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文化研究所研 作者:张红萍
2014年1月14日,《新女学周刊》刊发《长丰:乡村性别文化的“三大革命”》,聚焦其“姓氏革命”。近日,安徽长丰再推新政,
孩子随母姓可奖励千元,引发舆论热议。本文从姓氏源流、社会管理变革角度进一步探讨了姓氏变革的意义,认为姓氏革命是撼动男女不平等的一个点,但不是支点,要改变社会的男女不平等格局,首先要改变社会性别权力结构,使未来的社会成为一个权利平等的社会,姓氏自由选择的社会。
男女平等是个系统工程,每一个方面的改变都有可能改变男女不平等的格局,所以姓氏革命显然是撼动男女不平等的一个点,虽然不是支点,但起码可以触动男女不平等的格局与理念,我支持。
从中国最早的姓氏姜姓、姬姓等姓氏(帝王们的母亲的姓氏)可以看出,最早的姓氏是随母姓的,因为那是一个母系社会。从母姓一是因为最早先民只知其母,不知其父;更根本的原因还是因为那是一个女性起主导作用的社会,或者说起码是父亲的作用没有超过母亲,母亲更受社会的尊敬;更主要的还是因为财产的继承是随母系的缘故。一句话,那是一个母权社会,虽然并没有男女不平等,但因为女性主导,所以姓氏随母系,财产随女性,从女居住。但后来一切改变了,由于农耕与畜牧的原因,男性认为这些财产都是他创造的,他要改变过去的一切格局,他要主导社会,他要拥有权力,于是父权制社会诞生了,姓氏开始随父姓,从父居住。由母系到父系的转变非常漫长非常阵痛,长达两个世纪左右,最后在父权制较成熟的周代通过典章制度被确定下来,也从此开始了一系列贬低、限制、征服女性的制度、观念、思想、风俗的制定,然后开始了长达三千年的父权/男权制社会。
到现在为止世界范围内还是以父权/男权制为主导,而我们又曾经是世界范围内男权制最完备的社会。改变姓氏能改变多少现状?姓氏背后的本质是:谁更拥有权力、财产与声誉?在公共领域哪个性别在主导这个社会?这个社会是从夫居还是从妻居?这个社会还有没有性别歧视?当在上述这些方面男女都平等了,姓氏就不重要了,所以要改变的是社会与人们的观念。
首先是权力、财富与价值评价的标准在哪一个性别一方?如果在男性一方,由于他们不会轻易让渡自己的权力,轻易改变现状,于是农村财产的性别分配问题就无法解决,财产问题无法解决,从夫居的传统就无法解决,养老更无法解决。因此说必须要改变的还是这个社会的男女性别传统观念。只有观念改变,从公共领域开始实施财产的男女公平分配原则,才有可能实现从哪个性别居住的自由选择,也才可以实现养老的自由选择。在城市这些问题要简单一些。但由于重男轻女传统性别观念的原因,不管在农村还是在城市,其实都存在着从夫居习俗,因为父母为儿子准备房子,不为女儿准备房子。如果重男轻女(也即传宗接代)观念改变,家庭财产必须按照现代法律在子女之间公平分配,就不存在养老随儿子的问题。造成现在这样的局面,说来说去,还是长达三千年的传统观念作祟,但要改变传统性别观念又岂是一朝一夕的事情?
因此,性别平等问题是一个社会变革的问题。社会变革既包括社会管理的变革,也包括社会观念的变革。社会管理变革就是从公共领域,从政府出发,通过推行有利于男女平等的政策来实现。首先应从法律法规、政策层面杜绝教育、就业、女性领导岗位的歧视与不公,使女性真正在公共领域的权力层面拥有话语权,产生女性力量的效应,促使人们对男女价值观念的改变,像北欧那样。还应推行抚育幼童的社会化、养老的社会化和家务劳动的社会化,通过这三化的实现,将妇女解放出来,使她们在公共领域的能见度增强,使她们从起点、能力、成就都与男子相当。倘若那样,家谱中到底愿意为哪个性别留下更多笔墨,还说不定呢?
这半个世纪以来,世界范围内促进男女平等走的正是变革社会的路径,我们或许应该在这方面多做功课,多做呼吁,当男女从形式到实质都实现了平等时,当男女在社会舞台上都有机会表现时,家谱的书写也会改变。那个时候,姓氏真的就成了符号,并不代表什么。
姓氏的问题是重要的,否则为什么一说随母姓,就有人说这是多此一举?这说明许多人从观念到实质都不想改变姓氏背后的问题。但与其慢慢改变姓氏的传统与习惯,不如大大赋予女性力量。于是问题又回到了改变男女传统性别观念,改变掌握着社会权力的男人们的传统思想观念上来,任重而道远。
网上流传这么一个帖子:“妈妈生,外婆养,爸爸回家就上网,外公天天菜市场,爷爷奶奶来欣赏。”如果妈妈非常能干,家庭所需她都能获得,那么这个家庭像不像母系氏族社会的结构?子女们围绕在母亲身边,一代代相传。所以关键不在于姓氏如何,关键在于谁管理社会,谁在使用权力安排这个社会的生活,谁在公共领域拥有权力。只有女性强大到可以不依靠男子的时候,女性才能选择孩子的姓氏。我不是一个女本位者,但是我反对男本位,希望未来的社会是一个权利平等的社会,姓氏自由选择的社会。
【点击“华夏宗谱网”返回到“家谱资讯”】