第一届世博会并获得金奖。”

    当然,家谱也残留着男尊女卑、三纲五常的封建专制思想,也隐含着攀附假托、书善隐恶的缺陷,所以看待家谱要有正确的角度。




                       

 【点击“华夏宗谱网”返回到“家谱常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